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的变化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的变化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海向塔娜汇报了部落的情况,虽说两场雪下来,各部落遭到了些损失,不过损失都不算大,而且现在的土默特也不是以前的土默特,随着和大明的贸易加深,土默特已是蒙古实力最强的一支了。

军力方面暂且不用说,朱慎锥在的时候就整合了之前的阿失帖木儿部落,然后利用边贸的获利加强了腾格尔部的力量。在之后的多次战争中,腾格尔部陆续并吞了几个部落,一跃就成为了土默特举足轻重的部落之一。

林丹汗在察哈尔战败,被驱逐出察哈尔后部落西迁,同卜石兔在土默特大战,这时候朱慎锥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不仅帮着卜石兔削弱了林丹汗的力量,同时也借林丹汗给卜石兔带去了不少损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时候腾格尔部就是这个渔翁,等林丹汗拿不下归化城,最终西走后,卜石兔虽侥幸赢得了战争,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在卜石兔重病时,朱慎锥开始谋划土默特,等卜石兔前脚刚一去世,腾格尔部就举兵拿下了归化城,从而以蛇吞象一口吞并了卜石兔原本的部落,一跃成为了土默特最强的部落。

再之后朱慎锥利用一系列手段,逐步统一了整个土默特,这才有今日的强盛。

现在的土默特全部掌控在腾格尔部手里,随着实力的强大和底蕴的丰厚,区区大雪带来的损失已不足为患了。而且这些年里,土默特还在不断朝外扩张,其中就包括配合大明把势力延伸到了东边的察哈尔。

如果不是朱慎锥考虑到一旦拿下察哈尔,腾格尔部就会直接和辽东建奴接壤,会导致双方的全面战争爆发不可掌控,反而留着察哈尔东部作为双方势力的屏障更为稳妥。

此外,腾格尔部的实力过于强大也不是一件好事,这就和之前朱慎锥同亢有福说的那样,蒙古部落这种游牧民族的体制从根本就有缺陷,而且这个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当一个部落控制区域和人口不是太多的情况下,部落的管理和运行还不是问题,可当这个情况发生改变,尤其是不断朝外扩张的时候,起初部落会因为扩张带来的利益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部落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和当年蒙古帝国的诞生一样,可只要后续遭遇阻力,或者迟缓下来,内部矛盾马上就会激烈化,从而迅速跌落。

中原有句话说的好,就是盛极必衰,这个道理放在蒙古人身上最为合适。从这点来看,蒙古人的制度只能在部落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一旦扩张太快管辖的草原面积太大,制度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从而产生诸多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中小蒙古部落反而比大部落更为稳定,持续更久的缘故。只要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中小部落生存和延续的概率反而要比那些昙花一现的大部落强许多。

除去这些原因,朱慎锥自己也不想腾格尔部太过强大,虽然腾格尔部是朱慎锥一手扶持起来的,现在部落的菊尔汗腾格尔更是朱慎锥的长子,掌控部落的塔娜也是他的妻子,腾格尔部和大明的关系很是密切,可一旦腾格尔部太强太大,未来势必会和大明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

皇家无亲情,哪怕是父子、兄弟也是一样,过于强盛的蒙古部落并不适合作为大明的邻居。从一开始朱慎锥对腾格尔部也就是整个土默特的定位是大明的盟友和帮手,利用土默特帮助大明确保九边尤其是从陕西、山西到京畿一带的稳定,也利用土默特来打击和分化草原各部包括对付辽东的建奴,未来土默特应该在大明的控制和影响下存在,而并非成为大明的对手,更不是一个重新崛起的蒙古帝国。

这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哪怕掌控部落的是自己的妻儿也是一样。朱慎锥毕竟是明人,而且现在还是监国,说不定马上就会成为大明天子,在这样情况下土默特的过于强大是极其不利的,朱慎锥也不希望看见骨肉相残的局面。

王海说完了部落的情况,塔娜微微颔首神色平静,现在部落已今非昔比,区区几场大雪根本对部落造不成什么影响,而且边贸的开展也让部落的生存条件大为改善,以前蒙古人什么都缺,茶叶、盐巴、铁器甚至吃饭用的铁锅等等都少的可怜,再加上蒙古人靠着放牧为生,牛羊马匹是他们的根本,往往冬天的一场暴风雪就会因为大量的牛羊冻死导致整个部落的毁灭,而现在却不同,因为和大明的边贸开展,土默特各部尤其是腾格尔部的生存条件已不是那么单一了,通过边贸从大明换取的大量物资,甚至包括粮食等物能让部落加强抵御天灾的风险,再加上归化城以东的平原区域原本就比较合适开垦种田,耕作也给部落带来收益,使得部落减少了诸多后顾之忧。

