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书房的工作

大清疆臣。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书房的工作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和珅伏法之后,嘉庆也继续下发诏令,逐渐更新乾隆末年的部分弊政。

首先,对于地方之上声名狼藉的官员,嘉庆逐步展开查办,比如湖广地方上贪纵不法,激起民变的湖南布政使**璹、湖广道员胡齐仑、武昌知府常丹葵等人,虽未必与和珅有所交集,但贪虐形状属实,一律革职查办。和珅另一亲信,云贵总督富纲,也在不久后被革职拿问,押解入京。

接下来,嘉庆依从朱珪建议,将议罪银之制认定为“和珅所创弊政”,有了和珅的名义,那么废除议罪银,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随后,嘉庆开始下诏求言,声称无论官民,均可向军机大臣或各部院上书,后改为向都察院投书,总之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向朝廷陈述所见弊政。而且就理论而言,除非嘉庆亲决,否则都察院不得将平民上奏视为“妄诞”之言。(然而,因上奏文书数量众多,都察院擅自退回平民上奏之事,也依然有例可循。)

同时,对于乾隆朝因诗文著书犯禁的部分犯人家属,嘉庆亦宣布予以开释,徐述夔、王锡侯两家现存家眷,得以回归乡里。在诏书中嘉庆也声明:“殊不知文字诗句,原可意为轩轾。况此等人犯,生长本朝,自其祖父高曾,仰沐深仁厚泽,已百数十余年。岂复系怀胜国,而挟仇抵隙者。”一时间民间挟诗文检举之事,渐渐无闻。

清除旧弊的同时,嘉庆也厉行节俭,嘉庆四年因大行皇帝梓宫尚未安葬,暂停避暑山庄之行。先前新疆官员奉和珅之命,开凿大和阗玉送往京城,嘉庆得知此事之后,即令前方官员将大和阗玉弃置。乾隆庙号谥号,此时也已定下,庙称高宗,谥曰纯皇帝,后世谥号有所增益,暂时不表。

对于中外官员,嘉庆进一步进行调整,前线大员宜绵、秦承恩因久战无功,即行革职拿问。松筠回归中原,暂任陕甘总督,阿桂一力提拔的干吏吴熊光,被授予河南巡抚。在四川以清廉闻名的刘清,也被嘉庆委以安抚战区百姓的重任。前线这时也屡传战果,冉文俦、冷天禄等白莲教领袖均被剿灭。

就连衍圣公府之事,嘉庆也进行了调整,原本乾隆要求于氏抚养孔庆镕,嘉庆亲政后,以于氏外家不得擅自干预孔府家事为由,将孔府要事暂且交归孔宪增处理。对于孔府父子姐弟而言,这也是最好的结果。

此时,嘉庆也将大权暂时集中在南书房,以备政权过度之用,阮元也得到更多重任,暂署兵部左侍郎,参与绿营各部将官任免调用之事。一时眼看朝廷之中,皆是王杰、刘墉、纪昀、董诰、朱珪等元老重臣,阮元也不禁感慨,此时已是众正盈朝,再兴盛治,或许有望了。

只是阮元的日子,却也一直不得安歇。虽然没有了捉拿和珅,策应其中等机密要事可言,不需要再一直等到入更才能还家。可一时间南书房集中了大量各部公文,阮元既需要负责礼部乾隆大礼事宜,也需要参与兵部将官任免,每日在南书房中,依然辛苦。大多数入值之日,都需要一直忙到申正之后,才有可能退值,这在清代已经是极晚的退值时分。

眼看北京城已是冬去春来,进入三月时分,阮元的公务却一点不少。这一日,兵部拟定的部分将官改任奏疏被送到了南书房中,因涉及俱是提督、总兵之属,阮元一时也不敢决策。便将英和、潘世恩一并找来,共同拟定改任之事。

英和看着拟定的改任人选,问道:“阮侍郎,皇上自清除和珅一党一来,所新任提镇,俱是资历深厚,多有功绩之人。这份名单后面,也已经将各人近年的考课劳绩,一一齐备。却不知阮侍郎又有何建议,难道兵部如此谨慎的调任名单,竟也有不妥之处吗?”

