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四十一章 京察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七百四十一章 京察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温体仁本就和东林党不对付,双方明争暗斗多番交手,现在怎么可能在这件事上轻飘飘放过方逢年?

温体仁当即就反驳方逢年话中的谬论,方逢年摆明着就是先想和稀泥,然后留个手尾等以后再翻此事出来,温体仁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直接斥问方逢年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的确认为龚鼎孳就如奏折中所言死于意外呢?还是因为如今锦州的局势暂时搁置?

“该死的温体仁!”方逢年心中恼怒,温体仁猜的没错,他的确是这样打算的。如按着陈新甲的意思让杨廷麟去锦州,东林党必又失一员大将,他方逢年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这种事发生?而且方逢年的想法和杨廷麟是一样的,都觉得龚鼎孳之死太过蹊跷,但现在并不是严查此事的好时候,先把这事按下来搁置一旁,等日后有机会再查也不迟。

可温体仁一下子就看出了他的算盘,当着众人的面追问他究竟,这让方逢年左右为难了。

假如他说暂时搁置,那么不仅是温体仁,包括杨嗣昌、陈新甲、徐宪成等人必然反对,弄不好杨廷麟去锦州这事就这么定下了。锦州现在可不是什么好去处,没见杨廷麟的脸都有些发白了么?

可如果说确定龚鼎孳这件事就是意外,承认锦州来的奏折里所说没有问题的话,那么龚鼎孳这件事就盖棺定论了,未来再翻此案再不可能。

瞬间,几个念头在方逢年的心中转了几圈,方逢年最后一咬牙道:“臣以为龚鼎孳此事就是一个意外,不必再查!”

这话一出,几个东林党大佬心中长叹,而东林党中的几个年轻官员却是脸上露出愤愤之色,方逢年这个回答等于承认了龚鼎孳之死就是意外,这让东林党中不少人不由得有兔死狐悲的感受。

可方逢年又能怎么办呢?难道他直接否认不成?如果否认的话,那么事件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接下来以严查龚鼎孳此事为由,杨廷麟就得去锦州送死,龚鼎孳已经没了,总不能再白白损失一个杨廷麟吧?

就连杨廷麟本人都是如此,虽脸上略有愤慨之色,但眉目中同样也是松了一口气,有了方逢年为自己打圆场,辽东总不用去了吧?自己的小命也能保住了。

“杨大人,你觉得如何?”温体仁得理不饶人,直接对杨廷麟追问道。

杨廷麟迟疑了下,虽然他嘴上想说不赞同这个结果,可理智却又告诉他绝对不能这么讲,张了张嘴,最终他只能回道:“臣认同方大人所言……。”

“软骨头!”

“小人!”

“贪生怕死之辈!”

“东林之耻!”

当杨廷麟说出这句话后,朝堂上不少望向他的目光全都变了,如果这时候杨廷麟依旧执意要为好友查明真相的话,大家还能对他佩服一二,至少杨廷麟的东林风骨犹在,哪怕就是去了锦州最终结果难测,可杨廷麟依旧能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但现在杨廷麟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分明就是不敢去锦州,为了身家性命连好友之死真相都不顾了。

方逢年做出这个决定还能原谅,毕竟他这样做是为了杨廷麟着想。可你杨廷麟如此表态就完全不同了,你这样做对得起龚鼎孳么?对得起东林风骨么?再加上你杨廷麟刚前还气愤难填要给龚鼎孳讨一个说法,可转眼间就态度如此大变,究竟是为何如何,难道大家看不明白?

感受到四面八方而来的目光,杨廷麟如芒在背,额头冒出了冷汗。此时他心中很是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说刚才认同的话,如果咬牙坚持否认,那么众人也不会那么看待自己。

可坚持的话自己就得去锦州,锦州如今是凶险之地,先不说这仗最终如何,仅仅是龚鼎孳死的莫名其妙,自己去了那边绝没好下场。说不定就算躲过皇太极的拦截到了锦州,他杨廷麟接下来也会面对龚鼎孳同样的结果,不是跌死就是战死,或者吃饭噎死?喝水呛死?各种千奇百怪的死法瞬间就从心头冒了出来,让杨廷麟后怕不已。

权衡利弊,最终杨廷麟还是觉得自己的小命最要紧,这样白白送死实在是太不值得了。再说了,受一时的委屈又如何?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年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呢,他杨廷麟今日只不过是效仿古人,有何不可?

