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临安不夜侯 > 第710章 利中谁属

临安不夜侯 第710章 利中谁属

作者:月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节堂中,利中众文武大员们又过了小半个时辰,这才纷纷走出来。

杨沅此时已经回到他之前所居住的太尉府的客房,但他派了人在节堂外等候消息。

得知会议已经结束,杨沅马上换了一身素净的长衫,赶往后宅。

杨福、杨寿和杨禄回到后宅,抚棺哭泣一番,红着眼睛刚刚披麻带孝,杨沅就过来了。

“叔父!”

杨福一见杨沅,忍不住拜倒在地,哀哀哭泣不止。

“起来,快起来!”

杨政对杨沅毕竟不错,见此情景,杨沅也不禁心中一惨。

他急忙弯腰扶起杨福,又看了眼一旁遍身缟素的杨福夫人,向她伸出手去。

杨福夫人已经捧了一条孝带恭敬地站在旁边,杨沅接过,系在了腰间。

他看看正在匆忙搭建的灵堂,先到已经准备妥当的灵位前长揖三礼,上了柱香。

杨福道:“叔父,灵堂今夜就能搭好,明日利中官绅就该前来祭拜了。”

杨沅点点头道:“嗯,我也是杨家的人,会在这里给大哥料理后事的。”

杨福听了,一颗惴惴不安的心顿时放了下来。

坦白讲,他在父亲的羽翼之下,什么都有父亲替他做好。

如今让他单独主持一场葬礼,他也惴惴不安,生怕处理不好。

杨沅愿以杨家人的身份主持葬礼,代表杨家迎接吊唁之人,那以后也就不会抛下他们杨家不管了。

杨沅想了一想,又道:“虽然事起仓促,且我大哥已过世两日,远道的亲友来不及赶来吊唁,但这讣告也是要发的。

杨福,你明日想想,需要送讣告的人家,都不要落下了,否则反是咱们杨家礼数没有尽到。”

虽然他辈份确实是叔,但杨福五十出头了,富富态态一个身子,圆乎乎的一张脸,两撇鼠须,让他一个不到三旬的年轻人唤他“福儿”,杨沅是真张不开嘴。

所以便直唤其名了。

杨福恭声答应了。

杨寿站在一旁,很想马上告诉杨沅,利中军政大员已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由杨沅任利州中路御前诸军都统制,以稳定利中局势的消息。

不过,想到陈涿说,此事要先瞒着杨沅,等奏章报到朝廷再说,免得杨沅来个“三辞三让”,节外生枝,这才按捺下来。

杨家父子三人当中,杨禄身子最弱,跟个痨病鬼似的,张罗到此时已至深夜,杨禄已经蔫了。

杨沅见了,不禁轻轻摇头:“你们父子三人,轮流守夜吧。杨寿先来,杨福、杨禄,你们回去歇息。”

说罢,他忍不住对杨禄道:“凡事过犹不及,要有一个度。你既好酒,又好色,身子已经太虚了,以后还是收敛着些好。”

杨禄被关了这么久,一直没得酒喝,现在双手双脚都在哆嗦,急需灌几口烈酒才能缓解。

因此杨沅这位长辈一说先让他们父子去歇息,杨禄就想跑了。

听杨沅这么说,杨禄嘴里唯唯答应着,心中却不以为然。

不能纵情饮酒,不能尽享美色,那我就算活得有乌龟那么命长,又有什么意思。

杨沅也看出他的言不由衷,只是自己这个长辈,顶多是个远房小叔爷。

人家的亲爹杨福还在这儿呢,怎也轮不到他替人家教儿子,只好不再多言。

……

大宋金牌急脚递,日行五百里。

不过,以川峡的地理条件,在这一区域内,一般一天一夜也就跑四百里左右。

每二十五里,设一驿铺。

军驿骑卒,策马狂奔,马颈上系有铜铃,铃鸣不止。

二十五里,好马疾驰,到了这个距离,马力开始疲惫,速度会降下来。

但,下一驿铺已至。

驿铺中的驿卒听到鸣铃声,就会直接派人骑上马,在驿站门前等候。

金、银、铜急脚递的铃声不同,驿铺派出的接应马匹和驿卒等级也不同。

等上一站的驿卒到了,直接马上交接,就像是四百米接力赛的交接棒,绝不浪费一点时间。

杨沅就裘皮儿一案的侦破结果,正式上了奏章。

同时,他还附了一本。

查办裘皮儿案,是他奉旨此去利中的原因。

但所有钦差,赴地方公干,都负有为天子体察民情、了解地方的义务,是可以就所见所闻加上所感,向天子上书的。

在杨沅附的第二本奏中,他便提及了杨政之死,潘泓岳之死。

关于这场动荡,利中军政大员一定会上书朝廷的,因此杨沅没有就此事的细节多作阐述。

他主要是分析了导致利中接连出现大事的原因,并且附上了自己的建议:

请朝廷派一位资历老、军衔高、最好是有西军背景,能镇得住一众骄军悍将的老将军,出任利州中路都统制。

依据这一标准,杨沅直接举荐了人选,首选张浚,次选杨存中。

如果仅仅担任都统制有些高官低配,那就再给个太尉的官职也就成了。

消息传回临安时,官家赵瑗正卧病在床。

他之前在宗阳宫城楼上挨了兵部郎中雷应星一记铁拳,打到脾裂。

只是这种内伤,从体表实难看的准确。

再加上皇帝从成都回来后,积压了许多必须要由他亲自决断的国事。

赵瑗日夜操劳,休养的不好,因此这内伤变成了暗疾,始终将养不好。

如今一到深秋,气候变化,赵瑗的身体愈发不好,大半时间都在卧床静养。来自钦差的密报,是直接呈报御前的。

赵瑗带病看罢,立即叫人去政事堂,把晋王赵璩、宰相沈该和魏良臣唤进了内宫。

因为天子病体不愈,赵璩被抓了壮丁,如今虽然不是监国,却也待在政事堂,为他分忧处理国事。

杨沅的密奏被晋王、沈相、魏相传看了一圈儿。

赵瑗高卧在榻上,问道:“晋王,两位相公,以为如何?”

