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一十三章 会审和珅!嘉庆的杀手锏

“这个在下自然清楚,君子立身于朝,不当涉及朋党。”洪亮吉也清楚其中分寸。

既然二人身份之别已经议定,朱珪便也不再阻拦,许了洪亮吉上船,一路继续向京城而来。只过得两日,和珅被擒获抄家之事,便传到了朱珪船上,朱珪和洪亮吉自也大喜。眼看天下再兴有望,洪亮吉也将自己所见时弊,所思方略,一一告知朱珪,以便朱珪入朝之后,能有的放矢,尽快辅佐嘉庆更革朝政。

就在朱珪北上之时,京城之中,对和珅家产最初的清点已经结束,有关和珅涉及的罪状也渐渐罗列完毕。接下来,就是举行三堂会审的日子了。

和珅在牢中被关押了数日,前额上渐渐生出短发,辫子同样逐渐蓬松。他一向注重仪容,这时自知样貌污秽,心中也不禁有了几分怒气。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他眼中似乎仍有一股不屈服的神色,好像自己在禁军、前线各部之外,还有最后一支援兵一般,只要时机成熟,援兵到了,自己依然可以逃出生天。

是以刑部大堂之下的和珅,半是从容,半是有恃无恐,只等三法司集齐,他便要重整旗鼓,一举扭转局势。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渐渐在身后响起,道:“和珅啊……不,还是叫你和中堂吧,总是也这样称呼你十五年了啊。唉……十五年前,我年纪也不算小了,可总是还能做些大事,可今日呢?眼看你是败落了,可老夫我,也只有安享晚年的力气喽。”

这居然是刘墉的声音。

回头看时,只见两个人影立在自己身后,当先的手持木杖,须发如银,正是刘墉。而他身后跟着的,是乾隆的老太监鄂罗哩。因和珅先前位高权重,嘉庆特别让刘墉作为大学士坐镇现场。鄂罗哩则一并负责听讼,案件审结之后,他还要自行准备笔录,先行交予嘉庆。是以这时二人到场,和珅也不觉奇怪。

但对于刘墉,和珅真正不解的,却是另一件事。

“刘墉,你怎么……”和珅见了刘墉,心中也自是疑惑不解,早在乾隆在位最后几年,刘墉便渐渐耳聋眼花,听不全其他人的言语,办事也大多糊涂,屡次被乾隆斥责。可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的刘墉,虽然老迈无力是真,可言语从容,步履稳健,绝不似耳聋目盲之人。

“我若不装聋作哑,只怕早在前五年,或许更早之前,也就要被那些亲附于你的御史弹劾,眼下也不能站在这里了吧?”刘墉苦笑道:“我与王中堂、董中堂,原本就是同道之人,只是我确实胆小了些,不敢与他们同声共气,一并相抗于你。可我家中还有佩循他们一干年轻子弟,若是我弃了官归隐去了,他们与你也非同路,兼之势单力薄,可如何是好啊?是以我当时也是进退两难,不得已才想了这个装聋作哑的法子。我一人之力,难以相抗你这般权势,所以我只得继续忍受,直到皇上亲政这一日。这样想来,其实我也对不起皇上啊,这大学士我也做了三年,却只是尸位素餐,全无建树。可是和中堂,你的一只手,就把这大清的天全都遮了下来,我就算想有些作为,又能如何呢?我今年也八十岁了,那有所作为的年纪,终是过去了啊……”

“那是你自己无所作为,却怪不得我。”和珅冷冷道。

“那你倒是说说,有你在,就算我想有所作为,我要上哪里作为去啊?和中堂,和珅啊,我年长你三十岁,你当年做侍卫的时候,我就识得你,当年你是何等勤勉,又何等正直啊?你二十五岁就进了军机处,旁人多有不服,我却以为依你才干,入军机处是绰绰有余。那时李侍尧贪纵不法的事被人揭了出来,皇上派你去清查此案,一样有人以为,你年纪轻、资历浅,压不住李侍尧,可我还是觉得你能胜任……也就是那个时候,你开始变了,那些个贪贿谋私之事,渐渐和你有了联系。是以国泰案发之时,我力助钱沣擒他归案,也是希望你迷途知返,不要再那般不辨是非了。可是……和珅啊,你说这一切,你何至于如此呢?”刘墉回想着当年种种过往,却是只有遗憾,并无斥责之意,说着说着,竟也渐渐落下几滴泪来。

