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十三章 平步青云

大清疆臣。 第三十三章 平步青云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考毕竟只有数十人应考,故而初十日考毕,之后两天就要定出等第。王杰、董诰、嵇璜、和珅等人都临时充作阅卷官,务必在两日之内排定名次。事态紧急,各人虽平日立场不同,却也不再意气用事。

王杰这边看的是最后的那篇疏文,这一篇疏要求翰林们站在刘向的立场,写出陈汤、甘延寿应当封赏的理由,最后还要论述清朝与西汉的异同。可有些翰林安逸日久,入翰林之时也只是精通经义,对历史典故了解不多,更难熟悉刘向陈汤之事,故而只得美言一番,敷衍了事。王杰看了数篇,都不尽意,只得将其中文采略好的几篇列出作为三等,其余落入四等。

翻过十余人,终于有一篇不仅文辞兼备,而且可以把西汉典故解释清楚的文章,想着既然庸下者甚多,这一篇便取了二等,也正合适。忽听得旁边两名阅卷官问道:“嵇中堂,下官有一字不识。是以黄帝制佱以推策,有虞抚衡而齐政。这所谓黄帝所制,是何字何意?”

嵇璜看了一眼,只觉“佱”字颇为陌生,道:“此字老夫不识,也未见过,实在不知,应是别字吧?若是别字,自然是文笔不精了,此文算作三等吧。不然,各位大人也过来看看?”

和珅看了,也是不识,托下属交给董诰,董诰看着,也不知是何意,道:“若真是别字,便给三等也罢。只是……若是确有此字,只是我等不识,那却如何?天下异体字甚多,后学之人,来自天下各处,便偶有异字,也不足为奇啊?”

和珅道:“董大人说是异体字?可翰林掌文衡之事,用字自当标准,又怎么能随意使用异体字?若是异体,给三等也无妨。”

王杰想想,觉得这个字有无与否,异体与否,总要有个标准,便道:“各位,所谓‘言必有据’,我等不识此字,或许是此字天下无有,也或者是异体,但文字之中,生僻字却也不少,各位却何不寻个依据出来?蔗林,去拿一部《康熙字典》来,若是字典上没有此字,再列他三等,如何?”

董诰觉得有理,便取了字典,细细查阅,翻到一页,惊道:“王中堂……这字,字典上确实有啊,这制佱的佱字,便读作律法的法字。看这里解释,当是古时筹算之法。此文为天象赋,言及天象,则必由筹算,想来是不错的。看起来,是我等才疏学浅了啊。”

王杰道:“嵇中堂,看来此字如何,各位也已知晓了,若因此古字,列他三等,岂不是我等冤屈了人才?蔗林,给我看看吧,以一字而废全文,我以为不可。”说着董诰也把这篇赋文交给王杰。

王杰看着赋文,只觉文辞精巧,看似古奥,细读起来,却并无不通之处,于天象术语之引用,史事之点缀,无不得当,不觉读了出来,道:“惟圆象之昭回,建北极以环拱。拟磨旋以西行,俨立冒而中拥……地平准而天枢倚,黄道中而赤道南。惟中陆之相距,廿四度以相含。割浑圆为象限,分弧角于舆堪……月令迟于小正,夏时合于唐虞,验中星之递徙,又知岁差之不可无……事天以敬,知象以正,三光宣精,四时为柄……惟有道者万年,协清宁而衍庆。各位,我看这文章,文词典雅,又不失于艰涩,典故多出,可绝无滞重之感,以在下之意,当是一等之作啊?要是刚才,我等因为一字不识,就列其为三等,日后这事传了出去,我等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了吗?”

