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七十八章 出征前夜

大清疆臣。 第一百七十八章 出征前夜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吉……我……”阮元和杨吉相处十余年,虽说二人既非亲人,亦非文友,却也有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羁绊,又觉得杨吉再怎么说,也是故人之后,阮家当然有责任护他平安周全。可如果这句话说了出来,就坐实了杨吉之言,杨吉的性命确实比外人的性命重要,那自己平日所言生民可怜,所谓生人无分贵贱,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是以一时语塞,想不出任何言语来回答杨吉这个问题。

“伯元,其实单论能力,我倒是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孙星衍看几人相持不下,也只好站出来为阮元和杨吉开解,道:“他这番计策,我也想了一遍,至少我觉得可行,届时咱们就让郑天选找几个伙计,把他带上,搭了船去寻水澳帮行踪,就说知道他们要大举北上,所以求他们放过自家商船。之后水澳帮之内产生猜疑,或者水澳与那伦贵利、凤尾帮翻脸,我看是有六七成可能的,也便够了。你这家人我认识也快十年了,出了这个门,我看除了赌场和那些个风月之处,其他人里面,他都聊得来。说起和平民百姓交往,他可比你聪明多了。”但即便如此,孙星衍也转过来对杨吉道:“不过你说起温州,就算你去过,就那几日工夫,风俗坊巷之事,只怕你也就看了个大概。若你真的愿意去赌这一把,你可得和我花几日工夫学学才是。”

“孙相公,我知道您学问,伯元从来都佩服的,若是相公要教,我自然愿意学了。”杨吉看着三人里至少已经有一人同意他去做这个卧底,不由得喜上心头。

“好,我这里有一部《温州府志》,一部《永嘉县志》,温州风土人情、水陆特产、府城坊巷地貌,写得最是清楚,到时候我自会挑其中重要的告知与你。只要你能记住一半,我看对付那些海盗,也够用了。他们都是闽粤之人,温州多半是来过的,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把他们瞒过去,并非什么难事。”孙星衍不愧是一代名儒,即便出谋划策,也要做到言而有据。

“太好了,那这次我若是成了,孙相公也是剿灭海寇的功臣啦!”杨吉一听只需要记住最重要的,心里自然轻松了许多。

“杨吉,你……”阮元忽然打断了他的兴奋之情。

“怎么,伯元,你还是不相信我吗?”杨吉问道。

“……不,渊如兄学识最是高明,你和他学,若是有不解之处,到时候一定耐心问他,可别总想着出去玩了。”

虽然带着万般不舍,阮元也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只是这些话说归说,回到内院之时,阮元想起杨吉此去,便是生死未卜之境,也不由得忧心起来。

“夫子,我看你还是不用担心了。其实杨吉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既然他想要去做这个卧底,不管你怎么劝他,他都不会听的。倒不如让他自己去试试,他那个人平日最爱和坊巷市井中人来往,说不定比你想的还要聪明呢。”看着阮元愁眉不展,孔璐华也不禁过来安慰。

“夫人的话说得不错,或许……或许这一战,注定要有人牺牲,也或许杨吉他吉人天相,海盗也奈何他不得呢。”眼看自己也再没有办法,阮元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只是他却未能看到,自己说到“牺牲”二字,孔璐华的身子却也颤了一下。

“不过夫子,你这诱敌之计,真的会有用吗?那一万石粮食,海盗真的会那样在意吗?”孔璐华问道。

“至少我想着,他们必然会动心吧,不如夫人想想,海盗若是真的得到这一万石粮食,他们会怎么做呢?”阮元笑道。

“嗯……以前爹爹和我讲过,一石米,足够一人一年之需。若是海盗得到一万石,据说他们有两万人,那是够他们半年之需了啊?”孔璐华道。

“但我却觉得,他们多半有另一种想法。”阮元道:“海盗多与商人来往,尤其那伦贵利,又是善赌之人。所以我想着他们若是有了一万石米,不会积作半年之食,反倒会尽数发散出去,这样这些海盗,很快就会有数万之众。若是他们再大胆一些,便可以直接进攻府城县城,若再劫了粮食,又可以再去召集无业流民入伙。如此一来,浙东各州,就真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境了。所以这一战,我也想着亲自督师,过不得些时日,我也要再次赶赴台州了。”

