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十七章 万寿寺之会

大清疆臣。 第三十七章 万寿寺之会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永琰道:“阮詹事无需如此自谦,我听说过阮詹事履历,你自进士登科,至今也只满三年,便已是三品顶戴,如此升迁之速,近百年里,都是罕见。若阮詹事是天资愚钝之人,只恐天下读书人,个个都要无地自容了吧?不过我记得阮詹事是乾隆五十一年的江南举人,那一科典试之人,可是朱石君朱中丞?”朱珪这时担任安徽巡抚,按清代惯例,巡抚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此职在明代之前即为御史中丞,故而清人也将巡抚称为中丞。

阮元连忙应是。永琰笑道:“既然如此,我与你也算同门了。朱中丞在京城之时,曾教我读书多年,我也该称他一声老师才是。”

阮元也只好答道:“能与嘉亲王结同门之谊,乃是下官之荣幸。”

永琰道:“阮詹事,我听宫里人说过,阮詹事在入值南书房,经筵日讲群臣之中,最是谦逊。可学问一道,总是要相互切磋,方能有所长进,既然阮詹事也是朱中丞门下,今日还望阮詹事不要拘谨才是。东甫,这天也不早了,我等便一起前往万寿寺,如何?”

那彦成也向永琰称是,一行人便坐上马车,出阜成门往海淀方向去了。永琰问起阮元乡试试题,得知是“过位”一节,笑道:“其实这一节恩师和我讲过,眼下讲解最精之作,当是江慎修之《图考》,不过恩师也说,江慎修精研名物,但于阐明大义一道,仍显不足。不想他竟以此为题,想来恩师取士,也自是不拘一格了。”

阮元道:“回嘉亲王,其实朱中丞取士,仍是以大义为先,不敢破朱夫子《集注》。只是这过位一节,朱夫子所注不过数十字,若是不得江慎修之言为之相辅,便不能深究其中之理。读书最难得处,在于贯通其意,恩师以‘过位’一节命题,想来深意是在此了。”

永琰道:“阮詹事,你能想到这一节,足见你天资聪颖,以后就不要轻言愚钝了罢!其实想来,你和东甫都是明事理之人,绝不像那些只知子曰诗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寻常之儒。东甫那日讲节用爱人,也特意提到,所谓节用,乃是君臣用度之相节,而非强令百姓节用,百姓若是遇了水旱灾祸,朝廷自当供应齐备,使百姓无有冻馁之苦。若是一味拘执于‘节用’二字,于赈济之时有所克减,便是害了百姓。我后来每想起东甫之言,都深以为诫。不知阮詹事对此,又有何见解呢?”

阮元待要回答,无意间瞥到那彦成,只觉他神色有异,竟似不希望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一般。一时虽不解其意,也知道那彦成如此神情,必有缘由。只回答道:“回嘉亲王,其实下官所想,与东甫兄并无区别。东甫兄出身高门,犹自手不释卷,这番学行,在下是一直钦服的。”永琰见阮元语气微变,也就不再问他经术之事。

只是经过这番交谈,阮元也看得清楚,眼前这个七分随和,三分质朴的嘉亲王永琰,其实是个好学又颇有见解的皇子,而非之前群臣口中的平庸之辈。

很快车马转过玉渊潭,过了南长河,便到了万寿寺门前,眼看寺门之前,早有一行人站立等候,阮元等连忙下了车,走到一行人前,和各人施礼见过。

眼看面前共有两个老者,其一身披袈裟,乃是僧人打扮,想来是寺中方丈,又一人衣着简素,面料却很精致,看他神色,举手投足之间亦自不俗,当是本次游会的相邀之人弘旿。此外还有个老者,儒生打扮,站在二人身后,阮元知道是同值南书房的沈初,再后面是胡长龄、铁保和刘凤诰。弘旿身边另有一人,四十上下年纪,打扮与永琰相似,只是神色之间,风采更盛,阮元也自识得,正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到了。

那彦成与阮元约的是卯正,原本是想着早些到万寿寺,所以即便阮元耽搁了大半个时辰,一行人却也没迟到。永瑆和弘旿都与那彦成相熟,那彦成担心阮元不识他二人,便一一介绍过了。永瑆也上前主动回礼道:“久闻阮詹事才学,只是平日虽能相见,却不得深交,实在可惜。阮詹事之前可是去过法源寺?我曾到那里游玩,见过阮詹事题的诗作。”

