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十一章 江春遗信

大清疆臣。 第二十一章 江春遗信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忽听后面又有一个声音说道:“西庚兄,殿试自然不需再写八股,可之后做官,未必如此啊。”

阮元等人回过头来,见身后乃是之前和大家相谈甚欢的那彦成,看他面色虽然平和,嘴角边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想来会试也已取录了,又向榜上一瞥,果然那彦成也名在其中。

只听那彦成说道:“西庚兄,殿试只一篇策论,自是不需做那八股。可小弟看来,西庚兄的名字排在前列,想来殿试之后,是要做翰林的,这翰林来年便要散馆,散馆必有考核,其中一道,仍是八股文,想来胡兄要摆脱这八股之苦,还得费些时日。”

胡长龄笑道:“哎呦,这看起来,考得名次越高,反而越不痛快啊?”

那彦成道:“不过胡兄也大可放心,这散馆试,皇上最重视的,乃是诗赋,八股倒在其次。以前也有翰林,八股做得平平,但诗赋俱佳,一样可以位列高等呢。”

汪廷珍忽道:“绎堂,我听说翰林学习,要满三年才能散馆,怎么到了你这里,只剩下一年了?”

那彦成道:“瑟庵兄有所不知,来年便是皇上八旬万寿,故而皇上特别开恩,今年的翰林学习,便只一年,早日授了官职,去做些实事,未必不是好事呢。”说着说着,忽然想到一事,道:“今日实在抱歉,家中见我取中,已备了酒宴,师长厚爱,实在不能辞却,这就先告辞了。来日正大光明殿复试,再与各位相会,如何?”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正殿,科举会试之后,尚有一次复试,复试通过,才能到保和殿参加殿试,最后的进士名次,要综合多次考试成绩而定。

众人也不强留,眼看那彦成先告退了。汪廷珍忽道:“能知道这些事情,他可不是一般的八旗子弟啊。”

阮元、胡长龄等人听了这话,也连连点头,只有钱楷纹丝不动,阮元看得清楚,钱楷嘴角上,轻轻的露出了一丝微笑。

当然,这个时候阮元也没有多想,虽然复试、殿试还要准备,但这个下午,不妨先轻松一下。想到这里,阮元、杨吉也和胡长龄等人拜别,回行馆庆祝去了。江镇鸿听说阮元通过会试,自然大喜过望,连忙快马报了江春,这一日便尽情饮宴,其他的事,都暂时放在一边。

冬去春来,江春的病已经好了不少。可身体情况,却一日不如一日。江春自也清楚,故而平日无欲无求,只时常到后院亭子里看看风景,对未来的一切,都是一副泰然处之的模样。

这日眼看花园之中,繁花盛开,清香扑鼻,也自有一番闲适自在。江春爱惜春景,不愿离去,于是在亭子里多坐了一会儿。

可就在此时,忽听得西北方向,竟有阵阵鞭炮声传来,鞭炮过后,又是数声烟花,想来是周边人家又有喜事了。江春一生见过无数风浪,也不太在意。但不过片刻之后,只见一个人影匆匆走进园里,却是江昉。

“兄长、兄长,大喜啊!”江昉一边走来,一边激动地说着,脚下步子,也比寻常快上很多。“兄长,伯元会试取中了,眼看着,这就要中进士了!”

“你……你说伯元会试中了?!”江春听着,也不禁激动起来。

尽管江春对阮元一直很有信心,但每次想起会试浪里淘金,便再出众的才子学者,也不敢说必中,故而总有三分疑虑。但此时耳听江昉所言,阮元终于考过了会试,竟也渐渐按捺不住。

江昉三步并作两步,很快走到江春身前,手里拿着一封书信,道:“兄长无需疑虑,信是京城行馆那里送来的,伯元会试中了,第二十八名呢!今年会试一共取录九十八人,伯元这个名次,已经很不错了。你听,外面那鞭炮声,就是阮家在庆祝呢!湘圃和彩儿他们听说伯元中了,这都高兴了小半天啦!”

“伯元……真了不起啊……”江春一时也激动难言,只断断续续道:“橙里……你说这几年来,我们也没帮伯元多少,全……全是他自己读书考试,没想……没想会试考中了!我……倒是我们江家……”

“兄长,伯元能在京城安心读书,不也是兄长的安排嘛?”

