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英和之志

大清疆臣。 第二百二十二章 英和之志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那仆人早备得车马,是以焦孙二人很快上了车,英和宅子在内城西堂子胡同,距离贡院不远,不过小半个时辰,二人便到了英和宅子之前。下车入得宅内,二人经那仆人引入书房,便见眼前一人便服布衣,早已相候多时,正是英和。

“里堂先生,平叔兄,多时不见,二位可还安好?”英和见了孙焦二人,也是欣喜,忙引了二人入得书房之中。焦循和孙尔准见英和盛情如此,自是难却,也连忙回拜道:“见过恩师,见过英侍郎!”

“平叔兄,听你叫我英侍郎,倒是听着有些陌生了。若是还能回到少年之时,我倒是宁愿听你叫我树琴、煦斋的好。”英和字树琴,号煦斋,少年时便与孙尔准相识,故有此语。看着焦循,也不禁叹道:“里堂先生,其实……您二位会试之事,我是有耳闻的。尤其是里堂先生,拆卷之后,朱中堂特意托人找了你的策论,所言精当,颇有至论,你那几篇四书文,作得也不错,这次竟然未能中式,却不知又是何缘故。”

这时朱珪已升了协办大学士,故而英和有“朱中堂”之称,孙尔准听着英和感叹,也不禁附和道:“英侍郎所言甚是,其实里堂兄出场之后,也曾把自己头场之文拿于我看,我本以为里堂兄这次不仅登科不在话下,就是名列一甲,我也心悦诚服。却不知主考大人竟是为何,未能取里堂入榜。”

不想英和听了这话,却对焦循和孙尔准道:“既是如此,那或许你二人还有些转机,平叔兄,你的卷子我也托人打听过了,本也是几篇佳作。正因你二人虽未中式,却犹有不俗之作,我今日才约了你二人过来,有个办法,却不知你二人可否愿意接受?”

焦循和孙尔准一时不明,也只得再次作揖拜过英和,请他指教。

“国朝定制,本有优等举人入内阁做中书之例。”英和缓缓开口道,其实他这时所言,便与十五年前,钱大昕向阮元所述无二:“朝廷历年都会拣选落卷,若是未能会试中式,行文却又不俗的举人,是可以加以保荐,入内阁为中书的。内阁中书虽仅为从七品,但可以接触朝廷诸般事宜,明国朝之制度,知当下之要事。不少举人做了中书,得到数年历练,于这策论行文之间,便有了方寸见地,将来再去春闱,便自然从容得多。里堂先生,我想你试卷文笔俱佳,却不得中式,唯一的可能便是论述不合朝廷之意,这个遗憾,你是可以做中书补回来的。而且,眼下中书之中,多有勤于政事,记忆过人之辈,若能得皇上青睐,也是可以做军机章京的,日后步步升迁,做军机大臣也不无可能。对你二人而言,这或许正是一条方便之路。平叔兄,我知道令尊生前最大的心意,便是你可以子承父业,再做个惠及一方的巡抚。里堂先生,您随阮中丞办事多年,不是也有入仕之意了吗?那这样的一条路,就是你二人未来的捷径啊。怎么样,你二人有何看法?”

英和之言,正中孙尔准下怀,故而孙尔准也不住沉吟,想着或许内阁中书之路,正是自己所愿。可焦循却只略一思索,便即向英和问道:“恩师之意,焦循心领,可学生尚有一事不明,想请恩师赐教。去年学生得恩师青睐,曾与恩师赴鸡鸣寺一游,其间恩师提及朝廷之事,学生尚且不知,还望恩师示下。”

英和挥了挥手,下面仆人便已清楚,遂将书房房门关上,以免机密言语被外人知晓。眼看身边只剩自己三人,英和方道:“里堂先生,眼下朝廷重臣,先生可有耳闻?”

