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四十九章 稳定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四十九章 稳定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华殿,朱慎锥这几日忙忙碌碌,连休息的时间都没。

刚拿下京师和皇宫,控制了大明中枢,他手上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在安定京师的第一时间,朱慎锥就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向大明各地发去诏书,告知地方各部不必再来京师勤王,朱慎锥带兵清君侧、靖国难已拿下了京师,并且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许可,暂摄朝政。

诏书中说明此事,令各省、州府等稳定地方,不必慌张,大明依旧还是大明,大家该干嘛还是干嘛。各地军队除正在围剿流寇高迎祥等之外,其余部队一律不得擅自调动,更不得越境。至于已在勤王路上的各部立即返回驻地,如不遵诏令,就是叛乱。

至于地方官员,一律照旧,只要表明支持朝廷的态度,不管之前做了什么既往不咎。这份诏书发出去后不久,很快陆续到了各人手中,不少人见后如五雷轰顶,惊得目瞪口呆。

谁都没想到,区区一个不起眼的宗室突然举兵,不仅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居然给他做成了,从拿下保定到攻破京师占据皇城,整个过程连十日都没,现在不仅京师落到了朱慎锥手中,就连崇祯皇帝和朝中文武都一个没跑。

忠于崇祯皇帝的官员们顿时痛哭流涕,如丧考妣跺脚大骂朱慎锥是奸臣贼子祸国殃民,而更多的人却神色复杂,暗暗为自己打算起来。

如果京师没破,救京师肯定是要救的,勤王就更不用说。假如崇祯皇帝死了,那么他们依旧会带兵前往京师,以救大明水火之中,为崇祯皇帝报仇。

至于再之后,大明天子究竟谁来当?这自然是很重要的,按照血脉而言,天启皇帝绝嗣,崇祯皇帝的皇子都没能跑出来,那么只有从泰昌皇帝的兄弟中挑选了。

而当年万历皇帝意图换太子,一直想立为太子的福王就是最好的人选了。拥立福王为天子,接来南京登基,然后再举兵讨伐,如此才能稳定大明局势。

可现在崇祯皇帝还活着呢,哪怕这个活着只是诏书中所言,大部分人只是将信将疑,但这件事终究还没有确定,作为臣子谁敢在这时候异动?不顾崇祯皇帝在就先去拥立福王的?这和谋反有什么区别?哪怕有人心中是这样想,可一旦做错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

就这样,各地的文武官员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除去几个头铁的依旧领兵北上,打出勤王旗号,大部分人有的按兵不动坐看局势变化,有的带兵依令返回驻地,并往京师急忙送奏折,以表明自己拥立朝廷的态度。

林林种种各不相同,一时间整个大明陷入了一种很奇怪的状态,许多人都在观察京师和朝廷的变化,并打算等那几个头铁的家伙结果如何,假如最终有变,再做决定也不迟,反正对于他们来说,谁当大明天子自己只要继续能做官就成,自己的权利和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

除去诏书外,朱慎锥还写亲笔给各地的封疆大吏、九边和地方将领分别写信,告知他们自己并非是要谋反,而是要清君侧、靖国难。眼下京师已经拿下,朱慎锥已从奸臣手里“救”出了崇祯皇帝,接下来就是辅助皇帝整顿朝纲,中兴大明。

大家作为大明重臣,一地封疆和大员,当以大明天下为重,不要以一己之力行差所事,造成国家大乱,生灵涂炭从而后悔莫及。同时,朱慎锥还借皇帝之手对各人进行封赏,升官的升官,封爵的封爵,给与许诺的给许诺,尽力拉拢各人,同时也暗中警告,让其尽快表明态度。

接管了京师和皇宫后,不仅崇祯皇帝被抓到,就连皇帝的印玺也全落到了朱慎锥的手里,写几份圣旨,盖上几个图章,对现在的朱慎锥根本不是难事。就连司礼监也在第一时间恢复,司礼监原本的几人中,王承恩和其他三人因靖难军入皇宫时带人反抗,被当场斩杀两人,王承恩和司礼监秉笔王裕民被俘,并给看押起来。

司礼监剩余的两人分别是韩赞周和方正化,方正化在宫中大乱时并没和王承恩一起拿武器反抗,怕死的他带着几个干儿子躲藏了起来,等王晋武、李佑入宫大索后,方正化这才被从藏身之处抓到,被抓时方正化吓得面无人色,跪地苦苦哀求饶他一命,并言称自己是司礼监秉笔,如留他活路,自己愿为朱慎锥效命。

