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八十三章 粥厂计划

大清疆臣。 第二百八十三章 粥厂计划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这些京城中的变化,阮元一时也无暇在意,这时的杭州,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他来解决。自嘉庆十年三月,杭州便阴雨连绵,整个四月雨情都毫无起色,直到五月,阴雨方才退却。可这样一来,杭嘉湖三府的田地,也再次因春季不能耕种而绝收,一时粮价再度高涨,上一年的秋粮虽有收成,却也不敷使用。阮元无奈之下,也只好将灾情上报,并主动出钱捐助,以求多管齐下,熬过这个夏天。这一日阮元也再次叫了李赓芸、李坦和清安泰前来,共议赈灾之法。

“京城那边,倒是有个好消息。”阮元先开口道:“皇上已经同意,拨发赈粮十五万石,很快就能送到浙江。吴康成那边,现在也同意再捐二十万两银子,加上我抚院出的廉俸,各位先后捐的银两,总也能买下不少米了。但今年灾情,我看更甚去年,尤其是去年杭嘉湖便即遭遇了一次雨灾,就算秋粮尚能维系些时日,也是杯水车薪啊。”

“中丞大人,若是如此,依下官之议,只有开粥厂了。”李坦建议道:“下官也在其他地方救过灾,清楚如今这灾情,粮价是一时控制不得的了。杭嘉湖那些下贫百姓,多半是无力再去购粮的,若是只按先前赈灾之法,下官以为已经不足以惠及三府全体百姓。既然咱们目前赈灾银钱已经足够,那下面就分批买粮,集中在一起施粥放赈,方能渡一时之急啊。”

“若是果然如李知府所言,那就开粥厂吧。”阮元也点头道:“不过这杭嘉湖道,大概需要多少粥厂,一旦公开施粥放赈,又有何弊端,咱们也要想好啊。”

“大人,依下官的经验,杭嘉湖三府至少要设立粥厂三十座。”李赓芸道:“杭嘉湖地狭人稠,若无三十座粥厂,绝难同时赈济这许多百姓。而且从历年粥厂开办情况来看,开粥厂放赈,并非一劳永逸之举,其中多有旧弊,若是不能解决,只怕许多百姓不仅领不到足够的粮食,还会饥寒交迫而死。我能想到的,一是很多地方官府,发粮不足,往往掺杂石灰于粥中,如此放赈,并非利民,乃是害民!有些粥厂,虽然粮食足备,却不知纪律,开厂放赈,多有百姓一拥而上,竟至相践而死者不计其数。还有,粥厂往往汇聚数千百姓,其中难免会有老弱女流,他们身子不好,尤其需要在意,很多地方施赈之时,没有特别照顾这些人,随便将他们安置一处,有了病治不了,还容易造成相互传染……所以虽有饥荒,大多府县官府却都不愿开粥厂,只因一旦有了这些事,那百姓没受到实惠不说,做官的还要被参一个失职,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就怕了。”

“还有就是贪吏太多,很多地方放赈,往往监办粥厂之人,都是当地吏员。这些人素来贪小便宜惯了,时常克扣赈粮,最后发到百姓手中的粮食,不过是清水中多了几粒米,那样的粥厂,只会造成民怨。”清安泰也补充道。

“我知道了,看来,开办粥厂本身,并没有错误。”阮元思索了半晌,道:“其中弊病,大多来自官吏贪婪,又或无知,既然如此,若是咱们对这些问题,都能有应对之策,那就办三十座粥厂出来,加以兴利去弊,对百姓便是善政!这次开粥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放赈所需注意的要点,一一公示于百姓,让百姓知道,粥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之后,抚院藩司也各自下派吏员监视,只要有百姓发现粥厂有问题,就准许百姓立刻上报!这样,下面无论是什么人放赈,总也是有个可行之法了。”

“中丞之言甚是,下官回去之后,便调集吏员前往督办。”清安泰道。

“至于其他……”阮元思索道:“无论粥中掺入石灰,还是奸吏克扣赈粮,结果都是百姓受粮不足。那就这样,我记得以前赈灾时便有遗法,开办粥厂,煮粥之锅,须得立箸不倒,裹巾不渗,这条规矩,要写在最前面。第二,便是粥厂大多无序施粥,既然如此,那就再立一条规矩,所有粥厂只要有条件,便依佛寺道观而立,以保房舍充足。放赈之处,必须安放栅栏,每日每次放赈,备下两通号炮,号炮响过,方准百姓上前受赈,再鸣号炮,则放赈结束,不得再行上前。上前受赈时,受赈者就在两排栅栏之中站着,若有恶意践踏前排百姓,引起混乱之人,一律从重论罪!还有,所有粥厂,必须对老者、身有病痛之人,和女子单独设立暂居之处,所有粥厂必须有附近医者,携带足量药材,如有生病之人,也单独划出一片地方来为其安置。若如此,便可保百姓有序,病疾之人得以妥善安置了。”

“中丞所虑甚是!”李赓芸也不禁赞叹道:“不过,下面还有一个问题,吏员素来多有作奸犯科之事,若仅凭如此规矩,只怕还是制不住啊?”

