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五十章 见招拆招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五十章 见招拆招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晋武苦恼道:“这也是我所顾虑的,上阵厮杀我不担心,无非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罢了,可朝中的那些事却非我所长,一想入了内阁要和那些大头巾天天打交道,我这脑袋就大了一圈。陛下让我入阁有着深意,可如入了阁后做不好事,辜负了陛下重托,这岂非对不起陛下信任?”

孙氏默默点头,王晋武的担心不是没有问题,王晋武一直都在领兵,和朝中各部他交往极少,也就因为军中事和兵部打过交道罢了,更没当过半天军职之外的职务。现在突然一下子成了内阁阁老,而且是军方在内阁的代表人,先不说朝堂众臣的态度,等进了内阁后究竟怎么做,又如何当好这个阁老,王晋武心里一点底都没。

虽说朱慎锥今天提点过他,告诉他进了内阁后记得多听少说,可也点出了一个关键就是但凡牵涉到军事方面的问题,王晋武必须要在军事角度来进行判断,哪怕内阁中意见不同,他王晋武也应当据理力争。

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而且王晋武担心的是自己算计不过那些文官,要知道这些文官一个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说话往往说一半藏一半的货色。王晋武一介武将,平日里习惯的是直来直往,和这些人共事,他心里发虚呢。

“不如问问大哥?”孙氏想了想开口建议。

“大哥?”王晋武一愣,这才反应过来孙氏指的是自己的大舅哥孙传庭。

“大哥进士出身,在官场多年,对于官场之事别人不清楚他自然是知晓。而且大哥如今身为陕甘总督,乃朝中重臣,你如对内阁事有所不解请教于他,他或许能帮上一二。”

王晋武顿时眼睛一亮,抬手一巴掌就拍在了大腿上:“对啊!我怎么就把大哥给忘了呢?”

原本王晋武还想去问问徐宪成,可却觉得有些不便,毕竟徐宪成和他都算是外戚,可偏偏自己入了内阁徐宪成却没入阁,万一徐宪成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去问了反而讨个没趣。

至于张锡钧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王晋武知道张锡钧和自己不一样,张锡钧从来就是朱慎锥的人,虽然两人有些交情,可交情只是寻常。再加上江南案后,张锡钧一直呆在南直隶未归,据说朝廷打算在南直隶另设总督一职,而这个总督的人选就是张锡钧。

现在孙氏突然提到了孙传庭,这不就是最好的人选么?无论是亲疏还是身份和地位,孙传庭文武双全,这位大舅哥的本事王晋武一向是敬佩的,求教于他岂非更好?

想到这王晋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孙氏真是贤妻也!就这样!找孙传庭求助,以孙传庭的能力必然能帮上忙,越琢磨越觉得好,王晋武哪里按捺得住?当即起身就给孙传庭写了一封信,信中仔细告知了自己即将入内阁的事,并把皇帝的意思表达了一番,等写完信盖上火漆,派人快马送去西安,王晋武这才松了口气。

朱慎锥的动作很快,几日后朝会上他先是同意了内阁阁老刘宇亮的辞职,并对这位老臣多有嘉奖,给了相应的退休待遇,放其离京回乡养老。

刘宇亮离开内阁后,内阁中就空出了一人,还没等大家摩拳擦掌意图争夺这个空缺的时候,朱慎锥直接就先宣布了增补入阁的人选。让所有人大感意外的是这一次增补入阁的人既不是钱谦益,也不是杨嗣昌,更不是张锡钧、徐宪成等人,而是谁都没想到的王晋武。

所有人都没想到皇帝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选了一员武将勋贵入阁,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所未有的事。

当听到王晋武入阁的决定后,不少人当场就表示反对,并意图极力阻止此事。道理也很简单,所有文臣向来都把内阁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些文官看来内阁就是文臣的地盘,而且文臣都以入阁乃至当首辅为自己的仕途的终点,而现在突然一个武将入阁,这直接就打破了文臣掌控内阁的惯例,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的。

一旦开了这个例子,那么一直以来的文贵武贱情况就不复存在,压制了武将足足近两百年的文官集团在政治上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而且在文官集团来看,以武人入阁等于开了武将干政的先河,这并非是件好事。唐代藩镇割据,武人祸乱朝纲之事为前车之鉴,正是因为如此宋朝时皇帝同士大夫共治天下,打压武人,这才有南北两宋享国三百一十九年的成果。

而大明开国之初虽也经历过短暂的武将勋贵势大的情况,但仅仅数十年后这种情况就彻底扭转,从而大明进入了文官治国的状态,武将地位被不断打压,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武人干政,削弱武将尾大不掉影响朝政的问题。

