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九十章 取消辽饷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九十章 取消辽饷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至少两三年里朱慎锥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的问题,所以就算这一次税款交解出点岔子,也动摇不了朝廷的财政运转。

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这银子是肯定不够用的,就像这一次光是打退皇太极的进攻,调集重兵驻守长城,军费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就高达近百万之巨。

从天启朝到崇祯朝,大明的财政开支中最大部分就是辽饷,天启初年,辽东军饷开支达到了高峰,四年内辽饷高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的辽饷支出为四百三十万两之巨。

等到崇祯朝,辽饷维持在每年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左右,几乎占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部,如此大的开支却依旧无法让辽东战局稳固,明军在辽东败多胜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实力却越来越强,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

当然了,这些辽饷开支中真正花在军队身上有多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要知道大明正统年间,九边的全部军饷开支仅每年不到三十万两,而现在仅辽东一地就超过了三百五十万两,足足是正统年间的十二倍之巨。

这么多银子,一部分是被上下其手给“漂没”了,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朝廷拨款下来还没出京呢,银子就直接少了二至三成,等到了辽东,蓟辽总督、辽东巡抚这些人过一过手,这银子又少了这个比例,最初拨款的一百万转眼就变成了五十万。

这还没完,接着辽东将门各将领拿到银子后,五十万就成了三十万甚至更少,随后因为宁锦防线的修缮又支出一部分,其中又给贪污了不少,最终落到军队的普通士兵头上,原本一百万的军饷就成了十万甚至更少的数额。

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辽饷实际用在实处的仅仅百分之十,有些胆子大的将领们就连这百分之十都无法保证,朝廷拨了这么多钱,从上到下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可军士们却依旧连三餐不饱实发军饷不足,这战斗力如何保证?

辽饷到如今已成了一个黑洞,就算把再多的银子往里面填也填不饱这些人的横欲。

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要以武力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很难做到,大明现在内部问题严重,地方叛乱未平,各地天灾频繁,大明的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何谈对外战争?

这一次应战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是皇太极主动出兵,朱慎锥根本不想打这一仗。可既然打了,那么就必须集中力量打赢,只有打赢这一仗,辽东才会太平些日子,吃了大亏的皇太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来进攻大明。

而且这次朱慎锥不光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还调动了土默特各部的底牌,直接包抄皇太极的后路,以此给对方震慑。

这样一来,皇太极以后再想从蒙古绕道过山海关攻击大明就要掂量一下,在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前,皇太极应该不会再冒这种风险。毕竟土默特虎视眈眈,正面的明军又不好对付,皇太极的八旗再能打人数也是有限,哪怕三五个换一个明军,皇太极也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

所以说朱慎锥判断接下来皇太极绝对不会再从蒙古绕行进攻大明,大明只需要在蓟州到遵化一带驻守一支军队,恢复之前蓟州镇的规模,然后遏制住山海关一线的防御,就能把皇太极拦在辽东。

从这点来看,朱慎锥的目的是要改变之前的辽东战略方向,一直以来大明在辽东的战略都是彻底解决当时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政权,以消灭对方收复整个辽东为目的。

无论是最初的萨尔浒之战,还是后来孙承宗以守为攻步步紧逼,又或者袁崇焕大言不惭号称“五年平辽”之策,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但以目前的大明局势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暂时是不可能的,如果明知不可为而继续为之,那么大明非但要在辽东战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不断因为巨额辽饷的拖累导致大明财政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得整个国家虚弱下去。

朱慎锥决定调整辽东战略,由守为攻,与其花大量的军费去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倒不如改变战略目标。

辽西走廊是最好的防线,目前控制在明军手中的防线相对稳固,只要不奢望去进攻,仅仅只是做好防守的话,皇太极再有能力也攻不破这道防线,更不用说打破山海关了。

之前朱慎锥给吴襄和祖大寿的信中让他们伺机而动,不要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驻守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是最后的底线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在辽东摆那么多部队根本就没必要,先不说这些部队的空饷情况严重,几十万大军中近半都是空额,占有了大量开支,而且这些军队摆在辽东也造成了后勤的极大压力,光是粮食和物资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压缩防线,转攻为守也可以减轻后勤压力,同时也能把这些军队从辽东直接调至蓟州镇,重建蓟州镇以预防来自北方蒙古的进攻,确保长城防线稳如泰山。

不过要做到这点并非是容易的事,转攻为守的建议一旦提出,必然会遭受诸多的反对。其中关于辽东乃大明国土,建奴乃大明反贼,坐视反贼侵占国土自立政权是对大明的挑衅,如此行为必然无法容忍,更何况大明和建奴交战数十年,一旦现在改变战略目的,不等于这么多年的仗白打了?那么多将士白白牺牲了么?

