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二十七章 全局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二十七章 全局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有把握让黑云龙站队自己这边,可朱慎锥却依旧不敢冒这个风险。毕竟这个把握不是十足的,哪怕有八分,还剩余两分未知呢。

一旦黑云龙那边有变,朱慎锥的计划就无法实施了,尤其是明军占据了居庸关,以居庸关的天险进行防御,朱慎锥的军队就算再能打,要想在短时间内击破居庸关拿下此地也不是容易的事。

假如在居庸关止步,无法迅速突破东进的话,那么朱慎锥就会面临困境。等战事一开,大明朝廷再迟钝也会快速反应过来,而且居庸关位于山西北部,靠近宣大,那边是九边重镇,大明的边军战斗力并不弱,一旦被边军缠上,崇祯皇帝再调动其他部队增援京师,那么这一仗就打成烂仗了。

等到那时候朱慎锥再想快速进军京师就没那么容易了,面对大明四面八方涌来的百万大军,朱慎锥手里的军队数量实在不算多,这样一来朱慎锥就会陷入危局,接下来的局势变化就无法掌控。

为保险起见朱慎锥情愿走玉峡关出山西,虽说玉峡关东进后先抵达河南北部,然后要折返向北才能进入北直隶,路程来说相对远了不少。这一路下来足有好几百里的路程,不过相比先至山西北部,然后走居庸关这条路而言,却没那么多不确定因素。

玉峡关进入河南后就是彰德府,这个地方当初高迎祥在击败左良玉后占据了些时日,后高迎祥北进直隶也是走的这条路,不过高迎祥并没有打进直隶多远就一头撞上了卢象升的天雄军。

卢象升率军同高迎祥大战,天雄军强大的战斗力打得高迎祥几乎怀疑人生,吃了个大亏的高迎祥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北上京师的计划,掉头向东去了山东,但没想前脚刚进山东就遭到徐宪成的迎头痛击,两战皆败后的高迎祥只能向南逃窜,意图掉头去打南京,最终在长江以北被徐宪成和卢象升再次击败,从而转向西继续逃窜。

在经历过高迎祥的流寇之患后,彰德府周边遭到了巨大破坏,眼下流寇之祸虽已过去,当初逃亡的百姓也渐渐回到了家乡,可破坏后的地方却是一片狼藉,根本不是短短数年可以恢复的。

而且左良玉在彰德府兵败同样损失惨重,后虽重新整顿兵马,补充了兵源,但战斗力减弱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因为高迎祥的到处流窜,导致各部明军四处围追堵截,现在除去徐宪成的军队依旧驻扎山东外,左良玉部、卢象升部、曹文诏部、贺人龙部都在总督陈奇瑜的指挥下对高迎祥、张献忠等流寇作战。

而在四川,秦良玉的白杆军严阵以待,已打开了口袋等着高迎祥钻进来,在陕西孙传庭和洪承畴配合默契,一方面继续围剿陕西的流寇,另一方面也密切注视四川、湖广等地的局势,做好了随时配合陈奇瑜作战的准备。

从这些情况来看,眼下大明的主要兵力都在河南南部、湖广、四川、陕西一带,反而北直隶的明军并不多。

现在北直隶的明军只有普通的卫所军队,再加上昌平总兵尤世威、保定总兵曹鸣雷和总督杨文岳的兵马,此外崇祯皇帝还任命史可法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巡抚北直隶以南各地,从这些情况来说,京师附近并没有多少明军,大部分军队都散在了北直隶外围,反而靠近京师区域却是一片空白。

这样的防御主要是对外的,毕竟无论是流寇还是辽东的建奴都不在北直隶,只要拦住他们进军北直隶的路线,京师自然没有问题。哪怕突破防线,大明也能快速调动外围军队进行堵截,此外宣大的边军和山海关的关宁军也近在咫尺,调兵回防很是便利,朝廷根本不担心会有意外发生。

可问题在于朝廷不会想到朱慎锥会在山西突然发动,直接出玉峡关一路北上。从玉峡关到彰德府只有一日的路程,拿下彰德府掉头向北,不出两日就能抵达邯郸。

至邯郸再一路向北,过巨鹿、束鹿、安平、博野、保定、涿州、良乡即可抵达京师。

这一路虽路程不短,而且都在京畿腹地,不过朱慎锥并没打算一路打过去。别忘了他的新军和潞州卫军队完全可以以官军打扮,打着调兵的旗号快速行军,趁地方不备机会快速进军,直插京师。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顺利的话不等京师这边反应过来,就能兵临城下。等到那时候只要想办法拿下京师九门,攻进京师,那么大明各地的军队再多也是无济于事了。

