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雨之灾

大清疆臣。 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雨之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然而阮元的平静生活,却只维持了两天。

“诚甫兄,这……今年的灾情,真的如此严重吗?”这日阮元抚院之内,正齐齐摆放着十余封各地府县的紧急文书,刘烒和秦瀛也一并到了抚院之内。看着其中一封文书,阮元刚刚散去不久的忧虑之情,又重新回到了面上。

“正是,伯元,这次雨情,堪称浙江三十年所未有,受灾府县之广、人数之多,也是许多年不见了。而且我还担心,现在有些府县,说不定还在考虑隐瞒灾情,实际受灾之地,可能要比我们看到的更多。”刘烒担忧道。

原来,在松门海战中为阮元等人“立下大功”的那场飓风,在经过松门之后,并未歇止,而是继续向西北挺进。一时之间,浙江中部的金华、处州、绍兴各府县,无不大雨倾盆,连日不止,田间稻谷,一时绝收,孔璐华等人在杭州,都不得不乘船出行,便是因这次暴风雨过于猛烈之故。杭州方面风雨过境尚属快速,二三日间便即雨止,无碍平日生计,但浙西南几个府县,却连续下了半个月暴雨,不仅农村百姓绝收无粮,许多城镇居民也已经没有足够的粮食度日,同时粮价暴涨,一石米售价三两银子的情况都已屡见不鲜。所以这些日子,金华等府县别无他法,只得紧急向抚院求助。

“诚甫兄,你所言我已经清楚,眼下要紧之事有二,第一是抚院和藩司尽快下令,让这些府县开仓放粮。第二是严查其余府县,有无瞒报之情。之后,我尽快上疏皇上,拨运漕粮南下赈灾,同时,将受灾府县情况上报,请皇上蠲免税赋,你看这样如何?”阮元问道。

“伯元所言,确是要事,若是你这边决议已定,我回藩司那边,便即下令受灾府县开仓。若是需要我们前去调查其余府县有无瞒报,我藩司衙门也可以派人相助。”刘烒的回答也非常及时。

“若你们人手不够,也加上我臬司衙门一份吧。”秦瀛补充道。

“如此,就多谢诚甫兄和小岘兄了,我们先看过这些受灾府县实情,之后便许他们开仓放赈。只是……”府县受灾,抚院和藩司下令开仓放粮,本是应尽之责。可阮元说着说着,却也渐渐思考起开仓之后的事情来。

“若是每次开仓放粮,百姓都能得到及时赈济,那又怎么会出现那许多灾民流民呢……”

救灾之事,正如其他政事一般,一样是知易行难。

不过阮元自翰林至督学,所在交友绝非少数,这种时候自然也少不了为他解忧济困之人。这日钱大昕因听闻阮元在浙江巡抚任上颇有作为,力抗海盗,一时欣喜,当即动身到了杭州。阮元两年未见这位前辈,也是一样的大喜过望,忙请了钱大昕前往西湖泛舟饮茶,聊以为报。

这时正值七月,乃是西湖风景绝盛之时,只是阮元看着一路的繁茂景象,却也不由得想起就在数百里之外,还正有无数灾民等待赈济,再怎么怡人的风景,也都有些看不下去。便举起茶盅,对钱大昕道:“先生不辞辛劳,远来杭州,学生本应倾力相待,只是眼下……眼下浙西事务繁忙,竟也没有多少时日再来求教于先生,学生实在过意不去,这一杯茶,便算做学生赔礼了。”

“伯元,你这是哪里话啊?”钱大昕也笑着回敬道:“你到这杭州为官,这还不到一年,你的事老夫在嘉定,可都听到了不少啦!你严明军纪、擒捕剧盗、整备海防,这又大败海上之寇,要老夫说啊,多少巡抚碌碌数年,乃至十年,都比不上你这半年呢。老夫看着你有为如此,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责怪于你啊?而且你建节杭州之前,所任皆是文翰之职,这次做这浙江巡抚,可是把圣人之言、治世之道,都用到了实处了。哈哈,你可是为咱读书人争了光了,那些成日说什么书生无用,说什么国朝治学之人,只知训诂考据的闲客,看到你如此治绩,可都要闭嘴啦!就凭这个,天下读书人,就都欠你一份人情才对啊?”

“先生客气了。”阮元也陪笑道:“只是做了这巡抚,学生却也清楚,积善十年,或许无人问津,疏忽一时,却可谤满天下之理啊。天下人未必因为我已经做过的事感恩于我,相反,若是我从此志得意满,后面的事做不好,一样对不起先生教诲。眼前这两件要事,一是浙西救灾,一是杭州兴学,可都不好办啊。原本还以为,这第一楼的地买了下来,办学就容易了许多,可这突然之间,灾荒便至,若是全力救灾,兴学之事,未免又要……”

“伯元,这就是你初任封疆,许多事尚不成熟之故了。”钱大昕笑道:“其实这两件事在老夫看来,完全可以一并办理。眼下灾荒严重,也定有不少人困于衣食,急需生计,这时咱们便来个以工代赈,号召一时绝收的百姓前来兴修学舍,官府给予衣粮。如此百姓生计自可安稳,不过半年,这学舍我看也就要建起来了。兴学之事,你可以让渊如帮你照看,老夫既然来了,也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杭州没了后顾之忧,救灾之事,不就事半功倍了?”