和珅看看卷上文字,只觉笔迹陌生,与自己所识新科翰林大不相同,想来应是学士、侍讲等人所作,这些人即便列了高等,也无碍自己计划。故而应声道:“若是如此,给一等我也没有意见,还是让嵇中堂先看过吧。”说着又让下臣将卷子还给嵇璜。

嵇璜和董诰看了,也没有反对意见,这一篇便暂列于一等,王杰想着,却忽然记起一事:刘墉之前曾和他不经意间谈起在自己家中读书的阮元,说阮元对于古之经典,无一不窥,自己家中旧藏一部《管子》,自己都没有细看过,阮元却直看了数日,才把《管子》还给自己。

想起《管子》,自己曾经与许多汉学学者交往,知道汉学中最为激进的一类学者,对上古经典务必搜览无遗,故而自己也在经史之外,偶尔翻阅一些子部,《管子》中有一句:虙戏作造六佱,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想到这里,不禁冷汗渐生,自己原应该识得此字,刚才却忘记了,实在惭愧。

《管子》相传是春秋时管仲所做,并非儒家经典,而且距离道家法家,也想去甚远。故而大多数读书人穷其一生于经术,也未必会看《管子》,想来翰林院中,读过的也不多。王杰不禁暗自思索:莫非,作此文者,竟是伯元?

想来这篇文章之上,字迹清秀,自己却不知是何人所作,或许正是阮元闭门数月,改易了字迹,也未可知。想到这里,不禁依着位置,去寻了此人诗作与疏文过来,果然各有不俗之处。

可想着阮元之前样子,也深知他为人谦逊低调,又自知与和珅关系复杂,不愿在大考惹上麻烦。王杰也沉思道:“其实伯元这三篇文章,我便是取他第一,也合情合理。可这第一,只怕并非他所愿。不如我暂将他靠后一些,只取个第二,不让他风头过盛才好。”最后此人文章,由各人评议时,王杰便力主他为第二。和珅、嵇璜和董诰眼看他诗文做得也不错,都没有其他意见。

果不其然,第二天拆卷填写拟定名次之时,位在第二名的,就是阮元。

王杰没想到的是,对于阮元取为第二这个结果,乾隆并不满意。

“你看看这几句: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这眼镜本是上古所无之物,经此一篇,自也当流传千古了。鄂罗哩,朕说得可对?”

鄂罗哩是乾隆身边颇为信任的内监,故而一些与军机大事无关的事务,乾隆也会偶尔让他说话。这时听了,也回答道:“回皇上,奴才以为这首诗中间几句,听来确实不错。可皇上之前也念了后几句,什么‘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听来是为了称颂皇上,刻意如此写的。这翰林称颂之语甚多,奴才以为,这也并未高人一筹啊?”

“朕想法与你不同。”乾隆道:“其实你看看这些诗句,他们啊,都知道朕这眼睛,还算不错,朕登基至今也五十六年了,从未用过眼镜,想来他们都知道的。可中间这几句,却又有哪个能出于其上?总观全诗,此篇依然配得上第一。”又拿过阮元所写刘向疏,道:“其实朕更欣赏的,是他这篇,最后这三不同,朕看着真是神乎其技!却不知王杰他们想了些什么?这被取在第二的阮元,无论诗赋疏文,都比他们拟的第一名刘凤诰要好,他们为何只取了阮元第二?”

鄂罗哩不解,乾隆看着这篇文章,却越看越得意,不禁读道:“‘臣伏见我皇上奋武开疆,平定西域,拓地二万余里,凡汉唐以来羁縻未服之地尽入版图,开屯置驿,中外一家,岂如郅支、呼韩叛服靡常,杀辱汉使哉?此其不同一也。我皇上自用武以来,出力大臣无不加赏高爵,或有微罪,断不使掩其大功,下至末弁微劳亦无遗焉,绝未有若延寿等之有功而不封者,此其不同二也。我皇上运筹九重之上,决胜万里之外,领兵大臣莫不仰禀圣谟,指授机宜,有战必克,间有偶违庙算者,即不能速藏丰功,又孰能于睿虑所未及之处自出奇谋,檄幸立功者耶?此其不同者三也。’这三不同,处处深得朕意,要旨明确,绝无滞涩,你看这些文章之中,又有哪个及得上这阮元?”

