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七百一十章 理工学院

明末工程师 第七百一十章 理工学院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二月二十,李植和天津的官员聚在范家庄外的铁路轨道上,兴致勃勃地看着最新出炉的蒸汽机车“北斗号”。

经过整整六个月的攻关,苏老三这次交出来的机车就专业多了。李植这半年来努力回忆,画了一些局部设计图给苏老三。所以比起上次直接把往复式蒸汽机架在车轮上的丑陋造型,这次苏老三造出了有些类似十九世纪火车头的蒸汽机车。

“北斗号”基本上是仿造十九世纪早期的蒸汽机车建成的。这个火车头采用卧式多烟管锅炉,传热面积大,生成蒸汽快。锅胴与火箱拼接在一起,锅炉工作压力为三个大气压。有两个与水平线成角度,斜装于锅炉两后侧的汽缸。有一对装于机车前部的动轮,动轮车轴左右各装一曲拐,互成直角,使机车动轮曲拐停在任何位置均能起动。

“北斗号”的乏汽从烟筒喷出,以诱导通风,促进燃烧。这台蒸汽机车卧式锅炉的内外火箱和烟箱是制成一个整体的,进一步加强了蒸气的流转速度。

比起轮船上的蒸汽机,这蒸气机车的蒸汽机高度浓缩改良,算得上是范家庄最先进的机器了。机车整体重九千斤,也就是四吨半,大幅轻于轮船上的蒸汽机。

北斗号停在铁轨上,苏老三和三个工匠不停地往机车上运煤,准备进行试车。

李植让人运来了三个大型车厢,车厢里装满了粮食,足足有一百多石,算下来差不多是十五吨的载重。这么多的载重相当于二十辆四轮马车的载荷量。

围观的众人这是第一次看到蒸气机车,一个个站在李植身后窃窃私语,怀疑这机车能不能拉动这么多的粮食。

李兴歪着头看着这台蒸汽机车,说道:“大哥,这车子要是能跑起来,那以后马车就要被淘汰了!”

祖大寿反复打量那火车头,摇头说道:“我还没听说过可以自己跑动起来的铁皮车。”

苏老三几人运完了煤,开始把蒸汽机车的锅炉烧了起来。滚滚的白色水蒸气开始不断从蒸汽机车的烟囱中喷出来,在十二月的寒冷天气里显得格外的浓厚。过了一会,火车头上空几乎形成了一片蒸汽云。

李植见差不多了,一挥手:“开车!”

苏老三大声喊喏,拉下了蒸汽机车的主动轴。蒸汽机车抖了一下,突然间有了力气,动轮开始慢慢旋转起来。

动轮在钢轨上缓缓转动,最终带动了机车和车厢前进。在众人的惊叹声中,整辆火车一点点加速,在钢轨上跑了起来。

没有马的车子自己跑起来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官员们十分吃惊。他们跟着缓缓移动的火车一起往前跑,在铁路旁边的土路上追着这个吐着浓烟的怪兽。

李植也颇有兴致,撒开腿跑在所有人的最前面,要看这个火车头到底能开多快。

但两条腿哪里跑得过火车?火车头越跑越快,最终把追在后面的围观官员们全部甩开了。火车头喷着黑烟一骑绝尘,跑出了健马才能拥有的速度,一路朝铁路的终点开去。

众人追不上火车,停在了铁路边上,望着越开越远的火车头摇头叹息。

李兴跑得出了些细汗,擦了擦汗说道:“大哥,这火车头也太厉害了,这速度起码是装货马车的七、八倍啊。这么算下来一个火车头就能当一百五十辆双轮马车。”

祖大寿说道:“而且这火车不吃粮食,不吃豆子,只需要一点煤炭就能跑动。一辆双轮马车加上车夫,一个月要三、四两银子。这火车只需要几个车夫就能驱动,这样算下来运输的成本恐怕连原先的十分之一都不要。”

众人都是欣喜地看着李植,都道这蒸汽机车厉害,不知道要为辽东的庄园主们省下多少运费。

如今辽东的铁路网建设如火如荼,起码有十万逃到山东南部的河南难民被李植征召,发往辽东修铁路。按照天津日报的说法,等今年秋天春小麦成熟的时候,第一条贯通锦州和沈阳的铁路就能通车。

到时候,像潮水一样的辽东麦子就会通过铁路涌入天津,再从天津发往大明缺粮的各个灾区。

当然,以后世的标准,这个蒸汽机车实在很原始。载重量很低,只能拖动十五吨的货物,只能说是火车的雏形。但对于李植来说,不能对第一型火车要求太高,这个雏形机车已经有了实用价值。

李植看着越跑越远的火车头,点头说道:“这火车头不错,已经像个模样了。”

“赏苏老三团队二千两银子,让蒸气机作坊全力生产这种火车头,要在七月份第一条铁路通车前生产五十台以上。”

####

十二月二十五,震天响的鞭炮声中,李植和二叔李道率领喜气洋洋的各大工厂总管、总监们,一起走进了新落成的“理工学院”中。

这个理工学院位于范家庄新城的东南角,有两层教学楼一座,教室二十间。五层高宿舍五幢,学生宿舍二百五十间。这个理工学院可以容纳学生一千人,将成为李植领下工程师的摇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李植领下的工业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各个工厂中大量使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技术,生产出各种领先世界的产品。

如果是墨守陈规,按照李植的发明创造生产产品,那是不需要懂得科学知识的工程师人才的。即便是十九世纪的机器,使用和维护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匠人在岗位上锻炼一、两年基本上就能掌握。

但是李植对各个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植希望各个工厂的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出来。

靠李植一个人,是没有精力兼顾这么多工厂,一个一个地搞发明创造的。李植需要一批工程师,帮助自己改进机器。

改进机器,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了,普通的熟练工匠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这就需要懂得理工知识的工程师站出来,根据掌握的理工科科学知识对机器进行改良,搞发明搞创新。

因此,范家庄的理工学院就应运而生。

李植决定把高中水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在这个理工学院中传授。

掌握了后世高中水平的知识,工程师们就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去各行各业搞创新和改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