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一十六章 线索、焦循中举

大清疆臣。 第二百一十六章 线索、焦循中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由于侯齐添遭受重创,蔡牵所部又不在浙江,浙东洋面也只剩下少数土盗,在李长庚、岳玺等人新船新炮的强攻下,不少土盗纷纷被官军击溃。东海之上,倒是难得的获得了几个月太平。

阮元家中也渐渐平静了下来,阮鸿中枪之后,已然不能行走,阮元只得将他暂时留在家中,准备等到有了空闲,就送他回扬州休养。而谢雪的身子则日渐安稳,许宗彦多访安胎良药,又时常寻得名医为谢雪诊断,孩子也终于得以平安长大,看着谢雪孕相一天天明显起来,孔璐华和刘文如也都为她高兴,时常到她房中与她谈天解闷。只是育婴堂事务,这时也逐渐繁忙了起来,故而谢雪能得到二人探望的时日也不算多。

初秋中的一日,盐运使延丰又一次拜访了阮家,这次他拿来了一份草拟章程,希望阮元过目,阮元也顺便问起延丰盐务近况,延丰便即答道:

“中丞,这盐务之事,我准备先从南沙开始重新整治。中丞也应该听说过,南沙这些年来,一直是私盐贩售的重点区域,每次即便官府派人清剿,只要官军一撤,卖私盐的定然回来。所以我想着,倒是不如将这南沙私盐,尽数划入官盐。从此之后,官府对南沙盐场登记备案,百姓若是想要煮盐,就允许他们继续在南沙生活,之后,依盐场旧例订下缴盐之数,官府便可对他们征收盐税了。这样两浙盐运每年能多得不少银子不说,百姓也可以安心煮盐,不用顶着贩卖私盐的罪名,正是两全其美之策,这里是我草拟的《南沙收盐章程》,还请中丞过目。”说着便将一份稿本拿到了阮元面前。

阮元看着延丰草拟章程,只觉果然井井有条,看来延丰为了整顿盐务,也确实耗费了不少心力。不过阮元还有一事不明,便即问道:“延大人这章程我看着,订得确实不错,之后我再加以斟酌,我看不日便可施行了。只是延大人,这南沙私盐之事,为何一直被搁置到了今日,先前这里,竟无官府所定盐场吗?”

“中丞,其实我也是看了之前盐务定制,其他奏议,方才清楚其中始末。”延丰道:“这南沙在世宗皇帝之时,尚无产盐之事,故而当时划定盐场,并没有南沙。可高宗皇帝之际,南沙意外被发现有盐,既然有盐,却又不受官府约束,那自然就成了私盐猖獗之处了。不过不止如此,两浙盐务,其实积弊甚多,譬如明明一件事上,高宗皇帝下了诏谕,可为官之人,执行的却是世宗皇帝的旧令。很多旧盐场不产盐了,依旧要征税,新盐场能产盐,却因为没有划入官府盐场,只能卖私盐。最后新盐征不了税,旧盐场又只能逃税,那盐务收入也自然就有了亏空。其实就根本而言,还是几十年来,盐务久无定制罢了。”

“久无定制……”阮元也不禁沉思道:“延大人,这久无定制,究竟是何种情况?”

延丰道:“中丞或许不知,世宗皇帝之时,李敏达公做这浙江巡抚,曾经编辑过一部《两浙盐法志》,将两浙盐务定制、盐场情况、历代诏令,悉数修列在内,若是后来官员不知朝廷旧制,找这部《盐法志》就可以了。但眼下距离李敏达公那个时代,都过去七十年了,正如我方才所言,许多新制新令,后来出现的盐场,这旧书里并无记载啊?也就出现了许多官员为政因循,不顾实际变化的情况,最后害的,还不是自己吗?所以中丞,我也一直在想,若是能重修这《盐法志》,重新划定盐场,严明朝廷法令,使盐务之事,得以免除旧弊,却不知中丞能否相助一二呢?”

“延大人客气了,这件事,在下一定和延大人一同商定。”阮元想着盐务整顿,定然可以清理旧弊,使盐税征收更具成效,这样一来,赔补亏空也就容易多了,对延丰的请求,又哪里还有其他意见?想着自己毕竟分身乏术,又道:“在下多有学生在诂经精舍读书学习,若是能参与此书修订,对他们参预官府实务,自然也有裨益,若是延大人需要,在下可以去精舍里为大人寻些有志于此的学生过来,一同刊修新志。”

“如此也多谢中丞大人了。”延丰忙拜谢道。

不过阮元却又想起一事,问延丰道:“延大人,八旗驻防城之事,却不知大人可否知晓一二。前些日子,有一位包庇刺客的防御兴奎,已被押在了牢里,不知可有得到审讯?若是驻防城那边已经审讯过了,结果又如何呢?”

