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一十九章 艰难的科举改革

大清疆臣。 第一百一十九章 艰难的科举改革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汤金钊却感叹道:“王兄,你说阮侍郎的名字,我是知道的,他在浙江督学三年,听别人说,是真心选求实才,也着实提拔了不少生员的。可是我当时已经通过了乡试,正备考这会试呢,所以阮侍郎在浙江这几年,却是从未见过。王兄,你说阮侍郎经史兼通,我也听闻他治学不拘一格,那这几道策论,难道便是他所出题?”

“或许是吧。家父与阮侍郎倒是多有交流,所以我家人倒是清楚,阮侍郎对眼下科举,一样是有自己的见解的。或许这次他来出题,也是存了这选求实才之念吧?可是朝廷本有定制,这八股文别说你了,我也不擅长,只怕阮侍郎虽然官做的快,却也……”王引之自然更加熟悉阮元,但也难以相信,阮元在会试这样的大事上会有多大突破。

“是啊,国朝最重体制,我也清楚,只是这体制维持久了,办事的人也未免日渐因循,最后啊……倒是你我这样真读书、读书多的人,竟要吃亏。不过王兄,你终是在下的前辈,若是王兄不弃,也与小弟去天桥茶楼那边,咱们共论经义如何?”汤金钊道。

王引之自然不愿拘谨,二人也一并离了考场,前往外城去了。只是对于这篇会试策论的讨论,却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正巧这一日,孔璐华也约了刘文如与谢雪,一同到西四牌楼一带游玩采买。西四牌楼素来是京城最为繁盛之处,商贾云集,奇珍异宝,多不胜数,一行人也选了些夏季用的绸缎,订下了些灯烛纸张之物。看着太阳渐渐西垂,阮家三女也自觉有些疲倦,于是寻了一家茶馆,包下了一间内室雅座。想着下午时光,总是闲来无事,不如先行品过清茶,再回衍圣公府不迟。

谁知茶点刚一摆放完毕,三女便即听得,前厅似有几个文人在争吵什么,孔璐华遂示意刘谢二女暂时不要说话,听着前面声音,倒也清楚,竟是几个读书人为了这届科考试题,争辩不休。

“那你且说说,这兒宽当课殿而民争输租,是什么意思?你说,这人姓什么不好,偏姓个兒字,我活了这大半辈子,还没见过一个兒姓之人呢。谁知道这人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还是这出题的考官自作主张,胡乱编个人名出来,诳我们的?”说到兒宽,刘文如在内室也是眼前一亮,似乎遇到了熟人一般,便与孔璐华一同安静地听着前面声音。

“兄台,您这样说未免对先人太不尊重了吧?这兒宽之事,分明记载在《汉书》的《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中,怎的到了你这里,竟变成考官杜撰的人名了?再说了,先前乡试,也有史书、史事科条,你若是应过乡试,怎的来考会试之前,竟连如此史事也不加温习呢?”这人却是典型的浙江口音,孔璐华听着,也依稀有些相识之感。

“在浙江时,我听过这个声音,可是夫子的学生?可是我记得到学政署的人里面,没有如此声调之人啊?”孔璐华暗暗思忖着。

只听前厅先前说话那儒生又道:“乡试也有策论怎么了?谁不知道乡试最重要的是头场四书文,我当年考乡试的时候,策论脱空了好几条,还不是最后一样中式了?这会试不过一样的问题,又哪里要弄得这样难了?肯定是这届主考有问题,尽想着卖弄学问出风头,害的是我们!”

“兄台,这样说就不合适了吧?会试向来是百中取五,近年考生渐多了,也不过将取士人数增加到了二百人。出题若是不难,怎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呢?”江浙口音考生道。

“你也少得意!我告诉你,这会试最重要的,历来都是头场,你头场四书文做得不入考官法眼,人家都不会给你看第三场的卷子!看你读书不少嘛,那你可知通而不精,精而不通的道理?不过啊,我看你也不用知道了,花那么多时间看没用的书,就等着头场直接落第吧!”先前的儒生怒道。

