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五百九十一章 监视

明末工程师 第五百九十一章 监视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韩金信看着摆在城墙上的长筒“天文望远镜”,啧啧称奇。

津国公送来了这种望远镜,让韩金信借此在城墙上监视山东的十个重要人物。韩金信试用了一下这种望远镜,发现这种望远镜确实不得了。如果说肉眼能看清楚三十米外的人脸,再远就有些看不清的话,这种望远镜能帮助观测者看清楚三千米外的人脸。

望远镜的口径是二寸,看上去像是一根烧火棍。

按津国公的话说,这种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是一百倍。比起原先放大二十五倍的双筒望远镜,这“天文望远镜”的放大倍率又有质的提高。

实际上这种望远镜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开普勒式望远镜。使用两个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得放大的倍数成倍的增加。望远镜里还有全反射棱镜,用来使倒立的像变成正像。

当然,这种望远镜有色差的问题,矫正色差时要增加一块不同折射率的透镜。

这块透镜的磨制耗费了望远镜作坊不少时间,直到一年前才攻关成功。不过一旦磨出第一块出来,后面的制作就是批量进行的了。这一年望远镜作坊做出了三百多台“天文望远镜”,如今刚好派上用场。

韩金信又对着望远镜看了看远处的山东巡抚衙门,发现自己把衙门门口两个衙役蔑视百姓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那两个衙役距离韩金信所在的城墙有两里远,用肉眼看只看得到两个点,用望远镜看却可以分辨毫发。

韩金信感觉自己越来越佩服津国公了。津国公怎么能发明这么多新东西?每一件都实用无比。即便是和巧夺天工的鲁班比起来,津国公也不妨多让。

这一件又一件精巧的发明让韩金信相信,津国公的前途远不止于目前的地位。韩金信不知道津国公最后会变成怎样,封郡王?亲王?但韩金信相信,随着津国公做大,津国公造福的百姓就越来越多。

李植处处为百姓着想,造福一方。李植的每一件新物事拿出来,最后得利的都是百姓。这也是韩金信十二分忠诚为李植做事的原因。

韩金信找来了一百个有眼力的密卫,把它们布置在济南城墙上使用望远镜。济南城墙本身有十余米高,望远镜站在城墙上对着某条街的位置,就能看到整条街上的全部人流。

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被监视着的注意,韩金信在城墙上搭建了不少小木棚,望远镜是藏在小木棚里操作的。

如今山东六府的城墙都在李植的控制下,李植在城墙上摆放一些小木棚,也没人关注。就算刺杀李植的组织者做贼心虚警觉度高些,也不会想到世界上存在放大百倍的望远镜,不会想到城墙上的木头棚子能监视整座城市。

如此一来,就不会打草惊蛇。

济南城中需要盯梢的是德王、山东巡抚和济南知府三家人物。

韩金信让盯梢的瞭望手先集中观察这三家人大门口、侧门和后门的大街,把三家人府邸中进出的人物、奴婢和家丁全部看清楚了,把这些人的身形体貌记下来。然后留下几个瞭望手继续盯住三家人的大门,其他的瞭望手则被分散开来盯住城中的其他主要大街,监视三家人在城中的活动。

如果这三家人中有人出城,立即就有瞭望手站上城楼,从二十米高的城楼上往外侦察。基本上,在方圆十里的活动都逃不过瞭望手的监视。

在济南府外其他五个府城城墙上,同样也是这样布置。对每个盯梢对象,李植都配备了三十个密卫监视,力争掌握这些文官和贵族的一举一动。

开始一段时间,盯梢的瞭望手还不全认识盯梢目标的全部仆人和家丁,不能完全掌握盯梢目标在城内城外的活动。但韩金信采用轮岗的方式,让每个瞭望手都观察几天盯梢目标的大门,仔细记住进出的人物样貌。一个月后,瞭望手对目标已经完全熟悉。

那些奴仆、家丁或者文官藩王本人只要一出府邸,他们的行为就被彻底监视起来。城墙上的瞭望手从各个角度监视,对城中的事情基本不漏。

山东巡抚,各府知府和三名藩王的一举一动从此都被严密监视起来,而地面上却没有一个跟踪者,没有一个容易引人注意的暗哨,这十个人对自己被监视浑然不觉。

很快,十名文官和贵族的可疑之处,就被陆续发现。

五月十五,李植正在天津国公府的三殿内处理公文,却看到亲卫说天子派人来了。

没多久,一个太监带着两个小宦官走了进来。

“津国公,圣上这个月派遣东厂全力检查京营中漏出去的鲁密铳,已经有了结果。天子让我把清单给津国公送来。”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有劳公公了。”

李植接过清单,看上面列着三年来遗漏出去的十六把鲁密铳。遗漏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都列在一边。

然而,离开京营的鲁密铳匠人却并不在清单上。

那个公公似乎对这份清单颇有些得意,笑着问道:“国公爷,东厂这个月颇下了力气,接下来详细调查这些鲁密铳的去处,说不定就能顺藤摸瓜找出行刺的组织者。”

李植瘪了瘪嘴,说道:“公公,据我所查,行刺本公的鲁密铳不是在京营的匠造处打造的,是六年之前离开京营的匠人在外地打造的。”

那个太监听了这话,愣了愣,一下子尴尬起来。如果李植说得没错的话,东厂忙了一个月是白忙了。

那个太监脸上一红,说道:“然而按京营的规矩,匠人一入京营匠造处,是不准再离开的。国公爷所说的事情,似乎不太可能。除非...除非是匠人死了,否则都要每天到匠造处当班。”

李植笑了笑,把清单轻轻放在桌子上。他本来也没指望东厂能查出个究竟来,得到这份无厘头的清单也是在意料之内的。

崇祯年间,锦衣卫和东厂形同虚设。原先的历史上,甚至有首辅周延儒外出督师大败,却报上胜仗的事情。即便是这样的荒谬事情,朱由检都一度不知内情,还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可见情报机构从来不曾把宫外的事情及时汇报给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