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四百九十一章 真相

明末工程师 第四百九十一章 真相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四月三十号,早已经准备好的一车车的《天津日报》,开始从广宁门中运入京城。

这些报纸李植已经准备了三、四天,实际上,李植运入京城的这一刊《天津日报》,是专门选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银专刊”。这一天的《天津日报》连篇累牍,报道的内容全部是锦州大战关键时刻太仆寺藏匿马政银子不报,导致锦州大战险些大败,十七万将士险些全军覆没的种种事实。

这一天的《天津日报》很短,只有一张纸,四个版面。除了头版的“事情简述”说清楚事情的大概情况,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简单的评论。

头版的事情简述只有一千个字,却用大号字体占据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话文写,标题叫做《无耻文官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里面介绍了在锦州大战眼看可以拖垮满清的关键时刻,吴甡四人谋划,户部和太仆寺官员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马政银子的经过,以及四人的意图:让锦州大战战败。文章最后用几句话讲清楚:津国公十六万大军是为了杀这些奸臣而包围京城的。

后面三版的评论也是较大字体印刷的,篇幅不长。《天津日报》最好的评论员齐上阵,力图用最短的篇幅说明白太仆寺藏银的卑鄙至极和影响深远,标准就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有的从前线将士的性命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战败,十七万将士会如何惨遭追杀,会死伤多少。从锦州到山海关几百里,清军铁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逃兵。有多少父母将失去年轻的孩子,有多少妻子会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从江山社稷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败了,大明的处境会糟糕到什么程度。评论员详细对比了明军剩余部队和清军的战力,一针见血的指出,锦州若败,大明时日无多。

有评论员从华夏文明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华夏衣冠恐怕将不复存。嗜杀成性的鞑子要入关杀多少人!根据辽东汉人的遭遇推测,说明天下的汉人被杀一、两千万怕都是少的。

更有评论员从百姓利益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大明若亡,天下汉人恐怕都将剃发为奴,做鞑子统治下的次等人。

一页报纸刚刚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来不过五千字,却已经把太仆寺藏银一事的利害说了清楚明白。

这样的报纸,李植在天津花了几天印了十万份,装了十车悄悄运进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场门口,李植的密卫们保护在外围,防止官员子弟和士绅冲击发报车。而报社的伙计就开始朝京城的百姓分发报纸。

“看报喽!看报喽!津国公的《天津日报》!讲的是太仆寺藏银二百万,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包围京城的事情!”

“看报喽,看了报纸,就明白京城为什么遭兵灾了!”

“不要钱的《天津日报》,看了就知道为什么京城打仗了!”

想控制一个地方的舆论,是非常难的。各地的士绅是各地的地方领袖,是读书人的衣食父母,在当地往往说一不二。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装,会明里暗里破坏李植的报纸事业,让读报人不敢出来读报。

李植的报纸想长期控制一地的舆论,往往需要武力护航。

但传播一个消息,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报纸,却是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十六万边军包围京城,百姓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时间点上,用言简意赅的报纸散播一个事实,就像在干旱的树枝里点了一把火。

轰一声,火焰就会烧起来。

士绅们消息灵通,知道李植为什么率师包围京城。这次讨伐李植完全是正义的,仇恨李植的士绅们当然不会把这个事实宣传出去。实际上,此时的京城散布着各种谣言,什么李植造反,什么李植要清君侧,什么十六万边军要弑君,各种各样。

这些消息,百姓们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国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来野心不大。怎么突然间就造反了?而且津国公和各地征调的总兵们也不熟,怎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人全网罗起来一起造反了?

这串通一气的速度,也太快了点。各个本来不认识的总兵团结起来干谋逆大事,怎么利益分配,以后怎么分座次,甚至怎么瓜分这个国家,打完锦州大战半个月时间就全部达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么看都不现实。

而且十六万边军陈兵京郊,也并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谣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么呢?百姓们不知道,却急于知道。

在京城免费派发的《天津日报》,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让百姓们眼睛一亮。虽然百姓们大多不识字,但京城里读过书的人不少,哪条街上没有十几个识字的?没有几个账房先生?只要抢下一份《天津日报》,拿着报纸去找这些识字的就是了。

这些没有功名的识字的,绝大多数也是贫寒出身。虽然这些识字的大多有些优越感,和士绅们走得近些,不太愿意为百姓读报。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把报纸的内容说出来,百姓们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报纸内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规模念报人口口传播,否则很难把报纸的内容传到各家各户。就算有一、两个念报人读出内容,传播也仅仅到此为止。所以士绅们很容易控制。

但此时情况不同,对于遭兵灾的京城百姓来说,此时真相是急于知道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只要有一个读书人把报纸上的消息告诉给百姓,百姓们就能口口相传,把这个致命的真相飞速传播出去。

听到李植办报人的吆喝,百姓们一个个拥了上来,抢夺报纸。办报人们在京城分成五十个点一份一份地分发,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十万份报纸全部发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绅子弟出来阻挠报纸传播,都被李植的密卫放倒在外面。等到听到消息的士绅们渐渐反应过来,有组织的出现想阻止报纸传播,报纸已经全部发出去了。李植的人员脚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个别热心的识字者为百姓读了报。然后百姓们口口相传,将报纸上的内容传播了出去。

十六万边军为什么围城,为什么如此义愤填膺,围城不攻有什么诉求。锦州大战为什么本可以不战而胜,太仆寺藏匿银子有多么恶劣,津国公率兵围城要杀哪些人,这些真相像是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全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