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四十章 威逼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四十章 威逼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营覆灭,京师大惊。

得此噩耗崇祯皇帝犹如五雷轰顶,整个人都呆了。

此时众人也顾不上去搞明白京营是怎么完的了,首辅温体仁建议立即发出勤王令,让各地军队马上前来救援京师,眼下京师防御更是重中之重,朱慎锥的大军已到了京师外围,转眼及至,守住京师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已没时间考虑。

慌了神的崇祯皇帝来不及多想,当即同意了温体仁的建议,让内阁拟旨招各地军队前来勤王。此外他下令京师的军队严守城墙,做好敌人攻城的准备,并令官员去发动京师百姓协助守城,以守京师。

中午时分,朱慎锥的中军主力抵达京师外围,和王晋武的前锋汇合。

昨夜一战给了朱慎锥巨大的惊喜,他怎么都没想到仅一战之下王晋武和王海等人就凭着这么点兵力击溃了京营主力,更令其全军覆没。

此战打得畅快,更打出了自己的威风,随着京营主力的被灭,眼下京师已是胆战心惊,崇祯小儿更是慌了神。

这一仗人杀了不少,俘虏更是抓了许多。说句不好听的,抓到俘虏数量甚至超过了朱慎锥全军的总额,这原本是件麻烦事。

要知道看管两万多俘虏可不简单,而且这些俘虏一旦处置不当,会对接下来的大战带来不可预料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全部杀掉以绝后患,这法子固然简单,杀光这些俘虏就没了麻烦,可问题在于朱慎锥不是皇太极,也不是蒙古人,更不是流寇,作为大明宗室,他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更何况杀俘不详,而且京营的将士大多都是京师之人,京师中家小皆在,再加上他们的亲戚朋友就更多了。

假如就这样处置了,朱慎锥的名声就彻底臭了,就算拿下京师,京师百姓也不会服他,更不用说执掌大明了。

赶来的时候朱慎锥已想过此事,并有了打算。到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论功行赏,而是亲自见了被俘虏的京营将士,尤其是襄城伯李国桢、定远侯邓文明、新宁伯谭弘业和监军太监韩赞周等主要将领。

当这些人被押至朱慎锥处时,所有人脸色惨白难看之极,还以为朱慎锥要拿他们开刀祭旗呢。就连之前本打算自杀的李国桢也是如此,他的那点勇气在自杀未果后已彻底没了,眼下身为俘虏任人摆布,而且主将吴惟英生死不知,被俘的京营将士中他的职务是最高的,除去他外就是监军太监韩赞周了。

见到这些人,朱慎锥并没有摆架子,反而很是和善。他第一时间就严厉训斥了部下,说怎么能如此对待对方呢?更是亲自给众人解开了绳索,当着众人面赔礼道歉,请他们入座,还上了茶。

见此,所有人心中微定,脸上的惊恐褪去,觉得自己的小命应该没问题,朱慎锥似乎没想杀他们的打算。

接着,朱慎锥友善地询问了他们各自身份,当听到各人报出自家名号的时候,朱慎锥更是如数家珍脱口说出了这些勋贵的祖辈,并对其为国立下功勋了如指掌。

认清楚了人,朱慎锥这才叹声对他们说,自己作为宗室起兵实在是无奈,但如今大明天下已至于此,他又不得不起兵。假如大明天下安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话,他怎么会做出这样选择呢?

现在整个大明已是摇摇欲坠,外有强敌,内有大患,各地糜烂,民不聊生。作为宗室,更是朱元璋嫡子血脉的一员,他朱慎锥怎能坐视祖宗基业毁于一旦,看这天下黎民百姓受此劫难呢?

在座的都是大明勋贵,与国同休。大明在,他们的荣华富贵就在,假如大明没了,那么他们这些勋贵还能留下什么呢?到时候不仅亡国,更是亡天下,亡家族,数代人的艰辛烟消云散,朱慎锥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结果发生呢?