鄂罗哩笑道:“这阮翰林之名,奴才也听闻过的,听说是个谦逊质朴之人。这三不同将皇上圣明神威之处一一点明,却也不易啊。”

乾隆也笑道:“你是想说,这三不同,其实有些过誉了,是吗?”鄂罗哩听乾隆此言,连忙跪下,自称该死。

其实乾隆心里也清楚,这所谓“三不同”,确有过誉之处,自己安定西域不假,可不久又有乌什之役,阿桂建功立业的关键之战便是此役。回想起来西北平定之时,也耗费了不少工夫。自己不吝赏赐不假,可柴大纪一事,其实回头想想,乾隆也知道他原本无罪,只是柴大纪口出冤枉之言,乾隆以为他违逆上意,最终才依了福康安,将他处斩。至于四境用兵,虽然开疆拓土不少,可缅甸之战、二次大金川之战,均是旷日持久,消耗颇巨,自己当时的决策并不算十全十美。

可即便如此,乾隆仍对鄂罗哩道:“起来吧,你本不该死。这三不同,朕知道有过誉之处,朕所作所为,孰得孰失,朕心里清楚。但这翰林大考,所为何事?为的是选出精于文赋之人。这阮元文笔原是一流,可更难得的,一是他心思缜密,言语清楚,这三不同,一一皆有实事,而非空言朕之功业。二是他精通经典,能以经典为朕所用,那《宗经征寿说》,朕与你说过的。能做到这两点的,翰林中朕看是无人能及得上他了。朕这样与你说,你还觉得他不该得这个第一吗?”

鄂罗哩在乾隆身边,已经近三十年,翰林之事原也清楚,翰林平日起草诏敕,自免不了为乾隆歌功颂德一番。至于陈列时弊,极言进谏,是都察院的职责,与翰林无关,当下也就不再言语。乾隆见他已经明白,便让他传了阿桂、和珅、嵇璜与王杰四位大学士入勤政殿来。

四人行礼已毕,乾隆便道:“你等宰臣,朕看着是真的老了。来看看,这你们拟的第二名阮元,诗赋疏文,朕看着都比第一名刘凤诰要好,你等怎么只给了第二名?这大考名次,最终还是朕来定,朕意已决,此番大考,以阮元为一等第一名,你等可有意见?”

四人之中,嵇璜早知阮元学识,阿桂因那彦成之故,已对阮元了解颇深,王杰经公爵府一会,对阮元已无疑虑,和珅又想着借此机会提拔阮元,为自己增添羽翼。故而此时,四人竟齐声应是,没有一人反对。乾隆素知阿桂等三人与和珅不和,但凡军国要事,往往各执己见,僵持不下,这次竟意外的一致,自己既是惊讶,又是满意。

眼看阮元取为第一之事,各人已无异议,其余诸人,乾隆也有一些调整,吴省兰这次文章写得也不错,故而改为一等第二,胡长龄、刘凤诰则位列二等前两名。等第既已分明,乾隆也对四位大学士道:“今番大考,本也有翰詹出缺,急需补选之意。眼看这里有些学士、侍读侍讲,文章做得并不好,也该降一降官职,让他们自己反省去了。詹事马启泰,年事已高,文又做得平庸,按这等第来看,只能给个不入等。不如朕便让他致仕,也全了他颜面,詹事的位置嘛……既然吴省兰也列在一等,便让吴省兰接任吧。”

詹事是正三品,吴省兰升詹事,意味着和珅这边平添一位强援。故而和珅也没有意见,当即拜倒,口称皇上圣明。阿桂、王杰等人素知吴省兰与和珅交好,可眼看乾隆取了吴省兰在一等,不升迁反而说不过去,也无话可说。

乾隆又问道:“王杰,你熟知翰詹典故,吴省兰朕定下了,就该阮元了。阮元现下是七品编修,那你说说,朕即位以来,编修因大考一等而升迁的,最高升到何等官职?”