和珅却不为所动,向刘墉大怒道:“刘墉,你好意思说这些吗?你是何等家世,当我不知道吗?你爹是宰相,你爷爷是布政使,你曾祖国朝之初就做官了,你家一门四世繁盛,自然以为那许多仁义道德都是理所应当。我呢?我阿玛拼死拼活做得个副都统,没几年就死了。继母从来不给我好脸色看,要刘全出去做工才得勉强果腹。在咸安宫官学最后几年,要想补侍卫,我就必须学下去!可我家里没钱了啊……我只好去变卖家中田产,才勉强撑到补侍卫那一日。我本也想着,只要把原来的田产赎回来,也就够了。可之后呢?那李侍尧贪渎受贿,罪证确凿,眼看就是死罪,可就因为闵鹗元一句干力有为,一句议勤议能,竟改了斩监候,出了狱,封疆大吏一样的坐着!那我倒是要问刘中堂一句,你说皇上这般裁决,是想让我怎么做呢?”

“你说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啊?”刘墉叹道:“李侍尧一事,大行皇帝再怎么说、怎么做,总是大行皇帝生前之事。可你呢?难道你觉得,皇上如今,也会对你议勤议能,保你一条生路吗?你家中家产比起当年李侍尧,那比他多十倍都不止!你如此罪行,一个议勤议能,就能弥补过去吗?”

“圣旨呢?”不想和珅又一次问出这句话。

见刘墉不解,和珅反而有了几分得意,道:“刘墉,凭你这般才智,你做大学士有无作为,和我有什么干系?就算没了我,让你做二十年宰相,你一样是个尸位素餐的废物!我告诉你,大行皇帝生前言语神色,我看得清楚,必然是给我留了遗旨,要保我一命!大行皇帝的遗物,你们清理清楚了吗?若是确有遗旨,你们想迎合上意,毁损于它,那你们就是大不敬的死罪!”

“和大人,或许大行皇帝确实有一道给你的旨意,只不过……”这句话听着依然耳熟,却是出自和珅身后的鄂罗哩。

“只不过怎样?不管写了什么,你速速把这道遗旨拿来便是!”和珅眼中泛起最后的光芒,似乎圣旨一到,自己就有救了一样。

“只不过这道圣旨,已经被焚毁了。而且,焚毁圣旨的,就是大行皇帝他老人家。”鄂罗哩道。

“这……这怎么可能?!”和珅眼中那最后一点光芒,也终于开始了松动。

“和大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就是正月初二夜里,大行皇帝叫我替他搬了一下炭火,然后……就有个诏书一般的东西被烧着了。我不过是个侍奉大行皇帝的太监,大行皇帝不让我看那里面是什么,我又怎么敢看?但你说大行皇帝的遗物,这个是我亲自处理的,我都一一清点过了,确实再没有遗诏之物了。和大人聪明才智,我一向是佩服的,所以你说那道诏旨是大行皇帝写给你的,我想应该不错,可既然它都被烧了,那也就是说,大行皇帝对你,已经没有别的话要说了。”鄂罗哩说着说着,似乎也有些感叹人事无常。

“这……这不可能啊……”和珅喃喃道。

“其实和大人啊,初二的时候,你在大行皇帝面前进言,说希望重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事,我也有所耳闻。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吧,和大人,你终究只是臣子,不是宗室,再说皇上也都四十岁了,你这般建议,又有何用意、有何必要呢?这件事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你该插手的,或许大行皇帝也是……知道给你的实在太多了。其实大行皇帝的心思,就连我也能猜得一二,他老人家给你多少,你就只能用多少,剩下的,你不能碰。议政王大臣会议,事关江山社稷、国家体要,你怎可自作聪明,在太上皇面前胡乱言语呢?”鄂罗哩叹道。

“难道……就、就是为了这个吗……”和珅面色渐渐转得如同白纸一般,终于支撑不住,委顿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我真的做错了吗?若是我不交结宗室,最后皇上亲政,我孤立无援,那还不是任凭皇上宰割?再说了,我又怎能提前知晓,大行皇帝竟然有一份遗诏呢?”和珅心中犹是不愿屈服的念着。

其实和珅所想,也没有错。

这时只听后堂脚步声响,几位官员走了出来,当先一人,正是已经重新改任大学士,入主军机处的董诰。这时三堂会审,可因为和珅一党夺职甚众,不少要职尚未得补任,董诰依然只得兼署刑部,他身后是满汉都察院左都御史,成德和刘权之,满汉大理寺卿富琨和蒋曰纶跟在最后。满人刑部尚书苏凌阿已经革职,暂时由侍郎傅森代理,也随着各人一并前来。