“先生,您早已致仕,年纪也大了,这兴学之事,学生怎能……”阮元听着钱大昕也想帮自己兴建学舍,不禁担心起他身体情况来。

可钱大昕却摇了摇头,忽然之间,目中充满了期望,道:“伯元,这兴学之事,并非你一人心愿,其实也是老夫……不,是天下有志于圣人之道的读书人所期待的大事啊。老夫这些年来,也经常到一些地方书院讲学,所见所感,颇为黯然,眼下海内大半书院,都仅有八股课业,唯以科考为能事,至于通经重道,一概不问。可你不一样,我听渊如说过,你建这书院,凡八股举业之学,一概不授。所学根本在于经学,此外训诂、诗文、天算、地理,亦有兼容并包之念。圣人之学本就广博,所以,非如此兴学,不足以彰先贤之道,非如此兴学,不足以养心怀天下之大才!伯元,你办学之念,本也是老夫平生所愿,那老夫为这书院尽一份心力,又有何不可呢?伯元,老夫自忖一生为官治学,止于修身齐家,可你这兴学为政,却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老夫若能以这风烛残年,为天下后学,再做一些帮助,老夫心安,老夫得偿所愿啊!”说着说着,钱大昕也不禁心绪激荡,竟险些掉下泪来。

阮元听着钱大昕之言,也自是说不出的感动,他自然清楚,钱大昕虽也是进士出身,久经官场,可一生所为都限于翰詹学政,并未担任过主政一方的治民之职。钱大昕一生治学,首在“实学”二字,可他不涉督抚州县之职,这“实学”便只能修明于己,却不得造福于民众了。故而他看着阮元做了巡抚,一时大有作为,也是真心感念,想着自己一生学问,终于有了可以继承,可以用之于民的后学。既然如此,再拒绝他的一番好意,反倒是自己过分谦虚,竟不察师长心意了。便回拜道:“先生高义,学生不胜钦佩,先生愿意助学生兴办这书院,学生自当顺遂先生之念才是。只是这书院眼下初创,尚无名字。若先生不弃,还望提点于学生。”

“伯元,这是要我为书院取个名字吗?”钱大昕见阮元同意了自己相助之事,心中自是快慰,便道:“我听你和渊如都说过,这书院,应该兼容六艺,兴办实学。但归根到底,还是以经学为其根本。既然如此,便称之为‘诂经精舍’,以彰尊经之义,你看如何?”

“先生之名,正合眼下海内学人彰明经学,以兴圣道之念,学生也觉得,实在是没有其他名字,可以出于其上了。那从今日起,这书院便依先生之意,称为‘诂经精舍’了!”阮元在这个名字上,倒是与钱大昕一拍即合,二人心念相通,自不觉相视而笑。只是不过片刻,阮元还是回到了现实之中,问道:“有先生相助,这书院之事,我自然放心。只是浙西救灾之事,这几日还是一样的没有头绪。先生若有赈济之法,还请指点学生一二。”

“伯元,这赈灾之事,老夫并未亲身办过,所以你问老夫,老夫却也没什么具体的可行之法。”钱大昕道:“但老夫这几年游历江浙,府道官员品行如何,老夫还是略知一二的。你这里眼下受灾最重的,是金华、处州、绍兴三府,这三府眼下的知府,也都还说得过去,尤其是金华新任知府严荣,他可是兰泉先生的女婿呢。但这三府下辖,有将近三十个县,这些知县品行如何,老夫就不敢下定论了。知县之下,尚有县吏,这县吏之中,从来多有假公济私之人,虚报灾情、克扣赈粮,更是常有之事……不过话说回来,这杭嘉湖之地,老夫倒是认识一人,他在这里为官多年,历任府县,办理救灾之事,经验却要比老夫丰富得多。伯元,嘉兴府同知李赓芸,我记得你在翰林院时,他也曾入内学习过几个月,你和他可熟悉?”

“先生有所不知,这李赓芸去年得京中九卿引荐,方做了嘉兴同知,当时在浙江为他保荐的,就是学生。”阮元听到李赓芸的名字,顿时大喜。想来虽然他对自己曾有截船之举,但也是出于公事,若自己能将保荐之事向他说明,李赓芸多半也会对自己心生感激,从而竭力相助,这样救灾之事,应该也就会更容易了。

“伯元,原来保荐他的人是你啊?”钱大昕喜道:“这李赓芸在翰林院时,我便与他多有来往,我知道他是个实干之才,只是平日言语木讷了些,性子又直,不愿意与那些个达官贵人交往,所以升迁起来,却也慢了许多。但有此治郡之才,在这杭州辅佐于你,这赈灾之事,你还有何可担忧的呢?你且不要拘谨,速速请他到杭州一趟,想来这赈灾之策,便也要成了。”

“先生说的是,学生回了抚院,便即修书去嘉兴,定要让生甫兄南下一趟才是。”阮元喜道。

“哈哈,伯元,既然如此,这杯茶现下你可还饮得下啊?”钱大昕看着阮元神色,终于轻松了起来,也不禁对他开起了玩笑。

“这茶啊,现下正是品茗之时,若是学生在此不能尽礼,那又怎么对得起先生不辞劳苦,特意南下这一遭呢?”阮元欣喜之余,也同钱大昕相视而笑,两人一并举起坐上茶盅,对饮而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