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四十三章 阮公墩与灵隐书藏

大清疆臣。 第三百四十三章 阮公墩与灵隐书藏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很快,广兴的死讯便传到了杭州,而朝廷对于阮元的处分也一并送达。阮元自也清楚馈遗之事,自己多有遗憾,如今能以降级留任的结果告终,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就这样落了地。而萧山水塘,经过一月治理,也已经渐有起色,阮元、焦循等人对萧山水利做了规划,选出王宗炎、孙上骧等数名精于兴修水道的绅士,取代了先前平庸无为的几名劣绅,继续在萧山办理治水事宜,眼看规划之事告一段落,其余诸般,只需依次实行,阮元便也在正月之末回到了杭州。

二月方至,阮元也得到消息,经过多年疏浚修护,西湖水利到了这时,终于兴修完毕,而先前自己准备在西湖之中修筑的小岛,这时也已经完工,杭州百姓感念阮元治水救灾、宽政恤民之德,便将这处小岛称为阮公墩。阮元也自乘小舟,在西湖中观赏着这座新成的“阮公墩”,只觉这座小岛不仅有分遏水势之利,更是同南面的三潭印月,东南的湖心亭成鼎足而三之势,三岛相映成趣,大有传说之中蓬莱三仙岛之感,阮元眼看西湖风景秀美如斯,自也是无限惬意。

数日之后,阮元又于焦循、张鉴、许宗彦一道,前往了杭州之西的灵隐寺。这时因朱珪、翁方纲文集校刻完毕之故,阮元为存其图书刻版,特意找到了灵隐寺商议贮藏文集之事。灵隐寺中僧侣多识阮元之名,自也乐意效劳。阮元谢过各人之后,自觉难得有个清闲之日,也带着三人一并在灵隐寺中游览,观赏宝刹风景。

可这日看着看着,阮元却忽然多了一个想法,对三人道:“里堂、春冶、积卿,你们看,这灵隐寺外面香火不绝,可里面这些房舍,却都是清幽之所,现下空旷的却也还有几间。若是只将恩师和翁先生的文集存留于此,倒是大材小用了啊。所以我倒是想着,咱们也寻个时日,每个人向这灵隐寺捐一些书,咱们捐了,杭州、甚至整个浙江的士人,也一定会望风而从,到时候,说不定可以在这灵隐寺,再建一个文澜阁呢。”

“哈哈,伯元,你现在想着讨好灵隐寺啦?”焦循听着阮元想着新开一处书库的计划,也不觉哑然失笑,道:“你平日言语,不是力主儒佛有别,劝我们学圣人之道,切莫为释老所误吗?前日还听你说,这当头棒喝云云,不过迎合世人,若是读书人得此一棒,便能将圣人之言学得通透,那咱们辛勤治学,不就成了笑话啦?若是文章做不出来,当头一棒便能开窍,那岂不人人都考得进士啦?读书学习,要在勤学,要在持久,这些话,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呢。”

“里堂,我何时看不起这释老之学了?这里方丈寺僧,多有精通释典之人,今日我还与他们问起过‘浮屠’一词,竟作何解呢。我所反对的,不过是以佛释儒罢了,你可不要误会啊?”阮元听焦循笑话自己,也不禁据理力辩道。

“哈哈,不过老师之言,也确有道理啊,学生不在官场,有些事却反而见得比老师多啊。”张鉴也应和道:“杭州图书,最盛之处自然是文澜阁了,可文澜阁毕竟是朝廷藏书所在,我等无官无职之人,想进去借阅书籍,是难于登天啊。民间自也有藏书丰厚之人,可他们的书,就更难借了。寻常读书人最担心的,不就是许多经史典籍,他们或无力购买,或寻而不得吗?咱们若能给他们一个机会,我想啊,这书库兴建,可是不亚于再建一个诂经精舍了。”

“春冶说得是啊。”阮元也感叹道:“更何况,文澜四库,本就有许多图书未能收录,咱们再建一个书库,这些未收之书,也有了安放之处啊。你看,去年乍浦那边,商人又从日本寻了不少书回来呢。”

“老师,这话说回来,老师这收集的天下图书,还真是多啊。”许宗彦也对焦循和张鉴笑道:“前几日我去老师那里,向老师讨教天算之学,却在老师那里发现了一部《吾妻镜》,我听说,这是日本本国古籍,不想老师对这些海东史事,也多有研习啊。”

“研习算不上,不过聊以观瞻罢了。这海外之事,不说别的,积卿知道的,不也有不少吗?”阮元也打趣道:“那日与你讲论天算,你不是还说起过荷逻候星之事吗?你不也是在广州的时候,与西洋人相识,方才知晓这些天算掌故吗?所以说学问之事,无需拘于海内海外,只在于其中是不是实在的学问罢了。”许宗彦所谓荷逻候星,实际上指的是今日所言天王星,乾隆四十六年,天王星首次被发现,乾隆之末,许宗彦恰恰在广州侍奉父亲,便得知了天王星运转之事,只不过当时国人对此再无通晓之人,许宗彦也只得借用佛典中“荷逻候星”之语,来指代天王星。