正是因为这样,朱慎锥才会做出这等选择,而且他认为大明之所以如此问题不在于皇帝,也不在于百姓,更不在于勋贵,而在于朝中的奸臣们。

皇帝年幼登基,如今也不过二十多岁,而且崇祯皇帝并非太子,只是兄终弟及,以信王身份登上的大宝。

崇祯皇帝从小就没受过帝王教育,当了信王后也一直呆在王府,未有接触民间,对民生疾苦一概不知,更不懂得如何当好一个皇帝。

这样的天子哪怕有雄心壮志也是无济于事,朝廷上下那些文官们一个个忙于党争,为己私利争斗不休,更不顾天下苍生和大明基业,以至把大明闹到今天这个模样。

至于武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飞扬跋扈就是拥兵自重,辽东战事从万历年到如今已二十多年过去了,可建奴非但没有剿灭,反而越做越大,虽有朝廷的政策和用人问题,但武将同样难咎其责。

地方的流寇同样也是屡剿不尽,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继续这样折腾下去,那么大明还能坚持多久呢?常言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奸臣蒙蔽皇帝,玩弄权术,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不顾大明天下,朱慎锥实在是无法再坐视不管。

朱慎锥还特意拿三国时的故事举例子,说当年曹操大军南下,准备荡平江东一统天下。此时江东之主孙权惊恐不已,不知如何才好,张昭为首的江东群臣皆纷纷劝孙权投降,孙权见曹军势大不能敌,被劝心动有献城归降的打算,这时候鲁肃却站了出来,对孙权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孙权投降的念头,这才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鲁肃告诉孙权,面对曹操所有人都能投降,唯独孙权不能降。因为臣子投降后,他们依旧可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份地位,充其量就是换了个地方为官罢了,曹操为统治江东,不可能不用这些人,所以投降与否对他们来说并没区别。

但对孙权却是不同,孙权是江东之主,他一旦投降就什么都没了,等平定江东后,孙权所面对的只有一个结果,先为阶下囚,后为消除隐患甚至会杀掉孙权以绝后患。从这点来说,任何人都能投降曹操,唯独孙权不可,也正是因为鲁肃的这番话让孙权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投降的念头,启用周瑜同曹军在赤壁大战,才有后来的吴国基业。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朝廷上这些奸臣他们再折腾大明,哪怕大明没了,对于他们的家族又有什么影响呢?无论是谁以后当了皇帝,这些人依旧是世家大族,依旧能在朝中为官,荣华富贵不减。

可问题在于朱家的子弟何去何从?改朝换代,前朝的皇室结局如何,这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没有一个新朝会容得下前朝宗室,尤其是皇室成员。到时候不仅是亡国,更是亡族,身家性命都难保住,还谈其他?

皇室和宗室是这样,他们这些勋贵同样也是如此。勋贵与国同休,他们的一切都是大明带来的,大明没了,勋贵的下场会是怎样?难道大家就不仔细想想么?

说到这,朱慎锥又看了一眼监军太监韩赞周,叹声摇头说太监本就是皇家的奴婢,皇家和宗室没了,他们这些太监又能何去何从?其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些可不是他朱慎锥胡言乱语,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事实,还希望众人三思。

说完,朱慎锥一摆手,喊来一人,当这人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尤其是韩赞周更是瞪大了眼珠子,满面诧异。因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韩赞周的干儿子,御马监太监李国辅。

李国辅先是朝朱慎锥行了一礼,神态恭敬万分,接着就以自己的身份告知众人,然后直言说起了朱慎锥出兵的缘故,包括解释朱慎锥为何要出兵,又为何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

他直言不讳,说崇祯皇帝已被奸臣控制,所作所为并非出于本意,完全是朝中的奸臣们所指示或者操纵。而且让人心忧的是崇祯皇帝非但不知道这些,反问以为他大权在握呢,可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天下这些年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和这些奸臣脱离不了干系,崇祯皇帝已被蒙蔽太久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明就要亡了。

说到情深之处,李国辅还掉起了眼泪,跪地冲着京师方向不住磕头。这副姿态让众人看得目瞪口呆,最后李国辅告诉大家,其实皇帝已察觉到这些问题,却无能为力,为了扭转乾坤,皇帝特意派自己出京求助朱慎锥,这才有后来朱慎锥起兵直至京师,清君侧、靖国难的举动啊!

李国辅这番胡言乱语众人自然是不信的,不过就算这样大家也都是聪明人,勋贵们虽然打仗不成,但智商没有问题,而监军太监韩赞周就更不用说了,他能干到司礼监大太监的位置,自然也不是傻子。

朱慎锥把李国辅弄来,并当着大伙面说出这番话的用意为何,难道大家就不知道么?哪怕理由再离谱,可毕竟也是理由,而且不仅言之有物,还有“人证”,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些人现在都是朱慎锥的俘虏,别看朱慎锥对他们客客气气,说话间更是掏心掏肺,但别忘了就在四周,还有好几个全身着甲的亲兵在呢,这些亲兵满身都是杀气,站在一旁冷眼打量着众人,手更是握在刀剑之上,假如他们嘴里蹦出半个不字,谁能保证前一刻还友善的朱慎锥下一刻不会变脸?更血溅当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