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人在秦时,浪到失联 > 第六百三十六章:郑国修堤,利义皆图

水攻大梁的确是妙计,三个月的旱灾在秦国境内造成的破坏并不大,这场旱灾在秦国的救灾措施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使民众人心惶惶,但却并未对秦国的府库造成太过严重的消耗。

但也有人担心,大河距大梁城近百里,决口岂有那般容易,得多少民力可成?期间若遇大雨大风耽延时日,只怕也得岁余时光,如此人力物力不逊于长平大战,秦国经得起么?

作为专业人士,郑国在带着弟子们观察过大梁附近的水网以及地形后,得出了结论,秦国绝对支撑得起这样的工程的。

“若欲水攻,决河不难。”

郑国话音落下,几名弟子将一幅装在板车上的立板羊皮地图推了上来,郑国举起探水铁尺点在地图上:“诸位且看,大河东去,鸿沟南下经大梁城外,距离之近,形同大梁护城河也。”

“故而若是要引水灌城,水口不在大河,而在鸿沟。”

“但有一点,鸿沟水量不足大,即便魏国为了应对旱灾而在鸿沟蓄水,却也还不够,须从接近大河的上端开口补水,方能成其势。昔日武信君所言荥口决水,便是此意。”

作为当今天下最擅长水工之人,郑国在水工方面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只是不少人还是有些疑虑。

“上将军,我王曾颁布‘义兵制’,若是引水灌城,大梁城内军民恐怕都要变作江中鱼虾,恐怕会失了魏人之心,不仅道义不存,日后为了恢复此地民生,将要投入的钱粮恐怕难以想象,如此义利两失,恐怕不妥。”

帅才!

王翦瞥了一眼似乎有些过于直言不讳的蒙恬,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却对蒙恬的评价不由上了一个档位,也忍不住感慨蒙家这连绵不绝的气运。

不同于外人眼中,东乡王氏和外来的蒙氏之间对秦国第一将门名号的争夺,王翦并不在意这个,反倒是蒙恬能考虑到战场之外的事情,则是让他眼前一亮。

帅才和将才之间的差别,不仅仅在于指挥能力上,不是说你能指挥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就有着帅才了,而是要考虑到种种政治因素。

比如战后治理问题,君王的信任问题,大军后勤给庙堂带来的压力等等,综合考量种种因素的,才能被称作真正的帅才。

他之所以屡屡对王贲表露出不满,甚至父子二人公开发生争执,也不外乎有这方面的原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再能打,不懂战争背后的政治,只知道打仗却不明白维护和君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将军在天下大定后又岂能长久?

“这一点,老夫也有所准备。”

“先说义,如非必要,这座堤坝只会成为日后典客府与魏王增谈判时的一枚重要筹码。”

王翦背负双手,看向咸阳城所在的西方,一双虎目中尽是决绝,似乎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其次,就算是真的到了不得不引水灌城的地步,老夫也会提前撤开一部分包围,给不愿留守的魏人离去的机会,最后再由老夫私自决堤放水为终,担下一切骂名。”

“上将军岂可如此!”

“是啊,这骂名就算要背,也应该是吾等与上将军一同背负!”

蒙恬、冯劫、李信等人纷纷开口,却被王翦挥手拦了下来。

“老夫若是拿下魏国,再不济也是以封君之位而终,你们这些毛头小子难道也能安安分分提前养老?”

王翦白了几人一眼。

蒙恬、李信等人都还年轻,他都知天命的年岁了,身为武将,他不奢求蒙骜、王齮和麃公那种七八十岁才堪堪是退下战场的健康体魄,只要能立下灭国之功,以战封君,他也就死而无憾了。

当然,还有些话他没有对其余人讲。

就算他退下去了,王上难道会亏待王贲这个小子?

至少东乡王氏在他之后的三代,只要不造反,富贵无忧。

况且,以王上的性格,他究竟会不会因为背了这个锅而不得不被一撸到底还犹未可知,就连是否真的会到不得不决堤的那一步都无人知晓。

不过他这番言论,想来会传到王上耳中,届时……

“上将军说了‘义’,那我就说说利。”

“方才我提及鸿沟水量不大,诸位将军对此都没有产生疑惑,连通大河的鸿沟,何以水量不大。”

郑国叹息一声道:“鸿沟历经几代修成,通水百余年,水道已经淤塞过甚,早当停水以掘淤塞了。惜乎大战连绵,各国无力顾盼,遂有民谣云,‘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稻粱难肥。’是故,鸿沟通河,水势却小。”

“而这也是‘利’之所在。”

“若要水攻,则必修堤蓄水,彼时鸿沟干涸,可借机重修鸿沟,而其中淤泥,则可充作肥料,令土地肥沃。”

“如此有利可图,又未尝不是功德之举。”

“水工令大才,如此恬无惑也!”

蒙恬并非只通军事的莽夫,一点就通,自然也再没有了任何担忧。

商议罢,秦军便开始大量征集先前从其他各国涌入秦国的难民,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开始向鸿沟集中。

郑国及一众水工弟子以大梁为鸿沟南北分段,鸿沟南段在堤坝修成前不需费心,鸿沟北段才是水攻要害。

而鸿沟北段最要紧处,则是引河人沟的沟口。

沟口如何开?开在何处?得多少民力?

这三个问题需要郑国领着弟子亲自去实地勘探一番才能确定下来,当日便在冯劫和三千秦军护卫下直奔广武城南郊而去。

广武城坐落在大河南岸,此处本是一片无名山地,因了广武城,这片山地叫做了广武山。

广武城依山势修筑成了东西两座坞堡,中间是一道宽约二百余步的山涧,世人也称做广武涧。

当年开凿鸿沟引河,便是利用了这道天然山涧。先将山涧向北与河岸打通,河水先入涧再入沟,如此,山涧之岩石入口可控制水量。否则,两道土堤筑成的大沟,堤岸无论夯得如何结实,也经不起汹涌大河的浪涛冲击,要修一道引出大河的人工运河实在是不可能的。

郑国的祖先便是当年主持鸿沟开凿的水工令,他的家族数代人都参与了鸿沟的工程。

对于这种大型水利工程,郑国的家族中自然是为后人保留了设计图谱的,郑国从小学习水工之事的时候,鸿沟便是其中的典例之一,因此郑国对鸿沟水路地脉几乎了如指掌。

仅仅踏勘大半日,郑国心下已经有数,明晰了鸿沟各处要害,在翌日暮色时分便赶回了汜水营地。

(2226字)

推书:在这个又名剑、有美人的世界,我真没想进步!

因为进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这是一个少年偶得炎帝六部传承,演化前世六种武学为己用(九阴真经、吸功大法、伏羲神天响起,周流流虚功,甚至还有传说中的神魔级功法),在江湖、在朝堂、在百家,在天下,努力进步的故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