“兴奎啊……我听说过。”延丰道:“据说前些日子,驻防城牢狱里有个五品官自杀了,好像就是这兴奎。不过说来也怪,八旗城那边的人,对他似乎并不上心。”

说到这里,担心阮元不懂,便又补充道:“中丞或许不知,这八旗驻防城里,兵士都是世代居住于此,所以时间久了,彼此之间大多也都相熟。但官员不一样,有些武官原本不是杭州旗人,只是因官职调动之故,才到了这边做官。那兴奎的履历我也留意过,确是如此,乾隆六十年,他还是德州城守备属下的一名骁骑校,嘉庆元年才来杭州,一直做这防御。平日他与寻常兵士交往又不多,所以他这一死,倒也没见几个人伤心难过。不过对中丞而言,或许有些难办,这兴奎生前,也没留下什么供词啊?”

可这短短几句话,却让阮元陷入了沉思。

“嘉庆元年,从德州调任杭州,八旗武官……难道……”阮元想着想着,忽然心中一惊,身子竟微微颤了一下。

“中丞想到什么了?”延丰不禁问道。

“没、没什么,盐务之事,我定当与大人同办。”阮元想着延丰毕竟和自己只有公务来往,私交不多,是以把后半段话咽了回去。只是此时阮元心中,也是越想越不对劲。

“难道说,我的对手,还不止是海上这些海盗吗……若真是这样,这岸上的对手,却要比海上的对手难办多了……”

不觉间夏去秋来,八月之际,嘉庆六年的乡试也在各省落下了帷幕,焦循辞别了阮元等人,回到江宁,顺利应举已毕,又回了扬州小住半月。待得九月之初,却是说什么都不放心自己成绩,便再次南下江宁,这日贡院门前,乡试方一出榜,焦循便凑了上去。

“四、五、六、七……中了,我终于中了!”焦循看着举人榜第八名的位置,正是自己名字,却又如何不喜?一时之间,顿觉如释重负,可转念一想,自己取中生员,尚早阮元一年,可之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随阮元奔波大江南北,竟又过了整整十七年,才得了这举人身份,其间多少友人,皆已作古,自己辛苦,又有几人能知?想到这里,自也不觉热泪盈眶。

若是来年会试,自己也能一举高中,那日后自己会不会也像阮元一样,得以主政一方,为政为学,皆能造福天下呢?想到这里,焦循也未免有些激动。

就在这时,忽然听得附近一名官差高声问道:“各位举人生员,请问在场举人之中,可有一位姓焦名循的先生?”

焦循忙道:“这位大人,学生便是焦循。”那官差见了焦循,也忙走了过来,对焦循毕恭毕敬的作揖道:“焦先生客气了,论学问,我等都应该称您一句老师才对。我家大人来江宁之前,便已在京中听闻先生大名,先生通《诗》明《易》,我家大人从来赞不绝口。现下我家大人就在北面鸡鸣寺,敢问焦先生今日可有余裕?若先生不弃,我家大人希望见先生一面。”听这人口音,倒像是京城来的旗人,但言语之间,却似乎对焦循异常熟悉。

焦循也忙点头道:“既然是贵府大人有请,在下怎敢谦辞?这便和大人走一趟吧。”那人听了也当即大喜,道:“先生愿意光顾家中大人客舍,真是再好不过了,我等已备下乘轿,大人便请上轿,和我等一同过去吧。”说完便向着身后一指,果然数十步之外,已多了一顶轿子。

焦循想着那位“大人”多半是旗人中高官,可对自己一个寻常汉民举人,却不仅知根知底,而且礼数备至,一时自是感动,却又不知如何相却,只好随那几人一并上了轿子。过得几条大街,一行人便进了那鸡鸣寺,焦循也早早下轿以示谦敬。接着在那领头之人的带领下,转过几处房舍,来到了一间颇为宽大的客舍之前。

只见客舍之内,架阁地面之上,都摆满了文卷,文卷当中,一人正坐着看那些文书,听得焦循声音,这人忙站起走向焦循,对焦循作揖道:“先生可就是名闻江浙的焦循焦里堂先生?本官长白英和,今次秋闱,能将先生取录出来,也是本官之幸,之后经术之上,还要先生多加指教才是。”

焦循眼看这人风姿俊朗,不过三十岁年纪,却已经是二品官服加身,起初不觉有些诧异,可听到他报出自己姓名,却顿时吃了一惊,忙回拜道:“学生焦循,暗昧无知,不知恩师主动相请,实在是罪过!还望恩师海涵,宽恕学生不敬之举。”

原来焦循面前之人,正是这次乡试的正考官,礼部侍郎英和,他也是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又因力拒和珅联姻之故,嘉庆方一亲政,便即受到嘉庆重视,这时经过三年历练,已经官至二品。他素来雅好读书,礼贤下士,自知焦循于己虽为师生,自己年纪却比焦循还小了八岁,故而言语之间,极尽敬重。至于他所言“长白英和”,乃是因他本为满洲正白旗人,满人出自东北,但平日只有旗籍,却与寻常汉族文人不同,为求风雅,不少满洲旗人便以本族的发源地长白山作为籍贯,自称长白某某。英和学问修养,皆是旗人之望,故而也有此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