阮元见永瑆言语客气,也从容答道:“回成亲王,其实在下平日,公务繁多,原本也没什么闲暇。这法源寺距离在下寒舍颇近,故而去过。这京城里,除了法源寺与崇效寺,便是今日前来这万寿寺了。”

永瑆缓缓道:“前度看花值红雨,小苞湿透胭脂含。今朝浓极色反淡,铅华烂漫春犹酣。夕阳门外散金影,归来小巷同停骖。平时只听说阮詹事精于经术,通晓典故,不想这作诗中的遣词用句,也自有一番典雅生香,看来这作诗一道,我用功还是太少,正想着今日有空,向阮詹事请教呢。”阮元哪里受得起如此称赞?也只好连声谦辞道:“其实这状物之言,还是成亲王更擅一筹,成亲王‘马上春山南北梦,耳边寒水古今声。草回原烧青缠动,柳受边风绿未成’一句,也是在下所不能及的。”

沈初见阮元和永瑆相谈甚欢,也应声道:“成亲王,阮詹事诗才高绝,老朽可是万不能及的。那日南书房退值,阮詹事出得东华门,随口赋诗一首道:‘紫垣散直半斜阳,残暑迎秋尚未凉。待得上车风气透,东华门外晚荷香。’老朽可是至今还记得呢!”沈初与成亲王素来要好,其实是希望他继承皇位的,又与阮元相熟,故而在永瑆面前多有称赞之词,其实也是想让阮元和永瑆走得近些。

那万寿寺方丈名叫莲筏,和弘旿、永瑆等人都有来往,这时见各人寒暄已久,也主动上前道:“各位大人诗文相交,足见我朝文治之盛。可眼下初秋,气候无常,各位在外面,只恐多有不便。不如老衲先带各位入寺,到了里面,各位若有兴趣,还望各位为敝寺题咏一二才是。”各人也自应了,莲筏便在前引路,将一行人带进了寺中。

万寿寺是乾隆多次驻跸之所,故而屡经修葺,殿阁庄严,屋宇林立。自山门至后殿,共有七进。阮元、胡长龄和刘凤诰都是初来此地,眼看层层庙宇井然有序,不禁各自赞叹。

庙宇之中有一阁,名万寿阁,眼看一行人已连进数门,莲筏也请各人先前往阁中,暂行休息。阁中有一幅大字悬在壁上,看大字之下,竟有“御笔”二字,想来是乾隆手书了。这幅字原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文乃是:

三度轻舟过,一来方丈游。

地偏白足静,松老绿阴稠。

驯鸽香台集,凉蝉古树收。

略参今昔景,门外聒清流。

乾隆时常驾临万寿寺,留下的题诗至少有三首,这是他乾隆十三年所作,彼时永瑆、永琰、阮元等人尚未出生。永瑆看着这幅字,也不禁叹道:

“我听皇阿玛说过,这幅字是他四十四年之前,游历寺中所作。如此说来,这幅字的年岁,比我兄弟都要大了。想来皇阿玛当日驾临此处,也是政务繁忙之余,偶有片刻歇息,才有这‘略参今昔景,门外聒清流’的感叹。云椒先生、东甫、伯元,还有西庚金门二位,各位俱是词臣,虽不预六部政务,可典籍编定,亦是流传百世之盛举。平日劳心耗力,也不在少数了。今日我等便追随皇阿玛行迹,瞻仰天子之圣德,如何?”那云椒是沈初的号,永瑆以号称之,一时各人也自应是。莲筏送上清茶,诸人一一品过,俱觉寺中茶叶清香,使人沉浸其中,一时竟忘了世俗之事。

弘旿也说道:“其实各位日常辛劳,老夫是有所了解的,今日请各位前来,也并非朝廷事务。只是想与各位一道品茗观松,以消疲乏,如此,方得老夫盛情相邀之本意,如何?”

永瑆却道:“皇叔盛情相邀,我等自然是应当遵从的。只是今日一聚,若只是为了品茗、观松二事,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各位俱是朝中词臣,经术、文学,也自是当世一流。今日一聚,若不得与各位切磋一番,又怎能增广见闻,深究圣人之道?嘉亲王此番前来,想必也是为此吧?”