“蒋二,去把那个刚才说‘取士人数二百人’的考生请到我这里来,他再争辩下去,只怕要吃亏。”孔璐华轻轻对一边的蒋二说道。

蒋二应声而去,到了前厅,只见两个打扮相差不多的儒生正对立相斥,他方才一样听得二人声音,很快分辨出了前后声音究竟是何人所发。忙对着先前说话那儒生陪笑道:“这位老爷,实在是对不住,这边这位朋友,是我家的连襟,他素来性子就是这般直,不小心冲撞了您,我家夫人特意让我来赔个不是,老爷您看在我家夫人份上,要不就饶了他这一回吧。”一边说着,一边取了一小锭银子在手,径自塞到了那儒生手里。儒生掂着银锭,只觉虽然看似不大,却也有二两有余,虽然自己心中有气,但一锭银子在手,还有什么不能开解的?便也不再搭理那江浙人,径自出门去了。

蒋二也带了那儒生到孔璐华面前,另一侧的莲儿想着毕竟男女有别,正好这里是个雅间,素来备有帘子,便将帘子翻下,以免那儒生直视阮门三女面目。儒生看见茶室中影子,已知坐在正中的是正室夫人,便作揖拜道:“在下德清许宗彦,见过夫人,不知夫人是京中哪一家人?在下今日得了夫人帮助,日后也自当还报才是。”

“许宗彦……”孔璐华却突然回想起来,三年前阮元为了缓和二人气氛,特意带自己来到了杭州一家名为“许记”的酒楼,当时经营酒楼之人也曾自报姓名,她至今尚有印象,便是许宗彦三字。

“前面举人,可是在杭州曾开过一间‘许记’酒肆,与彼时浙江阮学使也曾有过往来的许宗彦么?”孔璐华不禁问道。

“在下正是,难道……夫人便是阮学使,不,阮侍郎府中的孔夫人吗?不意今日在此再行见到夫人,学生正是三生有幸。”许宗彦听着孔璐华声音,也渐渐分辨了出来帘后竟是何人,忙在此作揖拜过。

“既然如此,那是再好不过了,蒋二,快给许先生取个座位来坐下,这些年不见了,你家中生意,做得还不错吧?”孔璐华喜道,蒋二听闻这人与阮家早已相识,自然也倍加客气,忙取了边上软椅过来,扶着许宗彦坐下。他这番殷勤,许宗彦看着也有些不好意思。

“夫人,我看这位大哥,方才办事,倒是聪明,府上有这般勤快之人,想来阮侍郎也要轻松多了。可是有一件事在下却不清楚,方才听这位大哥说,夫人派他过去带我过来,是怕我吃亏,可是我与他这番辩论,明明是我占上风,怎的夫人却要特意相护于我呢?”许宗彦问道。

“你就不怕他打你呀?”谢雪在一旁听得许宗彦如此固执,心中也不禁觉得好笑,不由得脱口而出。可转念一想,自己在三女中地位最低,又怎能抢在孔刘二女之前说话?随即掩住了口,脸上也不禁现出阵阵晕红。

许宗彦倒是不在意这些,笑道:“这位是阮侍郎的如夫人吧?您这般提醒,在下倒是想起来了。只是在下觉得,这一点考试上的小事,倒是也不必拳脚相向啊?今年这考题确实有些难度,想来会试的考生里,也有许多是只把《四书五经》的经义看过,便来应试的。但考题之中,学术史事俱备,也难怪他们不懂了。反是我这种家中藏书多,也爱看书的人,喜欢这样的题目。”

“你说你觉得考题很难?”孔璐华忽然问道。

“回夫人,其实这些题目,若是知晓考官所问,也不难解。但今年的策论,许多问题涉及广泛,若是不能遍读经史,或许都不知道考官在问什么。当然了,会试本身就是取材所用,若是题目简单了,人人都能做得,也选不出人才了啊?”许宗彦笑道。

“那你还能记得多少?眼下会试都已经考过了,你把题目告诉我们,也不算违禁吧?蒋二、莲儿,我们不是买了些纸笔吗?拿一些出来,若是许先生还记得,便帮他一同誊写,如何?”孔璐华忽然问道。

许宗彦一时听着,也不知孔璐华用意如何,只好笑道:“夫人,这会试虽是刚刚考完,但在下也并非强记之人,若说能记住的,可能只有一半了。夫人这般问在下题目,只怕未必看到全份啊?”