天朝上国如何能如此被羞辱,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叫嚣着绝对不能妥协,甚至不灭建奴誓不罢休的口号必然会出现,还会有极大可能把万历先帝和天启先帝的政策拿出来反复说,以此来确定他们坚持的正确性。

可实际上真是因为这样么?朱慎锥心里很清楚当然不是,关键原因是辽东战场已不仅是军事问题,而是成为了一个“买卖”,围绕着辽东战事,每年朝廷财政支出近四百万两,几乎是大明财政的全部,这还没包括皇室在其中补贴的部分呢。

另外大量的物资运输,其中粮食和军械方面更是数额巨大,这些都是关键。许多人已成为了其中的利益既得者,一旦朝廷政策改变,不再在辽东投入巨量资金,那么这个买卖也等于没了。

没了买卖,就赚不到银子,没了银子哪里还有收益?常言说得好,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为了白花花的银子,这些人怎么可能放弃这细水长流又收益巨大的好买卖呢?

“殿下,此事可得三思啊!”当温体仁得知朱慎锥的想法后顿时吓了一跳,就算是自誉为“孤臣”的温体仁也没想到朱慎锥会向辽东战事动手。

“此事本王已意决,并非同你讨论,不过本王也没想过把此事公之于众,先生是内阁首辅,当知晓辽饷之重,如朝廷去掉如此大的开支,这些钱能用在何处,又能做些什么,先生应该明白。”

“臣自然是明白的,可是殿下,如此做虽能遮掩一时,却瞒不了太久,万一……。”温体仁忍不住再劝,他太了解这些利益群体了,这是直接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啊!虽然朱慎锥直接表态关于辽东战略的改变不会公之于众,而是只做不说,可这样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就算做了,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会明白过来,等到那时候群起而攻之,以辽东战事为由闹起来,朱慎锥又怎么应付?

“放心,此事本王已有安排,先生不必担忧,到时候自然知晓。”朱慎锥轻描淡写笑着说道,温体仁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朱慎锥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不过既然朱慎锥如此决定,他作为首辅也只能听命,只希望到时候这事不要闹太大,免得无法收拾。

毕竟现在温体仁的权利富贵来自于朱慎锥,自从接受了朱慎锥让他继续担任首辅之后,温体仁已彻底上了朱慎锥这条船了。温体仁在朝中并没什么朋友,相反处处都是敌人,只有抱着朱慎锥的大腿,他这个首辅才能坐得稳当。

一旦朱慎锥倒台,他温体仁也绝对没有好下场,这点温体仁心里清楚的很。要说满朝中谁最不希望朱慎锥垮的,除朱慎锥的原本班底外,也就是温体仁了。

“对了先生,本王打算取消加征的辽饷,此事你如何看?”

温体仁一愣,他没想到朱慎锥不仅要改变辽东战略,甚至连之前征收的辽饷也要直接取消,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

“崇祯年,征派辽饷,导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更引起各地叛乱四起,民不聊生。本王觉得,与其再征辽饷,倒不如直接取消,本王实际查过,如今每年征派辽饷数额虽能缓一时之极,可地方因叛乱而至的损失却远超出了这个份额。”

“征派辽饷一事,实在是得不偿失,更大失民心,如继续下去,哪怕剿灭各地叛乱,老百姓活不下去依旧会再反。如此反反复复,大明如何承受得起?倒不如直接取消的更好。”

“殿下仁慈,臣为天下百姓谢殿下之恩。”温体仁虽不是什么好人,但在这番话下也有所触动心情,当即起身朝着朱慎锥大礼长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