“老师,这学问之事,学生从来自知,尚有许多事未能通晓。可既然咱们说起书库兴建,学生还是以为,除了鼓励杭州士人捐书以外,这灵隐寺里,最好也该立个借书之法,若是借书禁限太严了,士人们还是借不到书,若是宽了,有些心怀私念之人,竟借了书不还,那咱们这书可是白捐了啊?”张鉴想着书库之事,也对阮元补充道。

“春冶说得是,我这就去问过寺中执事之人,这书库能否兴建,之后,咱们回去也好好斟酌一番,定个条例出来。还有啊,这书库我想着,也得有个好名字啊……”阮元沉思片刻,也对三人说道:“古之士人乐于藏书者,旧有‘书藏’之名,不如就借用古人之义,将这里称为‘灵隐书藏’,古之书藏,仅为己用,今日这灵隐书藏,却是为了天下勤于读书之人,如此我等兴建书藏,自然也可以名垂于后世了。”

焦循、张鉴、许宗彦听着阮元之言,也都暗自感慨,或许百年千年之后,自己兴建书藏之事,也可以惠及后人,永垂不朽了。这日阮元便也向灵隐寺问起兴修书藏可否施行,灵隐寺僧人得知阮元亦是恩惠与天下士人,自也欣然同意。不过一月,灵隐寺便择出寺舍数间,用以藏书,阮元、焦循等人,也各自向寺里捐献了不少图书,不数年工夫,杭州相应出捐之人,已是络绎不绝。灵隐书藏之名,也开始在江浙广为人知。阮元兴办书藏之举,实开后世私立图书馆之先河。

灵隐书藏成立之后,阮元也重新燃起了兴办文教的兴趣,想着《十三经注疏》虽已校勘完毕,却仅为注疏之人一家之言,若能集汉唐以降诸家经注,将十三经一并贯通,则学问之广,可谓极矣。很快,阮元便开始寻求经解诸书,准备编成一部《十三经经郛》。而浙江修志之事,阮元也多加询问杭州士人,想着若是蔡牵果然年内得以就擒,海上太平,便重修《浙江通志》,以成修书之另一大业。

然而,阮元修志的愿望,却终于落空了。

这时圆明园内,嘉庆也特意召见了北上的陆言,几名军机大臣也一并随侍在侧。这一次,嘉庆也下定决心,准备彻查刘凤诰一案,是以特别从杭州叫来了陆言,准备当面听取他的意见。

“杭州那边,你现在可有新的证据?”嘉庆向陆言问道。

“回皇上,这几个月以来,臣详加查访,多所询问,刘凤诰舞弊之事虽然不能确定,可徐步鳌行贿之事,却几无疑问。”陆言也取出自己在杭州带来的多封信件,对嘉庆道:“皇上,去年十二月间,臣得到外人揭发,说生员徐步鳌,在去年秋试之时,进入考场次日,便即换了座位,而他身边之位,恰好是一名没有到场的考生。此外,监考吏员也一反常态,多次在徐步鳌身前走动,此举亦不寻常。臣还曾私下接触过徐家一些仆人,以重金相谢,托他们录下了口供,其中有两个仆人说得清清楚楚,徐家早在秋试前一个月,就开始拜访钱塘、仁和二县知县,以及杭州知府任泽和,对上述诸人,均多有馈遗。臣也找到了当日被刘凤诰打骂的考场卫兵,将他供词一并带来,那兵士言语清楚,绝无含糊之处,看来刘凤诰考场饮酒、打骂卫兵二事,也绝做不得假。只是……目前臣还是守制之身,不得亲询二县知县、任泽和、刘凤诰诸人,是以只有一面之词,终是不敢妄言。”

“你等还有何意见?”嘉庆向四名军机大臣问道,四人听了陆言之语,也都沉默不言,陆言这番言语说得再清楚不过,即便是董诰和戴衢亨这般素来与阮元亲近的大臣,却也无法再为阮元申辩,至于庆桂和托津,二人更不愿偏袒阮刘等人。

“如此看来,刘凤诰、任泽和等人这般行迹,无论受贿与否,无论考场舞弊与否,这件事,朕都不能不查了!”嘉庆想着陆言所述之事,也终于下了决心:“传谕,将仁和钱塘二知县,杭州知府任泽和,一律革职查办!浙江学政刘凤诰,暂予停职,不得再行学政之事。此案浙江巡抚阮元,亦有袒护刘凤诰之语,故阮元不得参办此案。朕要另择钦差,去浙江提审刘凤诰,你等可有推荐之人?”

“皇上,臣愿前往!另外,光禄少卿卢荫溥,多年来与臣一同办案,从来得力,是以臣保荐卢荫溥同往!”托津主动请命道。

“好,那就你二人同去吧,到了杭州,务要详查刘凤诰之事,其中证据,务必清楚确凿,办案之时,务必谨慎,不得再有徇隐之事!”嘉庆同意了托津的请求。

很快,朝廷的谕旨便到了杭州,杭州之内二县知县、知府任泽和,都被就地免职,刘凤诰暂停一切学政庶务,归家等候钦差提审。且嘉庆再三言明,阮元不得参与此案审理。而托津和卢荫溥,也很快一并南下,作为钦差主审刘凤诰一案。阮元在浙江一向断案详慎,判决公允,是以此时控案虽多,却几乎与浙江无涉。这是阮元抚浙前后八年之内,嘉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浙江派遣办案钦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