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四十七章 多头下注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四十七章 多头下注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摸透了郑芝龙的心思,明白郑芝龙是根本靠不住的。

让郑芝龙去剿灭小琉球的荷兰人,最终的结果不用猜他也能猜的到。无非就是剿而不灭,战时越拉越长,就和当年辽东的李成梁一样,养寇自重数十年,官是越当越大,权是越来越重,可这个寇却始终剿灭不了,而且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立即反叛,导致酿成了后来辽东的恶果。

相比之下,郑芝龙的儿子郑森(郑成功)要比其父好上许多,至少历史上驱逐荷兰人是郑森所为,也就此收复了台湾。

因为这件功劳,郑森在后世也被称为“民族英雄”可许多事也要辩证的来看,当时如果不是南明已没了退路,郑森知道自己恐怕无法在大陆立足了,一旦福建彻底被清军攻占,南明包括自己就再无生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郑森必须要想办法找一条后路,而这条后路就是被荷兰人占据的小琉球了。

郑森收复小琉球固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小琉球再一次回归了中国怀抱。可也有着渡海保全自身的打算,而且这个想法更是实实在在的,这才会有后来的军事行动。

而且从当时郑芝龙、郑森父子截然相反的态度和作为来看,朱慎锥还怀疑他们早就私下商议好了。父子各投一方,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天下归于谁都能保全郑家的荣华富贵。

这种做法古来有之,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家就是这样,诸葛亮兄弟三人各为不同的主公效力,诸葛亮在蜀汉,为刘备重用身居丞相之职。而他哥哥诸葛瑾效力东吴,最终当到了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的官职,其权势并不亚于诸葛亮多少。

至于弟弟诸葛诞却在曹操手下,一直当到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山阳亭侯的官职。

诸葛一门三兄弟,各为其主无非就是分散家族风险,无论哪方面胜都能让诸葛家保全并延续下去。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实在是太多了,那些世家大族谁不是这样的?郑芝龙父子虽是海盗出身,可也明白这个道理,大厦将倾之时必须要为家族找一条出路,父子假意反目各投一方是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郑芝龙投靠了大清,郑森领兵去打小琉球,带着南明小朝廷远走海外,如此万无一失。

要不然以郑芝龙对军队的掌控力,哪怕郑森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郑芝龙的精锐军队大部全部拉走成为他的部下,这其中要没郑芝龙的安排和授意根本就不可能。

至于后来郑芝龙投了大清后却落了个被斩首身死的凄惨下场,这不是郑芝龙走错了路,而是当时大清出尔反尔,多尔衮等人虽是能臣,却没有皇太极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气度,因为郑森的缘故直接对郑芝龙下手,前脚刚封了郑芝龙海澄公爵位,后脚就找理由拿下了郑芝龙。

这样的结果是谁都预料不到的,也正是因为郑芝龙的死导致之后郑森对大清充满仇恨,坚定了和大清抗衡到底的决心,这才让南明小朝廷在小琉球继续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眼下郑森还年轻的很呢,按照其出身,郑森和太子朱敏澜差不多大,现在还是一个少年。郑芝龙受招安后就把郑森从日本接了回来,然后养在福建,虽然郑芝龙是大海盗出身,但对儿子的教育很是上心,郑森去年的时候考上了秀才,算是武将之家极少出的文人之才。

原本郑森中了秀才后会去南京继续进学,不仅入了南京国子监读书,还会拜钱谦益为师。可因为江南出了大案,郑森北上的时间耽搁了,现在是否去了南京并不知道,至于拜钱谦益为师就更不可能了,现在钱谦益早就入京为官了,还是礼部尚书,怎么可能在南京收这个学生呢。

“让内阁给郑芝龙下令,让其驱逐小琉球的荷兰人,守护岛上大明子民。”

虽说郑芝龙靠不住,可目前福建那边能用的水师也就他了,而且这件事也绕不过郑芝龙去,一旦朝廷不用郑芝龙反而不好。不管郑芝龙会是什么态度,又或者是否真的养寇自重,这个命令必须要下。

温体仁应声答道,说内阁会遵旨给福建那边下令,要求郑芝龙尽快解决荷兰人问题。既然这件事暂且就这么先定了,朱慎锥也就不多说什么,让温体仁尽快去办,就当温体仁准备告辞的时候,朱慎锥突然提了一句听说刘宇亮这些日子身体有疾,每况愈下,恐怕难以再担任内阁阁老,是否如此。

温体仁心中顿时一动,刘宇亮在内阁中排名最后,但他的资格却老,年龄也是最大。

而且皇帝说的也没错,刘宇亮的身体的确不好,从去年秋末起时常生病,对于政务已有力不从心,私下里已有告老的打算。

不过刘宇亮还没正式上书告老,毕竟他这一把年纪当到内阁阁老已是不易,能多在位置上留些日子也好。但现在皇帝这么说了,表示皇帝已有打算撤换刘宇亮的想法,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心里很清楚。