一时各人纷纷入座,董诰身为主审和宰辅,率先说道:“下面人犯和珅听了,现御史、六科、中外诸官弹劾你的罪名,我等已一一查访,眼下罪证确凿,情节颇重的,主要是这二十款。你可一一听着,若是你没犯过,也将申辩缘由说来。第一条: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大行皇帝册封皇上为太子,但尚未宣布之九月初二之夜,和珅便已准备了玉如意一柄,遣人骗开圆明园宫门,在园中将如意进献给了皇上。和珅,此事可是确有其事?”

“绝无此事!董诰,你主审刑案,便是如此糊涂吗?圆明园宫禁之地,我怎可随意出入,又怎能将如意递于皇上,而皇上周围无人察觉?这定是子虚乌有之事!”和珅犹在尝试辩解。

“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其实不全由得你。和珅,当时情形,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场,呼什图就在你身后,你觉得他会不清楚吗?他已经招供了。还有,彼时看守圆明园的护军营军士,也有几人一一出来作证,说只要放你进去,就有三十两银子的赏赐,如此证据清楚明白,怕是你再申辩,终归无用了吧?第二条:去年正月,大行皇帝在圆明园有诏于你,你骑马直过左门,又过了正大光明殿,直至寿山口,可有其事?”

听到这里,和珅渐渐清楚,自己这一次是跑不掉了。董诰方才只说了呼什图招供,军士作证,却没提这件事是何人提供了线索。可彼时除了自己、呼什图和嘉庆三人,又有谁知道和珅所带入圆明园的,是一柄玉如意呢?

接下来,董诰每念的一条罪状,都让他清楚的认识到,嘉庆只有处死自己这一个想法。

第三条:和珅乘坐椅轿出入神武门,且未经任何许可。

第六条:乾隆病重之时,和珅毫无忧戚,与人叙说之时,言笑如常。

第七条:乾隆病重之时批复奏章,有渐不成字之处,和珅公然声称不如撕去重新拟旨。

第十条:乾隆去世后,嘉庆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则在发出的上谕中称无论有无出痘,俱不必来。

以上数条,均是涉嫌十恶中“大不敬”的罪名。此外,二十条罪名中还有和珅变更成例、隐匿军报等罪状,虽不涉及“十恶”,可一样是重罪。另有交结苏凌阿、李潢等事,则涉嫌结党之罪。

也就是说,无论乾隆有无遗诏,和珅所犯之罪,已经让他成为“十恶不赦”之人。即便当年的李侍尧,也只有贪赃枉法,并无“十恶”之罪。和珅之罪,早已比李侍尧重了不止一个档次,眼看这些罪名,即便乾隆复生,只怕也救不得他了。

而和珅的言语,也从最初的抗辩,逐渐转向沉默,再转向……索性承认。

“第十四条,你蓟州所建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往往以和陵称之,可有其事?”

“无知之民妄言,岂可当真?”

“那你坟茔违制是真的了?下一条,你家所藏珍珠手串,现查出二百余串,又有大珍珠数十,较之御用冠顶,尚要大出一倍,你有何辩解?”

“……”

“第十八条,你家夹墙藏金,有两万六千两,私库藏金,又有六千余两。地窖藏银,现查出两百万两,你有何可辩解之处?”

“哈哈哈哈,董诰啊董诰,似你那般小肚鸡肠的面相,你一辈子都是个庸人!我家中财宝,你所见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就想着拿我问罪?亏我与你共事十几年,还以为你有些才干呢,如今看来,我真是瞎了眼了!”

“……第二十条,你府中家奴刘全,家中查出现银十余万两,另有珍珠手串数十,他一介家奴,如何却来如此之多的财宝?”

“什么?刘全家产才十几万两银子?是他胆子太小了,还是你糊涂无能,只得查出这一星半点儿的家财啊?我知道,你们殚精竭虑,头发都熬白了,炮制这二十条大罪出来,不就是想让我死吗?那我就成全你们!我认,二十条我全认!我还有一个想法,我死了之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头砍下来,就挂在菜市口那里,我死了也要亲眼看看,你们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清廉为公的大臣,要怎么治理这大清天下!”

