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一十四章 京城中的后学(上)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一十四章 京城中的后学(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这日与孔璐华、杨吉、许松年等人告别,一路北上京城,为了让次子阮福增长阅历,这次北上便也将阮福一并带上。二人水陆兼程,终于在四月末抵达了京师。阮常生早已在衍圣公府备好房舍,阮元到了京城,便再次入住衍圣公府之内。眼看自己虽然多年不在京城,衍圣公府却依然井井有条,想来阮常生和刘蘩荣平日对这处旧宅也颇为关心,阮元欣慰之下,便也问起阮常生为官之事来。

“爹爹,孩儿在户部、工部都已经学习数年,几位大人都说,若是再过一年,孩儿便可以在工部主稿了。正好,如今英相国正在管理工部事宜,先前蒙爹爹垂训,孩儿与英相国已有交往,日后能得英相国指教,想来工部办事,会比之前顺利许多了。”阮常生也向父亲说起自己为官公务来,他所言“主稿”,乃是清中叶一种定例,由于此时各部司官颇多,许多司官能力平平,入部仅为增长资历,各部便也会重点选择一二有能司官,主要负责文书撰写之事,这种官员便被称为主稿司官。阮常生这时刚刚转为工部主事,如果能够主稿一到两年,就很容易积累起更多资历,进而快速升为员外郎。

只是阮元听着阮常生之言,却感觉其中有个名字颇为陌生,道:“常生,你方才说……英相国?英大人已经升为大学士了吗?”

“是啊,这也就是半个月前的事,也难怪爹爹不知道了。”阮常生也对阮元笑道:“就在半个月前,皇上因伯麟相国奏对失仪,便令伯麟相国提前致仕了,协办长龄相国补任了大学士,长相国留下的协办大学士之职,皇上便给了英和大人,所以如今京中说起英和大人,就都改称英相国了。”

按清时惯例,即便是协办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中堂或相国。而阮元听闻英和已经拜相,虽然之前清察陋规一事各人间多有不快,但他能更进一步,自然也是道光依然信任于他了。如此说来,自己却也为英和感到欣慰,便对阮常生道:“既然如此,常生,日后办事,要多学着英相国一些,他是难得的尽心朝政,果于实干之人,你跟着他,也可以……常生,你方才说玉亭相国奏对失仪,可我与玉亭相国也多有交往,他不像是那样的人啊?你可知道朝中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嘛……孩儿听说是这样的。”阮常生听阮元问起伯麟之事,也向他回答道:“一个月之前,伯麟相国在奏对时,腿脚发颤,看来颇为不便,皇上便问他,说若是精力不济,可以致仕,如此朝廷自然也会加恩于他老人家,使他老人家衣锦归里。可伯麟相国却答道,他精力尚属充沛,只是腿脚有些不便,无碍公务,若是皇上愿意继续用他,他可以去直省再任总督,做了总督,坐于案中办事,会轻松一些。不想皇上听到这里,却勃然大怒,说……说伯麟相国既然已经不能全行拜礼,便是身体已经难以应对烦难公务,即便做了总督,也只会尸位素餐,于直省事务无益。说着,皇上便下旨让伯麟相国休致,如今他老人家除了实录馆尚有些公务,便不在内阁了。”这时嘉庆的《清仁宗实录》已经开始编修,是以伯麟需要以大学士身份总监修撰一事。

“是吗……玉亭相国……”不想阮元听阮常生说到这里,却不禁长叹了数声,道:“皇上或许不知,玉亭相国之前总督云贵十六年,西南百姓大多知其声名,有他在西南,边疆也长年安定,即便让玉亭相国再任总督,我想他应该也有经验啊?如此直接将玉亭相国革退,又是何必呢?难道……”一时之间,阮元也不禁多了一重隐忧。

无论自己还是伯麟,都是嘉庆初年就被外放到直省的督抚,而且,二人在嘉庆亲政的二十二年里,在京做官时间各自只有三年。换言之,当时尚属年轻的道光,或许只会把自己和伯麟这样的督抚老臣当作父亲曾经看重之人,却无法具体分析,嘉庆为何可以长达二十年重用自己和伯麟在外担任督抚。

如果说,道光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伯麟的作用,那对于自己而言,道光就可以准确了解自己吗?

此时阮元自然不知,伯麟罢相之后两年便即去世,谥曰文慎。尽管道光后来仍然对他礼遇有加,一度让伯麟参加了次年的十五老臣会宴,可伯麟本就年事已高,加上罢相的影响,身体衰弱更是无法挽回,又一位阮元曾经的好友就此落幕。

阮常生却不清楚父亲短短片刻之间,已经想到了这许多事,只觉阮元神情不乐,便也对阮元劝道:“爹爹,如今您要刊刻文集之事,已经传到了京城,您那些看重的文章,汤金钊汤大人、姚文田姚大人那边收到之后,也分抄了许多,送给京中其他士子一并观瞻,听说啊,现在京城之中,不少后学新进都很仰慕爹爹呢。尤其是汤大人和王引之王大人,他们都在数省担任过学政,门下也有不少弟子,如今这些弟子也有不少已经进了京,准备科举,还有的已经做官啦!这次听闻爹爹进京,他们可都想着寻个时日,能够和爹爹一会呢。若是爹爹定下了时间,孩儿如今还在分管扬州会馆之事,孩儿马上就告诉会馆那边,跟他们说一声,他们平日会聚之所,也在宣武门那边呢。”