可现在皇帝突然要把武将放进内阁之中担任阁老,这不仅是动了文官集团的蛋糕,更是触及了他们的底线。

一时间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每日里都有不少奏折如雪片一般涌来,这些情况的确让朱慎锥感受到了极大压力,甚至还有些愣头青居然以死相挟,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阻止王晋武入阁。

面对这样的压力,朱慎锥虽早就有准备,可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不过朱慎锥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让王晋武入阁的信念。

自己作为一个以武力登基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安排内阁成员问题上还遭受了这样大的阻碍,那么其他皇帝所面临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自英宗朝后,为何几任皇帝都一直想改变军权被文官集团所把控的局面,甚至扶持起司礼监和内阁争斗,不就是因为文官集团的权力已大到了连皇帝也忌惮的地步么?

而且大明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情况,文官集团的尾大不掉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后来大明朝堂中党争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大明的情况虽有所好转,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在自己手上不能彻底扭转这种情况,长久下去大明依旧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而到那时候大明就彻底没救了。

连自己做这件事都如此困难,换一个皇帝哪里能干得成功?当年的正德、嘉靖、隆庆包括万历和天启这几位皇帝难道他们看不到问题的所在么?答案当然不是,这些皇帝都不是傻子,他们当然都看明白了,也做了一番努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成功,而其中正德和后来的天启皇帝死的莫名其妙,嘉靖和万历这对祖孙心灰意冷直接躺平,不正是因为如此么?

这件事必须要干,而且绝对不能退让。朱慎锥心里很清楚一旦退让就再也没改变的可能了,而且自己做不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恐怕更做不到了,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来做吧,只要军权在手,哪怕阻力再大,王晋武入阁也是势在必行。

为此朱慎锥采取了多重手段,一方面坚决不肯收回成命,一意要王晋武入阁。而且他还说明一点,以后内阁成员必须有军方代表在,这点将从永明朝开始成为“祖制”,一直延续下去。

至于反对的臣子们,如只是头口喊喊的朱慎锥直接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假如闹的厉害的他也不手软,找理由打板子的打板子,罢官的罢官,他可不是普通的皇帝,当年天启皇帝都不惯着这些人,朱慎锥就更不用说了,何况这些反对的官员中大部分都是政治投机者,无非为了反对而反对,用其邀名罢了,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处置也就处置了,根本没必要惯着。

此外朱慎锥拉拢了大明军方包括勋贵,让这些人坚定站在自己这边和文官集团抗衡。而大明军方和勋贵们大部分对此事也是乐于成见的,无论是军方还是勋贵集团这么多年早就被文官集团压制的苦不堪言,现在皇帝有意扶持,甚至在内阁专门为军方和勋贵设置了阁老的职务,对于他们来说岂非好事?

面对这样的利益,让他们自己出头恐怕有些难度,可让他们跟在后面摇旗呐喊分散火力却完全能够做到。随着军方的高级将领和勋贵集团的老牌勋贵一个个站出来支持此事,朱慎锥这边的压力顿时锐减。

最后一步,自然就是分化文官集团内部了。在宣布此事之前,朱慎锥就分别和温体仁、钱谦益、杨嗣昌、陈奇瑜等人私下进行了沟通,告知了自己将在内阁设置军方代表的意图。

这些大佬们虽然对此结果极为震惊,同时也下意识有反对的想法。可相比普通的文官,他们的位置更高,所看问题的角度更深,自然也明白朱慎锥这么干的真正用意。

出于各自的原因,再加上皇帝和他们谈话过程中还给与了部分许诺,比如温体仁想的就是继续在内阁首辅位置上多干几年,而钱谦益、杨嗣昌和陈奇瑜等人想的是入阁。

朱慎锥许诺温体仁,只要他作为首辅支持这件事,就能继续把这个首辅当下去,至少再当了三五年绝对没有问题。面对这样的诱惑,温体仁怎么能不动心呢?别忘了温体仁最大的执念就是当内阁首辅,他不贪不结党,不就是为了能在首辅位置上多呆几年么?呆的越久越好,如能死在这个职位上,温体仁这辈子也就满足了。

而其他几人也是一样,钱谦益和杨嗣昌早就想入阁了,陈奇瑜也有同样的想法。朱慎锥私下承诺只要他们全力支持,就能保证他们在内阁的一席之地,短则一年,长则两年,必然让他们入阁,面对这样的诱惑谁能忍得住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