孔璐华听着阮元言语,却既无赞叹,亦无揶揄,只低下了头不语,一时之间,阮元也看不到她面上神色。

之后的一切,都不出阮元等人所料。四月之末,海上便即传来消息,安南战船和凤尾、水澳两帮船只,已经在南海集中,不日即要北上。听闻这个消息,阮元便也打点行装,五月一到,就与王昶一同,再次向浙东出发。

这日抚院之前,阮家众人、焦循、孙星衍等人都主动前来,为阮元送别。孙星衍见阮元面上犹有忧虑之色,也主动上前安慰道:“伯元,这次东行,杭州的事你尽可放心,有诚甫和小岘他们共管政事,想来不会有什么疏漏。这两浙金石作志之事,你若是忙不过来,就先交给我和里堂办吧。我看你这里之前为了修志,也准备了不少稿子了。这《金石志》修订起来,或许尚有些困难,但先作一部《防护录》出来,我想着还是可以一试的。”阮元之前督学浙江,就曾经考虑过编定《两浙金石志》之事,后来因为其他修书事务繁忙,不得不先行搁置,这时重回浙江,政务之余,自也想着重修此志。孙星衍便建议他先从两浙帝王名士陵寝祠墓的保护入手,先编一部《两浙防护录》,用以保护陵墓旧址,阮元也同意了他的建议,故而此时孙星衍有此一说。

“既然如此,也多麻烦渊如兄和里堂了。还有,里堂,之前托你前去找书院讲学之处,这几日可有进展?若是找到了,就先和那里的主人说一声,若是再过些时日,海疆重回太平,我自有余力在那里兴办书院,却不要太急促了,竟将那里转手他人才好。”对于文教之事,虽然暂时不如海防重要,阮元却也一直记挂在心。

“伯元,这件事你就放心吧。”焦循倒是非常自信,道:“这西湖之畔,有座第一楼,这许多年下来,也渐渐不用了,地价还算便宜,我想着在那里办学,应该不难。还有啊,伯元,你可不要太小看你这些浙江的学生啊,他们知道你现下致力海防,无暇兼顾书院之事,有不少都主动联系了我,愿意出资相助呢。镛堂、子彝他们,都说只要我们把院舍定下来,他们就一同出资,好报答你提携之恩,所以我看啊,这件事你也不用再操心了。”

“如此最好,如此最好啊!”阮元知道学生们愿意鼎力相助,使自己办学之事得以解决,自己也可以全力以赴,投入海战之中,自然是松了一口气。但想着浙江其他事务,却还是有许多亟需解决,又向阮承信道:“爹爹,之后两个月,杭州的事孩儿确是顾不上了,前几日孩儿已经和李镇台他们商议定下,在杭州再设一处冶局,专为铸炮之用,这件事本来应该孩儿去办的,但眼下我要去台州,诚甫兄、小岘兄那里庶务缠身,是以孩儿想着,只能暂时托付佩循兄了,若是几日后佩循兄到任,麻烦爹爹告诉他一声,冶局的事,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怠慢的。”浙江原本在温州、宁波各有一处冶局,专为铸炮之用,阮元担心两处冶局铸造速度太慢,便又上疏嘉庆,得以在杭州再增设一处冶局。因刘镮之这时即将担任浙江学政,阮元便想着暂时把冶局之事委托给他,本也是无奈之选。

“伯元,这件事你还麻烦佩循做什么啊?难道你觉得,爹爹来帮你看着这冶局,还不够吗?你可别忘了,爹爹也有二品职衔呢,眼下你这里海防之事,爹爹帮不了你,难道监督他们铸炮,做个监工,爹爹也办不成了?”没想阮承信眼看阮元事务繁忙,竟也主动请缨,愿意帮阮元分忧:“伯元,爹爹年轻时习过武,这身子硬朗着呢,没到七十,爹爹怎么敢说自己老了啊?所以伯元,这几个月,就由爹爹帮你照顾冶局之事,你若是不愿爹爹前去,那就是你看不起爹爹了。怎么样?”

阮元自然不愿父亲再去操办公事,可阮承信这番话,却也不好反驳。无奈之下,只好道:“爹爹,家里还要麻烦爹爹看着呢,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