“那怎么够?那怎么够!”江春喃喃道:“伯元眼看,便能取录进士。阮家再兴在即,我江家……我江家也有希望了。那些事,哪里……”

说到这里,江春自然也发现,自己有些失态了。他深知激动之时,不宜决事的道理。故而再不说话,沉吟半晌,有了想法,方道:“橙里啊,当年伯元考生员的时候,我就对你说过,若伯元出息了,是阮家之大幸,也是江家之福,你可记得?”

“兄长,这些我都清楚。”江昉对当年培养阮元的事,自然一清二楚,这时早已会意,也不再多说,只等江春的主意。

“我当年就想过,若是伯元有了出息,即使他考不过会试,只要有机会,我就在皇上面前保荐他。”江春语气已渐渐平缓,也更坚定。“伯元的性子,你我清楚,不是个主动逢迎上意的人。他孤身一人在京城里,即便中了进士,只怕皇上眼前,也只是个过客罢了。但若是我修书一封,向皇上说明详情,皇上应该,就能记得伯元的姓名了吧?哈哈……之前还在想,若是伯元屡试不第,我这脸皮,也得再厚上一些才是。可现在,伯元眼看就要进士登科,我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江昉听兄长意思,当是要修书于乾隆了,忙唤了下人,取了笔墨纸砚到江春这里,不一会儿,墨宝齐备。江春提起湖笔,也不禁笑道:

“伯元啊,舅祖知道,你不是个争强好胜的孩子。可你还年轻,朝廷的事,太多都不清楚。朝堂之上,人各有志。党同伐异,亦不在少数。若你只想着一腔热血、书生意气,便能报效国家,可是要大祸临头了啊。伯元,舅祖知道,舅祖见不了你最后一面了,这二十年来,舅祖对你们家一直心怀歉疚,总是想帮你些什么,却什么都没帮到。今天,舅祖就送你最后一道护身符,在皇上那里,只要自己本分,舅祖就保你不受奸人之害。”说着手起笔落,给乾隆写起信来。

江昉看着江春写信,忽道:“兄长,这封信寄过去,不会真的害了伯元吧?”

“橙里又是何意?”江春对外孙从来都有信心,但听江昉这样一说,也想听听他的想法。

“兄长这信,是要直接送达皇上的,可京城之内,手眼通天之人,也不在少数啊,尤其……我也听闻过一些朝中事务,这些年来,他们……他们都在扶持自己的人。你这样举荐伯元,只怕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争相相邀伯元,伯元又不通世务,万一所托非人,以后……只怕皇上也……”

江春清楚,江昉之意,主要指的还是和珅,和珅与阿桂、王杰一向不睦,又在不断培植自己的党羽,只怕自己这信送的是乾隆,看的却是乾隆与和珅二人。阮元科举出身,原是和王杰、朱珪更亲近些,这样一来,很容易被夹在和珅与王杰之间,无所依从。江春知道阮元秉性,自然也不愿意让他和和珅过多来往。

想到这里,江春不禁停下了手中的笔,沉思了一会儿,道:“橙里,你担心的没错。我可以让皇上照顾着伯元,但伯元毕竟只是臣子,臣子间的事,并不比君臣之间容易。不如这样,这封信你先送着。之后我再修书一封与伯元,把这其中关系,提点他一二就是。”

“可……这样提点一番,伯元就知道怎么做了吗?”江昉不禁有些疑虑。

“伯元终究要走他自己的路。”江春倒是无比平静,道:“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提点伯元一些为官之事。之后的事,还是要他自己去做,若我干预多了,对他有害无益。伯元天性纯良,却也通达,并非拘泥固执之人,提点他一番,也就够了。”

看江昉仍有些不理解,江春不禁笑道:“橙里啊,你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按照别人的道路走下去的,也没有一个人,会去走和别人完全一样的路。能决定伯元未来的人,从来都只有他自己。你我所能做的,是提点,而非做主。这样伯元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啊。”

江昉点点头,眼看江春书信已经写完,便又唤了人来,将信寄了出去。江春眼看一件最大的心事,终于尘埃落定,也缓缓闭上了眼睛。

这年九月,一代两淮盐业总商,以布衣上交天子,进而闻名天下的江春,走完了自己六十九年的人生,也带走了一个属于两淮盐商的黄金时代。

而这时的阮元,也正在准备最后的殿试,殿试只要正常发挥,予以通过,阮元就将成为进士。

之前的圆明园复试,阮元已经应考完毕。这一日便驾了车,前往东华门,准备从东华门进入皇城,到保和殿参加会试。杨吉也想进一次皇城,看看东华门外的景色,便再一次承担起为阮元驾车的工作。

