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再会嘉庆

大清疆臣。 第二百五十四章 再会嘉庆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愿闻恩师赐教。”阮元道。

“伯元,这朝廷人事,从来便是如此。”朱珪叹道:“你中进士时年纪不及我,可后来升迁之速,老师却再也见不得几个了。但你当年升迁过速,不数年便以而立年纪,与其他前辈得以并列,如此或许各位前辈尚能容你,可之后的人呢?所以当年你超迁之际,便有些流言蜚语,你自也清楚的。但当时无论阿文成公,还是你王恩师,都愿意一力担保你才堪大用,其他耆宿之中,刘中堂、纪大人,与你也有交情,所以直到如今,你仍可保巡抚之位无虞。可这几年间,就是老师我也渐渐发现,朝廷里的人开始变了,你王恩师这次从热河回来,就要归隐韩城故里去了,刘中堂、纪大人,身子也已经一日不如一日,包括老师我,只怕过不了多久……罢了,这些话不提了,总之当年咱们这些看着你入仕的老朽,是都不中用了。可后面的年轻人呢?这些年里,皇上也补了不少新人做侍郎、入军机处做章京,他们在你当詹事的时候,有的连司官都不是呢,你当年因何超迁,他们是一无所知。可论年纪,或许也大不了你多少。他们见你如此年轻,便长年身居高位,却又不了解你升迁缘由、人品学识,甚至你都不在朝中办事。长此以往,他们要如何像我们这些人一样,对你信任无间呢?到时候,只怕他们明里不言,暗里也会裁抑于你,更何况这清赍银、牧地之事,你让他们去做,他们还未必做得来呢。这样想想,他们嫉妒于你,也就难免了。毕竟一二品的官位只有这些,可想做官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啊。”

“既是如此,学生日后,也定当谨慎行事才是。”阮元也对朱珪答谢道。

“不过依我之意,你倒是也不必如此拘谨。朝堂之上,庆中堂虽说多与你不和,总也是个光明磊落之人,不会倾陷于你。董中堂呢,因故里在富阳之故,见你抚浙多年渐有成效,对你也有好感。戴大人素来对蔡逆主剿,与你意见相同。之后……若是英和英侍郎能入军机处,他对你其实也颇为推崇,你只与他安心共事便好。但其他人,就难说了,尤其是那日集议之时,仓场侍郎托津,可是连结党之语都说了出来,这可是皇上最大的忌讳啊。伯元,老师多年不在京中,对这个托津侍郎其实不熟,只觉他果于进取,办事也不留情面,若是他日后得以晋用,那你可要小心了。”

“恩师指点得是,若果然如此,学生自会多与那托侍郎来往一些,他清楚学生本性,日后多半也便能开解了。”阮元答道。

“伯元,无需如此。”朱珪摆了摆手,道:“那托津之事,老师也有所耳闻,他并非以学问见长之人,你去找他,他多半也不会理你。总之京中这些官员,你若是想要他们都对你有所了解,甚至都与你做朋友,这是绝无可能的,总会有些人与你有所不和,甚至倾轧于你。就是老师我,也不敢保证朝中没有针对我的人啊?但反过来说,若是你在京中,能多些门生友人,他们清楚你为人秉性,你遇到不白之事,他们可以为你申冤,为你辨明真相,至少求皇上从轻处置,那老师看来,便已经不容易了。”

阮元自入仕至此,也只有十五年,可出任巡抚便已长达四年,青年时为官顺遂,自不以官场勾心斗角之事为念,即便偶有艰难之时,也能凭借自己独到的应对之法,处处化险为夷。可听朱珪之言,这托津竟是软硬不吃,自己身在杭州,京中官场也绝难兼顾,又想着孙星衍的叮嘱,一时间却也没有妥善对策。只得对朱珪拜谢道:“恩师垂训,学生自当谨记,日后学生自当应机而变,至于其他……总之学生绝不主动得罪他人便是。”

“也好,私事之上,你多谨慎些总没有错。至于公事,日后也自当直言于上,只要你言事之际,并非特意有所针对,老师相信,朝廷里多数人是能看明白的。再说了,老师这大学士,估计也还能做些时日,你在杭州,有什么想办的,就继续去办吧。”朱珪自然清楚,阮元为官,谨慎是不可或缺的,可他一生尊儒重道,乾嘉易代之际也颇能直言于嘉庆,却怎能因师徒之故,而弃自己毕生理念于不顾?是以公事之上,便只劝阮元安心。阮元自清楚恩师心意,便对朱珪再次拜谢,也去准备启程北上了。

