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封控案

大清疆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封控案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嘉庆十二年十月,阮元终于除服,在阮常生的婚礼之后,阮元便带上杨吉,一路乘船北上开封。因念及日后为官之地未定,阮家其余家眷便暂留扬州,包括阮常生和刘蘩荣北上之事,也暂时未能成行。孔璐华也给孔庆镕去了信,嘱托他多安排些仆从到京城衍生公府,次年之春阮常生北上之后,务要将他照料得当,不让他和刘蘩荣在京城遭遇任何不便。

到了十一月,阮元的坐船已然转入贾鲁河,这时开封水路虽不如唐宋之时繁盛,但几条主要水道仍是繁忙不绝,尤其是开封府城西南的朱仙镇,这时依靠贾鲁河之利,将开封商业与淮扬之地紧密关联,乃是当时天下屈指可数的繁华市镇。阮元一行也在朱仙镇登岸,随即走陆路北上,次日便抵开封。

开封在北宋之时,因国都之利,一时繁盛无以复加,然而之后每一次王朝易代,开封都因成为主要战场而饱受战火侵袭,明末农民战争时,开封因战争中黄河人为决口之故,一时全部被河水淹没。直到康熙年间,清朝方才于开封原址之上另建新城,是以这时开封建筑,几乎全都是清时新建。但即便如此,经过百余年发展,开封亦自因其水路便利,重新成为中原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康熙开封府志》便有载:城中市廛辐辏处,惟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为最盛。关厢有五,西关马市街称首,南关次之,大镇店南四十里朱仙镇,商贾贸易最盛。《乾隆祥符县志》亦载城内有猪市、牛马市、杂粮市等专业市集八处,城外市集五十四处。开封著名的景文州汴绫庄,鼎盛时有织机九十九张,雇工逾二百人。开封在乾嘉之际约有人口三十万余,虽不及江南苏杭扬州等地,在中原却也是一处重镇了。

开封在清中叶,因商贸兴盛之故,一时会馆林立,有名的会馆不下十余处,行宫东北,开封府衙之西的山西会馆,经过百年扩充,这时已成为山陕甘会馆,乃是开封会馆之最。这时听闻京城钦差前来开封办案,山陕甘会馆也主动相迎,在会馆内寻了几间上房,借由钦差一行使用。阮元等人早已得到广兴消息,进了开封,便一路北行,很快到了会馆门前,向门前吏员通报了自己身份。吏员便即入内,不一会儿,一位满面春风的二品大员便出现在了阮元和杨吉面前,这人正值中年,却自是意气风发,双目之间,尽是傲气,正是八年之前,与阮元一并为嘉庆铲除和珅立下大功的广兴。

“赓虞兄,一晃八年不见,近些时日赓虞兄可还安好?”广兴字赓虞,阮元便以字称之,想着自己毕竟与广兴一同办过事,这时自己言语客气一些,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不料广兴言语却甚是简略,只道:“阮大人,现在又得叫你阮侍郎了,这些时日,我自然过得好了,看你能如期到任,我也就放心了。”紧接着,广兴便话锋一转,取了一纸上谕在手,对阮元道:“阮侍郎,公事为重,你还是先听上谕吧。”

阮元只觉广兴神色,有些不比寻常,但他所言却也不错,于是只好对上谕跪倒,听候广兴宣诏。

广兴看着上谕,仍是一副高傲神色,不急不徐地念道:“奉上谕,阮元守制之期已满,念其巡抚浙江,官声尚好,今补授兵部右侍郎,特授钦差,会同刑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广兴,一并严查河南府道演习翻禽之事,不得有误,钦此!”听嘉庆上谕之言,似乎此处控案查办完毕,阮元便应入京补官,这样想来,阮元去向已定,倒是也放下了心。

