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零六章 道光广东通志

大清疆臣。 第五百零六章 道光广东通志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进入十月,即便是四季温暖的广州,也或多或少的带上了阵阵寒意,到了道光元年之末,《广东通志》已经草拟完毕,只待重新缮写过后,便即定稿刻版。这一日严杰和凌曙也继续主持着通志局日常事宜,可这日情况却与平日门可罗雀不同,有一位文士打扮之人带着一个包袱,正在等待二人接见。

“这位先生,不知……您现在来我们通志局,却有何事?如今通志局编撰图书一事,基本已经结束了,您再来我们通志局应聘,却也没有可用之地了啊?”凌曙眼看这名文人样貌颇为恳切,便主动向他询问道。

“二位先生,小人姓杨。双名炳南,今日小人前来,乃是受一位好友生前之托,前来向贵局提供一部记载西洋之事的新书。”说着,这名叫杨炳南的文人打开包裹,取出一部册子,向二人道:“二位先生请看,我这位朋友名叫谢清高,少年之时因故流落海上,被西洋人的商船带到了欧罗巴、亚墨利加等洲,见了不少西洋各国之间人事,写成这本《海录》。小人听闻贵局修志,最后一部分名为‘外蕃志’,将所有与我大清通商之国风土人情,一一列于其上。小人想着,这部书或许对二位大人有一些用处,能够补上许多我等未见之事,这样小人虽为一介寒儒,也可以为本省通志尽一份心力了。”

“杨先生,您这个想法嘛……其实很好。只可惜如今通志局……已经不需要您这部书了。”凌曙眼看通志局人员已经所剩无几,只得对杨炳南道:“杨先生,就在两个月前,我们通志局这次撰修的所有内容,都已经编撰完毕了,这几日只需要重新缮写一过,便可以刻版开雕。所以你看如今通志局里面,也没有多少愿意留下的人手了。其实也不瞒您说,我们这次撰写《广东通志》,外蕃一章增加了很多内容,都是前史所无,您这部书真的……真的有独到之处吗?”

“这……应该没问题吧?”杨炳南也对二人说道:“我这位朋友确实去过海外,那什么英吉利国、米利坚国都去过的,他所写的内容,或许有不少是海内之人不知道的呢?更何况……二位有所不知,前几个月我这朋友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也想完成他的心愿,让他的书作可以流传后世啊?”

“杨先生,您这样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严杰也只得向杨炳南劝慰道:“只是通志局之事过于纷繁,并不是如今留下这些人手可以办成的,就算您把书留下了,我等重开书局,校勘、誊录、检阅真伪,这都需要时间和人手,如今实在是做不得了,您这位朋友也确是可惜了,若是你们需要什么生活帮助,也可以过来找我们,我们尽力为之,但剩下的事……您为何来得这么晚呢?”

“唉,小人也好,这位朋友也好,其实都是寻常文人,平日若是不能做点生意补贴家用,仅靠家中薄田哪里能够维持下去啊?小人和朋友也不认识这里的同好,这都到了今年夏天,才知道本省正在撰修通志,小人的朋友临终之前,也就是秋天那会儿,才把这本书删订完毕,实在是来不及了啊?既然贵局已经不能再录入他这部书了,那……小人也只好告退了。”杨炳南本为普通书生,无论资源还是信息,都无法与严杰、方东树这种江南名士相比拟,平日根本无法接近通志局这般高等机构,结果错失了机会。眼看无力帮助朋友将《海录》文章录入通志,杨炳南也长叹了数声,收了那部书册,拜别严凌二人而去了。

“厚民啊,他方才说西洋之事,我倒是想起来了。”凌曙也不禁向严杰问道:“之前阮部堂捕拿的那个洋人杀人犯,如今怎么样了?”

“那个洋人,两日前已经绞决了。”严杰清楚督院消息,也对凌曙说道:“那洋人的命案,老师无论审理还是用刑,都很谨慎,绞决这个结果,本来也是他应得的。所以刑部议覆,也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便批准了绞刑,如今那洋人尸体已经还给米利坚人了。”

“是啊,阮部堂此次断案,我也有所耳闻,甚至都同意了那些洋人许多无礼要求,即便如此,部堂还是据实以断,不偏不倚,想来只有这样,洋人才会心服口服啊。”凌曙对阮元断案一事也有耳闻,也一同感慨道。

然而,特兰诺瓦案在英美等国的反响,却与严杰等人的预料全然相反。

当美国商船收到特兰诺瓦尸体,将其带回国内之后,“埃米莉号”之人便处处吹毛求疵,甚至无端炮制虚假情节,诋毁阮元断案不公,例如阮元没有让美国船员充当翻译、没有为特兰诺瓦指定专门律师,甚至后期处决特兰诺瓦时没有美国人在场等当时中国方面全无额外规范,乃至欧美各国都没有明确法律强制规定的细节,都成了阮元被攻击的理由。最后甚至出现了“特兰诺瓦原本无罪,系清廷官员将其冤杀”和“特兰诺瓦因遭遇酷刑被迫自认罪行”等全然不合事实的谣言。据说即便是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也被各种谣言所惑,一度给阮元和道光来信为特兰诺瓦申辩,只是两国相隔万里之遥,这些信件根本没有送到广州,便已经消失历史长河之中。