终于想通了,杨廷麟也不顾那些望向自己的目光,朝着正位的朱慎锥行了一礼,然后一言不发回到了原来所站的位置。

见此结果,朱慎锥当即宣布此事到此为止,就以方逢年的结论了结。朝廷对龚鼎孳加以抚恤,特以其死战死而论,荫其子为锦衣百户。

处置了此事后,对宁前兵备道一职的重设也没人再次提出,这些臣子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现在锦州的局势危险?虽说宁前兵备道之职重要,可这种时候去锦州凶多吉少,谁有这个胆量毛遂自荐?没看见就连刚才叫嚣的杨廷麟都熄火了?如果自己出来再扯这事说不定这个差事就落到了自己头上,大家又不傻,怎么可能这样做?

朱慎锥也没当众征求如何救援锦州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根本没什么结果。朝堂上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军事,而且还有东林党等人捣乱,在这里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根本讨论不出结果来。

对此朱慎锥只是表态会同内阁、兵部另行商讨,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所以今天暂时就不讨论了。这点得到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的认可,有了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的表态,众人也默认了下来,毕竟这件事实在太大,不是普通官员就能插手的。

正当所有人以为今日的朝会就会这样结束时,徐宪成却站了出来。

“殿下,臣有一事要奏!”

“有何事奏?”

“臣自上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已有月余,臣仔细查阅都察院这些年的公案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本按旧例,朝廷每六年就应进行一次京察,但不知为何一直未能实施,臣以为京察制度乃是我大明立国就定下的,此制度极其重要,不可疏忽,臣身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恳请殿下恢复京察,考核官员,以清朝纲!”

徐宪成这话一出不少人大惊,京察制度是太祖朱元璋设置的,是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官员的绩效和能力,还包括官员的廉洁、为官成就等各方面。

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对官员的重要管理制度,通过这个制度考核官员,达到能者上,不能者下,清廉者上,贪腐者下的效果。但自万历中期开始,由于万历皇帝怠政,常年不上朝就连大臣都不见,这个制度渐渐就变得名存实亡了。

等到天启继位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阉党横行朝堂,京察更就没人提及。而崇祯皇帝登基后京察制度也没恢复,朝堂基本掌控在东林党的手中,崇祯皇帝一直被内外忧患弄的焦头烂额,哪里还想得起京察来?

虽然京察制度一直在,官员表面上的考核也从未停止,可实际上这已经和最初的京察制度有着很大区别了,完全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罢了。

而今日徐宪成突然指出了京察问题,这让所有人大惊,同时也不由得提防起来。

京察制度针对的官员群体是在京五品以下官员,对于像六部尚书、侍郎、内阁阁老等级别的高官似乎没什么关系,可要知道五品以下官员群体才是在京官员最多的群体,而且六部给事中、御史这些官员恰恰就在考核范围之内,这些人大多都属于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甚至一大半还是东林党人。

说句不好听的,别看这些喷子嘴上仁义道德,在朝堂吹的天花乱坠,更是经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攻击政敌,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可实际上这些人屁股后面都是一堆屎,没一个屁股是干净的,不查没事,一查全是问题,之前京察名存实亡,大家自然逍遥自在,可今天徐宪成突然提出要恢复京察,这谁能不慌?

瞬间,几个大佬就明白了徐宪成的用意,更知道徐宪成之所以会提出京察问题,根本就是朱慎锥的意思。

谁不知道徐宪成和朱慎锥的关系?如果这件事不是朱慎锥的指使,打死他们都不信。

但正面反对却也不可能,一来徐宪成本就是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二把手,京察制度本就是都察院管着,这是徐宪成的本职工作。二来这个制度是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从未有废除过,这些年来这个制度名存实亡不代表这个制度就没了,徐宪成以右都御史的名义要求重启京察理由再正当不过。

此外,虽然徐宪成是朱慎锥的小舅子,可徐宪成在士林中的名气不小,他不仅是正牌子进士出身,还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复社这些年发展的极为迅猛,早在多年前复社就有“小东林党”之称,而如今复社更有后来居上的姿态,徐宪成身边就围着一群复社的人,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也年轻,却一腔热血,更重要的是天不怕地不怕,要论激进比东林党还甚,谁都不想轻易去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