眼看马车过了长安街、理藩院,再过几条胡同,便是东华门外了。阮元自也屏息凝神,准备最后的一场考试。忽然,前面胡同中迎面过来一辆马车,在大街处转弯,似乎也是要去东华门的车辆。

阮元听得前面有马车动静,不由得掀开了帘子,想看看车外究竟是何人,正巧,对面马车转过弯后,车里人也揭开帘子,喜道:“伯元?”仔细端详时,那人正是那彦成。

阮元见是那彦成,也喜道:“绎堂,看你面色,今日这殿试,想来是不在话下了。小弟若得中进士,还望绎堂兄多加提携才是。”

那彦成道:“伯元,今日是你发挥的时日才对啊,我记得你会试的时候,只排在第二十八,可复试取了第十名,复试没有四书文,想来伯元是长于策论之人,那今日这殿试,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阮元笑道:“绎堂兄,说起这策论,我见过胡兄汪兄练笔的文章,无论气势文采,内容意蕴,均远胜于我,这策论考试,小弟也无他念想,只想着不要违了制,竟落个殿试不第就好。”

那彦成也笑道:“伯元这就多虑了,这殿试规制,待你上了保和殿,自有人再提醒一遍。皇上设这殿试,本是为了求才,怎会刻意在规制上为难于你?后面大可放心,只要文笔平稳一些,这进士功名,不会少了你的。”

杨吉也听阮元说起过那彦成其人其事,这时听他对考场制度同样清楚无遗,也不禁有些好奇,问道:“这位相公,你可知道,若伯元通过了今天这场考试,后面又待如何?”

那彦成自不犹豫,道:“殿试要重新排过名次,这次排名过后,前三名称为进士及第,也就是俗语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之后大概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剩下的赐同进士出身。按伯元的文笔,进士及第难了些,但我觉得啊,取一个进士出身的功名,应该不在话下。”

“那……这三种功名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杨吉又问。

“若是进士及第,第一名直接授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编修,就是正式的翰林院官员了。但二甲以下,还要再参加一次朝考,最后依复试、殿试、朝考三次的成绩,选取其中最优之人,进入翰林院。若翰林院进不得,也可以到六部学习,若学习不得,便直接授予知县,出京为官,历年皆是如此。”

“所以,翰林院是朝廷里面最厉害的地方了?”杨吉对这个问题一直很好奇。

“伯元,你就是这样和他说的吗?”那彦成不禁哑然失笑,道:“这位朋友,翰林院和六部,各有所长。翰林掌管的是辞藻文章、编修典籍之事,譬如眼下皇上八旬万寿临近,翰林院正在编撰《万寿盛典》,这便是翰林之事了。六部掌管的,是天下政务。只不过翰林院和皇上走得近些,更容易被提拔,六部不说别的,候补官员就有不少,想在六部升迁,所耗时日要长得多。”

“那按你这样说,翰林院不还是最厉害的地方嘛?”

“这位朋友,翰林也好,六部也好,最后看的,还是实际才能。有些人做了翰林不假,可对部院事务一窍不通,到了致仕那天,也只是个翰林,得不到重用的。最后能被皇上重用的大臣,都要在六部里经历过实务才行。当然,若是翰林做的好,被改官到六部,也是常事。”

杨吉听那彦成这样一分析,对翰林六部的区别,也理解了不少,不禁暗自感叹他熟谙朝中事务,道:“相公,伯元和我说过,你是那什么旗人,旗人不是都在茶馆里遛鸟吗?怎么你不仅有学问,朝廷的事,还能这样清楚?”

“是谁告诉你,旗人就要去遛鸟的啊?”那彦成听着这样毫无逻辑的话,又不觉笑了出来。

“也没什么,就是伯元说起你的时候,说你谈吐不凡,必是旗人中的高门大族,我这不是好奇嘛,相公,您家中是……有做大官的人吗?”