王杰道:“回皇上,臣记得之前大考之中,有以编修之职,位列一等的,最高应是升到了从四品的翰林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陛下即位以来,能这般高升者,也只有三四位。”

不想乾隆对阮元竟异常满意,又道:“想来朕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翰詹大考未免严格了些。朕也知道,不少翰林是有学问的,可朕当日吝于名.器,并未及时提拔他们,朕深以为愧。而且朕觉得,阮元这三篇文章,做得比之前那些一等文章,都要好。所以这次阮元文章作得第一,朕要超迁。朕记得吴省兰现在是少詹事吧?他走了,位置自然空了出来,就以阮元为少詹事,你等意下如何?”

阿桂、和珅、王杰三人虽都对阮元升迁没有反对意见,可听到这里,却也各自吃了一惊。阮元此时还是正七品,而少詹事是正四品,当年钱大昕为官二十年,才升到少詹事之职,而阮元仕官至此尚不足两年。而且一次连升六个品级,在清朝历任汉人官员中,都是极少见的。

这时反而是嵇璜率先开口,道:“回陛下,阮元才学人品,都是有目共睹,臣亦久闻其名。但此番升迁,要将阮元连升六级,老臣看来,确实有些过速,还望皇上三思。”

乾隆却毫不在意,笑道:“无妨,翰詹官员本与各部院不同,大考文辞优异,便当升赏,行文拙劣,也自应贬斥。品级高的,便是有真才实学的。若是下次大考,阮元成绩不佳,再把他降下来就是了。”

可六年之后,阮元还会不会继续待在翰林,乾隆就没再说了。眼看乾隆态度已决,嵇璜知道再争辩也是无用,而且阮元升迁,总比其他有资历但才华不足的人掌管詹事府强,便也不再言语。

和珅也应声道:“回皇上,皇上英明绝世,选拔新进,不拘一格,只论才华,不限于资历。实在是我大清之福,是天下才子之福!皇上圣断,臣学识浅末,不敢再有异议。”

阿桂和王杰自然也清楚,和珅之所以对乾隆决断毫无意见,也是因为吴省兰在詹事府,想着借吴省兰之力拉拢阮元而已。但阮元心性,二人业已熟悉,只怕和珅这一番苦心,最后是要落空了。乾隆却不在意,笑着对阿桂道:“阿桂啊,朕即位五十六年了,还记得朕刚即位的时候,最先提拔的新人就是傅恒和你。可朕没想到啊,朕过了八十岁,竟然还能再看到如此一位年轻才俊!你来说说,朕此番决议,你有何意见?”

阿桂听了这话,知道乾隆圣意早决,已容不得自己再出异议,和王杰相互对视了一眼,想着阮元既然不至于被吴省兰拉拢利用,那他得升四品,其实也是自己和王杰之幸。便回答道:“回皇上,臣执掌翰林,深知阮翰林才学心性,想来授职四品,只会让他身自砥砺,更进一步。陛下此举,臣不敢有异议。”王杰自也叩首称是,三个执掌军机的大学士历来互不相让,可在阮元的事情上,却难得的达成了一致。

乾隆看四位内阁重臣再无异议,自也心满意足,当下唤鄂罗哩拟了诏旨,只待次日传阮元入殿,再行升赏。

阮元这几日一直留在海淀,翰詹大考不过三四日便能公布结果,故而翰林均未归京。杨吉也在海淀闲逛了两日,只觉此处地势空旷,反而要比京城里那狭隘的生活要舒服很多。然而到得第三日上,内监便找到阮元,让他即刻入见。

阮元听得内监传旨,虽一时不知福祸,但想来乾隆应该不会召见大考成绩不佳的寻常翰林,自己得蒙乾隆垂训,应当是成绩不错了。但即便如此,阮元依然调理心绪,一如平常,很快到了勤政殿东暖阁,乾隆早已在内等候。

阮元下拜成礼,乾隆见他谦逊平和,更为放心,道:“免礼平身吧,朕今日诏你来,原是有旨要宣。不过之前朕有些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不可有误。”阮元连忙应是。

乾隆倒是颇为随和,道:“阮元,朕观你那天象赋,你果然是博学之人。寻常翰林,虽文采.精通,可天文历算之事,总是含糊其辞,你却应答如流,想来历算一道,你是下过功夫的,不知你这番学问,从何而来?”

