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三十八章 锦州之围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七百三十八章 锦州之围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华殿,朱慎锥正听着周安民的汇报。

几日前宁前兵备道龚鼎孳在锦州城出了意外,不小心失足跌落城头,当场身亡。

此事来的实在突然,正在城外领兵的祖大寿听到消息后果断收兵回城,取消了原本的出城作战方案,再一次改为坚守锦州的战术。

堂堂宁前兵备道居然这么就死了,实在是令人无语。不过这件事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而且当时龚鼎孳的身边都是他的下属和亲兵,祖大寿人在城外,再加上龚鼎孳之前执意要上城头为三军擂鼓,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随后更要去女墙那边观战,最终不小心跌落,整个过程所有人全是在场目睹的。

按照传闻,应该是龚鼎孳太过体弱,送祖大寿出城时不仅喝了酒,还用尽气力擂鼓助威从而导致身体不适,这才发生的意外。这件事发生后,锦州守军在祖大寿的指挥下取消了出城作战准备,再次改为坚守,同时也把此事写成奏折递往京师。

表面上来就是这个经过,可实际上龚鼎孳的死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而是锦衣卫暗中下的手。

锦衣卫在龚鼎孳身边早就有所布置,借此机会暗中做了点手脚罢了,其中龚鼎孳喝的那碗酒里锦衣卫下了药,这药并不致命,但有着至幻和兴奋作用,也正是因为喝了这个药,龚鼎孳才会兴致大发擂鼓助威,药力发散之下,龚鼎孳的情绪达到了顶峰,而他的身体素质又扛不住药性产生了幻觉。

在这种情况下,他跑到女墙边纯粹就是找死,何况当时搀扶他去女墙的两个亲兵中其中一个就是锦衣卫的人,趁着谁都不注意的机会,悄悄在龚鼎孳脚下给他来了一记,借力暗中推了他一把,本就因为药效缘故反应迟钝的龚鼎孳怎么可能躲过,就这样直接一头就摔了下去,落了个跌死城头的下场。

听完周安民的汇报,朱慎锥心中很是满意,他也没想到龚鼎孳会是用这种方式送了性命,而且锦衣卫还做的天衣无缝。

“干的不错,下手之人当重赏才是,此事你来安排吧。”朱慎锥说道。

“监国放心,臣定然不会亏待了他们。”周安民笑着回道,神色很是轻松,这件事做的着实漂亮,就连他得知消息也颇为意外,谋划此事并安排下手的那锦衣百户是个人才啊!

“祖大寿那边如何?”

“回监国,经此一事祖大寿自然以监国惟命是从,何况他的把柄捏在臣手上,要想和以前一样首鼠两端是绝不可能了。”

“呵呵,这倒是个好消息。”朱慎锥微微点头,祖大寿和吴襄两人他一直在拉拢,甚至不惜给了他们爵位。可这两个家伙都是老狐狸,简直就是滑不留手,之前让周安民通过锦衣卫给祖大寿带话,就是想借龚鼎孳一事让祖大寿彻底站到自己这边来,可没想祖大寿自持是辽东将门,妄图首鼠两端各不得罪,死活不肯对龚鼎孳下手。

这一次说起来也是龚鼎孳自己找死,居然拿着皇太极的书信去逼迫祖大寿,从而把祖大寿得罪死了。没了退路的祖大寿彻底放弃了对文官集团的幻想,和锦衣卫联手弄死了龚鼎孳。

现在龚鼎孳一死,在锦州的祖大寿身边没了钳制,龚鼎孳所带来的隐患和压力彻底消除,接下来的仗也能按照祖大寿的想法去打,短时间内锦州安然无恙。

不过同时,祖大寿也经此事站到了朱慎锥这边,再也没有退路。如果祖大寿还想在大明继续混的话,也只能依靠朱慎锥了。要不然仅凭着暗中谋划龚鼎孳这条罪名,祖大寿的死罪是绝对逃不过的,别说朱慎锥了,就算是所有文官集团成员都不会放过祖大寿。

锦州那边的情况朱慎锥得知的要比朝廷早一些,算时间最多两日关于龚鼎孳出事的消息就会抵达京师。

眼下锦州城被建奴围困,龚鼎孳的麻烦虽然解除了,可这场仗接下来怎么打却是一个问题。

在朱慎锥初任监国时就和辽东诸将去了信件,告知他对辽东战事的打算,其中还特意点到了他的底线是山海关,至于山海关外的其他防线能守就守,不能守可以直接放弃。

朱慎锥不是崇祯皇帝,他可没奢望短时间内就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如果辽东问题能这么好解决的话也不会打了这么多年了,而且自萨尔浒之战开始到如今数十年的时间里,辽东战场上明军一直就是败多胜少,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军费开支,却始终没有什么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辽东战场的进攻姿态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辽东不是关内,明军的防线就在皇太极的眼皮底下,皇太极的八旗精锐随时可以发动进攻,明军却只能被动还击,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已多次吃亏了,难道这亏还吃得不够么?