“东边的那些人情况如何?”塔娜开口询问。

她所问的东边的那些人不是察哈尔的蒙古人,正是归化城以东平原耕作的那些明人。

蒙古人在归化城以东开垦种植的时间很久了,在归化城初建时期就有了,不少因为生计缘故从南方逃到草原的明人被蒙古人收留,这些明人不适合放牧,却适合种地。

三娘子时代,三娘子为鼓励这些明人进行种植,特意在归化城以东区域划分了一大片适合种植的土地。但三娘子去世后,这个政策就渐渐消亡了,虽然这片区域依旧有明人和少部分蒙古人在种植,可无论规模和出产根本比不上最兴旺的那些年。

腾格尔部成为土默特的主人后,朱慎锥就决定重新启用当年三娘子的政策,在归化城以东区域大面积开荒种植,招揽人手遍户齐民。不过这时候在草原的明人已不多了,几代人下来,再加上连绵的战争,能够在此安居下来种地的明人只有最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草原其实并不缺人,可缺少能种地的人。蒙古人会放牧,可要让他们去种地就很难办到。除去少部分和以前的明人一起开垦种地的半汉化蒙古人外,大部分蒙古人连小麦和牧草的区别都分不出来,更不用说拿起锄头种地了。

所以在恢复这个政策之后,那边的开荒种植发展的有些不尽人意,但一年多前这个情况开始改变,因为闯王高迎祥的兵败,导致他的部队全军覆没,俘虏者不计其数。

为解决这些俘虏,朱慎锥指示洪承畴和孙传庭把这些人丁全部卖去了蒙古,也就是卖给了腾格尔部。原本洪承畴就打算杀个精光以绝后患的,可当得知还有这个处置办法后,洪承畴马上双手表示赞同,毕竟杀人的理由再充足,要杀这几万人终究太狠,人头可不是韭菜,割了还能长出来了,背负一个屠夫的骂名不是什么好事,既然有更好的办法何乐不为呢?何况卖给蒙古人不光能解决这些人的问题,还能从其中获利补充军资呢,简直一举两得。

就这样,前后陆续的六次交易中,共计四万余人被“卖”到了蒙古那边,成为了腾格尔部的财产。

这些人留在大明是不稳定因素,要知道他们可都是高迎祥的部下,哪怕就是被裹挟的也是流寇。如果就这么放归地方,万一哪天有人振臂一呼又集结起来起事呢?谁都无法确保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这也是洪承畴一开始打算高举屠刀的缘故。

可他们去了草原就不一样了,离开大明到了草原人生地不熟,而且草原茫茫,根本无法分辨东西南北,想逃也没办法逃。再加上蒙古人可不管你什么人,蒙古人的制度本就是奴隶制和半封建制,对于俘虏的管理早就有完整的一套,要不然大部落并吞小部落是怎么完成的?

王海弄到这些人后就布日固德商议了一番,决定先给这些人点颜色看看,先从其中不分缘由随机拉出几十个当众杀了,用血腥的手段直接就镇住了大部分人。

接着再以蒙古的规矩对这些人进行整编,按照具体情况来安排。其中有部分约三千多壮丁编为军队,当然这个军队不是普通的军队,而是奴隶军。蒙古人以奴隶充当军队的情况一直存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奴隶军就是蒙古西征时期遭遇的马穆鲁克军团。

马穆鲁克在蒙语中就是奴隶的意思,最早这个军团是蒙古帝国的敌人萨拉丁创建的,马穆鲁克军团在抵御蒙古西征时期曾经击败过无敌天下的蒙古铁骑,让蒙古人吃了不少苦头。之后蒙古人效仿萨拉丁也组建了类似马穆鲁克军团的部队,用奴隶来作为士兵和敌人作战,并给其起了一个名字叫“孛斡勒”。

把一部分人作为孛斡勒组成军队,由腾格尔部各百户、千户管辖和指挥,并且依照规矩来进行管理。只要他们能在战场上获得战功,就能脱离孛斡勒最低的身份,从而拥有下级牧民的待遇,但要做到这点却很难,要知道孛斡勒在战场上通常是炮灰,危险性和死亡率极高,一仗下来能活下来并获得战功者寥寥无几,可就算这样对于这些俘虏来说也算是一条出路了。

至于大部分普通俘虏,全部送去开荒种地,流寇本就是农民,种地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很熟悉的工作,而且腾格尔部也缺少种地的明人,把他们这样进行安置最合适不过。

但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奴隶,要想改变同样需要成绩和时间,虽然这个难度比当孛斡勒更大些,可毕竟种地不会死人,只要有盼头,这些本就是泥腿子俘虏还是愿意干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