阮元听乾隆意思,想来自己文赋已是取了上等,但依然声色不变,道:“回皇上,臣家中旧藏有先祖遗下的算经,故而臣幼时便习得算学。后来与钱宫詹相识,宫詹精于天文,便授了学生天象之道,与旧时所学历算一经结合,果然受益匪浅。算学本是圣人六艺之一,臣才学拙陋,不得悟圣人之道,便只好从圣人六艺学起,希望经六艺而入圣人之本意,让皇上见笑了。”

乾隆笑道:“如此学习,也是常事,没什么见不见笑的。阮元,你说你家中旧有算经,是令祖阮玉堂留下的吧?”

阮元听乾隆点破了先祖名讳,更是惊惧,忙再次下拜道:“回皇上,算经确是臣祖父所遗之物,臣祖父因……因犯了事,深自戒惧,故而在家读书多年,其间颇得藏书,算经便是其中之一。皇上圣明至斯,臣不胜感激。”

其实乾隆也清楚阮玉堂当年之事,原是鄂容安错听人言,才让他无故罢官,故而南巡扬州时,便赐了阮玉堂都司之职。可三四品武官在朝中为数不少,他自以为阮玉堂官职已复,便再不留意于他。不知不觉数年过去,才听说阮玉堂最终只升到游击,便在南海钦州过世,想来也有些遗憾。可这种遗憾,他一生中所遇也不在少数,偶尔想念一番,心思也就淡了。直到阮元入仕,江春临终上疏,他才重新想起阮玉堂之事,这时也一并问了出来。

听阮元言语,倒是并无为祖伸冤之意,乾隆自也放心,道:“你祖父阮玉堂,朕见过的,是个忠直之人,听你这样说,当是文武兼备了。他临终时,朕记得只是游击,想来有些大材小用。你现下家中如何,父母年纪多少?”

阮元答道:“回皇上,家慈见背,已有十年了。现下家中只有严侍,现年五十八岁。”

乾隆道:“不错,年纪还小。”相比于自己八十一岁高龄,阮承信自然是晚辈了。又问道:“阮元,朕想问你,朕听闻你父亲只是国子生,却未仕官。你年纪轻轻,已中了进士,入了翰林,你父亲那边,可有不便?”

阮元道:“回皇上,家严已知臣入翰林,为编修之事。自然……自然也为臣欣喜。但家严平日,仍是寻常模样,并未因为臣的缘故,而有所改变。家严生养抚育之恩,臣虽万死而不能报,此生亦当尽孝。其实不瞒皇上,臣也想过告假归家,奉养家严些时日。只是阿中堂告诉臣,不可落人口实,故而臣未得告假。”

乾隆笑道:“告假?阮元,若是阿桂当日真的准了你假,这翰林大考,你便参与不上了,到时候你官职绝不会有半点升迁。而且你若是考前归家,朕便是之后数年,也绝不会再提拔你。即便如此,你依然觉得告假也无妨吗?”

阮元道:“回皇上,臣年纪尚轻,见识也浅,原是不足以担当大任的,即便在翰林再磨练数年,臣也绝无怨言。”

乾隆道:“如此确是难得。但阮元,你另有一难得之处,究竟为何,不妨告知于朕。朕看过你所写《宗经征寿说》,知道你笔迹如何,可为何朕看你大考时的卷子,字迹竟与之前全然不同呢?”

