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七十章 名不虚传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七十章 名不虚传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三桂边听边点头,王晋武说出的理由并没问题,不过从王晋武的布置来看如在喜峰口以北开战,从地形来说并不占优,毕竟如依托喜峰口交战,虽喜峰口已被皇太极破坏过,可基础还在,哪怕守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终究比在北边交战要有把握的多。

既然王晋武对喜峰口的情况如此了解,可偏偏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难道王晋武这么做有着其他深意?想到这,吴三桂凝神看着沙盘,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喜峰口以北区域,看了好一会儿接着又渐渐移向了西北方向,朝着白马川望去,随后又转移回来,片刻后他猛然抬头,似乎想到了什么。

“王帅!你不会不光是把战场往前移,还有打算包抄皇太极后路的想法吧?”

“哈哈哈!”王晋武大笑起来,同时心中对吴三桂更高看了一眼。这个吴三桂还真是名不虚传啊!仅凭着一个沙盘,再加刚才自己的三言两语就判断出了自己图谋。

没错,喜峰口以北开战的确有着不便,但也有好处。其实守喜峰口就和守城道理是一样的,兵法上说过,守城不能孤守,必须在城外放一支部队配合城中军队协同作战守城,如果孤守城池必然会败。

而大明许多将领守城虽知道这个道理,但往往在真正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却经常采取死守的姿态。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将领对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没有信心,更担心不死守的话反而会给建奴各个击破。就像之前袁崇焕守宁远,祖大寿守大凌河一般,采取的作战都是死守,依托城池和火器作战,意图击退来敌。

可问题在于对手不是傻瓜,明明知道自己在火器方面远不如明军,明军不仅有城墙掩护,还有杀伤力极强的火炮火枪,在这种情况下不顾伤亡进攻城池?傻子才干呢。

努尔哈赤傻么?当然不傻!皇太极傻?自然也不是,所以当时的后金无论是进攻宁远或者大凌河都没有拿人命去堆,靠着人命和明军争夺从而攻破城池是白痴才会干的。

他们攻城基本只是试探,而且所使用的兵力大多也不是八旗精锐,只是用附庸包衣或者蒙古八旗和汉军旗去担任主攻。

一旦发现拿不下,毫不迟疑直接撤出明军的火力范围,确保自己的损伤不会过大。至于接下的动作往往是一方面围城,另一方面关注明军的援军实施打援战术,甚至派出军队在周边区域四处掠夺到处破坏,以削弱大明对辽东地方的控制,同时依靠掠夺资源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宁远大战中,觉华岛沦陷就是如此,努尔哈赤没打下宁远并非袁崇焕有多厉害,也不是惧怕宁远城头的大炮之威。借着宁远死守不出的机会,努尔哈赤掉转枪头突袭觉华岛,从而造成了觉华岛惨案,整个觉华岛上的明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储存在觉华岛的大量物资不是被努尔哈赤掠走,就是一把火烧了干干净净。

宁远大捷真实的情况别人不知道,他吴三桂难道还不清楚?而努尔哈赤中炮负伤最终身亡的传言更是无稽之谈,想想都能明白,努尔哈赤要是真的被火炮打中负伤还能领兵去觉华岛?更在几个月后还亲自带兵去打蒙古人?

整个宁远之战中,后金的损失并不大,伤亡加起来也不过百人而已,就连伤筋动骨都谈不上。反观大明这边,宁远虽然保住了,可觉华岛的军民包括大量物资的损失极其严重,从这些来看,所谓宁远大捷只是袁崇焕的吹嘘罢了。

祖大寿的大凌河之战就更不用说了,大凌河连宁远都不如,祖大寿见情况不对急忙把所有部队全部撤回城内,可城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等到被皇太极围得严严实实,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祖大寿又能守多久呢?

等到城里粮食吃完,不突围就是活活饿死,这也是祖大寿最终下令突围的主要原因。可那时候突围已经晚了,皇太极在外围防范严密,失去斗志的明军更是不堪一击,最终祖大寿无奈只能假意投降,然后趁着皇太极放松警惕的机会只身逃出包围圈,他虽然侥幸逃脱,可他的子侄和部下却没那么好的运气,全部被皇太极俘虏。

王晋武要守喜峰口,如果孤守的话不是不行,但这样守的意义不大。

一来喜峰口的长城破坏严重,整段长城早就被皇太极上次给拆的差不多了,除了几处还能勉强维持外,大部分连城墙都没了。

哪怕有地利之便,再加上这几天王晋武让人对这片区域进行修缮,可要恢复原来的防御能力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这段长城要全部修缮完毕人力、物力的耗费可不是小数,朝廷现在已经财政破产了,崇祯皇帝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根本拿不出这笔银子来,从目前情况来看,也没这个时间。