永琰品过茶,也对永瑆笑道:“兄长是看得起小弟了,只是小弟学问,与阮詹事同出一门,阮詹事天资绝人,这仕官不过三年,便已是三品詹事,学问一道,小弟是万不得及的了,倒不如兄长与阮詹事各抒己见,小弟听来,定当受益良多。”

永瑆道:“其实阮詹事名声,我也早有耳闻,平日我等皇子在上书房读书,若是皇阿玛到了,必会将阮詹事大大称赞一番,说阮詹事行文典雅,而不失于繁缛,立意广博,却又能言简意赅,如此青年才俊,再见不得几个了。本王却也有些圣人之言,久而不明其意。《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既然凡是论及德行,便离不开一个‘俭’字,那这‘俭’可否称得上‘至德之事’呢?”

阮元见永瑆言辞,倒是确为诚恳,也直言道:“回成亲王,其实在下以为,这‘俭’确是德行之关键,却并非‘至德’。《大学》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俭’是修身之德,却非治国平天下之德,但凡国事之需,天下之用,皆需充足,此万民之事,非一人之事,故而不当拘执于这个‘俭’字。”阮元一时想着之前和永琰的交谈,故而这里只说了修身、治国和平天下之中,“俭”字当如何理解,却没解释“齐家”这种情况。

永瑆听了,也颔首而笑,道:“阮詹事之意,我清楚了,这‘俭’字只及修身,而不及于天下,故而虽是德行之关键,只是称不上至德。但即便如此,力行节俭,终是对自己有益之举,本王的理解可还正确?”阮元正想解释,却见那彦成神色竟与之前他和永琰交谈时异常相似,心中一动,也不敢多言,只好点了点头。

弘旿听各人交谈已毕,也笑道:“其实老夫今日邀各位前来,本是因这万寿寺里,景色清雅宜人,想着各位公务繁忙之余,也当寻个安闲之所,品一品这京师美景才是。老夫生性疏懒,本无意于政事,学术嘛,其实也就是点到为止。不想各位求学之心如此,倒是老夫的不是了。”这番客气话说下来,各人也清楚弘旿之意,一时间纷纷应和,不再多言学问了。莲筏也嘱咐其他僧人收了茶器,一行人离开万寿阁,往后山而去。

到得后山,只见松柏林立,俱皆粗壮,想来后园这些松柏,都是百年以上之物,另有不少山石,古朴有致。那彦成悄悄把阮元拉到一块大石之下,眼看各人正为百年苍松巨柏赞叹不已,无暇分心于二人,小声对阮元道:“伯元,你今日言行,未免太过草率,若是露了口风,传将出去,可如何是好?”

阮元不禁感到疑惑,道:“东甫兄,其实之前东甫兄和小弟所言,朝中暗流涌动,自当谨言慎行,小弟都记着呢。之前与二位亲王言语之间,也只论学问,不谈政事,怎么如此行事,东甫兄却还要说小弟草率呢?”

那彦成叹道:“你以为自己谨言慎行,旁人就不会别有用心了吗?眼下朝廷,每有言语,必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年来,捕风捉影,寻章摘句之事,还算少吗?你以为自己所言,都是孔孟圣哲之道,殊不知这孔孟之道,本就不能无关政事。嘉亲王和你叙及同门之谊,你当时就应当避言其他。他和你相言节用之事,是他身为亲王所该执掌的吗?我当时示意于你,你没多言也就罢了,可为什么和成亲王交谈之时,你先引他诗文,后又说起这治国平天下之事?若是那心术不正之人,说你借治平之语,劝成亲王夺太子之位,你又当如何自辩?”

阮元听他这话,也不禁愣在当地,他知道此时朝中对立储之事,早已议论纷纷,可没想到这些纯出于经术之言,也会被人拿来做文章。只好应道:“东甫,其实我想无论成亲王还是嘉亲王,这都是和我第一次讲论学问,他们总不至于有意倾陷于我吧?”

那彦成道:“他们毕竟是皇子,是和硕亲王,皇上对他们,不能说亲密无间,至少也不会因这些经术之语去牵强附会,去数落他们的不是。但你不同,你一年就从七品升了三品,不知朝廷里多少年久淹滞之人,早就已经盯上了你。今日二位亲王同日出游万寿寺,也不知多少人派了多少眼线,在盯着你,你和成亲王、嘉亲王这些话,必然会被他们拿去牵强附会一番。到那个时候,你觉得皇上还会对你深信不疑吗?只要皇上对你有半分猜疑,自然会有人不断寻你的不是,到那个时候,只怕我也保不住你了。”

其实那彦成还少说了一个人,乾隆此时虽在热河,京城皇子行迹,却都一清二楚,此番出行,也是乾隆默许,永瑆和永琰才能出宫。至于出宫后如何行事,乾隆自也有亲信盯着,想知道阮元和两位亲王说了什么,对乾隆而言,原是易如反掌。