阮元笑道:“其实并非如此,兵部这次调任官员,大多都是近年来为官勤勉,足以提镇一方之人。这个在下是不反对的。只是这其中有个人选,在下觉得还是再行商议为好。”说着打开了名单,将手指指向了其中一个熟悉的名字:李长庚。

“李长庚?”英和不觉有些疑惑,道:“文书中已有载明,李长庚在定海镇任总兵两年有余,一向勤勉,深得士众之心,所以此次改任广东的碣石镇总兵,算是平级调动。而且,近年来东南沿海,海寇频频,这个阮侍郎在浙江难道不知道吗?将他调任碣石镇,我看着距离海寇更近些,引兵作战反而方便呢。”

“但在下却认为,眼下应当让李长庚继续担任定海镇总兵为好。”阮元道。

“那阮侍郎又有何高见?”英和问道。

“在下以为,李长庚移镇,有三不可。第一,李长庚在定海镇不过两年,若陡然调离,定海镇军心必然受到影响,而他在碣石镇可谓初来乍到,还需要时间去熟悉军情。这样对于两镇而言,都不方便。第二,在下曾与定海镇将官有所交流,得知他们仅嘉庆二、三年两年,便积欠了一半军饷,若是此时定海镇无一令人信服之人坐镇,万一今年军饷再次发放不及,只怕定海镇军中会有哗变。第三,在下在浙江时,深知眼下海寇飘忽不定,闽浙粤三省俱有大批海盗出没,并不是说浙江靠近东海,所受灾难便要少于其他诸省,相反,海寇往往因浙省无备,竟北上突然袭击浙江沿海。是以此时浙省各镇总兵,不仅要选资历深厚之人,还有考虑是否擅长海战,是否能及时用兵。眼下拟任的这位哲勒杭阿大人,在下亦曾得闻,虽然勤勉,却不擅海战,此时浙江一旦调用不及时,只恐沿海百姓,年内便要受海寇所害,是以在下想着,能将他暂留定海镇,待海寇平定了,再考虑升迁之事不迟。”阮元道。

“可是阮大人,您这番话,我听着即便反过来说,也没错啊?既然李长庚在浙江,不过一年就可以稳定军心,那他去了碣石镇,一样可以很快指挥起全镇人马才对。至于军饷,皇上估计这几日也就要下发了,又有何必要让他继续留任?至于海寇飘忽不定,那为什么一定要强化浙江的防范呢,难道福建和广东,就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吗?”英和问道。

“英大人,海战绝不同于陆战,若不是精通海战之法的宿将,骤然督师作战,必然要吃大亏。所以沿海各镇,在下以为大多无需变动,但诸如先前黄岩镇总兵陈上高,贪劣之迹早已上闻,将他撤职,是不可不为之举。可李长庚并非此类劣员,此时调用他镇,又有何益呢?而且在下还认为,眼下沿海各镇,也需要一只精于海战的水师,这样日后清剿海寇,才能无往不利,如此频繁更换提镇,其实并不利于练兵。”阮元坚持道。

“阮大人,外省提镇之事,哪里像你想的那般麻烦啊?任职一两年便即调动,本来也是常事,怎么到了阮大人这里,就这也不可,那也不可了呢?还是说,阮大人与李长庚有旧,所以想借此庇佑于他啊?”英和道。

“那潘大人有何意见?”阮元看着自己难以说服英和,只好求助于潘世恩。

“这……阮大人,下官这些年做得都是翰林,也不比阮大人,还有机会出京督学,若说起军旅之事,在下也着实不在行。不如还是等皇上到了,再请皇上定夺吧。”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因文才出众,兼之勤勉,仅七年便升到詹事,也是阮元之后汉臣升迁最快的人之一。可正因如此,外事一时间却并不熟悉。

也就在这时,只听外面一个声音道:“阮元、英和,你们是在这里讨论政事吗?这是好事。朕不如皇阿玛英明神武,自然也需要你们齐心协力,多些意见,朕也可以斟酌使用嘛。”正是嘉庆到了,张进忠则拿着一卷诏书,跟随其后。阮元等人也连忙跪拜两旁,让嘉庆先上龙位坐下了。

嘉庆坐定后,也笑道:“都先起来吧,你们一个个说,阮元是侍郎,就先说吧。待你们都说过了,朕再居中裁决,如何?”看着嘉庆宽心求言,阮元与英和也都不再忌讳,便将方才兵部拟任之事一一说与了嘉庆。

