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人在秦时,浪到失联 > 第四百六十一章:兴义兵的仁义之师

秦军一连休整了七日,士卒们几乎都已经从前段时间的攻城带来的疲劳解脱了出来。

其实无论是主力还是偏师,一路上几乎都没有遇到多少像样的抵抗,不是望风而降,便是毫无抵抗之力。

秦军和韩军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不是称雄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了,更像是一位春秋时期的霸主欺负一个不知名的小国。

韩国在姬无夜叛乱,白瑾、白亦非投秦之前,也许还有一战之力。

自韩国在蒙骜、王齮侍奉数代君王期间对韩国的连续征伐,将韩国诸多筑有冶炼工坊的城邑和诸多矿山全部收入囊中后,韩国称雄于诸侯的“武备”和“铁器”也没落了。

“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大致属实。

战国七雄,韩国虽然最为弱小,民贫国敝,还坐落在四战之地,但他们这么多年来依旧能顽强地生存在秦赵魏楚的夹缝中,所依靠的就是这强弓劲弩。

而韩国之所以拥有如此劲弩,则是因为韩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多的铁矿。

坐拥着大量的铁矿资源就代表着韩国拥有七国最多的战略物资储备,满足士兵装备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着手研究如何锻造精良的装备,这也使得韩国出现了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金属冶炼基地。

而韩国最大的铁矿,便坐落于宜阳,被当年的秦武烈王亲自率军攻下,而作为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兵工厂棠谿剑坊,则是因为失去了大量的铁矿而不断减产。

“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犮芮,无不毕具。”

这每一座剑坊都至少出炉过一柄能被称之为名剑的宝剑,甚至还有被列入十大名剑的太阿剑,这就足以证明这些剑坊的锻造工艺水平之高超。

但这些兵工厂不是被秦军所夺,便是逐渐没落,虽然保存着技术,但产量早已不复当初。

韩国军方也不指望他们再铸造出如同以往高质量的兵器盔甲,他们只要产量,于是不得不转而进行低质量大批次的生产。

军备不再强大,军队也逐渐低迷,经济农业等民生也在韩国无休止的内耗之中越来越没落,韩国根本无法形成多少具备威胁的抵抗。

若非张机临时上书咸阳,暂时改变了秦军记功的方式,这些实际上没有多少斩获的秦军士卒早就耐不住性子请求出战了。

秦军一直以来都是以斩获的首级记录军功,但这一次韩国许多城邑的投降,让张机产生了实验改变秦军记功方式的想法。

天下动荡近千年,都不如这战国数百年来死伤的人多。

杀得越多,各国之间的仇恨也越深。

历史上的大秦在始皇帝死后便分崩离析,说到底也是因为各国的百姓仍旧没有将自己当作秦人。

毕竟他们的祖辈、父辈,可能就是他们的丈夫或是儿子,就是死在与秦军的交战之中的。

太多的仇恨实在难以化解,再加上地方上的贵族、三老心怀不轨,配合各国王室后裔煽动人心,以及秦二世的胡作非为,最终导致这个庞大的大一统帝国分崩离析。

而这一次,秦军伐韩,占据着大义和民心,所以张机便下令,俘虏和斩首,同等记功。

“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这便是张机在寻得自身的“非攻”之道时所得到的感悟,他希望将秦军转变成对内征战时,不伤害百姓,不抢夺百姓资产的义兵。

当然,这个想法是得到过嬴政的首肯的,军方那边倒也没有太大的意见,只是担心士卒能否接受。

但在治粟内史骂娘以后,军方这边就没意见了。

想要在这个时代行仁义之师,必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比如财帛和赏赐。

修成了郑国渠的秦国有着付出海量财帛和赏赐来换取虎狼之师兴义兵的资本,无非就是治粟内史那边需要加大对于军费的开支。

秦军为何能从昔日与别国无二的士卒成为后来的虎狼之师?

说到底就是为了谋生,拼一拼改变命运,为家里带来更多的赏赐、田地,拿命来搏一条出路。

而赏赐给足了,秦军士卒自然也愿意慢慢接受这样的改变,无非是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

毕竟数百年来,秦军面对敌军士卒,已经习惯了用刀剑和箭矢来招呼,而不是试图劝降,所以即便是张机三令五申之下,下意识扣动弩机、拉动弓弦,挥舞刀剑面对试图投降的韩军士卒的情况屡屡发生。

但除了为谋财而杀戮百姓的士卒以外,张机都没有真正追责。

凡事都是有个适应过程的,对于一时无法从斩首授爵转变为俘虏亦授爵的士卒来说,这是正常的。

说到底,同样的赏赐,俘虏要比斩首更容易。

大部分求生的韩军士卒如果不是陷入了无法求生的绝境,并不会选择拼死一战。

一名秦军士卒也许可以杀死一名、两名乃至三名韩军士卒,但一名秦军士卒却有可能俘虏一整个伍、或是什的韩军士卒。

其中风险和利益上的差距,至少在伐韩一战中是显著的。

所以,这些仍旧在有招降机会的情况下选择动手的士卒,虽然不排除有故意为之的士卒,但他们最多也至少被送到行军主簿和行军司马那里进行口头教育,并被罚去为军中的伙夫劈柴生火。

只有那些为了谋财而杀戮百姓的士卒,才会遭到严厉的处罚。虽然军中也有少许怨言,但秦军的军纪向来严明,这些有怨言的士卒最多也只是有些怨言罢了。

至于战场上消极?

你消极,就没有军功,没有军功就得不到赏赐。

本就是僧多粥少的战场,你消极,自然有其他人乐于将你那份军功和赏赐拿走。

只是,这一连数日的休整下来,张机却觉得新郑城头上的韩军似乎有些诡异。

怎么说呢,与先前所遭遇的没有抵抗心思的韩军截然不同。

张机登上楼车,从那些人的眼中看到了浓浓的战意,所有韩军士卒都挺直着腰板站立在城头上,所有人的精气神都变化了,这完全不符合张机对于这支韩军的印象。

新郑城内,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2300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