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五百九十九章 赊购

明末工程师 第五百九十九章 赊购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渔民们看着船甲板上跳跃的海鱼,一个个喜不胜收。

渤海中有各种海鱼,名贵的如黑头鱼,一斤可以卖到二百文钱一斤。常见的如海鲈鱼、梭鱼,批发到市场上也要三十文钱一斤。即便是按照海鲈鱼这种最贱的鱼种计算,两千斤海鱼也价值七十两银子。

按照这第一网拖网捕鱼的效率,一艘二百吨的渔船三十三名渔民,一天就能捕捞二千多斤海鱼。使用保鲜技术处理活鱼后,头天打的鱼第二天还是活的,可以连夜卖到天津和山东的沿海府州县去。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平均下来渔民每人半天就能赚二两银子以上。

半天就赚二两银子,这是多夸张的产量啊?一个月下来,一个渔民岂不是要赚五十多两银子。当然,按照船上的规矩,五成捕捞收成归船老大,剩下的五成才归渔民分。但即便如此,这样的产能下大家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国公爷这轮船拖网捕鱼设备复杂昂贵,可能渔夫们的分成比例会远低于寻常渔船。但无论如何,渔民们总是会比以前多赚一些的。

渔民们一个个欢喜起来,开始从拖网里抓鱼,把鱼绑成“弓鱼”保活。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兴奋无比的笑容,仿佛看到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船老大却比这些渔民考虑得多一些,他走到李植面前,恭敬地作了一揖,说道:“国公爷,小民有眼无珠,刚才没看出来这拖网的霸道。”

李植笑了笑,没有说话。

那个船老大说道:“国公爷这拖网捕捞法要把帆船改造成轮船才能捕捞,不知道这蒸汽机一台多少银子,改造一艘渔船要多少银子?”

李植说道:“蒸汽机要三万两银子一台,如果现银买卖,你们是买不起的。”

船老大被李植报出来的价格吓了一跳,吸了口凉气。

顿了顿,李植说道:“我会允许你们赊购改装好的轮船和捕鱼设施。渔民们自由组合,组成捕鱼小队,每个小队二十人到三十人,每个小队向本公赊购一条拖网蒸气渔船。捕鱼小队欠本公的钱记在账上,以后每个月还一次钱,五年还清。”

船老大听到李植的安排,眼睛一亮。这年头渔民十分贫困,他即便有自家的渔船,一个月也赚不到三两银子。

而如果按李植的安排,一个月可以捕捞几万斤海鱼,一个月一、二千两银子的收成是跑不掉的。那样一来,要不了两、三年,“捕鱼小组”就能清偿买蒸汽机和轮船的钱,接下来的收入就是净赚了!

那渔民们岂不是要鲤鱼跳龙门,一夜间暴富?

这个船老大虽然精明,却还是不大懂市场,高估了蒸气拖网渔船的未来收入。

渔民们靠大量捕捞赚一点辛苦钱是肯定能赚到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捕鱼业,海洋中的大鱼会越来越少,捕捞船只的单船产量也会不断下降,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网下去就使上百斤。

同时,随着蒸汽渔船的普及,渔业总捕捞量不断上涨,最后会造成市场上鱼价的滑落。可能到时候海鱼就不是三十五一斤,而是只有十五文钱一斤了。最后肯定会让渔民们的收入回归到天津百姓的平均水平。

当然,生产力提高,海产品大量涌入市场,最后得利的是天津和山东的消费者。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天津和山东的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将极大提高。

李植笑道:“你们日子会比现在好不少,可能会比农民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暴利的大钱是赚不到的。”

船老大愣了愣,想了好久,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很高兴,走到正在处理活鱼的渔夫面前大声吼道:“大家听好了,国公爷说了,说要让我们赊购这种蒸气渔船!大家要过好日子了!”

渔民们对视了一阵,满面的笑容,大声欢呼起来。

####

从渔船上下来,李植回到范家庄,开始琢磨怎么提高蒸汽机的产量。

据崔昌武统计,天津和山东有渔民一万多人。这些百姓若是都用上蒸汽轮船拖网捕鱼,李植就要造上一百多台蒸汽机,这对蒸汽机作坊的产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台蒸汽机可以卖三万两银子,其实成本不过几百两银子。如果天津和山东的渔民全部用上李植的蒸汽机,就是一百多台蒸汽机的订单,李植以后每年可以增收几十万两银子。

这可是一笔大钱,李植无论如何要赚到。

要快速生产蒸汽机,按以前的那样师傅带徒弟手工制造是不行的。李植要推行流水线式的分工协作,招募新员工,将蒸汽机的各个零部件交给单人批量制作!新员工也许不懂得蒸汽机是怎么运转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制造单个零配件。

不过如果使用流水线式分工协作,就必须统一工件的尺寸标准,这样可以防止大量次品零件的出现。所以李植要规范范家庄工厂的度量衡了。

李植先根据自己的身高,得到了一个长度的单位。

将这个长度单位细分,李植得到了米,分米和厘米的长度。

李植知道明代以五百九十七克为一斤,所以制作一个一斤的秤砣,规定一斤的重量。

做好了标准件,李植把蒸汽机作坊、步枪作坊、大炮作坊等各个作坊的上千名员工召集到范家庄外面的校场上,大声说道:“诸位工友,以后我们就要统一度量衡了!”

李植拿出一把米尺,大声说道:“这么长是一米!一米是一百厘米。”他又拿出一个三分之一米的尺子出来,说道:“三尺是一米。一米半是一步!”

李植搬出秤砣,说道:“这么重的一个秤砣,是一斤!”

李植正在说话,二叔李道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尺子出来,和李植的尺子对了一下。

“国公,尺寸不统一会有很多问题,我早就在步枪作坊和大炮作坊里统一尺寸了。我们用的一尺比你这个一尺短一点点。”

明代一尺大概是32厘米到34厘米,并不固定。李道用的尺子大概是三十二厘米,比李植规定的三分之一米短一厘米多。

李道说道:“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改用你这样的尺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国公说的一米,一步对应起来了!”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那从今以后,就按我的尺寸操作!我们把尺寸和重量单位定下来了!”

李道抽了一口旱烟,点了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