嘉庆听完二人辩论,也沉思了半晌,道:“其实这件事啊,朕想着还是阮元所言,更为妥当。这李长庚在定海镇,到今年也就是第三年,如此说来,更换并无必要。而且英和啊,你方才说起,朕眼下就可以给定海镇发下拖欠的军饷,朕何时与你说过啊?今年免了不少府县赋税,能收上来的钱粮,把川楚的缺口补上,就不错了,剩下的前两年的军饷,朕可以补发,但能发出的也不过一二月的欠饷。你未经查证,便擅自代朕出言,自是有些疏忽了。而且你却不知,浙江事务,阮元先前在南书房时,便与朕多番谈论,他自然也要更熟悉些,你毕竟初用政事,还是要多些实干历练才是。当然了,这些事朕之前没告诉你,也是朕的疏忽。”英和听着嘉庆言语,宽和与严明兼备,一时间也想到自己确有不周之念,便不敢再言语了。

“但是阮元啊,英和这番议论,却不是针对你的。他与你一样,自来不附和珅,是忠良之家出身的。他阿玛德保做过礼部尚书,当时和珅想与他们家联姻,德保一向正直,便将和珅拒之门外,正是家风严谨啊。英和中得进士,至今也才七年,自然有些事还不熟悉,你二人即便有些争执,朕也希望你们过了今日,便即忘了,你们只需想着这大清天下即可,却不要就此生了嫌隙,竟处处针对上了,那样不好。”嘉庆也向阮元说道。

阮元也向英和回拜道:“英大人之言,虽与在下不同,却也是一心为国之论,在下方才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无他念,请英大人见谅。”

眼看阮元言语诚恳,英和也清楚自己确有顾虑不周之处,便也回道:“阮大人多礼了,原是在下不熟悉前线军务,竟误会了阮大人。”

至于其他人,倒是争议不多,浙江提督仍选用苍保,他之前就在浙江作提督,阮元也自熟悉,信得过他。黄岩镇总兵换了岳玺,温州镇总兵换了胡振声,都是众议可靠之人。眼看集议已毕,嘉庆也对各人说道:

“好啦,英和、潘世恩,你二人中得进士不过七年,且都在翰林办事,一时间有些事做不了主,是正常的。只是你们也都该看到了,和珅当国这些年,翰林考校,多有以权谋私,良莠不分之处,这些年真正值得提拔的后 进官员,却也不多了。你们是能做大事的,所以朕先让你们来南书房看看怎么办事,以后有了经验,参与部务也就不难了。你们先退下吧,朕还有一道诏旨,是给阮元的。”嘉庆言语之间,对各人也都是照顾有加,不让英和与潘世恩自觉被自己怠慢。二人也便暂时告退,阮元则单独留下听旨,张进忠道:“奉旨:阮元改任户部左侍郎,兼经筵讲官,充会试副主考官,钦此!”

阮元听了,也是又惊又喜,清代科举,最上一层的殿试是皇帝本人出题并亲自监考,群臣不得干预。但在下一层,便是会试,自己会试得中,到这时尚不满十整年,就得到了主持会试的机会,虽然只是副主考,但也已经是无比难得的重任。一时间也有些担心,忙推辞道:“皇上,臣释褐不过十年,自觉才疏学浅,这会试主考,却是有些难以胜任的。”

嘉庆却道:“阮侍郎,你著书兴学,考校两省士子,一向俱有声名,这会试的副主考,却如何就做不得了?若论学问,朕看着你做副主考,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你也不要担心,这次会试,朕任命的主考,是你的恩师,户部尚书朱珪,另一位副主考则是左都御史刘权之,他二人资历深厚,多有督学、出题经验,你若是不会,和他二人多学习一番,也就是了。朕这样说,你还想推辞吗?”

听着嘉庆这样鼓励,又知道正主考乃是恩师朱珪,阮元自然也不敢再行推辞了。只得应道:“皇上圣明,臣定当尽心竭力,悉心选士,此次会试,定要拔擢那些有真才实学之人出来,以报皇上任用之恩。”

不料嘉庆随后却话锋一转,笑道:“阮侍郎,若是旁人,朕也不愿多言,可你说尽心竭力,你在南书房这几个月,朕也都看着呢。哪一日不是申正之后,才得以退值啊?你这样确是辛苦,所以朕也想知道,你家中之人,有何言语?尊夫人我记得不过桃李之年,便要看着你这般公务繁忙,只怕也不愿意吧?”