虽说方正化这人品德不堪,更是贪生怕死,不过这样的小人倒也有几分用处。朱慎锥得知此事后特意让人把方正化带至文华殿见了一面,决定用一用这人,在朱慎锥看来,君子固然是好,但往往许多时候小人更为有用,而且方正化本就是司礼监秉笔,眼下初掌京师,朱慎锥身边正需要方正化这样的人,当场就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司礼监秉笔的职务。

韩赞周在之前京营主力大败时就当了俘虏,后来朱慎锥又逼着京营众人包括他韩赞周在内在檄文上签字画押,再加上早些时候已经投靠朱慎锥的李国辅,再加上临时反水抓到崇祯皇帝的杜勋,这三人加方正化在内就组成了新的司礼监。

其中韩赞周为掌印太监,取代之前的王承恩,方正化依旧作为秉笔,李国辅从御马监太监直接升秉笔,至于御马监的职务也同样还给了他,杜勋也当了秉笔,然后再从宫中的太监中挑选了两人,就这样仅仅入城后的第二日,大明司礼监就重组恢复。

在确定了新的司礼监人选同时,朱慎锥也没忘记大明另一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那就是内阁。

现在的内阁首辅是温体仁,温体仁这人算得上是崇祯内阁首辅中当的时间最久的一位了。

自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崇祯皇帝对内阁更替是史无前例的频繁,内阁阁臣包括首辅如同走马灯一般调整,许多阁臣往往进内阁没几月就被踢出内阁,就连首辅也是如此,甚至还创造了一年中更换三个首辅的记录。

之所以这样频繁更换,那是因为崇祯皇帝对内阁成员的不信任,包括对这些首辅和阁臣的能力不满。

可真的是如此么?话说回来,能当到内阁阁臣地位的那一个不是人精?要说他们没有能力自然不是,关键在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所至,一来不喜欢内阁和他顶撞,二来做事又防着内阁,至于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是他本性多疑又没有耐心,只要朝廷略微出点问题,又或者大明哪里发生了些什么,崇祯皇帝第一时间就认为是内阁的问题,内阁首辅或阁臣没有做好本职,能力不足,根本不听解释,直接换人了事。

内阁的频繁更换除去这个原因外,还有就是崇祯皇帝已渐渐明白东林党不可信任的事实。通过更换内阁成员,崇祯皇帝也有打算扶持其他党人和东林党抗衡的想法,可换上来的人却没达到崇祯皇帝的预期,这让他不满之后继续换人,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

仔细了解了如今内阁成员的情况,无论是首辅温体仁还是几个阁臣,比如范复粹、张至发等人都非东林党成员,温体仁向来以孤臣自居,在朝中哪个党都不是,当了首辅后更对崇祯皇帝惟命是从,再加上清廉自律的孤臣作风很让崇祯皇帝满意,这才是他能干这么久首辅的主要原因。

而其他几人也并非东林党成员,不是齐党就是楚党或者是浙党,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在崇祯四年后,内阁中的东林党人就全被他踢走了,之后所任命的内阁成员中基本已没了东林党存在,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已对东林党有了很深的防备,并想借内阁打压东林党,但效果并不乐观。

毕竟虽然他之后任命的内阁成员不再是东林党,可崇祯皇帝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们这些人虽不是东林党却依旧是官宦群体一员,背后都是世家大族,而且大明党争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各党之间虽东林党一家独大,可同其他党,比如浙党、齐党、楚党的争斗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为了共同利益甚至还能相互勾结,联手糊弄皇帝,崇祯皇帝从一开始用内阁打压东林党的算盘听起来不错,可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相比任用魏忠贤组成阉党和东林党对抗的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的能力和眼界包括手段差太远了,这也是他不管怎样调整内阁都起不到预料效果的原因。

而且因为内阁的不断调整,更造成了内阁不稳,朝廷政令无法长期持久实施的严重问题,再加上众人朝不保夕的地位,更让大伙不敢干事。因为你只要干事就会出错,一旦出错以崇祯皇帝的性格绝对会罢官一脚踢出内阁,甚至可能落得和当初薛国观一样悲惨下场。

一句话,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内阁都是这样的心态,更何谈朝廷其他各部衙门?大明朝廷上上下下为了自保联手糊弄和搪塞皇帝已成了默契,对于许多事更没人敢担负责任,一旦商量国家大事,不是找理由推脱就东拉西扯,最终弄的不了了之,这样下去大明能不乱才怪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