只是这时阮元尚且不知,这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朱珪。

次日阮元一行再度北上,很快到了承德,得知嘉庆这时正在张三营行宫围猎,也便继续出发,隔日便即抵达行宫。嘉庆听闻阮元前来觐见,自也是高兴万分,当即安排了阮元入对。眼看阮元模样,比起四年前离京之时,多了几分沉着稳重,却也多了几分沧桑。回想阮元初出京时,自己也对阮元并无绝对信心,可四年下来,阮元抚浙却已颇具成效,心中自然也多了一丝得意。

“阮元,快、快起来,再走得近些。来人,把阮元的垫子放在朕身前,朕……朕要多问问他浙江的事!”外面候旨的张进忠自然会意,便即入内,将阮元所用的垫子放在了嘉庆面前数尺之外。阮元走近前来,跪倒在垫子上,他自清楚,嘉庆让他在这里对话,已是对他莫大的信任。

“你且抬起头来,朕与你多年不见,知道你在浙江办事,一直颇有成效,朕也……朕也高兴。你且先与朕说说,浙江诸般事务,可都安好,那蔡逆之事,如今可有进展?”嘉庆见阮元已经到了身旁,也忙不迭的向他问起浙江政务来。

只是,当嘉庆说道“朕也高兴”时,阮元却意外发现,端坐在御座之上的嘉庆,竟意外向后挪动了几寸。

想着或是嘉庆先前激动不已,一时也需自行克制,阮元便没在意,答道:“回皇上,浙江庶务,臣已竭力去办,这几年浙江多有水旱灾情,也都一一向下指导赈灾之法,所幸皇上多番恩赐,蠲免受灾各县田赋,又兼浙省商人多急公好义之辈,屡有助捐义举,百姓生活,还算安稳。如今川楚安定,赔补亏空一事经臣三年筹划,也有了起色,若能依定制赔补,六七年间或可尽行无亏。只是蔡逆降而复叛,实在是臣疏忽大意,还请皇上降罪。”

“好了,蔡逆之事,过不在你,你一介文官,数年来致力海防,能有如此成就,朕已经很满意了。至于赔补亏空……”说到这里,嘉庆似乎也有些惆怅,道:“也不瞒你,朕看其他各省赔补情况,大多都不理想,成日只说什么尽心竭力,竭诚赔补,可到底补上了多少?至于你说六七年间尽行无亏,你有什么办法,不妨也告知于朕。”看起来,其他各省的亏空情况,即便白莲教之战已经结束,似乎也并无起色。阮元自不敢隐瞒嘉庆,便将自己新旧账分立、宽以驭商、整顿盐务、海塘除帮办之弊等事,一一向嘉庆言明了。

“好,做得不错,依你之言,若是果能新账无亏,旧账渐次赔补,朕自然可以多给你些时日去办。”只是说到这里,嘉庆却也话锋一转,对阮元叹道:“只是阮元啊,有些事,朕想着……你还是不要插手的好。”

“回皇上,臣清楚规矩,萧山牧地之事,臣也是将实情悉数告知张侯,得张侯允准,才与张侯一并上疏的。”阮元忙奏对道,听嘉庆之语,似乎也是对他参预旗务不满,既然如此,阮元便也直言其中实情。

不想嘉庆却摇了摇头,道:“朕不是说这个,萧山牧地之事,朕看着你等所行,并无过错。但另有些事,朕却觉得你做得不妥。去年清赍银一事,你可还记得,这件事本身就有许多显而易见之弊,你为何却还要同那几位督抚一道,去联名上这奏疏呢?”

其实阮元对这清赍银之事,一直也并非全然认同,但考虑到漕务改革,总是要有个开头,才答应了其他几名督抚一同上疏,这时想来便也如实答道:“回皇上,这清赍银改制有加赋之嫌,臣并非不知。但臣也与其他几位督抚详加商议,百姓手中有粮,是以直接交粮所受负担,其实不如交银之重。更何况漕务改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能以清赍银为始,之后层层更革下来,或许三五年后,漕务就会大有起色了啊?”