“回陛下,刘阁老这些年操劳国事,身子的确有些不好,不过……。”

“既然身体不好,年龄也大了,还是早些休养吧。朕用人可不想落一个苛刻臣子的坏名声,万一他故于任上,世人说不定会拿朕如何评论呢。温先生是首辅,当为朕分忧,而且如今皇太极已死,建奴那边有了大变,眼下正是我大明的机会,万一刘宇亮精力不济,耽误了国事这如何能使得,你和刘宇亮私下说一声,就说为国事劝其告老回乡,朕自当有加恩于他,不会亏待大臣。”

温体仁应声称是,见朱慎锥再也没交代,这才告退。

等出了乾清宫,温体仁紧皱起了眉头,回想着刚才朱慎锥的那番话,看来刘宇亮这个内阁阁老是做到头了,他不辞也是不行,如果乖乖上折告老,皇帝还会留他一份体面,假如依旧赖着不走,恐怕下场就没那么好了。

朱慎锥可不是普通的皇帝,温体仁心里很清楚。而且刘宇亮在不在内阁对温体仁来说也不是太大的事,内阁中次辅张至发本就是温体仁的人,一直唯温体仁马首是瞻,至于其他几个阁老,范复粹的行政能力不错,而且为人也相对正直。至于孔贞运乃是孔子后人,属于文人的代表,但又和东林党没什么瓜葛。

刘宇亮能力是最差的,性格也属于墙头草,他在内阁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就算刘宇亮离开内阁,对温体仁也没什么影响。可关键一旦刘宇亮不在内阁,按照现在内阁的阁臣人数必然会增补一人,这个人会是谁呢?

“钱谦益?杨嗣昌?还是徐宪成?或者是张锡钧?陈奇瑜?”温体仁忍不住琢磨了起来,这些人都有可能。

其中概率最小的应该是徐宪成,毕竟徐宪成是外戚,一个外戚入阁难度很大,皇帝不会不考虑这点。张锡钧在这一次江南案中立下功劳,而且他的官职也不低,已有资格入阁,至于陈奇瑜就更不用说了,他本是五省总督,官职在大明是顶尖的,而且平定了内患后陈奇瑜被调任至京,虽没能入阁却担任了兵部尚书,这个职务在六部中也算极其重要,离着入阁也就一步之遥。

钱谦益和杨嗣昌就更有资格了,后者本就当过内阁阁老,要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把杨嗣昌踢出了内阁,杨嗣昌说不定早就成内阁首辅了。而钱谦益当时入阁的呼声极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钱谦益能够入阁,可被温体仁和杨嗣昌联手摆了一道,最终非但没有入阁反而被赶到了南京。

这两人都有资格,而且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再加上他们和温体仁向来不对付,甚至还有私仇,如果让他们入阁的话对温体仁来说可不是好事。

想到这,温体仁不由得咬了咬牙,觉得就算是让徐宪成入阁也比让钱谦益和杨嗣昌入阁的好,现在皇帝还没决定替代刘宇亮的人选,可以他对皇帝的了解恐怕心中已经有备用人选了。无论如何要把这两个家伙排除在外,一旦让他们入阁,自己这个首辅以后日子会很不好过。

就在温体仁琢磨着内阁增补人选的时候,太子朱敏澜忍不住也问了朱慎锥这个问题,询问刘宇亮离开内阁后由谁来接替。

对此朱慎锥笑问朱敏澜他觉得谁合适,朱敏澜想了想后提出了几个人选,这几个人选和温体仁所想的几乎一致,在他看来朝廷中能入阁的人屈指可数,算来算去也就这些人有足够的资格了。

“哈哈哈,如我不用他们,你觉得还能用谁呢?”朱慎锥笑着继续反问。

这话让朱敏澜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凝神思索后诧异道:“爹您不会是想让孙师傅入阁吧?孙师傅这把年龄了,您就算想用他也不肯啊!”

“孙承宗资格足够,能力也没问题,而且他本就当过阁老,再入阁天下人也挑不出毛病,假如他年轻十年,我必然会让他入阁,可如今却是不成了。”朱慎锥摇头叹息道,这是他的心里话,孙承宗的确是合适人选,可惜年纪太大了,他这样的年龄入阁自己也于心不忍,万一累死任上,自己心中也是不安啊!

而且前几日孙承宗私下见了朱慎锥一面,提出了打算回乡养老的想法。孙承宗快八十的人了,这一年多当教习堂的总师傅任劳任怨,尽心帮着皇帝教育和培养太子、皇子。

而且孙承宗还帮着皇帝解决了军队中内部军头的问题,正是由于他的出面才使得吴襄等人这么容易放弃了手中兵权并且进京任职,这份功劳足够大,也足够让皇帝满意。

用人总不能用到死,何况孙承宗这样的老臣。所以当孙承宗提出要告老还乡的打算后,朱慎锥虽心中不舍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等军校正式开学后,太子和皇子入校学习,孙承宗再离开京师回乡休养,对此孙承宗也答应了下来,从时间来算也没多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