“略知一二,但所知不多。”焦循答道。

“既如此,就由我来告诉里堂兄吧。”孙尔准也自告奋勇,对焦循道:“皇上亲政之时,定下大学士五人,军机大臣四人,庆桂庆中堂、董诰董中堂,总领军机内阁机要。内阁尚有王中堂、刘中堂与保中堂,今年年初,王中堂因年事已高,辞了大学士致仕,但保中堂回了朝廷。军机处中,另有戴衢亨戴侍郎、傅森大人二人。去年年初,傅森大人去世,皇上补了成德大人入军机处,可就在一月之前,成德大人也已过世,故而又补了刑部尚书德瑛大人、吏部尚书刘权之大人入军机处。这样说来,军机之内这几年总领要事的,依然还是庆中堂、董中堂和戴侍郎三人。”其实那彦成也曾任军机大臣,但他在嘉庆亲政后很快出外督师,又因故遭贬,处理军机不多,故而孙尔准略过了他不提。

“平叔兄所言甚是,那平叔兄可知,庆中堂与董中堂,如今寿数几何?”英和问道。

“嗯……若我没记错的话,庆中堂眼下六十六岁,董中堂也已六十三岁了。”孙尔准道。

“正是如此。”英和道:“皇上亲政之初,外有三省寇盗未除,内有和珅积弊众多,是以选了庆中堂和董中堂入主军机处,对内尽革高宗季年之弊,对外则抚民以静。如此三年,天下确是重归高宗旧政,但两位中堂也已渐近古稀之年。而且,无论庆中堂还是董中堂,都是力求安静无事的前辈,可对于眼下朝中诸多新见之弊,就未免有些保守了。皇上近些时日来,也有意提拔新进,择军机六部年轻才俊而用之。这样我想不过六七年后,今日新科进士有才望者,便能参预枢机,成再兴盛世之良佐。所以我对最近两科进士,也一直抱有厚望。里堂先生、平叔兄,若你二人能入内阁做中书,甚至进军机处做章京,三年后春闱又能得中,那正好六七年后,枢臣易柄,二位便能得偿所愿,为朝廷参决大事了。难道这样的结果,不是二位一直的心愿吗?里堂先生,只要您愿意留京参加落卷举人大挑,我一定保举先生,让先生在朝中一展才华,怎么样?”

孙尔准听了英和之言,也向焦循点了点头。他自然清楚,英和所谓嘉庆“去旧用新”云云,其中“新人”虽是对自己二人相言,于英和自身,却是以新进宰辅自许。一旦庆桂和董诰退出军机处,依英和资历、人望,他入主军机处几乎便是定局,到时候英和再引荐自己二人,那日后焦循和自己的前途,定能一帆风顺,便是这时已经身为浙江巡抚的阮元,或许也要屈居二位“新人”之下了。

可这时焦循却道:“恩师之言,学生清楚了。只是倘若平叔所言是实,那这内阁中书,学生看来,不做也罢。”

听了这话,英和与孙尔准也都是心中一惊。

“里堂兄,你……你这是何意啊?”孙尔准不由得问道。

“恩师,平叔,我入京至今,已有数月,其间官场之事,我所知不多,却也有所听闻,甚至……我也曾见过一些……”焦循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快之事,有些按捺不住,沉默了半晌,却还是说了出来,道:“今年元宵节,我曾路过内城一处宅邸,听旁人说,那里便是当朝首辅庆中堂之宅,当日我便见着一个三品按察使,带了一箱礼物,就在那庆中堂宅邸之前,等着里面贵人接见。后来我听旁人言及,那人仅这一次元宵节送礼,就有三百两之数!那若是元宵节如此,端午、中秋、重阳又该如何,庆中堂生辰那日,他又要送多少?!我虽不曾仕进,却也清楚一个三品臬司官俸如何,想来仅凭他寻常俸禄,连礼都不够送的!更何况,他还只是一省臬司,若是十八省臬司人人如此,这朝廷官场,还好得了吗?”

“里堂先生,这你或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英和见焦循对庆桂颇有不满,也只得打圆场道:“其实那人送礼之事,我也有所耳闻,庆中堂人和善了些,不愿对来访之人冷言相对。是以让他进了府内,可庆中堂并不想收他的礼物,听闻最后也是那人再三请求,庆中堂才松了口,最后也只收了百两礼金。而且他一个直省臬司,入朝不多,也未必每逢年节都会送礼啊?”