阮元听了,也一时默然不语,直到此时,他才渐渐明白,为什么李晴山、钱大昕等人,会从最初对官场的一腔热血,变成最后的心灰意冷。甘肃冒赈、文字之忌或许只是一方面,官场上这种相互倾轧,无休止的猜忌构陷,同样让那些天性质朴之人难于立足。自己原本已是无比谨慎,可不想在那彦成看来,自己距离立足朝廷所需的谨慎,还差得远。也对那彦成道:“东甫兄,是小弟言语不慎,一时年轻气盛,说了不该说的话,让东甫兄为小弟忧心至此,实在过意不去。”

那彦成道:“伯元也莫要太过紧张了,其实我刚才所言,也是最坏的情况。你确已比平日小心了不少,今日言语,我觉得也不算多。加上你平日侍奉君侧,性情如何,想来皇上是知道的,也不会仅因你今日这些言语,就疏远了你。但你还是要记住,凡事积少成多,若是今番之事再来上几回,皇上什么态度,我就不好说了。”

忽听后面一人道:“伯元,东甫,在那里说什么呢?快些过来,你们说今年这秋天也真是,早上还那么冷,到了正午却同盛夏一般。正好这里啊,有几棵大松树,我们每人选一棵坐下,我看也还够用。怎么,你们要是再不过来,就没地方乘凉了啊?”却是刘凤诰在二人身后唤他们过去,自那次酒宴阮元替刘凤诰出了酒钱之后,他看着阮元为人和善,毫无自傲之心,加上自己也升了四品,先前羡慕之心,也早就收了,反而和阮元多有交流。这时来唤二人,也不觉得生分。

那彦成也笑道:“原来是金门啊,刚才和伯元聊了些家事,一时忘了各位,原是我的不是。瑶华道人最好品茗观松,这品茗之事已毕,正要和各人一起观松呢。”说着和阮元一起走到中间松树下,各挑一棵松树坐下了,环视四周,奇道:“瑶华道人和成亲王、嘉亲王呢?这观松之趣,最为难得,他三人却去了哪里?”

“阿弥陀佛,那大人切勿着恼,瑶华道人和二位王爷,方才说有事相商,去了后面蔬圃之中。不过我等七位,也自有我等的缘分,这里百年老松,共有七株,世有‘万寿七松’之名。我等七人各居一树之下,正应着这七松,难道不是另一番因缘?”原来是莲筏方丈到了,这时七棵大松树还有一棵树下无人,莲筏便在下面坐了,拿出一柄折扇,道:“之前瑶华道人来过我这里,见这七松奇崛挺拔,便在这便面上作画一幅,名为《七松图》。只可惜这便面之上,有图无诗,今日却要向各位讨教一二了。” 说着缓缓张开折扇,将空白的一面对着众人。所谓便面原是上古之物,早已被折扇取代。但清人好拟古,故而也用便面一词代指折扇。

众人相互看着,那彦成、阮元、胡长龄和刘凤诰是同年进士,资历尚浅,似不能做这主笔之人。弘旿又不在当下,能赋诗于扇的,就只剩沈初和铁保二人。沈初终究是汉臣,不敢在铁保面前有所逾越,便道:“冶亭大人诗才远胜于我,今日题诗之事,便由冶亭大人为之,如何?”四位晚辈自然都无异议。

铁保主见不多,但眼看这首诗也只能自己来题,只好恭敬不如从命,道:“既是各位抬爱,那在下也不好谦辞了。今日我等七人,正应这七松之数,那么在下想着,这诗便从‘七人七松’开始罢。”略沉吟了一会儿,道:“我这诗便是:‘七人分坐七松树,巨笔写松如写人。谡谡清风满怀袖,一时同证大夫身。’如何?”

六人听了铁保之诗,也自纷纷称善。其实莲筏身为方丈,原非朝廷命官,但万寿寺乃是敕修佛寺,亦非寻常庙宇,铁保这样作诗,各人倒也没有异议。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铁保平日随和,缺少主见,可江山社稷之事却从不含糊。他今日作成此诗,也有劝在座诸人共同洁身自好,勿要因太子之事各立门户之意,都不愿轻易出言,拂了铁保一番好心。

莲筏唤僧人取来笔墨,铁保将诗书于扇面之上。各人坐于树下,只觉清风阵阵,院外已渐炎热,七松之下却别有一番惬意,不由得一同静坐树下,安享这番清静,直过了大半个时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