米利坚国,俗称花旗,属北亚米利加,与加那大英吉利接壤……南亚米利加有巴拉西,属小西洋,又有巴大我尼亚国,其国近火地,其西有利马地,至利地,属大吕宋,产金银。北亚米利加其地甚大,加那大英吉利之北为蛮人所据,大英吉利之南为米利坚,米利坚之西亦为蛮人所据,其地产皮,其东海中有岛,名西气地亚……

道光二年之春,卷帙多达三百三十四卷的《道光广东通志》终于正式完稿,刻版刊行。新版《广东通志》在地理、人物、建置、海防等多个方面,相较于旧志,都有了巨大进步,尤其是所有海防图绘,全由李明彻实测完成,内容完备,清楚可信。而其中“外蕃”一卷,更是将乾嘉以来各国通商之情,尤其是西欧、美洲诸国地理风俗之状加以收录,新增了许多古籍所未有的国家,从道光初年各省省志和《大清一统志》的编撰情况来看,《道光广东通志》也是中国最早记录美国史料的官修地理著作。

而阮元也以编修《广东通志》为契机,多方招揽广东英才入幕为宾,不过数年,阮元幕府竟已大盛。阮元这时的幕僚,除了原先的旧友江藩,有师生之称的严杰,后学凌曙、萧令裕,也包括了因修志之故加入幕府的方东树,广州本地名士刘彬华、吴兰修等人。一时间两广部堂可谓人才济济,达到了阮元幕府抚浙之后的另一个高峰。

但遗憾的是,道光初年对欧美诸国了解最为详尽之书,或许并非《道光广东通志》,而是谢清高所著《海录》。《海录》多有谢清高亲见西洋诸国风俗之语,又为《广东通志》所未载,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海录》中的西洋内容并未及时收录于《广东通志》之中。

只不过这时的阮元尚不清楚其中细故,《广东通志》成书之后,通志局也寄送了不少样书前来督院,眼见这时《广东通志》内容已是四倍于旧志,阮元也不禁动容。回想一年之前,也正是入春之际,张熙突患肝疾病故,随后阮安英年早逝,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开印时节,自己也已经到了五十九岁的年纪,不觉连声慨叹,深感世事无常。

这日康绍镛、严杰诸人也一并来到了督院之内,共同观看新近刊成的《广东通志》,看着阮元面上忧叹之形竟远多于喜色,康绍镛也主动上前劝道:“老师,如今《广东通志》得以刊修完成,老师对粤东文教已有不世之功,旧时不快之事,还请老师节哀啊。”

“兰皋,这些事我又怎会不清楚呢?”阮元看着一众门生下吏,大多已是历尽沧桑,不复青年模样,又看向自己已然花白的胡须,不觉感慨道:“只是老师今年也五十九了,若是还能平安度过一年,那便是六十大关。老师的身体自己清楚,年轻的时候,得高宗皇帝超迁,为官才两年,就做到了京卿。那时候就一直担心,生怕自己福薄,竟而折了寿数,也没想过自己能够一路走下来,到了如今耳顺之年。可我最近确也是有些担忧,还有许多事,我……我还没办完啊?兰皋,今年我也想着,把自己这些年留下来的文章诗作都清点一遍,整理成一部文集,然后刻版。不过我这些文章良莠不齐,有些是斟酌精当之作,有些不过是随手涂鸦,所以我也想着,让京中的伯申、敦甫他们一起看看,挑出可以结集的诗文,再行刻版不迟。”

“老师,您的文集早就该刻出来了。实不相瞒,学生们等老师的文集,都等了好多年了啊?”康绍镛却对阮元笑道:“老师为官,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学,能发先贤未见之大义,兼通天文地理、学贯中国西洋,许多散见的诗作,更是文韵华美,如朝阳玉露,若是老师诗文不能流传于世,那对于天下文人学子而言,才是一大损失呢。”

“兰皋啊,你都是从哪里学的这些话啊?”阮元听了康绍镛称赞自己,不觉哑然失笑,道:“我因为官之故,始终不能专治一经,至今犹有遗憾,说经之文,仅为散见孤篇,其他记事,又未免草率。本是想着,这传世之‘文’,自当与随性之‘笔’不同,其中关键,便是‘文’当沉思翰藻,否则便不能称为‘文’。如今回想,真正做到沉思翰藻的文作,或许一半都不到。这样刊刻文集,只怕要贻笑大方啊?可是这件事要是再迟得几年,又怕……”

原来,随着清王朝发展至中叶之时,传统散文已至盛极而衰之境,大量庸常文人所作散文,不仅内容言之无物,而且体例空洞,毫无韵律可言。阮元也是深感现实散文之弊,便即提出了一系列行文标准,撰《文言说》、《文韵说》二篇,并提出“文笔之辨”,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内容达到“沉思翰藻”的标准,方才可以称为“文”,寻常文作则只能称为“笔”,试图用提高标准的办法来改善世人行文质量,这时阮元回顾自己文作,要求自然比寻常还要严格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