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三十八章 总兵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三十八章 总兵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山海关总兵府。

山海关总兵吴襄正在和自己的儿子吴三桂交代事,其实许多话前几日吴襄都已说过了,临到走之前,吴襄依旧忍不住拉着吴三桂的手再三叮嘱,翻来覆去说个不停。

对于自己父亲的态度,吴三桂心中是哭笑不得,这又不是生死之别,何必妇人作态呢?亏得吴襄也是赫赫战将,在辽东名气大,威望高,可今天却如同女子一般。

不过作为儿子,吴三桂还是摆出了一副虚心聆听的姿态,不敢有半点不满。见吴三桂这个样子,吴襄也放心不少,又说了些话儿,这才停了下来。

吴襄这一次是离开辽东去京师,其实在他心里是不想离开辽东的,毕竟作为辽东将门之一的吴襄根基就在这里,京师虽好却不是自己的故乡,而且在辽东他吴襄可以说要权有权,要人有人,可去了京师又有什么呢?仅仅一个朝廷给的一等伯爵之位外,吴襄和普通勋贵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问题在于吴襄不得不走,因为朝廷让他去京师,并且让他把手里的军权交出去。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吴襄也是没有办法,而且当初和吴襄谈这件事的人如果是旁人也就罢了,可偏偏这个人吴襄别说得罪了,就连反对的话也不敢说,因为对方是当年的蓟辽督师,执掌辽东军政大权的孙承宗。

孙承宗在处置完江南案后,随着江南和京师的各人陆续落马,孙承宗就把此事交由别人跟进,而他按照朱慎锥的意思亲自去了一趟辽东。

名义上,孙承宗是作为钦差使者替朱慎锥视察辽东前线情况的,可实际上孙承宗去辽东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吴襄放下辽东的兵权去京师居住,而且这个任务必须完成,不得打折扣。

眼下辽东的情况要比原本好了许多,自从锦州之战结束后,辽东就再也没爆发过大战。退回去的八旗军队虽一直有小规模的试探,可明军这边早就做好了防范,在吴襄、祖大寿等人的布置下,明军没给大清的军队抓到半点机会,一直牢牢守护着自己的地盘。

而且在朱慎锥入京后,朝廷对辽东的许多布置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对原本袁崇焕时期所采取的诸多政策进行废除,其中就包括袁崇焕大力推行的在辽东的屯田政策。

袁崇焕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货色,在前线搞屯田这不是开玩笑么?自从他在辽东前线大搞屯田后,这些年非但没有半点收获,反而因为屯田不断被八旗破坏,又被八旗掳走许多辽民再加参与屯田的明军士兵,使得大明在这方面损失惨重,更加重了辽东的沉重负担。

屯田这玩意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区域什么时候进行,像袁崇焕这样拍脑袋不顾实际大搞屯田失败也是必然的。所以朱慎锥在掌控朝政后就陆续取消了当初袁崇焕在辽东的许多政策,屯田也是其一。

现在辽东已不再屯田了,因为没了屯田辽东军队也能更集中力量守护各处,而且也没必要为保护屯田的辽民百姓而疲于奔命。

军队就要干军队的事,军队最重要的任务是打仗,尤其是辽东这样的前线而不是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

而且随着大明的经济情况在朱慎锥的手中逐步改善后,辽东的明军情况也好转了许多,虽然军饷还有部分克扣(拖欠),粮食也不能说完全充裕,可相比之前的情况一直苦哈哈的明军已非常满足了,至少每月不光能拿到饷,还能吃饱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好。

之前不是有一句话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实在朱慎锥看来还有一句话更为真实,就是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大明的军队之所以拉胯,不是明军不能打,而是明军根本就没有力气打。别看军队是朝廷的,可在之前大明的军队待遇极其低下,军饷这些暂时不去说,甚至连基本一日两餐的保证都做不到。

军中除了军头们的家丁兵待遇还好,战斗力还成外,普通的军队简直和叫花子没什么两样,身上穿着破破烂烂,手里的武器同样也是如此,人饿的面黄肌瘦,站在那边整个人摇摇晃晃,这样的军队能打仗?

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明军的战斗力自然直线上升,根本不怕所谓的八旗精兵。这点朱慎锥太了解了,要知道新军就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新军的装备、待遇在这个时代都是最高的,而正是有了这些,再加上严格的训练,新军才拥有如此强悍的实力,哪怕同等兵力情况下面对八旗精锐也能打得对方抱头鼠窜。

大明的边军都有以上的问题,其中辽东的问题是最严重的。而且袁崇焕当年在辽东乱搞,也使得辽东将门的力量不断增强,其中最代表的人物就是祖大寿和吴襄了。

祖大寿和吴襄两人基本掌控了大部分的辽军,尤其是最能打的关宁铁骑就在后者的手中。虽然两人对大明都很忠诚,但不否认他们各自也有着小心思,这其实就和当年的李成梁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当年李成梁养寇自重,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努尔哈赤崛起,更不会让辽东演变到如今的局面。