“无妨,你现下所记,必是考卷中最难的题目,能记住一半,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只管把所记之事,一一写下就好。”孔璐华的语气在外面听来,竟似全然有所准备一般。许宗彦也便不再推辞,看着蒋二和莲儿拿来了纸笔,斟酌一番,开始写了起来。阮门三女自在一边品茶谈笑,安享下午的安谧时光。

过得小半个时辰,许宗彦才将策论所言誊写完毕,蒋二看着许宗彦所书,也不禁惊叹道:“许先生,您这说是只记得一半,我看着您这四页纸都写满了,一页有二百字,先生现下还能记住八百字,可真了不起啊。按小人的想法,先生这番考试,能取个探花出来。”

“你这番话我可受不起啊,论学问,我在浙江读书,是清楚的,江浙多的是经史兼通,还能做得好八股的文人,我和他们相比,那是远远不如了。而且你方才所见那人,他说的也对,这科举从来第一看的是四书文,八股做不好,策论写得再好,有些考官都不屑一顾。我若不是八股一直做得平平,也不至于中举了十二年,还没考上进士了。”许宗彦笑道。

一时蒋二取了许宗彦所写策论题目,交给了孔璐华等人观看。孔璐华所料不错,果然许宗彦所书大多是考题中晦涩难解之条,三女看了好一会儿,也未能尽数弄清问题所言之事。

“文如姐姐,许先生好厉害哦,你看他写字那么快,这字居然这样好看呢。”

“许先生都中举了,字写得当然好看了。只是这些问题却也好难,夫子和夫人不是讲过《汉书》吗?我还记得那里有兒宽,有刺史六条呢,可是四善二十七最是什么,我从来没听夫子说过。”

“那文如姐姐也好厉害,夫子讲史事我从来都听不明白,看来啊,我也只能去学诗了。”

“雪妹妹,你若是史事学不明白,写诗也会有局促的。下次夫子给你讲史事,你可要好好听着,千万不要偷懒了。”

“可是夫人,这些你都能看懂吗?文如姐姐平时倒是喜欢听夫子讲史,可她也不懂呢。”

“她不懂……没关系呀。再过几日,我去把出题的人请来,帮你们一一解答,你们不就懂了吗?”

说着说着,孔璐华的嘴角之上,也渐渐泛起了一丝微笑。

“嘻嘻,还真是天真呢……”

“对了,许先生,这件事多谢你了。”这次却是谢雪鼓起了勇气,主动对许宗彦道:“家中夫子也曾和我们讲过考场之事,夫子说,这会试一连要考九日呢。许先生考了这么长时间,还帮我们写了这八百多字出来,真是难为先生了。”

“如夫人何必如此客气呢?”许宗彦笑道:“其实在下在会试考场,前后也都住了快一个月了,早就习惯了。至于这写字,本就是读书人最基本的功夫,也没那么累的。而且若是这次我真的取中了,在如夫人面前,我也得称一声师娘了,为老师一家办些小事,也是我做学生的应尽之义啊。”

“我……我怎么就成了师娘了……”谢雪这年才十八岁,说起拜师之事,也未免有些害羞,一时脸上又布满了红晕。

“雪妹妹,你害羞什么呀?这一届会试听说要取录二百人呢,到时候他们都是夫子的学生,也自然要称你做师娘了。你现在听人称你两句师娘,就算是先适应一下嘛。”孔璐华不禁打趣道。

“可是我还是……”谢雪依然难以适应这个新称呼。

当然,谢雪更不会知道,未来自己还会和许宗彦成为更加亲近之人。

可是,这时无论阮家诸人,还是应试考生,都尚未知晓阮元接下来的举措。看着次日便要开始阅卷,这日夜间,阮元与朱珪也一同找到另一位主考刘权之,希望与他共商科举改良的对策。

“云房,你的事,做兄长的也知道。你也是进士出身,但平日对朝政,对民生要事,都有自己的主见。你是希望做些实事的,皇上亲政之后,朝中群臣纷纷极言时弊,你也有一份,所以从你看来,这科举取士,不也应该尽量选取实干之才,提拔那些对眼下朝廷积弊有所了解的后辈吗?天下百余年间,苦八股久矣,为什么我们一般的对八股文痛心疾首,一方面却还要因循守旧,不去做任何改进呢?”刘权之字云房,是以朱珪以字称之。朱珪想着自己毕竟是主考,还是抢在了阮元前面,主动与刘权之交谈起来。

“石君兄,你学术见识,我是清楚的,你在外也做过几任督抚,吏治之才也没话说。可这毕竟是会试,是全天下的抡才大典,国家体制,从来森严,只要稍微办错了一点,轻则严饬,重则罢官去职。就算你这样说,我们也不能擅改国制啊?更何况今年的会试,这四书文的卷子他们都答完了,难道我们还能现在去告诉皇上,叫他废了八股,然后重考一场会试吗?”刘权之想到科举事关重大,一时也不敢轻易应允朱珪、阮元变动之事。