“既然如此,主办粥厂之事,便不用吏员。”阮元道:“生甫兄,从明日开始,咱们杭嘉湖道便发布告示,邀请本地有家产的绅士前来,主持粥厂放赈事宜,其他吏员,只得在粥厂施粥,不得决事。吏员所贪图者乃是小利,如此小利,绅士多不屑为之。而且他们来帮我们主持放赈,赈粮是我们出,原也不用他们出钱,何乐而不为呢?若是放赈得力,咱们也自当上报皇上,酌情议叙。若是担心绅士权重,竟有私心,我也有办法,每名应征绅士,最多只允许监办一座粥厂。难道这素称富庶的杭嘉湖道,还没有三十个愿意助赈的绅士不成?还有,所有在粥厂的绅士吏员,不许自备饮食,每日放赈之时,与饥民一同食粥。若有不遵者,亦许百姓随时上报!这样一来,奸吏取利之事,自然也就可以禁绝了。”

“中丞所言,确是可行之法啊。”李赓芸也点头道:“既然如此,下官也马上回嘉兴,将中丞设厂放赈之法,一一布置下去!”

一时间计议已定,各人也便相继散去,准备开办粥厂事宜了。阮元看着各县灾情上报,却还是有些忧心,原来这年受灾最重之处,又是湖州。上一年自己便是亲赴湖州数县主持救灾,方才稳住形势,看来这一年也需要再往湖州一次了。

可是想着父亲病情,这时的阮元却也一时踌躇不决。原来自二月给父亲过完生日之后,连续的阴雨让阮承信双腿一直酸痛无力,到得四、五月间,阮承信竟连坐在椅子上都显得无比困难,只得连日卧床不起,虽说雨季渐去,可夏季又是暑热之时,也不知父亲身体能否支持得住。若是自己赈灾在外父亲却突然发病,那自己可就要成了不孝之子了。想到这里,阮元心中也自茫然,不觉之间,竟已走回了后院,来到了父亲卧房之前。

“是伯元回来了?有什么事,快些进来说吧。”不想自己尚未入门,阮承信竟早已听出自己声音,主动唤了自己进去。

阮元便即走进房门,见阮承信虽然不能起身,却坚持着撑起身子,似乎正在等自己的灾情汇报,便也答道:“爹爹,这次赈灾,孩儿准备立粥厂了,方才也与几位同僚商议了粥厂事宜,虽说粥厂旧有弊端,可孩儿和他们一同想出了一些应对之策,相信只要如常办事,这次雨灾,咱们还是能过去的。就是……湖州那边……”说起亲自前往视探之事,却又犹豫了起来,不知后面的话该如何说出口。

“湖州去年灾情就重,今年也是如此,所以你想去看看,对吗?”反倒是阮承信帮阮元说出了后半句话:“既然如此,你去看看也好,有了你坐镇湖州,下面官吏,自然就能尽力了。”

“可是爹爹,您现在身体这个样子,孩儿怎么能……”

“伯元,去年赏月之时那番话,你又忘了吗?”阮承信却依旧鼓励阮元道:“孝之大端,在于尊亲,你去湖州赈灾,湖州百姓自然记得你有恩于他们,再进一步,他们自然也会感谢爹爹了。若你能做到赈灾之时,粥厂百姓不死一人,那对于爹爹而言,才是最大的孝!怎么,爹爹的命是命,湖州那许多等着赈济的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可是爹爹,赈济粮食药物,现已充足,只要下面官吏实心办事,多半是不会有这种事的。但爹爹现在这样子,才真是……”回想阮承信病况,自从四月中旬,他就再未能下床,气色也渐渐衰竭了下来,即便阮元清楚这“大小之辨”,愿意以“大孝”为主,看着父亲这般病况,却又如何忍心?

“爹爹怎么了?前日不是朝廷下了封敕吗?现在书之她……她都是宜人了。爹爹看着书之长大,终于有了今天,爹爹高兴着呢。说不定再高兴几日,爹爹就能下床了,你还担心什么?”阮承信继续勉励阮元道。这时因阮祜已经渐渐长大,孔璐华又念及刘文如入阮府日久,果然兑现了之前的诺言,上疏希望朝廷对刘文如有所册封。而嘉庆也念及这是衍圣公胞姐上表,又兼阮元在浙江办事得力,便即准了加封刘文如五品宜人。对于嘉庆而言,一个宜人的名号其实无关紧要,但对于侍婢出身的刘文如来说,能得到朝廷封敕,却已是无限荣耀之事了。

而阮元得知刘文如受封,也着实为她欣喜,这时看着阮承信又说起此事,想着父亲心意已决,再行谦辞终是无益,倒不如顺其自然,或许病情还能有些转机。便也对阮承信道:“既是如此,那……孩儿再准备两日,便北上了。爹爹且好好调养身子,家中之事,还有蒋二和杨吉他们,爹爹不必忧心的。”

“好,好,你自去准备,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切莫为了爹爹病情,就把公事耽误了啊。”阮承信点头道。

赈灾之事,很快便有序开展,浙江多有家中殷实的绅士,是以即便阮元对办厂多有约束,还是有许多人积极报名,主动承担起赈灾之任。由于前后捐款充足,赈粮下放及时,物资足备,不过半月工夫,杭嘉湖道竟一连建起了三十四座粥厂,比阮元最初预计的还要多出四座,大约三十里路的距离,便有一座粥厂放赈。三府百姓眼看官府动员及时,办事周密,也渐渐有了度过灾情的信心,一时间各地赈济有序,并无违法乱纪之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