“是啊,里堂兄,庆中堂风度我等是清楚的,即便是收礼,也不会全无节制。更何况朝廷之内,礼尚往来本也是人之常情,这却与那不法之徒贿赂上司,全然不同。你我遍读诸史,也未见哪一朝哪一代,连送礼都要入刑定罪的啊?”孙尔准担心焦循不知官场习俗,也向焦循解释了一番。

“老师,学生原本也想着,或许他这一次送礼,乃是偶然。可学生也清楚,天下三四品官员为数不少,便是只有十之一二如此送礼,只怕他们借机聚敛的财货,就不在少数了!平叔,你说礼尚往来乃是官场常情,可我看来,却又不同,今日他一个三品臬司,元宵节送礼便用了三百两银子,那明日其他臬司为了讨好中堂,又会如何?只好将礼金加到四百、五百两,才能有望得中堂青睐!那这些礼金,他们要如何出得,只好加倍向百姓身上摊派赋税了。若是此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来,只怕川楚之祸,不日即将重现啊?”焦循看来并不认同二人的劝解之言。

“先生或许对京中官场之事确是了解不多,但庆中堂董中堂为人如何,我还是清楚的。”英和道:“这毫无节制的收受礼金之事,庆中堂是不会做的。更何况即便如此,不是还有董中堂吗?董中堂为官数十年,家中连一亩田产都未增过,当年和珅当道之时,董中堂也是洁身自好,与王中堂一道力保朝纲不堕的啊?难道你信不过庆中堂,还信不过董中堂吗?”

“董中堂?董中堂又如何呢?”不想焦循似乎对此也有耳闻,续道:“二月之时,我在一处茶馆便即听闻,有个吏部的六品主事,只为了见董中堂一面,仅仅给董中堂府上更夫送礼,就用了十二两银子,到了门房那里,加了一倍,到了董中堂家管家那里,又加一倍。他一个六品京官,依例每年俸禄不过一百二十两,只见董中堂这一次,便耗去了一大半年俸。就算董中堂只是与他有所交谈,并未收他一钱礼金,这一路下来,他所用银钱也不少了!这只是一个在京城里多少人看都看不上的六品主事,那其他五品官呢?四品官呢?这是简单的一句不收礼,就能解决的问题吗?这些人大半年俸都送了礼,那生计又该如何?只好等着各省的冰敬炭敬,冰炭敬需求多了,各省又只好加派赋税。这样看来,这中堂大人收礼与否,又有何区别呢?”

所谓“冰敬炭敬”是清代地方官员为照顾京中该省京官,每年所需要向京中支付的一笔补贴。即便是阮元在杭州不受外人送礼,亦无贪贿之事,念及浙江京官俸禄有限,也保留了一些“例敬”每年送入京中,虽与私利无关,但焦循亲见数年,自也有了不少了解。

英和见焦循对庆董两位中堂都有些不悦之情,担心他就此对仕途之事失望,也向他安慰道:“其实先生这样想,也确是多虑了,无论庆中堂董中堂,还是我英和,当年都曾立誓不与和珅那般奸臣来往,我等清廉与否,先生该是清楚的啊?也请先生相信我,若是将来有一日,我做了大学士、军机大臣,这贪腐之事,我决计不沾,内外大臣有所馈赠,我也一定竭力拒之,我英和所引用之人,也必然皆如先生一般,才学之上定是可以信得过的,先生看着如何?”

“恩师之意,焦循心领了。”不想焦循听着英和与孙尔准之言,仕进之心,早已淡了不少,随即焦循便向英和再拜道:“只是学生入京,眼见京中执政军机如此,就算如恩师所言,这馈赠乃是礼尚往来,不可避免,焦循一介草民,性子从来木讷,既无长物以赠二位中堂,也做不惯这种事。若是恩师强留学生在京做官,只怕……只怕学生和同列也相处不来,他们枢臣日理万机,又怎能记住我一个连礼都没送过的小小中书呢?今日一别,学生便回杭州去,会试之事,日后再议吧。”

原来焦循入英府之前,尚念着庆桂董诰毕竟只是朝中重臣之二,若是朝中还有其他不愿收礼的军机中堂,自己便还有些希望。可听孙尔准一说,原来此时身兼大学士与军机大臣的“真宰相”就只有庆董二人,这最后的希望便也破灭了。孙尔准尤其为焦循可惜,不免劝道:“里堂兄,你这又是何苦呢?你说我们辛苦来京会试一场,这容易吗?眼下终于有了个仕进的机会,日后会试,也还是能考的,你却要把这大好机会白白放弃了。我知道,中会试考进士,本也是你之前的心愿,你何苦为了这些小事,就把这十几年的心愿弃之不顾了呢?”