“可是阮元,朕也不能只听你们几个一面之词啊?”嘉庆叹道:“这件事,朕本就不想专断,是以对军机大臣一一详询,后来朕想着,即便朕仅同军机大臣一同商议此事,你等外人听了,一样会以为朕有专断之弊,是以朕最后尽集大学士九卿,一并商议你这折漕之议,最后果不出所料,应者寥寥。你等联名督抚有四个,可当日力主此议不可行之人,却少说有十余个啊。那你说,朕应该听谁的呢?还是说,你等那般联名上疏,本就是想在直省自壮声势,以图京中卿贰,由此心生惊惧,故而不得不屈从你等呢?”

“皇上,臣等绝无此挟上之意!”阮元连忙答道,可即便如此,想到朱珪先前之语,额上也不禁冷汗渐生,看来结党之言,嘉庆绝没有置若罔闻。

“也罢,朕之前问过岳起,他也是一样言语,想来你等也是为国献策,只不过尚有偏颇之处罢了。只是阮元啊,朕听你之意,你也清楚这清赍银改制或有新弊,那你当时为何不去制止他三人呢?或者你也可以再商议一番,寻个不生新弊的法子出来,那多好啊?你等想着虽有新弊,却能除旧弊,可那只是你等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若是旧弊不能除却,又生出新弊来不可遏止,你等却待如何?凡事总要谨慎才好,至于岳起,唉……也确实可惜了。”原来此前不久,岳起入京赴任之后,便因江苏巡抚任上旧疾难愈,竟而去世。

阮元想着岳起勤于除弊,而漕务尚无多少改进,自己反成了不归之人,心中也不禁为他惋惜。

“还有,你前几日进奏之事。”嘉庆续道:“你奏折之内,言及二事,其一为海塘兴修预筹费用,这个朕已经准了。但后面一项,所谓驻防八旗生员就地参加秋闱,这是你未经八旗政务之人所能擅作主张的吗?你可知国朝八旗生员,乡试只准在顺天府应考,是何用意?是朕不希望八旗子弟,在科考一事上多耗心力!朕也清楚,读圣贤书,明忠孝礼义之大端,即便八旗子弟也当为之。可读书归读书,科考归科考,朕也清楚,多少生员举人困于场屋,数十年而仅得一星半点的功名,所以八旗子弟即便功名不高,一样有别的途径可以晋用。但若是朕许了你此折,日后八旗子弟,人人都去应举,一半八旗生员半生考不出一个功名,他们哪里还有功夫去练习骑射?若是朝廷要补兵缺,他们去补了又有何用?眼下八旗文靡之风日甚,朕想着有些八旗后生确是才华过人,去应举也是好事,可若是那凡庸之辈也弃了本业,竞相应考,日后上阵打仗,朕要用什么人去啊?”

“皇上明鉴,是臣疏忽了。”阮元听嘉庆这番驳斥之语,一时却也想不出什么反驳之议,只得自认过错。所幸嘉庆说这番话时,言语尚属温和,看来只是劝诫,却非斥责阮元。

“算了,你本非旗人,张承勋入旗也不久,如此冒失却也难免。朕本也想着广开言路,力求直言,可你等之言也要顾全朝廷大局啊。这件事,朕只先驳回你二人之议,对你们不做责罚。日后若有其他不便之处,你等也要继续进言才是。”看嘉庆并无苛责于己之态,阮元便也再次叩首,称原是自己轻率。

“唉,你看朕都说到哪里去了,这要紧的事,一时却都忘了。”看起来嘉庆似乎又恢复了原先的态度,道:“这次你北上,朕本意也是请你共观围猎之事,以作犒赏。你在海疆四年,虽未亲临战场,可居中布置,亦自有功,朕看来不亚于川楚将士,正好参赞侯德楞泰也到了行宫,你二人明日便随朕同观射猎,你若是不便骑射,只在一旁看着也好,朕也要给百官,给外国使臣看看,你一介书生,一样能办成这许多军政大事!”

“臣谢过皇上观猎之恩!”阮元听着嘉庆前后之语,也渐渐清楚,嘉庆本意仍是重用自己,至于告诫之事,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心中亦是感激。次日,阮元便也同其他王公大臣一道,前往西北之处的围场,共观嘉庆行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