“臣谢过皇上授任之恩,此次河南控案,臣自当实心办理,查明实情,方不负皇上厚望!”阮元也当即表态道。

“哈哈,阮侍郎,这次办案的事,你就放心吧。”广兴宣旨之后,倒是逐渐客气了起来,待得阮元起身,便在他身旁小声说道:“其实我查访此案,也有半个月了,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一件事,这河南府道官员,平庸的倒也有一大半,可要说演练翻禽,图谋大逆,你再借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啊?哈哈。”

“那……朝廷不是说病退知府……”阮元听着广兴之语,也不禁疑惑道。

“什么知府啊,那就是个疯子。”广兴一边带了阮元入内,一边对阮元道:“那个叫熊之书的知府,本来就是靠恩荫补官,平时也是有些犯迷糊,听别人说啊,总是拿着个《周易》不放,说什么《易》中有大道,然后给别人讲一些七七八八的,根本没人听得懂啊?可也不知如何,他居然突然给皇上上了一本密奏,说河南官员,有人在演习翻禽,想要在皇上百年之后,扶成亲王上位。这难道不是他平日读书不得其法,竟想疯了吗?我也将这些河南府道官员叫来,一一讯问过了,除了两个科举上考过《周易》的,都不知我在说什么,那两个懂《周易》的呢,又说翻禽本是旁门左道,自己一概不知。后来我又问他们成亲王做何模样,言语说话如何,他们居然也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哈哈,都是些平庸之人,最多就是酒后失仪,妄言几句,如何做得真呢?看来啊,定是那熊之书心里住了鬼,一阵胡言乱语,竟让皇上也看偏了。”

“广侍郎,这……就这样简单吗?”阮元看广兴似乎不想和自己过于亲近,便也换了称呼。

“那是自然,其实这些年我在京中办理控案,这也不是头一次了。很多人就是看地方官府不顺眼,肆意妄控罢了,皇上为人宽仁,宁可准许妄控,不愿多生冤案,结果呢,受苦的也不过是我们下面这些人了。”广兴道。

“广侍郎,那……我倒是有个想法,我有位好友,平日精于《周易》,《易》学之上,多有论述,至于象数之学,也传了一些给我,所以我去问问他们,给他们寻几个象数中难解的生词看看,说不定能多看出些端倪呢。”阮元却不清楚京控之中究竟有几分真案,几分假案,只想着自己刚刚复职,这又是自己重任卿贰之后的第一件大事,那自然要办个水落石出,才能对得起嘉庆赏识之恩。

“阮侍郎,你这是……不相信我吗?这些府道官员,我名字都快背下来了,怎么?你还要多此一举不成?”广兴听着阮元言语,竟是有些不耐烦了起来。

“广侍郎,在下绝无此意。”阮元看广兴似乎对自己也有所猜忌,只好解释道:“可毕竟这件事涉嫌谋逆,又涉及成亲王,若是不能尽数查出其中实情,只怕皇上面前,我也不好交差不是?更何况成亲王他,以前也……”阮元想说的是,毕竟永瑆在京之时,与自己关系亲密,这次嘉庆允许他涉足河南控案,已经是对他格外的信任,既然如此,自己也只能将这件案子办得更加踏实,才能让嘉庆对自己放心,也对永瑆安心。

“那好吧,阮侍郎,按你的意思,不就是给他们出几道题,问问他们能不能答上来吗?好,后面两天,你自己安排去吧,但两天以后,你得告诉我实情,如何?”广兴也不在乎两天的时间,便答应了阮元的请求。

“那就谢过广侍郎了。”阮元当即对广兴作揖拜过,看着这日尚有些时间,便当即借了会馆纸笔,将焦循所讲《周易》中象数之语写了几个出来,托下属吏员分给河南抚院的府道官员,准备两日之后,再亲自观察一番河南真相。

阮元这边听了广兴之言,也开始对这次河南控案渐渐有了改观,或许永瑆果然如广兴所说,只是被熊之书意外点出名号,其实翻禽之事他全无参与,甚至所谓翻禽,也不过是一时妄言。但毕竟亲见为实,更何况嘉庆在最初给自己的上谕中,也提及河南官场如有贪贿之事,也可一同严办,所以暂住开封调查几日,也正是公务所在。但嘉庆这边,对永瑆之事却丝毫没有放松,这日永瑆又一次得了嘉庆传诏,被带到了养心殿中。