“平叔,若说心愿,我本就有不止一个啊。”焦循也对英和和孙尔准再拜道:“恩师、平叔,焦循立世四十年,也曾思有作为于天下,可治学之事,亦是焦循夙愿。原本我也想着,或许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但今日所闻所见,却与最初所料,截然不同,既然如此,我便专攻治学之道吧。恩师,学生所长在《周易》,可千百年来,注《周易》者大多空言圣人之道,能以算学之理阐述先圣之义之人寥寥无几。学生自幼习得西洋几何天算之法,又兼精于中土算经,早年便有一心愿,就是以这天算之道重注《周易》!既然圣贤精于六艺,那《周易》自也离不开算学,学生为此筹划已有数年,只是为这科举之事,反把治学耽误了。恩师,这为官之路,学生已然不愿再走下去了,还请恩师原谅学生愚鲁,今日便让学生回去吧!”说着便即跪地,对英和一连三叩,以示歉意。

英和见焦循执意不愿为官,也知道他生性刚直,不能再劝,忙走上前来,将焦循扶起,道:“既然先生不愿为官,我又怎能为难先生呢?先生往来京杭不易,这盘缠就由我替先生出了吧。其实我去江宁主试之前,就知道先生是精于训诂考据之人,眼下考据之风又盛,说不定先生也能有所著作,成我国朝一代名儒呢?”英和清楚,这时只有以退为进,才有可能保住焦循再次会试的希望。

“恩师之意,学生心领了。只是学生另有一事,还望恩师能听学生一言。”焦循道:“学生自幼所学,在于通经,谓其为经学尚可,却并非仅仅是训诂考据。学生以为,若需立身人世,则必先通经学,通经学,则应从训诂入手,考先秦汉儒注疏,以恢复先贤本意。或者说,这训诂考据,只是我等修习经学的方法,并不是为了考据而考据!近世多有不学无术之人,见我等修明经术,自知不如,便本末颠倒,以‘唯求考据’之说污蔑我等,实是下流之举!恩师或许一时不查,误听了这些庸众之语,还请恩师不要为外人所惑,明辨其中是非!”焦循治学从来坚持自己所学乃是“经学”,不愿旁人以“训诂考据”之名对自己学问加以矮化,故而听英和这样言语,便主动上前辩解。

“即是如此,倒是我孤陋寡闻了。”英和也向焦循致歉。

“里堂兄,你……当真不再考虑做官之事了么?”孙尔准依然不愿放弃去做内阁中书的想法,一时也有些犹豫。

“平叔,若是你想着留下为官,我别无他话。我清楚,令尊生前遗愿,便是你能够子承父业,你为人比我通达,做官自然也是个好官。你若能得以保荐中书,就留下吧。只是……日后礼尚往来之事,也要有分寸啊?”焦循也知道孙尔准于为官之事上,和自己志向并不相同,是以不愿强加己意于他,而是尊重了他的想法。

“即使如此,就多谢里堂兄了。”孙尔准也对焦循拜道:“他日若我得中进士,也欢迎里堂兄再次入京一见,若是里堂兄在江南有什么不便之处,也尽观告知于我,我力所能及之事,一定会帮里堂兄。”

“多谢平叔,既然如此,这里我便也不多留了。”说罢,焦循再向二人作揖拜别,在英和家仆的指引之下,离开了英府。不久之后,焦循便即南归。

而孙尔准果然也没辜负英和的厚望,三年之后,孙尔准成功考中进士,入仕二十年便即拜任一品闽浙总督。若只论升任一品的速度,孙尔准比阮元都要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