建奴问题必须解决,但不是现在。朱慎锥清醒的很,眼下大明虽在往好的方面转变,可内部问题依旧重重。哪怕高迎祥已经处决,可地方各股流寇还在,尤其是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这最大的三支威胁最大的流寇一日不除,朱慎锥就一日不能安心。

此外还有财政问题,朝廷的党争问题,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一日不解决,外患绝不可能彻底清除,现在朱慎锥最为关注的是大明内部,而不是外敌,至于辽东建奴方面只要守住山海关一线,不给皇太极突破的可能,那么大明就能安然无恙。

可朱慎锥虽是这么想,但祖大寿等人却有自己的算盘,就和在龚鼎孳这件事上一样,祖大寿作为辽东将门的领头人却没听从朱慎锥的建议,当皇太极出兵后明摆着是冲锦州城而来的时候,祖大寿没有快速做出反应,甚至都没防备杏山的苏班岱蒙古部,使得苏班岱直接投靠了皇太极,令锦州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其实在这种时候祖大寿应该就知道锦州即将要被皇太极包围了,当时祖大寿还是有机会把锦州的军民直接后撤至宁远的,只要全军快速撤回宁远,放弃锦州,哪怕皇太极拿下锦州也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据点罢了,反而祖大寿的部队就此跳出了皇太极的包围圈,使得皇太极意图围城打援的谋划彻底落空。

但祖大寿却没这么干,一方面是龚鼎孳的缘故,有龚鼎孳在祖大寿放弃锦州谈何容易?恐怕他刚起这个念头龚鼎孳就会出来制止,逼着祖大寿死守宁远了。

另一方是祖大寿自己的侥幸心理,他是锦州主将,锦州又是辽西走廊重要据点,而锦州城内有兵有粮,就算是死守,守上小半年是绝对没问题的。万一能守住呢?不仅有了军功,也能保住自己的地盘,如果直接就这么撤回宁远,丢失了锦州非但无功反而有过,而且作为辽东将门的领袖,祖大寿这样做也会招来手下军士和百姓的非议。

由于这些原因和祖大寿瞻前顾后的心态等,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局面。现在皇太极包围锦州的部署已经基本到位,祖大寿再想放弃锦州带所有部队和百姓撤回宁远已不可能了。

哪怕皇太极的包围圈不是异常严密,可小股部队的见缝插针可以,但大规模军队甚至百姓的转移是绝对不行的。皇太极又不傻,只要城中的祖大寿一动,他马上就能派重兵拦截,在野外作战明军本就不如八旗,何况还带了这么多百姓,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朱慎锥知道祖大寿究竟是怎么想的,也能理解他的所为,可这样一来锦州的战局就很麻烦了。

锦州被围,朝廷不可能不救,何况朱慎锥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旦朱慎锥坐视锦州的祖大寿部被最终歼灭,那么他这个监国威望必然大跌,那些已经投靠自己的军将,包括许多还在观望两边讨好的官员们肯定会对朱慎锥大失所望,从而使得朱慎锥刚刚稳固的地位就此崩塌。

可救又不是那么好救的,皇太极明摆着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一旦直接派兵过去一头撞进皇太极布置下的口袋阵,非但无法解救锦州,反而会把所有援军给搭进去。

历史上也是如此,在皇太极围困锦州的时候,崇祯皇帝直接调正在陕西剿灭流寇的洪承畴部至辽东,让他担任蓟辽督师,同时领十五万大军由山海关而出直向锦州为祖大寿解围。

当时的洪承畴很清楚皇太极的布置,更明白解围的风险之大。为此洪承畴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把手中的军队布置成一个乌龟壳的姿态,以守代攻,每日里只前进十几里地,谨慎异常,以防中了皇太极的圈套。

洪承畴的战法虽然迟缓,却很是有效,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和建奴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虽没能解除锦州之围,却也大大减轻了锦州方面的压力。

可因为洪承畴的进展太过缓慢,几个月下来战事都未能结束,耐不住性子的崇祯皇帝直接下旨把洪承畴训斥了一番,命令他所部必须快速进军,解除锦州之围。当接了圣旨,实在没办法的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改变了战术,亲自领兵快速进军,但没想正是此举遭受了最终惨败,在松山一战洪承畴全军覆没,而他本人最终也被俘,指挥的十五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

洪承畴兵败后,锦州的祖大寿彻底失望,他明白已不可能再有人来救他了,心灰意冷之下开城投降,从而导致大明在辽东的宁锦防线不仅丢失,就连最精锐的洪承畴十五万大军再加祖大寿的锦州守军也全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