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五百九十七章 收成

明末工程师 第五百九十七章 收成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六月初三,李植骑行在山东的乡间,看着百姓们收获丰收的麦子。

从李植的角度望过去,只看到夏日的明亮天空下,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金色的麦子仿佛是大地的衣服,把整个视野都铺成了金黄色。

经过一年的赈灾,山东熬过了这一年的旱灾。如今新一年的冬小麦已经成熟,百姓们开始收割自己劳动的成果。乡野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看到李植的国公仪仗,收割庄稼的百姓都远远朝李植鞠一个躬,然后就继续忙他们的农活。

“报社总管”桓义华笑道:“国公爷,去年没有旱灾涝灾,百姓们的收成不错。饿了一年的肚子,百姓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李植点了点头。去年虽然算不上风调雨顺,但是久旱不雨和水漫田野的情况都没有出现,小麦都有比较稳定的产出。这样一来,山东的赈灾就算是完全成功了。

这一年,李植为了赈灾投入了一千三百五十万两白银购买红薯、稻米和米面。虽然李植通过操纵粮价赚取了士绅七百万两银子,但是还是另外花了六百五十两银子。可以说,打灭郑家后抄获的银货全部投入赈灾了。

不过在李植财政吃紧的时候,他在日本又抢到一千万两银子和两百万石稻谷。那些稻谷李植准备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在日本抢来的银子,李植准备用来扩大军队规模。

如今日本驻扎着五千兵马,李植能用的兵力只有两万五千人,并不充裕。李植准备再募兵一万。

李植正在乡野间信马由缰,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件新修的小祠庙。小庙显然是土地庙之类的老建筑改造的,看上去有些年份了。但小庙门口进进出出的妇孺不少,还有几个孩童在祠庙门口玩泥巴,一副香火不绝的样子。

李植走到那小庙门前一看,却看到大门上写着“李国公祠”。

桓义华看到那匾额,大声说道:“国公爷,这是百姓给你建的生祠啊!”

李植愣了愣,跳下马走进了庙里。

庙里上香的百姓看见李植的仪仗,都吓得匍匐在地。李植走进小庙,果然看到生祠正中摆着自己的长生牌位。牌位前面的香炉里插着几十根燃尽的香,显然老百姓十分感激李植,来上香的不少。

李植笑了笑,倒是觉得新鲜。以前只听说官僚们拍魏忠贤马屁给九千岁建生祠,没想到在山东还有人给自己建生祠了。

李植在生祠里休息了一会,这才带着仪仗走了出去。但一走到了祠堂门口,就看到几十个老人和农民捧着坛坛罐罐走了上来。

李植愣了愣,停住了马。

那些农民走到了李植面前,一个个跪在了泥地上,给李植磕头行礼,然后才爬起来。一个头发花白的乡老手里拿着一张大饼,激动得眼含泪花,大声说道:“国公爷在上,我等小民是韩家村的村民,这一年全靠国公爷的红薯活了过来。”

“如今庄稼丰收,我们算是熬过来了。国公的大恩大德,我们无以为报。这一张大饼是我们庄稼里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做的,请国公爷尝尝味道。”

李植刚刚被人刺杀,不敢随意吃陌生人的食物,看了看桓义华。桓义华接过老农的大饼,一口咬了下去,咀嚼了几口,笑道:“这冬小麦磨的面粉口感不错,今年百姓的口粮没有问题了。”

那些乡老和农民们看桓义华吃了饼,一个个又跪在了地上,给救了一省百姓的李植磕头。

李植笑着扶起那个送饼的白发老人,笑道:“乡老何需如此大礼?”

顿了顿,李植说道:“大家放心,这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

天津静海县的农民蔡老大推着一车麦子进入自家院子里的仓房里,擦了擦头上的汗。

这六月的天气着实炎热,蔡老大和媳妇收完四十多亩小麦田,整个人忙得和虚脱一般。身上的汗浸透了蔡老大的粗布衣服,他像是刚从水里捞起来一样。

然而虽然疲累,蔡老大却是满心的欢喜。

今年的收成,十分喜人。

蔡老大站在自家仓房里堆得高高的粮堆前面,满心的自豪。他用手在那麦堆里抓了几把,感受了那麦粒在手指尖摩梭的感觉,这才心满意足地走出了仓房。

他一出门,却看到二弟蔡老二一头细汗的跑了进来。

“大哥!好消息!好消息啊!”

蔡老大拍了拍手,气定神闲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津国公又募新兵了,这次招募一万人,这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啊!”蔡老二抓着大哥的手臂,大声说道:“大哥,我们一起去应募。若是当上大兵了,以后好日子就过不尽了!”

蔡老大看了看弟弟,想了想,说道:“我不去应募,你自己去吧!”

蔡老二愣了愣,问道:“大哥,你不想跟上津国公的队伍,出人头地?”

蔡老大笑道:“就算不去当兵也有好日子,我还是喜欢种庄稼,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蔡老大确实有底气拒绝虎贲师的诱惑,他今年的收入,着实不错。

蔡家有二十一亩旱田,以前这些旱田要交七石的田赋,蔡家人苦不堪言。四口人每年只有十石的口粮,饭都吃不饱。蔡老大生了三个孩子,前面两个都饿病饿死了,只有最小最瘦的一个还活着。

但这几年,随着津国公在天津统治的不断深入,蔡家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津国公均平田赋后,每亩地收田赋七升一合,蔡家只需要上缴一石半的田赋,收入一下子多了五石半的收益。因为这均平田赋一项改革,蔡家的收入就翻了一番。

今年他家二十一亩旱田收获了二十石粮食,除去田赋和种子还有十六石的收成。这就是四十两的收入。

不仅如此,津国公这些年在天津广开水利,又大量抽调年轻劳动力到台湾去垦荒。天津有大把的空余田地,人均耕作面积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津国公法庭开设后,社会风气不断好转,靠权势侵吞别人良田的现象彻底杜绝。私有产权得到保护,不少地主和农民都主动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开荒灌溉。天津的总田地数量快速上升。

蔡老大所在的余家村余老爷二十二亩旱田空出来没人佃种。蔡老大、蔡老二和蔡老大媳妇三人还有余力,把这些田地也佃租过来。今年这些佃田上收获了二十一石粮食,除去地租和种子,蔡老大收进家九石粮食。这又是二十多两的收成。

合起来,蔡怀水一年能收二十五石米面进自家仓房。

二十五石粮食相当于六十二两银子,一家四口可以活得很体面了。蔡老大有家有口,不想去当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