让和珅有些诧异的是,董诰也并没有发怒。

“和珅,我知道,你这激将之言,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你想着一心求死,反而会有些人同情、可怜你二十年宰辅之功,是吗?这《大清律例》我再是熟悉不过,你所犯之罪,至少五条都已是‘大不敬’,按国朝成例,你未来的定罪,也只有凌迟处死这一种可能。你终究做了十五年宰相,入值军机二十四年,我也会请求皇上,让你上刑场之前体面一些。至于其他的,你就不要再有妄想了。”说着,董诰与其他三法司各大臣也相继将和珅供状一一撰写完毕,便再次退回了堂中,准备上报嘉庆去了。

看着刑部大堂渐渐无人,和珅的精神似乎也被一并带了出去。恍惚之间,他再也支撑不住,“砰”的一声,倒在了大堂之中。

很快,和珅认罪,以及和珅所涉二十条罪状之事,也已经在京官之中流传开来,阮元也不出意料的得到了这些已经认定的罪状。但作为捕拿和珅大计的设计之人,阮元也比旁人更加清楚,和珅最大的罪名,应该是他图谋借步军统领衙门、銮仪卫等部要挟嘉庆之事,这属于“十恶”的第二款“谋大逆”,要比那二十条罪状中最为严重的“大不敬”更加严厉。

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之中,对此却只字未提。这日退值归家,阮元也不禁再一次想起了那个风雪之夜,自己在计退禁军之前,与嘉庆的一番长谈。

那时自己先将兵部调任的想法,以及和珅派苏凌阿探路,呼什图交结之事,一一与嘉庆说了,可这样大的布局,自己毕竟是第一次筹划,未免心中有些忐忑。看着嘉庆不以为意,也主动出言道:“皇上,其实臣想着,兵部若是维持眼下的样子,和珅必然不敢生事。有庆大人和皇上调来的富大人坐镇,即便李潢和台费荫心附和珅,和珅想让他二人送些私人信件出去,却也决计不能。这样看来,兵部这条路,和珅是走不通的。”

“但朕想让他把这条路走通。”不想嘉庆的回答竟然是这样一句话。

阮元一怔,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只听嘉庆又道:“阮侍郎,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和珅以为,兵部再无人看管他发送书信之事,然后他便可放心的将那些信件交付于你,之后,你再暗中扣下。这样,一边是和珅书信,一封也送不出去,一边是和珅心中,足以认定外省将军,已经与他有了勾结。哈哈,这种办法却也是有些为难你了。”

“其实……若只是想个这样的办法出来,却也不难。只是皇上,臣不知既然庆大人足以在兵部压制和珅,皇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阮元不解道。

“朕想让和珅主动把马脚露出来。”嘉庆道。

“阮侍郎,和珅心性如何,朕也是清楚的,他为人倨傲,是做给外人看的,可但凡遇到大事,也会谨慎,一旦他眼看兵部这条路其实走不通,或许其他的事,他也不会做了。可那样朕反倒为难了,和珅兼任了二十年九门提督,銮仪卫、健锐营,这些京师主力,和他也有关系,若是朕就这样与他僵持着,直到……直到朕放手拿人那一日,朕担心这些部属,朕使唤不动啊。而且,朕若是毫无缘故,就去动和珅这些人马,万一他这些手下狗急跳墙,竟一致反对朕的调动之命,朕也没有其他良策了。所以,若是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名义,朕是不能随意更换步军统领衙门和銮仪卫、侍卫处大臣的。”

“另外,和珅行事,往往不留行迹,这一点之前多少人早做准备,却还是中了和珅的圈套?乾隆五十一年,曹锡宝前日计议着弹劾刘全,后日刘全的当铺就尽数出手。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力主清查亏空,最后竟然是个仓廪充实的结果。前些年谢振定眼看拿到了和珅爱妾弟弟的罪证,却被和珅抢先一步弹劾……现下若是和珅真的动弹不得,又知道朕要对他下手,只怕他家中财产,他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一一移转各地,再也难寻。若是到了那一日,朕查办和珅,他却毫无贪纵之状,那朕又将如何自处?和珅执掌翰林院多年,翰詹科道之内,也多有其心腹,若是他们沆瀣一气,颠倒黑白,朕准备不足,只怕反为其所制。是以为了一举破除和珅一党,朕想着只有先让他露出马脚,主动交结宗室,潜行悖逆之事,到时候朕有了他的把柄,他又不再设防于自己那些财宝,朕才能一网打尽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