阮元不好把全部事由告知乾隆,只好答道:“回皇上,翰林人少,字迹易识。臣之前庶吉士散馆,便是第一,之后又蒙皇上恩赏,只恐翰林之中,会以为臣大考成绩,并非取决于此次行文,而是皇上与各位中堂先入为主。臣想以眼下真实的能力应考,故而之前半年,改变了字迹,不愿让皇上与各位中堂为难。”

乾隆听到这里,终于放心,此次他诏阮元入对,原有另一重想法:阮元得蒙入对,必然早已料到此次大考,自己身在高等。可若是阮元言辞轻浮,喜形于色,那便是自己看错了人,不该让他超迁。故而自己在少詹事的诏书之外,又准备了另一份只升阮元为学士的草诏。但阮元言辞诚恳,神色从容,果然是可用之人,便道:“不错,你文辞出众,人又老实,看起来也是个有福之人。朕取你为第一,是看对了人。你接旨吧!”说着对身边的鄂罗哩轻轻点头,示意他去取原来的诏书。阮元听得自己得了第一,也再次向乾隆叩头,谢乾隆提点之恩。很快诏书取来,鄂罗哩开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编修阮元,于今年大考之中,文采斐然,立论深邃,更兼通晓经典,精于学术,实属不可多得之才。朕取阮元为大考一等第一名,着超迁少詹事,入南书房、懋勤殿行走,充《石渠宝笈》撰修、日讲起居注官。钦此!”

阮元听了,又惊又喜,自己当然知道,有清一朝,汉臣从七品一次升迁至四品的,屈指可数。乾隆即位至今五十余年,最多只是将七品编修升至四品侍读侍讲学士,从无直升少詹事之例。而南书房是乾隆日常品评文章之处,入南书房,意味着之后将成为天子近臣。日讲起居注更是只有学识渊博之人,才能得到的重任。

故而阮元也应道:“回皇上,臣……臣实在不敢担此大任,臣眼下是正七品,少詹事乃是正四品,臣资历浅薄,何以至此?还请……还请皇上三思才是。”

乾隆道:“这有何不可?翰詹之职,历来是有才德者居高位,文辞浅陋,便应罢黜。你文章朕取了第一,却如何当不得这少詹事?况且官员黜陟,自有常度,你若是做这少詹事不称职,朕一样可以另择他人。你眼下当得起这少詹事,便先做着。至于南书房、日讲之事,你虽资历尚浅,可此等职务,才学为先,依你今日文才,足以胜任此二职,便不要再拘谨了。以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多向其他人学学,也就够了。”

阮元原也想再行谦辞,可乾隆早已知他心意,已经帮他把心中疑虑一一解释清楚。想来乾隆心意已决,自己若仍要自谦,只怕反而让乾隆不快,便连连顿首,谢过乾隆超迁之恩。

乾隆也知道阮元心中疑虑,并非一时可以消散,故而也提点道:“阮元,你要记住,官职高了,并非只是年俸多些,朝会时站得靠前些这样简单。其实官职越高,职责越重,你行走南书房、准备日讲起居注二事,以后可怠慢不得。朕知道你此番超迁,日常之事,自然需要费一番时间去改变。但记住朕六个字‘要立品,勿躁进。’切莫失了为官的本心,如何?”阮元知道乾隆这样教导,多半是日后将要重用自己,也忙谢过乾隆指点。

眼看已无要事,阮元便即告退。或许他此时仍不清楚,这次超迁,让自己的人生起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