所以临时的修缮只是在原本被破坏长城的基础上做些弥补罢了,一旦开战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王晋武心里很明白。

至于第二个原因,是喜峰口这个地方的地形问题,虽然喜峰口关隘险要,易守难攻,可问题在于喜峰口根本摆不了多少部队,王晋武实地去看过,按照他的观察喜峰口最多也就摆上一千多人,这些部队上去如喜峰口没有遭到破坏问题还不大,可现在驻守起来很不容易。

一旦皇太极用重兵反复攻击,这千人能不能挡住很难预料,而且万一被突破,后面的部队不能及时堵上来,喜峰口就会落到对方手里。如皇太极拿下喜峰口,八旗就占据了地利优势,由高往下直接就能冲进长城,到时候更难阻拦。

所以王晋武想了想绝对不能孤守喜峰口,不能给皇太极集中兵力毫无顾虑地冲击喜峰口的机会,所以他必须把战场向北延伸,在长城以北也摆上一支部队,从而配合喜峰口的守军牵制皇太极的军队,为驻守喜峰口减轻压力。

就这样,王晋武把目标盯上了位于喜峰口东北方向的高地,这片区域在长城以北,离着喜峰口并不算远,而且这里属于燕山山脉,向东南就是熊窝头,同属于长城防线区域,有烽火台可以驻军,一旦抵御不住可直接撤到熊窝头,如果皇太极进攻熊窝头能依托长城进行防守,假如皇太极撤军继续进攻喜峰口,那么熊窝头的军队就能继续返回原本的阵地,再配合喜峰口的守军作战。

进可攻,退可守,这个地方的便利之处就在这里。另外王晋武手里有着大量的火器部队,还拥有诸多的火炮,居高而守,火器的优势很大。而皇太极的八旗是仰面作战,骑兵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听完王晋武的解释,吴三桂认真看了一会地形,顿时拍案叫好。如此一来,喜峰口的劣势就被东北方向的高地给弥补了,而且双方配合作战互为犄角,驻守起来多了几分把握。

“不过王帅,你又如何切断皇太极的后路呢?难不成从其他关隘出兵?”

“呵呵,正是如此,如依长伯之见,你觉得从哪里出兵更妥当些?”王晋武笑着反问。

吴三桂没有马上回答,继续问了一句:“敢问王帅,如出兵长城以北,你是打算用骑兵还是步军?是想袭扰皇太极的后军还是要歼其一部?”

“歼其一部并无十足把握,至于用兵嘛……。”王晋武想了想道:“袭扰后军,靠的是灵活机动,自然是骑兵为主。”

吴三桂大笑,王晋武这话直接说到了他的心里,他刚才之所以这样问是想听听王晋武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王晋武是打算用步骑并出,并存着歼灭八旗一部的想法,吴三桂现在恐怕就直接劝阻了。

作为关宁军的副将,吴三桂十六岁就随父和建奴作战了,十多年下来,年轻的吴三桂对于建奴的战斗力比任何人都清楚,虽然他承认王晋武和他所见过的将领有着极大不同,而且入城以来所见王晋武的部下也比明军更为精锐,但他担心王晋武第一次和八旗交手过于自大,八旗可不是那么好打的,而且这一次的对手可是皇太极,当年努尔哈赤就不好对付,更何况皇太极比其父更难以对付,假如轻敌别说守住蓟州镇,甚至还会导致大败。

而现在王晋武直接告诉吴三桂他的打算,并着重说明了只以骑兵袭扰敌军后方,并不求歼其一部的想法,这表示王晋武的头脑很是清醒,没有冲动。这样一来吴三桂心中顿时大定,对王晋武更佩服了几分。

“如此,末将建议走古北口,出长城后直接攻白马川袭扰皇太极,一击就走,绝不恋战,如八旗派兵追击,我部也可快速退回,或绕行将军石关也可,关键就是攻其不备!灵活机动”吴三桂毫不迟疑朝着沙盘上的位置说道,同时说出了他的看法。

王晋武认真听着,时不时微微点头,吴三桂不愧是关宁军中的佼佼者,更是精通骑兵战术的,他的战法很简单,就是不断袭扰皇太极的后路,你皇太极不是打算在白马川聚集么?不是准备以喜峰口作为突破口么?那么我就用骑兵对你后方进行袭扰偷袭,让你无法集中用兵打喜峰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