沈该沉着脸色道:“官家,西军果然该大加整顿了。裘皮儿在自己的府邸里,被自己的女人伙同一个西夏间谍谋杀。

南郑城里,堂堂太尉、一军主帅,被一偏将作乱杀害,如此种种,荒唐之极,足见西军管理之混乱,将佐之胆大包天,太目无王法了。”

赵璩挑眉道:“所以,这何尝不是一个朝廷的好机会呢?”

魏良臣沉吟道:“只是,张浚现在正主持我大宋全国的军改要务。

杨存中则镇压三衙,并主持两淮驻屯军的补充、重建事务。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派谁去利中合适呢?”

赵瑗想了一想,道:“此二人,一个负责的是我大宋军队的脱胎换骨,一个负责的是直面北国金人的军事防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在,不宜轻易调去。”

沈该道:“官家,大宋如欲北伐,最为可虑者便是西夏。最大的牵绊还是西夏。不先解决西夏,朝廷便不能全力北伐。而如欲伐西夏,整顿西军,刻不容缓。”

赵瑗道:“朕自然明白。你们觉得,如果让兵部右侍郎兼权直学士沈虚中去利中如何?”

魏良臣犹豫地道:“沈虚中无从军经历,往赴利中,恐难令利中悍将驯服。”

沈虚中此人是宣和年间的进士,他是累官至如今这样的官职的。

所以他虽然是兵部右侍郎,但实际上没带过一天兵,没打过一次仗。

这样的文官去统领武将,或许在禁军甚而是两淮兵中还可以,毕竟是扛着天子任命的大旗。

但是在西军……

西军只认能打的,不吃这一套。

赵璩想了想道:“那么,让张浚任枢密使,沈虚中接掌三衙,杨存中加太尉衔,赴利中节制诸军呢?”

这其中自然也有利弊,最主要的就是军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三衙禁军。

一个从未当过兵的人,做些行政管理工作倒是没问题。

你让他插手太细致的军务,那还不是只能被部属们蒙蔽摆布?

再一个,两淮的重建包括征兵、练兵、军力的调整、部防,军事重镇的重建……

这些事杨存中驾轻就熟,换沈虚中顶上去……

沈虚中是个很好的行政干部,可这些真的是门外汉。

众人一时计议不定,赵瑗挣扎着与他们商议良久,肉眼可见的疲惫下来。

赵璩见状,忙让大哥先行休息,他与两位宰相回政事堂再做计议,有了稳妥的办法再来请示皇帝。

不料,第二日利中军政大员联名奏章便报到了临安。

奏章上详细说明了潘泓岳因何作乱,杨太尉如何被杀,他们又是如何迅速夺回城池,稳定了利中局势。

因为是联名奏章,陈涿生把所有署名人的功劳都不厌其烦地提了一遍。

其中重点提到的就是杨沅的功劳和时寒的功劳。

最后,便是利州中路所有军政大员,众口一词请求官家,委任杨沅接替杨政军职,节制利州中路。

赵璩看罢,轻轻一拍额头,着哇,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让杨沅身兼二职?

亏得利中文武大员们提醒了我。

沈该看罢,却是长眉微微一皱,隐隐有些不安。

杨沅昨日上书,一副公心模样,向朝廷请旨,派遣一位能臣镇守利中。

今日,利中文武大员便异口同声地向朝廷举荐杨沅。

这其中……

作为一个文臣,对于武将,他有着本能的防范心。

武将并不意味着只是军伍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而是泛指一切掌握着兵权的将领。

不管他是什么出身。

他是进士出身也好,武人出身也罢,皇亲国戚、没卵子的太监……

不管他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他兵权在握,拥有了造反的本钱,那就必须防范。

何况,杨沅此时正在南郑城,他和南郑文武大员们难道没有商量过如何善后?

如今这一唱一和的,给谁看呢?

魏良臣比沈该的对外态度更加激进一些,所以对杨沅也就更欣赏一些。

饶是如此,他同样感觉不安。

他也认为,所有执掌兵权的人,都该加以防范,防范他不可节制的那一天。

不过,他倒不认为刚刚赴潼川府上任一年的杨沅,有这个能力拥兵自重。

他担心的是,杨沅好大喜功,自以为可以节制利中诸军,更顺利地完成朝廷的整顿西军计划。

可实际上,反被那些利中兵痞所利用。

杨沅资历太浅,能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利中的文武大员们众口一词拥戴杨沅,只怕就是担心朝廷派一个他们糊弄不住的重臣过去,以后不能为所欲为吧。

一念及此,魏良臣与沈该两位宰相算是殊途同归了。

他们心中都打定了一个同主意:“杨沅,不可兼任利中之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