一下子调动两人是不可能,这会损害到辽东整体战局。所以朱慎锥要动辽东只能先动吴襄,之所以动吴襄一来他是山海关总兵,其防区在山海关一带,而祖大寿的防区在宁锦,祖大寿直接面临建奴的威胁和进攻,临战换将是大忌,而且这些年祖大寿的表现不错,虽然每次被皇太极打得苦不堪言,可他却一直坚持应战,用尽办法和对方周旋。

所以祖大寿是不能动的,祖大寿在前线,宁锦防线就能稳住。而动吴襄就没这个问题了,他在山海关,山海关相比宁锦防线远离战场,除非祖大寿的防线崩溃,这才会让山海关暴露在敌人面前。

此外动了吴襄还有吴三桂在,作为辽东年轻一辈最杰出的将领,吴三桂这些年风头正劲,而且当年长城一战,吴三桂深得王晋武的看重,战后不仅为吴三桂请功,还在朱慎锥的面前大力推举吴三桂,夸赞他少年英雄。

对于吴三桂,朱慎锥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历史上吴三桂的名气可不怎么好,可毕竟现在还没发生的事不可能就此迁怒于吴三桂。而且现在的吴三桂对大明的忠诚是实实在在的,相比一肚子心思的吴襄而言,吴三桂更忠于大明,更为纯粹,也有着年轻人为国效力的一腔热血。

孙承宗见了吴襄后直截了当告知了让他去京师的安排,并且提出他离开辽东后会由吴三桂来接替他的山海关总兵之职。此外,孙承宗还给吴襄带去了朱慎锥的圣旨,圣旨上不仅夸赞吴襄这些年为国征战的功劳,给了高度评价,还特意把吴襄的爵位转为世袭罔替,也就是说吴襄这个一等伯爵的爵位以后可以传给吴三桂,同时吴三桂身上同样也有朝廷之前授予的二等子爵爵位,这个爵位朝廷不收回,依旧可以传给其子。

如此一来,吴家等于一门两爵,这在勋贵中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朱慎锥对吴襄的优厚待遇。

面对这样的情况,再加上来说这事的又是孙承宗,吴襄根本就起不到拒绝的念头。别看孙承宗这个老家伙离开朝堂这么久了,可他在辽东的威望是无人可比的,别说是自己了,就连当年袁崇焕也不行,孙承宗一个眼神就能让吴襄胆战心惊,现在朝廷已对自己开了例,给了这样的优厚,吴襄再不知趣就是自寻其辱了。

就这样,吴襄仅考虑了一日就表示同意,愿意交出手中的兵权给吴三桂,同时去京师。

孙承宗对吴襄的知趣很是满意,又安抚了他几句后让他尽快准备,既然已经答应了此事,那么宜早不宜迟,速速去京师为好。

至于吴三桂那边非但没有因为他爹吴襄去京师而感到不满,反而吴三桂心里很是高兴。

原来早在孙承宗到辽东之前,王晋武就私下派人给吴三桂送了信。信中王晋武对吴三桂说了不少话,尤其是夸赞吴三桂打仗的本事和对朝廷的忠诚,同时也表示了对吴三桂这样年轻有为的将领现在依旧不能独自领军有些遗憾。

甚至王晋武还表露出了招揽吴三桂去新军的想法,提到了一旦吴三桂愿意来新军,他可以直接给吴三桂一个总兵的职务。这封信让吴三桂看完后心中又是欢喜又是遗憾,他虽然对新军的诱惑很是心动,可作为辽东将门后起之秀,他也明白辽东才是自己的根本,一旦孤身入新军,恐怕没有辽东这么自在了。

而且辽东目前是前线,吴三桂觉得在辽东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有一天能为朝廷彻底平辽,解决建奴之患,那么他吴三桂不仅能够青史留名,更能借此成为真正的大明军中名将,名扬四海。

就在接到这封信后不久,孙承宗就到了辽东,之后吴襄就明白了孙承宗的来意。随后,吴襄找来吴三桂商议,想问儿子对此的看法,没想吴三桂得知这消息后心中狂喜,因为一旦自己老子走了,那么山海关总兵就是自己的了,而且关宁铁骑包括吴襄手中掌控的精锐辽军也全成了自己的,这岂不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

所以吴三桂当即表态支持朝廷的要求,并且站在吴家的角度劝起吴襄来,说什么吴家一门两爵,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德,而且他们吴家是将门,又从来没有造反的打算,为国尽忠才是吴家的本分,既然如此吴襄去京师是享福的又不是受罪的,为何不去呢?朝廷给了吴家面子,又拿出这样的诚意,他们吴家可不能不知好歹啊!

在吴三桂的这番劝之下,吴襄这才做了同意去京师的决定,而今日吴襄马上就要走了,吴三桂心中更是欢呼雀跃,等自己老子一走,这山海关就是自己的了,接下来他就能在此大展手脚,建立不世功勋,为大明,为朝廷平定辽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