“朋友,比起这个,我想,你现在该考虑的,是到哪里停车才好吧?”那彦成不禁打趣道。杨吉一听,才发现左前方城门巍峨,眼看是东华门到了,这日前来的马车,约有数十辆之多,想找个地方歇息,还真不容易。

阮元见外面人多,也不愿麻烦杨吉,便小声道:“这边人多,我东西早已准备好了,后面自己过去便是。你若找不到地方,就先回去,申时到了,再回来接我就行。”杨吉也点点头,先暂时停了一下,让阮元走了下来,自己也就先回行馆了。

只见东华门前,已陆续集中了五六十人,阮元和那彦成自然也走了过去,跟在众人身后。过得片刻,门内走出几个銮仪卫官员,问清考生姓名,便带领诸考生,一路自东华门,至中左门而入紫禁城内。

眼看皇城之中,红墙金瓦,殿阁林立,气宇庄严,阮元之前未见过皇宫,初见宫殿气象如此,不由得暗自感慨。但想到此次是进宫应试,自然也不能耽搁,故而不敢放松脚步。

过了中左门,上了白玉台阶,便是保和殿了,殿上座椅,此时一应齐备,光禄寺官员问了会试名次,依单、双号列队进殿,阮元会试位列第二十八名,故而在保和殿西首。

这日乾隆在圆明园驻跸,故而保和殿中只有主试大臣及大学士。殿上早已准备好鼓乐之属,到了辰时,三声鞭响,音乐毕作。四位大学士自殿内捧出试题,礼部自有官员,在前接了题纸。

看那四位大学士时,其中一位年已七旬,须发皆白,但眉眼之间,自有一股英武之气,身着四团龙补服,当是首席大学士阿桂。又一人须发也已花白,但苍老憔悴之态,早已密布,按年龄算,应是汉臣之首嵇璜。又一人灰髯低垂,神色清雅,看着过了六旬,气度却不输少年,阮元在扬州时还略有些印象,知道这就是自己座师,身兼军机大臣的王杰了。

最后尚有一位,相貌俊秀,神色雍容,双眸精湛,眼看是个精明强干之人。颌下胡须,略有数寸,但与前三位大学士不同,这人年纪不过四旬上下,须发自也都是黑色,袍服也非寻常大学士的一品仙鹤补服,而是两团方蟒。阮元在扬州江府,自也见过,知道这便是眼下乾隆身边最得宠的大臣和珅,因上一年林爽文之役平定,他已升了忠襄伯爵。

只是阿桂在殿上与众人寒暄过了,便不知何故,竟离了场。其他三名大学士将试卷交由礼部官员后,礼部官员便逐渐走下,将试卷发放给各位贡士。贡士们再拜行礼,方才到原来的座位上就坐。阮元这时,才缓缓打开试卷,只见这一年的殿试题目乃是:

制曰:朕寅承天佑。抚驭寰区。五十有四年。稽诸往牒。自三代以下所未有。用致海内小康。尉候广远。集家庆于五代。祝丰岁于三登。虔荷昊苍眷赉者独厚。子于父母不敢言报。惟是朝夕乾惕。日慎一日。仰体仁覆之心。布德于众兆民。由小康而臻上理。集思广益。冀于实政有裨。多士通经致用。葄史适宜。敦习尚以徵材。修浚防以溥利。妙损益以鉴古。讲肄有素。其伫予咨询焉。

经旨奥衍。章句其显也。易备四德者七卦。爻无卦名者五卦。言数者二十七卦。吉居一耳。有六爻皆吉者。有五爻皆吉者。是可偻指之。舜典、他籍所引。或以为唐书。或以为夏书。言仁、言性、言诚、言学、何以皆始商书。洪范有考定文。其可从欤。诗三百十一篇。名见礼及左传者凡几。十五国风。或谓斟酌序次。或谓以两相比。语出何氏。春秋最重书王冠于正月二月三月者可计也。有阙一时者。有阙二时者。有无月有日者。有有日无事者可详也。考工记不合周制者何官。中溜、投壶、迁庙、衅庙可补仪礼否。夏小正、周书时训、可代月令否。缕晰言之。将徵所学。