可如此谋划风险也是极大,打仗可不是玩家家,更不是在地图上把兵力摆来摆去这么简单。

朱慎锥也是打了老仗的人了,每战从不会轻视对手,更何况在大明作战和草原作战完全不同。

草原一览无遗,战争大多靠的是机动,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大明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城池更是数不胜数。几十里一亭(镇),上百里一县,几百里一府(州),再加上地方卫所等等,要想在大明纵横驰骋根本不那么容易。

哪怕当初皇太极带着精兵杀到京畿,最终不也是无功而返么?虽然八旗掠夺地方根本没有对手,却始终无法拿下京师,再加上崇祯皇帝号令天下勤王,各地明军朝着京师越聚越多,就算八旗再能打也抵不过这么多军队,最终无奈退出长城返回辽东。

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战,朱慎锥必须稳扎稳打一路北上,但这样的话时间就是一个大问题。他就算一开始隐藏身份,趁各地没反应过来前拿下几城,可大明官员也不是傻瓜,用不了多久他的军队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会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地的激烈抵抗和来自各处的勤王军队。

假如到那种程度,朱慎锥再想轻易打到京师就很难了,越往前阻力越大,也能给崇祯皇帝更多的反应时间。考虑到这个因素,朱慎锥决定冒险,他要快速进军,采取快速突破的闪电战术,不以一地的得失和明军周旋,以骑兵为主力直取京师,只要拿下京师就成了。

这样做的风险是极大的,朱慎锥心里当然清楚。一旦进军不利,或者前面被明军挡住无法突破,而后路又被切断的话,那么他的部队就成无根之萍,到时候前无去路,后无退路,一支孤军哪怕战斗力再强又能如何呢?到时候凭借着人多,明军数十万军队困都能把自己困死,等待朱慎锥的只有冒死突围或者死战的结局。

对于这点朱慎锥是有过考虑的,不过他最终还是采取了这样的决定。之所以会冒险,朱慎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部队战斗力有着绝对的信心,他的两千多蒙古精骑再加上六千五百的精锐新军根本不是普通明军能拦住的,只要不攻城,直接快速进军,哪怕前面就是有皇太极的八旗在,朱慎锥也有信心直接突破。

除去这个原因,黑云龙、徐宪成等人也是朱慎锥的底牌,到时候朱慎锥会派人过去力劝两部同时发动,只要宣府和山东两地起事,那么朱慎锥的压力会顿时锐减,其把握更足几分。

哪怕黑云龙和徐宪成按兵不动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坐观事态变化即可,朱慎锥依旧有足够的把握。至于他们两人会不会站在崇祯皇帝的那边,带兵勤王和自己作战?这点朱慎锥不是没想过,但这个可能性极小,以他对黑云龙和徐宪成的了解,这两人都不算是崇祯皇帝的铁杆,不太可能为了崇祯皇帝直接和自己对放。

先不说朱慎锥对黑云龙有救命之恩,又捏着黑云龙的把柄,得知朱慎锥起兵后黑云龙绝对不会轻举妄动,就算不出兵相助至少也会隔岸观火。而徐宪成就更不用说了,他可是徐静秋的弟弟,朱慎锥的小舅子。哪怕徐宪成“大义灭亲”带山东军队增援直隶和朱慎锥作战,那么朱慎锥战败后崇祯皇帝会真的信任徐宪成么?以崇祯皇帝的性格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徐宪成又不傻,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朱慎锥的身份。如果朱慎锥是高迎祥这样的流寇或者皇太极这样的外族自然不同,大明上下必然会强烈抵抗,可朱慎锥却是宗室,以宗室身份起兵意义完全不一样,大明开国以来一共有两次宗室造反,一次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

朱棣以靖难为由在北平起兵,一路南下最终攻破南京,建文帝放火烧了皇宫,最终不知所踪,大明天下就到了燕王一脉手中,之后朱棣从南京把京师搬了北平,至此奠基了大明后来两京制的格局。

另一次宗室起兵就是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宁王久窥大宝,意图谋反杀进京师取而代之。为了此举宁王经营多年,耗资百万,可最终志大才疏的宁王前脚刚刚造反,后脚就被王阳明击败,落了个身死国除的下场。

两次宗室造反,一次成功,一次失败,后者虽有志大才疏的问题,也有出兵后举棋不定的昏招,但宁王之败关键在于当时的大明正是太平年月,根本没有什么内忧外患,正德皇帝表面玩世不恭,实际雄才大略,再加上宁王这老家伙又倒霉,直接碰上了整个大明最牛的王阳明,这才落得如此下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