“刘大人,依在下之意,这科举确是国家定制,即便我们想有所变更,也不急在一时。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是说,这次会试,就全无变通之处啊?”阮元开口道。

“那你所言变通,是何用意?”刘权之一时也听不懂。

“大人请看。”阮元一边应答,一边走到身旁封装好的卷册之旁,在其中取了一本四书文试卷出来,见是“洪”字考场十六号到二十六号的卷册,便又走向另一侧的“洪”字卷中,将同号的二三场试卷也取了出来,一并放在朱珪和刘权之身旁。之后,阮元却将第三场的策论试卷,从三份卷子的最下面抽出,放在了三份试卷的最上,道:

“刘大人,在下之意,便是如此,眼下朝廷治吏、捕盗二事,最为紧要,是以此次策论,在下与朱大人出题也将重点放在了这两件事之上。想来能做好这一份试卷之人,必是对时务颇为熟稔,又不废经术史传之人。所以此次阅卷,在下以为,当以此第三卷为先,先观学子策论通晓畅达与否,再看他们四书五经文。当然,若是策论做得好,但四书五经文实在拙劣的,也不当取录。四书文果有独到之长的,即便策论有一二论述不尽如人意,也当予以拔擢,以显朝廷取士之公允,却不知刘大人意下如何?”

刘权之听闻阮元竟然希望变更历来的阅卷顺序,也不禁有些惊讶。但他毕竟为官多年,同样深知八股取士,已经渐渐僵化,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是以并未斥责阮元,而是有些担心的问道:“伯元啊,其实你这番心意,我又何尝不清楚呢。可是这策论长年来也并非无人重视,最后又怎么样呢?多少考生一样的因循守旧,只先把最常考的那些言语背下,遇到会的题目还好,遇到不会的,就索性生搬硬套,也能做得似是而非。我曾听闻,宋时最重策论,可南宋衰微之际,不是一样选不出真才实学之士了吗?”

“云房,此事却也不难。”朱珪道:“先时最重头场,是以策论之上,不少题目本就平庸,考生即便抄上一篇范文,也能中式。但今年这题目却是不同,伯元所书各条,经史学术间俱是学人应当通晓之事,治吏、捕盗两篇,最是旁征博引,又能一一切中时弊,考生若是只去背诵范文,是决计应答不出的。只有精通史事,又兼关怀时务之人,才知晓如何下笔,如何作答。若是云房还不清楚,这里有我抄录的一篇策论诸问,你不妨先看看。”说着取过一篇策论题目,放在刘权之身前。

“石君兄,这卷子我看过的,你们题出的确实不错。可是……”刘权之还是有些担心,道:“这科举历来都是先阅头场试卷,你们所言先阅第三场卷子,这是不是……这也太不合体制了。”

“刘大人,体制对于科举先阅哪一场的试卷,并无规定啊?”阮元道:“在下先前对科举之事,也略有耳闻,这先阅头场试卷,只是历年来形成的一种惯例,可国朝并无任何一条定制,言明科举阅卷,一定要先阅头场啊?是以我与朱大人都想着,此次先阅第三场试卷,再阅头场四书文,也是定例之中的变化,与朝廷体制,并无改易之处。”

“伯元,我听你所言,确实也有道理。可这毕竟是会试,这不是小事啊?”刘权之似乎还是有些犹豫。

“那下官想问刘大人一句,地方采买仓谷,仅于本境采买,故有强行摊派之事,是定制还是惯例?社仓米谷,向来不禁挪移,以至奸吏盗卖仓谷,荒年之际无从发放,这是定制还是旧例?”阮元这句话说得出来,刘权之心中也是一动。

原来这两个问题,都是刘权之平日悉心查访的各省粮仓弊政,他了解之后,便趁嘉庆广求直言之际,一一向嘉庆言明,嘉庆得知仓谷体制旧有弊政,也随即下令,地方采买必取于丰稔邻县,不得于本县采办,社仓米谷专为救荒之用,不得随意出借。这两件事原本没有制度规定,只是官吏之间因循成俗,竟成了两项弊政,刘权之才详加言明。这时听阮元言及,知道阮元必是敬重自己,才特意了解了这许多自己上言之事,不免有些激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