史家属词比事。出于春秋。互文尤关考证。班固之书。半资司马。其或因或改。异同得失。至为繁颐。南北史合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之书。亦有短长。缀谱系。划时代。何者为优。新旧唐书。今武英殿始合刻并存。修者谓事增而文减。论者或轩煦而轾祁。孰为定论。薛居五代史。佚之数百年。近始辑成。其视欧阳修五代史记。孰以事胜。孰以法胜。至若表罗古今。志补前代。汉末群牧。错见国志。典午载记。间入魏书。其参互论断。以为定衡焉。

士为四民之倡。朝廷登选。所以备任使。更以厚风俗也。乡举里选之典古矣。九品中正。流弊更甚。以文取士。自唐至今循之。其中糊名、易书、搜索之禁。分路、分额、分卷、分经之法。累代史志。言之详矣。然汉世已有私改漆书文字之讥。八义假手。一联巡乞。场屋丑之。至郁轮袍、绿衣吏、而扫地矣。上请之说。通榜之议。其何取焉。今制四子书以正其嵞。五经以博其趣。八韵以觇其才。五策以徵其实。立法善矣。士宜何如端醇淬砺。以副予文治乎。禹谟六府。箕畴五行。皆先曰水。除其害。所以溥其利。西北之渠。川蜀之堰。自豫以下之堤。沿江沿海之塘。其大势也。昔人谓禹贡无堤防字。然而地徙流合。人众土辟。若酾、若鬟、其何以鸠民而奠之。若夫陶庄之河。引溜北趋。窖金之洲。排江东注。海塘之筑。一劳永逸。要未尝非疏瀹与堤防并用。朕数十年临视图指。不惜数千万帑金。以为闾阎计。大都平成矣。其或随宜善守。尚有未尽。又偏隅井邑、畎浍沟洫之利。自田间来者。亦有可指陈欤。

说命以师古攸闻。周文以监代称盛。重古制也。然鉴古必取宜今。有可因。有不可泥。古有边防。今日无边防。幅员广矣。其诚无边防乎。古有马政。今日无马政。孳贡蕃矣。其诚无马政乎。古辟雍。今亦辟雍立之郊外则已迂。古养老。今亦养老。三老五更、袒割酱馈则已亵。今韶乐犹古。无取乐章之沿。今耤田犹古。无取劳酒之璅。古美命官交让。仿以为京察自陈则伪也。古取经筵讲学。责以为成就君德则诲也。朕久道慎修。思跻淳邃。而酌古准今。屏华崇实。具有微权。其有能知古知今。以会其通者。可推广陈之欤。凡兹五事者。蕴诸心为经史之实学。施诸政为教养之良规。见诸事为古今之善制。沐浴涵泳。服我作人之化者。端心声。祛臆说。实着于篇。服将亲采焉。

殿试题目,共有一千三百余字,自需要贡士一一斟酌,阮元把试题前后看了数次,有了思路,方下笔作答。题纸足以书写数千字,故而也不着急,只将制策所问,一一点明。

眼看太阳西移,已是申正时分,殿上贡士,已相继完卷。阮元仍在从容应答,直至酉时将近,方才将一篇试卷写满,眼看殿中尚有数人未能完卷,也不在意,交了试卷之后,阮元的十二年科举之路,才终于画上了句号。

殿试阅卷,要整整三日,阮元便在家中等候,而就在此时,江春的信也已经经由快马,送到了乾隆的身边。

殿试试卷评议,需有大臣读卷,之后再由皇帝与主持殿试的大臣共同商议,排列名次。这一年读卷官员之一,便是和珅,待第三日上,读卷之事已毕,只待商议最后的排名,便备好车马,准备前往宫内。忽然刘全匆匆赶来,似有要事。

和珅见他神色匆忙,也挥了挥手,示意他只说重点。刘全道:“老爷,宫里的呼什图传来消息,说扬州总商江春,似有子侄之辈,在今年取录进士之中。”呼什图是乾隆身边内监,颇能亲近乾隆,故而和珅为了打探宫中情报,已将他收买为自己心腹。

和珅也清楚,江春是两淮总商之首,平日又礼贤下士,深得文人士子之心。之前两次南巡,他也数次与江春会面,帮乾隆传达诏令,知道在乾隆眼中,江春也是东南士绅商贾之中,最为其所倚仗之人。自己发达之后,也曾想到过与其交结,乾隆五十年千叟宴时,他便从中美言,最终让江春如愿借了银子。只可惜江春远在扬州,自己虽想结交,却再也没有机会。

这时听闻,江春一家的子弟有来应试,且已经考过了殿试的,那么若能和此人结交,成为翰林师徒,想来日后两淮盐业,即便不能收为己用,助自己一臂之力,也不会与自己为敌。又想到,这一届的九十八名贡士里面,有一位叫江有本的,但看他身份籍贯,似与扬州江氏并无关联,一时也喃喃道:“姓江的只有个江有本,与江春并无联系,难道是姻戚之人?刘全,呼什图还听到了些什么?”