“皇上,这熊之书其人,臣归家寻思了几日,倒是确实有点印象,可也只有那一点了。七年之前,似乎就是一个这般名字的郎中,来我府上送过礼,我听说是荫监出身的郎中,可他父亲我又不认识,所以……便直接告诉家人,将他的礼退了。除此之外,我与他再没有半分来往。眼下河南这些府道官员,我也一个不识,也……也就是巡抚马慧裕,他当年也是进士,诗文做得不错,所以与我有一些来往,可那也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皇上,臣与这些人的关系,不过如此,所以臣也不知为何他们竟是何意,说是演练翻禽,却又提到了臣的名字呢?”这时的河南巡抚马慧裕本是汉军旗人,以科举入仕,但白莲教战争时立过战功,嘉庆看他文武双全,办事也算勤勉,方授了河南巡抚。永瑆与他也有些来往,所以嘉庆问起他河南之事,他也将自己所知全盘交代,只希望嘉庆放过自己。

“皇兄,这样说来,这所谓翻禽之事,其实不过是他们假借皇兄之名罢了。可这凡事总是无风不起浪啊,多半是那马慧裕信口胡言,才给了下面之人可乘之机,对吧?皇兄,你说到你和那马慧裕也有交情,是朕即位以前的事吧?那时候,皇兄就没有看出,他竟是何等人吗?”嘉庆之言,看似宽容,却依然对永瑆步步相逼。

“这……皇上,臣与马中丞即便有来往,也都是那许多年前的事了,究竟臣当时说过什么,臣怎么可能一一记得住呢?”永瑆眼看嘉庆相疑,也已经冷汗淋漓,不知嘉庆下一步会把自己怎么样。

“皇兄,言多必失啊,朕也相信皇兄,皇兄从来识得大体,却不会在这般紧要之事上欺瞒于朕的。”嘉庆也借机敲打永瑆道。

一句言多必失,听在永瑆耳中,他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皇上,臣……臣明白了。臣平日在这诗文之事上,是执着了写,在外面交了不少朋友,却又不知他们底细,结果给了他人把柄。归根到底,还是臣心性太过粗疏,若是皇上宽宏大量,能饶了臣一命,臣归家之后,自当闭门谢客,除了宗人府相应事宜,与外人决计不言私事。如此,则流言自去,外面奸人,也自无隙可乘。”永瑆当然清楚,即便是嘉庆亲政之时,自己尚无力与之相抗,这时嘉庆主持朝政,已有八年,地位早已根深蒂固,自己在嘉庆面前,还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只有一退再退,方能自保生路了。

“皇兄这样说,就实在多虑了。”嘉庆也向他劝道:“就算那马慧裕偶有妄语,也不过文人寻常戏言,皇兄无需当真,朕也不会当真的。”

“不,皇上,臣已经想清楚了。”永瑆也坚定道:“八年前那日,臣也是在这里辞了军机处之职。可现在想想,那时是臣糊涂了,以为军机之事臣不再参预,外人也就不会另有流言。可八年之前,臣是真心为了皇上,想辞去那军机大臣之职的,今日,臣之言亦是发自肺腑,成亲王府,自今日起,便闭门谢客,再不与外人有半分来往,如此,大清社稷方可太平,天下方可太平!”说罢,永瑆也免冠叩首,一连三次,以示自己对嘉庆绝无二心。

“皇兄,成亲王府之事,是你的私事,朕本不该过问那许多的。至于这次控案,朕也一定严查下去,朕也相信,皇兄是清白的,就等河南的消息吧。到时候,那些胡言乱语之人,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看着永瑆这般态度,嘉庆也终于打消了疑虑。

不过,两日之后,嘉庆便又增发一道上谕,此后京中王公贝勒,一律严禁与朝臣私下交往。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十五年前的万寿寺之会,竟在自己手中,用这样一种方式彻底做了了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