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工程师 > 第一千六十一章 电力机床

明末工程师 第一千六十一章 电力机床

作者:米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崇祯二十六年九月初八,李植蹲在北湖机床厂的地面上,看着那两台测量电力情况的仪器。

这仪器是电力试验室最新的产品。

一台是测电流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要测量的绝缘电线盘在铁芯上盘成一个线圈,让这个线圈形成一定的磁力,带动旁边一根铁质的指针旋转。经过的电流越强,形成的电磁场越强,指针就会更大程度偏离零刻度,在标尺上指示出现在的电流强度。

另一个是测电压的,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主电线旁边形成一个小型电流回路。主电线中的电压越强,小型电流回路中的电压相对就更强,形成的电流就更强。在小型电流回路上制作一个测电流的指针表,就可以测量主电线的电压高低了。

如今李植已经将自己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全部写成了教材在范家庄大学传授。这些物理学知识中当然也包括电学知识。基本上,范家庄大学的电学水平在后世电学专业大一、大二的水平,制造这样的仪表自然不在话下。

李植仔细看着仪表上的指针,发现此时的电流很稳定。

李植看了看站在一边的电学专家陈一鸣,问道:“陈教授,为什么这里的电流远比范家庄火电站的电流稳定?”

陈一鸣拱手答道:“回王爷的话,这里的电是水电站发出来的,我们在水电站控制了出水的速度,进水道中的水轮机几乎是在匀速转动。这样的水轮机带动下,产生的电流自然是十分稳定的。”

李植点了点头。

水电站是个好东西。比起使用蒸汽机转化热能为势能的火力发电站,水电站的输出功率和电流十分的平稳。要知道如今的李植还不具备稳定电流的能力,想获得输出功率稳定的电能,只能从发电设备上想办法。

而水电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李植站了起来,看了看蔡怀水,问道:“实际效果怎么样?”

蔡怀水拱手说道:“王爷,使用了这稳定电流的机床,精度比以前好多了。”

蔡怀水作为范家庄国营工厂的大总管,这些年也抓紧空余时间学习了范家庄大学的各种基础知识。如今他掌握的工程学知识已经不仅仅是烧玻璃,他更对电,对机械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时代,蔡怀水可以说是站在自然科学最顶端的人。

然而随着范家庄大学的人才培养,像蔡怀水一样知识水平远远超越时代的人却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人才走到岗位上后经过实践的磨练,往往能迅速成为所在行业的业务骨干。

这些业务骨干,正是范家庄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原因。

如果说十年前的范家庄是依赖李植一个人不断拿出新发明的话,现在的范家庄就是一群工程师在群策群力,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哦?”

听到蔡怀水的话,李植高兴起来。

机床的精度,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在后世的历史上,高精机床一直是各个国家紧紧捂住的尖端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受到西方技术封锁,机床的加工精度始终落后西方,无法改善潜艇的螺旋桨噪音,生产出来的潜艇被认为落后美国十年。然而这样的局面被日本东芝公司偷偷销售给苏联的高精度铣床改变。

美国潜艇技术上对苏联的技术优势,被几台高精机床抹杀大半。美国声纳本来一百公里内就能发现苏联潜艇,一下子变成了必须在潜艇附近二十公里才能探测到。

可见机床精度对工业和科技的重要性。

改善机床的精度有很多办法,包括刀具的材料水平,机床的整体设计,都十分重要。但在这些因素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机床动力源的稳定性。

只有得到稳定动力源泉的机床才具备高度的稳定性,能够把加工精度控制在高水平。

最初的机床,包括李植制造的第一批膛线拉床、磨床等都是采用人力、畜力驱动的,这样的机床动力小,动力不稳定,加工精度的低下可想而知。

随着范家庄科技的发展,后续的机床都是由蒸汽机驱动的。蒸汽机力气大,稳定性也远超过人力畜力,对于最初的机床来说够用了。

不过随着范家庄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加工精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这个量级,即便是蒸汽机也显得不稳定了。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李植一直在组织对高精机床进行改造,使用电力驱动机床。

火力发电厂发出的电力显然不是好的选择,而水电站发出的电力十分稳定,成为了最后的选择。

李植拍了拍手,往机床工厂最核心的厂房区域走去。

这些机床都是范家庄最尖端的工业母机,有严格的保密设施,被用于生产蒸汽机,后装步枪,后装炮等军事装备,或者生产其他的机床。一般的民用设备都不在这里生产。

此时机床工厂中已经没有了轰鸣的蒸汽机,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电线和安静的电动机。电动机说白了就是绑在轴承上面的线圈,噪音很小。在电动机的驱动下,一台台机床在工匠的操作下高效运行着。

电动机带来的视觉改善是很强大的,整个机床工厂看上去仿佛是后世二十世纪的现代工厂。

唯一提醒观众这是十七世纪的标志物,是工厂中工人的明式头巾。

李植转身朝蔡怀水问道:“现在我们的最高加工精度达到多少了?”

蔡怀水拱手答道:“王爷,更换了电动机驱动机床后,精度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如果使用机床和手工配合的方式,我们的加工精度已经达到二十分之一毫米的水平,差不多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厚度。”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有了这个精度,我们可以尝试上马内燃机了。”

蔡怀水早就听李植多次说过内燃机了。不过苦于加工精度不足,李植一直不曾让国营工厂试制这种高尖机械。

不过如今电力机床的改良,让生产这种新式装备变成了可能。

蔡怀水拱手说道:“只要王爷画出设计图来,我马上组织工匠进行攻坚研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