刘全道:“呼什图说,今日扬州那边,快马送来了急件,是扬州总商江春所写,皇上听说是江总商来信,便立即拆开看了。先是……是说江总商似乎已是重病难愈,皇上感叹了一阵,后面就是江总商似乎说到有位外孙来京应考,现已中了贡士。至于姓名,皇上始终没说,只听皇上反复说了一个词,叫什么……《考工记》。剩下的,呼什图不清楚,也问不出来。”

但即便是这样些微线索,已经让和珅开始思考起相关细节:

首先,江春是扬州人,听闻祖籍在安徽歙县,那么江春的外孙,很可能籍贯也在扬州与歙县之间。殿试贡士姓名籍贯,这时他无不烂熟于心,其中有一位,似是江苏仪征人,仪征就在扬州之西五十里处。

之后,他又想起,考工记的内容,就在殿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自己读卷之时,每读到“考工记不合周制”前后,乾隆都是不置可否。只因寻常儒者,往往只精于《四书五经》,《考工记》属于《周礼》,不在五经之列,故而此处作答,大半平平无奇。

但读到其中一篇的时候,竟然见乾隆略微点了点头。按照试卷顺序,这个人应该叫阮元,正好在填写籍贯的位置,写的就是江苏仪征。那么结合这些信息,江春的外孙,应该就是这个阮元了。

他熟知京城地理,自然知道扬州盐商在京城有座分号,就是内城三法司南面的两淮总商行馆,那么阮元也很有可能就是住在行馆之内。想到这里,便对刘全道:“刘全,去准备些礼物,送到正阳门那里,两淮总商行馆,就说,送给一个叫阮元的。至于礼物嘛……你去找找,府里应该有江南送来的安徽茶叶,或者,正阳门外面有个卖扬州糕点的铺子,去买一些也可。”

“老爷,平日都是您等着人家送礼,这一次怎么您要先送上礼了?”

“你有所不知,江春是两淮总商之首,这位置若无差池,便是父死子继,江春是有子嗣的,江家不倒,这阮元便是半个江家人。两淮盐务一年给朝廷赚的银子有多少?二百万两!这直省盐税不过五百万,直省关税也不过四百三十万,江家什么势力,还用我多说吗?这样的人,若是能为我们所用,将来我们能收回的,可不止百倍千倍呢。”

“老爷,您确定那人叫……阮什么?可别认错了人。”

和珅只好把阮元的名字,在自己手上又写了一遍,道:“老爷我认错过人吗?就是此人,你赶紧办就是。”

“致斋,你说你认错了什么人?”就在这时,一个温柔的女子声音在和珅后面响起,和珅自然知道,这是夫人冯霁雯来了,给阮元送礼的事,当然不能如实相告。故而沉吟了一会儿,道:“嗯……我是说,我识错了人,这不是阿中堂的孙子,来应了这届会试嘛,我本来想着他一个八旗贵胄,考什么会试呢,没想到啊,这糊名誊录,百中取五的会试,阿中堂的孙子竟然被取中了。”

“阿中堂的孙子我见过,是个不错的年轻人,这下一代八旗子弟里面,也就数他和德大人家的孩子最出息。当年你想和德大人的公子结亲,他家还不愿呢。这次呢,你又要办什么?”