阮元听着,也不禁面上渐红,其实嘉庆所言不假,他平日入朝早,退值晚,前后已有近两月,孔璐华在家中有了空闲,也不禁抱怨入京以来,竟也得不到几日团聚。其实阮元先前做学政习惯了,内心之中,也颇不情愿如此长时间的入宫当值。可是他一直念着乾隆知遇之恩,便当竭力以报,又怎敢主动向嘉庆请辞?这时也只得答道:“皇上,臣尺寸之功未建,便得以登临二品之位,若不能尽心公事,也只怕高宗皇帝在天之灵,降怒于臣。”

“但你和别人不一样啊?”嘉庆笑道:“你家中的事,朕听说过,你祖父的亲传孙辈,就只有你一人了。你先前也没有孩子,只有一个养子,你家中人丁如此单薄,日后还如何延续香火啊?再说了,朕也知道你尚有两个妾室,难道你把她们放在家里,就只是想养她们一辈子吗?你这样不顾家中事务,反倒是朕看着有些过意不去了啊?正好,眼下距离会试开始,尚有五日,四书题朕拟了,五经题和策论,还需要你们多斟酌一番。你这番回家,依例不得与外人有半分交集,便不要出门了,一边多想想如何拟定题目,一边也陪陪家里人吧。待今番会试结束了,南书房这里,朕也已经对内外要务,了解得足够清楚了。你就去部里办事,不需要再这般劳碌了。”

可是说到这里,嘉庆似乎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阮侍郎,朕还有一事想要问你,虽然这样,你可能还是要操心些要事,但也绝不会这般劳累。而且,这对你而言,是个好机会啊。”嘉庆颇有些神秘的说道:“朕不想破了皇阿玛的旧制,所以南书房政务交接完毕以后,朕还是要在军机处议决要事,主持机要的,依然是五个军机大臣。所以朕想着,你既然也已经是二品侍郎了,而且南书房这几个月,朕能看出来,无论大礼之事,还是兵部选任之事,你都有自己的办法,所以若是朕提拔你入军机处,你意下如何呢?军机处有章京轮值,你退值不会这样晚的。”

“皇上,这……臣一介文臣,先前从未参预机要,却如何在军机处与各位大人商议要事啊?”阮元听着也有些担心。

“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朕想着眼下的军机处里,戴衢亨便是翰林文臣出身,可他一样做得军机大臣啊?再说了,朕想着他与你还有些交情,他兄长戴心亨在世之时,是你乡试的座师啊。还有,当年编修《石渠宝笈》的时候,董诰也曾与你共事,他对你印象也不错呢。成亲王、那彦成,这都和你有交情啊?有他四人和你齐心协力,你入了军机处,正是事半功倍啊。也就是庆桂与你,平日交往少了些,那也无妨,庆桂已任了大学士,还是要居中持重的,你也不必担心。怎么样,你可有此意愿?”嘉庆劝道。

不想阮元却继续坚辞道:“回皇上,臣以为,这军机处行走,臣眼下做不得。不仅如此,臣在南书房兼理军务之事,臣出了南书房,也决计不会外泄半分。”

“阮侍郎这……这又是何意呢?”嘉庆颇有些不解。

“回皇上,正月间,和珅乱政于前,皇上亲政于后,军机要事,不关白于军机大臣而直达皇上,是皇上为了及时掌握大权,以便日后主动任用军机处,不致反过来被军机处挟制。是以皇上重用南书房,任用朱大人与臣等襄理军政。但军机处毕竟是世宗皇帝以来国朝根本,不可偏废,是以南书房不过做一时权宜之计,皇上所用,亦不过近习之人。如此,国朝方得安定,体制方可无亏。但如果皇上任用臣入军机处,则体制与权宜之间,界限何在?臣若以近臣之名,居要臣之位,日后皇上用人,又当依何规矩?其余臣下,又当如何作想?难道在皇上面前做南书房的近臣,日子长了,被皇上信任了,就可以进入军机处了?若真是有那一日,军机处的威信,只怕也就要荡然无存了,而朝廷的体制,也就只得让那些投机取巧之辈,肆意利用而无法限制了。到那个时候,皇上是中兴了大清呢,还是让大清又走上了另一条不归路呢?臣今日不入军机处,也是为皇上保全了体制严明,日后国朝决事,自有仪度,却不得让机巧之辈,心存侥幸才是。如此,则大清幸甚,皇上幸甚!”阮元一边说着,一边再次向嘉庆叩首,以示自己至诚之言,并无私念。

而嘉庆听着阮元之言,却也暗自心惊。原来,这些问题,也正是前日夜间,他与纽祜禄氏商议之事。

“眼下朕要做的,就是先将大权收归朕之手。待得一切有条不紊了,再把权力下放到军机处。至于南书房,一切重归正途之后,也就该回到它原来的样子了。”这是嘉庆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