乾隆五十六年,阮元在翰詹大考中名列一等第一名,超迁少詹事,同年再升詹事,翰詹大考毫无疑问是阮元人生的转折点。以下将阮元大考三篇文章全部附录,以观其晋阶之缘由。

第一篇《拟张衡天象赋》

惟圆象之昭回,建北极以环拱。拟磨旋以西行,俨笠冒而中拥。阳乘健以为刚,气斡机而非重。分五宫以各正,围列宿而高耸。既承天以时行,亦后天而时奉。昔虞廷之治象,命羲和以互参。仰睿玑以分测,廓四仪而内涵。惟周髀与宣夜,合浑天而为三。溯洛下之善制,亦鲜于之极谙。地平准而天枢倚,黄道中而赤道南。惟中陆之相距,廿四度以相含。割浑圆为象限,分弧角於舆堪。归隶首之实算,斥邹衍之虚谈。原夫日周天步,月丽天衢。日一度而若退,月十三度而愈紆。分十ニ以合朔,乃会缠以同符。冬起牵牛之次,夏极东井之区,秋遇寿星之位,春在降娄之隅。催九行之出入,亦世道之殊途。考日至之圭景,尺五寸而不逾。分高卑於远迩,测里差之各殊。月令迟于小正,夏时合于唐虞。验中星之递徙,又知岁差之不可无。至若别五星于五天,错经纬於日晷。金一年而周天,丑未终而寅戌始。水周天以同金,井络终而降娄起。岁周年以十二,为众星之纲纪。四仲则三宿已迁。火二年而一周,入太微而分紫。土周岁以廿八,将弥月而度乃徙。旋七政以同天,能左右之日,以列宿廿八,正自重黎,指以招摇,正以摄提。惟角亢之七宿,升苍龙而上跻。正天门与衡柱,有角首之杓攜。虚女殷乎北位,为子丑之端倪。鹑火殷乎南纪,当三台而光齐。胃昴毕之七宿,合收尾於参奎。占伐旗舆沟读,象白虎於其西。分野占星,斗耀惟七,机青枢冀分其区,魁雍衡荆异其术。四辅连乎理枢,阴德近乎太乙。内阶映文昌之宫,卫尉对丞弼之秩。帝座御而华盖高,阁道启而勾陈出。王良却而造父驰,柱史明而开阳吉。斜汉络乎天半,夏案户而光实。其隶垣外而居南极者,亦屡数之不能悉。事天以敬,治象以正,三光宣精,四时为柄。圆而动者施其德,高且明者布其令。奉三无私者惟君,建五有极者惟圣。屏灵曜于纬书,撰灵宪以互证。是以黄帝制佱以推策,有虞抚衡而齐政。惟有道者万年,协清宁而衍庆。

第二篇《赋得眼镜诗》

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

第三篇《拟刘向请封甘延寿陈汤疏并陈今日同不同》

臣向疏:郅支单于兼并外国,日益强大,数辱汉使者,在廷诸臣未有为陛下画一策者。都护延寿、副校尉汤远戍西域,特发符节,勒师旅,直逼康居,破其重城,馘名王,斩阏支氏,请悬首藁街夷邸,以威远服。是沈谋重虑,制胜万里,师徒不劳,兵矢未折,功莫伟焉。而议者徒以汤矫制,不论其功,反欲文致之,是臣所未喻也。夫将在外,有可以振国威制敌命者,专之可也。今延寿、汤不避死难,为国雪耻,而竟无尺寸之封,其何以动帅兵绝域者。昔李广利之于大宛,旷日持久,靡蔽师旅,仅获数马,功不敌罪,孝武犹且侯之。今郅支之功当十倍于大宛,竟使致身之臣未得封爵,且不免吏议,臣窃惜之。宜请释其矫制之罪,赏其克敌之功,加以高爵,惟陛下察之。此刘向之疏意也。

臣伏见我皇上奋武开疆,平定西域,拓地二万余里,凡汉、唐以来羁縻未服之地尽入版图,开屯置驿,中外一家,岂如郅支、呼韩叛服靡常,杀辱汉使哉?此其不同一也。我皇上自用武以来,出力大臣无不加赏高爵,或有微罪,断不使掩其大功,下至末弁微劳亦无遗焉,绝未有若延寿等之有功而不封者,此其不同二也。我皇上运筹九重之上,决胜万里之外,领兵大臣莫不仰禀圣谟,指授机宜,有战必克,间有偶违庙算者,即不能速藏丰功,又孰能于睿虑所未及之处自出奇谋,徼幸立功者耶?此其不同者三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