“当然是给阿中堂家道贺了,我也知道,当年德保之所以不肯和我结亲,也是我平日与他来往太少,皇上突然和他商议此事,他当然不愿了。这阿中堂的孙子,我也觉得是个人才,这不,皇上前日还说,拟个二甲出身,不成问题的。”和珅听了夫人之言,也自然顺口编了下去。

“你可得了吧,阿中堂和你什么关系,我不清楚?你去送礼,小心刘全再被骂一顿。”

“不会的,阿中堂殿试之后,就去荆州治水去了,家里没有别人。他孙子也总是比我低上一辈,这个礼,我看他能收。”

“这样也好。”冯霁雯向来不喜所谓礼尚往来,但想着阿桂是当朝名宿,和珅毕竟只是晚辈,并不希望二人关系变僵。又道:“致斋,我知道,这次进士取录之后,其中最优之人,便要入翰林了。到时候,你可得看好了,一定要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若是阿中堂的孙子名次够了,便也取他做庶吉士,可别因为你们的矛盾,把下一代人耽误了。”

和珅也清楚,这一年殿试的九十八人里,满洲、蒙古旗人一共只有三人,而庶吉士之中,至少会有一二旗人。阿中堂的孙子若是想补一个庶吉士的位置,其实并非难事。便道:“夫人放心,阿中堂的德才名望,我一向敬服,这次选取庶吉士,也自会照看他一些。”

“那样最好,只是……”冯霁雯想想,还是说了出来,道:“翰林取录,也非易事,到时候,若是有心术不正之人,来咱家请托送礼,你记得,一个都不放他们进来,也不让他们进翰林院,如何?”

“这个自然。”和珅在夫人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正直形象。

“只是……我还是不放心。这几年来,到咱家请托送礼的,从来就没少过,半年前河南有个不知好歹的混账知府,到咱家来送灵芝,那么大的灵芝,他得花多少银子啊?当时被我赶了出去。这半年我看着,来的人才少了些。致斋,若说之前咱们家境贫寒,也就罢了,可眼下,你已经是伯爵了,生前荣宠至此,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啊?可别……别再误了德儿。”她说的是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平日为人忠直,与父亲并不相同。

“德儿的事,夫人放心好了。皇上前些日子,已经许了和孝公主和德儿的亲事,德儿的未来,就算有了皇上作保。至于那些送礼的,你看,不也都半年没人过来了吗?”

当然和珅也清楚,眼下来和府送礼的官员,大多知道冯霁雯脾气,故而都是先贿赂和府下人,让他们帮忙打听和府内情,直等冯霁雯不在家,或者和珅在前厅的时候,才进来送礼。其实这半年和府在收受礼品上的收入,一点都不比之前少。

这些自然不能和夫人说,故而和珅安慰了夫人几句,也就前往正门,乘车去圆明园了。冯霁雯看着远去的车辆,虽然和珅在她面前,已经亲口许下承诺,但树大招风,未来的事自然不会那么简单。

这日阮元和其他十几个江南贡士正好闲来有空,便一同出门饮宴了半日,待回到家里,只见行馆厅中,已摆上了数个礼盒,点心茶叶一应俱全。阮元也不知其中缘故,便找来江镇鸿,想问清白天发生了什么。

江镇鸿道:“听下人说,这是中午的时候,有个老先生过来送的,说伯元你中了贡士,眼看殿试成绩出来,就要进士登科了,故而先略备薄礼。如此而已,姓名,家世,倒是什么都没说。”

杨吉听了好奇,不禁问道:“那是什么样的老先生?”

江镇鸿道:“我也没见过,下人说,看着很老实,衣着打扮,确是不错,只是有些谨小慎微的样子,倒似乎不是个主人,竟是仆人做久了似的。不过他这般送礼,倒是有趣,这茶叶、点心,也算不得多么贵重,可茶是咱安徽的六安茶,点心都是扬州式样,没点心思,可想不到这些。”

阮元看了,也觉得一时难以决断,道:“舅父,这礼物的确不算贵重,即使朝廷官员之内,也只是寻常的礼尚往来。可是他这样一送礼,我们也是无功不受禄,只怕日后还要回礼,将来积小成大,也大有可能。更何况……”

“之后若是对方有事相求,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好意思拒绝。”江镇鸿补充道。

“既然如此,甥儿以为,不如先将礼物收着,若查明了对方是谁,再还于他便是。”阮元想了想,还是提出了一个谨慎的方案。

“说的也是。”江镇鸿沉吟半晌,倒也没有别的办法。又想道:“可是伯元,若是一年半载都找不到这送礼的人,只怕点心到那个时候,早就不能吃了啊?”

“舅父放心,若真是如此,到时候我们还他些别的礼物便是。”

话是这样说,但阮元看着这些礼物,也不免有些担忧。如果之后真的成了进士,授了官职,只怕还有更多的礼尚往来等在后面,到那个时候,才真的要多费一番心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