“是吗,我……我如今也有不少徒孙啦?”阮元听阮常生说起后学之事,一时也来了兴趣。

“爹爹,何止是徒孙啊?”阮常生也对阮元笑道:“您想想看,嘉庆初年,汤大人王大人他们,就已经被仁宗皇帝看重,出去做学政了。这样说来,他们的第一批学生,有的嘉庆十三、四年前后,就已经开始考举人,中进士了。之前爹爹在京中做官,一是咱们确实有些不便,二是那时候爹爹徒孙还少,所以爹爹才不认识,可如今他们中许多人也都有了学政经历,也就是说,爹爹的四代传人,可能都已经点翰林,做学政了。要不,孩儿也帮爹爹问问,或许如今啊,爹爹都有五代传人了呢!”他所言“不便”,自然是当年阮元入京,实为贬谪一事了。

“哈哈,五代传人,这样说来,爹爹还真得好好活下去啊。再过几年,这六代传人,是不是也该出来了啊?”阮元听说自己学生之盛,已有四代甚至五代之多,也自然有些得意,回想着面见道光的具体时间,便对阮常生道:“我预定的面圣之日是五月初六,这还有七天的工夫,要不就后天上午,我去扬州会馆一趟,也好见见他们,如何?”

“那太好啦,孩儿明日就告诉汤大人、王大人和姚大人,他们几位想着见爹爹一面,这也等了好几年啦!”阮常生当即答应了阮元,很快便去准备阮门师生会见事宜去了。

这日扬州会馆之前,果然是车水马龙,来往文士络绎不绝。汤金钊、王引之、姚文田诸人听闻阮元入京,这日便一并前来扬州会馆,准备与阮元一叙师生旧谊。而这日会馆之内,也确如阮常生所言,出现了许多阮元先前都未曾得见的新面孔。

“爹爹,这些后学之人,就由孩儿来介绍吧。”阮常生平日倒是见过其中不少文士,便带着文士中为首三人,向阮元道:“这一位是浙江人,姓龚,名自珍,号定庵,是王大人前几年在浙江拔擢的举人,现在正在做内阁中书。这一位是湖南人,姓魏,单名一个源字,字默深,是汤大人在湖南拔擢的优等贡生。这位算是咱们同乡,姓张,双名集馨,字椒云,现在是举人。他们等着和爹爹相见,也已经等了好些时日了。”说着,三人一并上前,向阮元作揖拜过,阮元自也向三人回拜,看三人时,那龚自珍是个尖脸书生,可能是已经做了数年内阁中书,样貌倒是比另二人更加成熟。魏源和张集馨都是方脸模样,看起来也更年轻一些。

“老师,这龚定庵是我亲自选出来的举人,剩下的事就由我来说吧。”王引之也向阮元说道:“前些时日,老师的《揅经室集》文稿,都已经在京中传开啦!定庵从来仰慕老师为人,觉得老师不仅是学界的泰山北斗,也是如今封疆大吏中治才数一数二之人,所以啊,这还自告奋勇,要给老师的文集作序呢!老师,学生看着,定庵这篇序文也就是长了些,但文采确实不错,学生今日也取了一份过来,就让定庵为老师一阅其文,如何?”

“是吗?”阮元听闻这个叫龚自珍的后学既是王引之学生,也从来仰慕自己才行,那他所做之序,多半也是一篇合乎自己心意的序文,便也放心,向龚自珍问道:“你且将你所做之文念与我听,若是果然太长,你就先取其中最要之言,如何?”

“师祖,这……多谢师祖看重!”龚自珍听闻阮元愿意听他一读己序,自也是激动不已,忙取了自己所作序言出来,向阮元及其他在座诸人念道:“今皇帝御极之三年,天晴地爽,日月穆耀,美阳之气,俭于耆臣……公宦辙半天下,门生见四世,七科之后辈,尚长齿发,三朝之巨政,半在文翰,幽潜之下士,拂拭而照九衢,蓬荜之遗编,扬屹而登国史,斗南人望,一时无两,殿中天语,字而不名。公知人若水镜,受善若针荠,文梓朽木,经大匠而无弃,器萃众有,功收群策。……张华腹中,千门万户,孙武囊底,八地九天,古之不朽有三,而公实兼之,古之上寿百有二十,而公甫半之。由斯以谭,其诸光明之日进,生物之方无穷也乎?”一时之间,坐中诸人眼见龚自珍将阮元为官治学之功绩一一列之无遗,也是纷纷叫好。

“哈哈,定庵此一序,可是把老师为学为官之事,其中精华,都写了进去啊!”王引之听着自己这个弟子言及阮元学问事功,也在一旁称赞道:“老师之学有十,训诂、校勘、目录、典章制度、史学、金石、九数、文章、性道、掌故是也。为政之功有六,查吏、抚民、兴学、武事、治赋、治漕是也。平日学生们多有知老师为学之功,而不知其政事者,有知老师为政之才,而不知老师学问者,定庵如此一序,包罗万象,实乃佳作啊!”其实龚自珍序文之中,所谓“史学”不仅包括阮元立《儒林传》之功,还缘于阮元精通地理之学,古时地理之学附于史学,故而并称,而治漕之功也包括阮元的海运之议。阮元兴修江堤海塘之功,其实龚自珍尚有遗漏。如此说来,阮元学问功绩若是细加区分,尚不止于龚自珍所言之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