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零四章 借助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零四章 借助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片刻,太监端来参汤,薛国观接过后再谢皇帝,坐在那边苦思冥想。

突然间,一道灵光从脑海中闪过,薛国观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主意。

“陛下!”

“怎么?薛爱卿有办法了?”

“回陛下,臣倒是琢磨出了一个主意,就不知是否可行。”

“无妨,直言道来。”

薛国观应了一声,接着就说道:“这些年陛下为了我大明天下实在辛苦,自太祖立国以来,陛下宵衣旰食,数年如一日,臣纵观史书,当皇帝者无有陛下如此勤政者,臣没想到这,心中实是……。”

“行了行了,这些就不用多说,直接说重点!”崇祯皇帝不想听这些没营养的话,挥挥手直接打断。

薛国观连忙称是,把话题扯回来继续说,他对崇祯皇帝说,如今财政紧张,为了朝廷周转崇祯皇帝多次拿内库的钱填补财政,前前后后已有数百万之多,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如此大公无私,朝廷早就因为缺银子维持不下去了。

既然当皇帝的能这么干,为何臣子就不行呢?这大明天下虽然姓朱,可同样也是大明百姓的天下啊!总不能遇到困难就让皇帝一个人出钱出力吧?难道其他人就不能和皇帝同甘共苦?

这话一出口,瞬间就说到了崇祯皇帝的心里去了。崇祯皇帝神色中露出了的确如此的表情,还有几分赞赏。薛国观说的对啊!的确是这样,虽然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可同样也是大家的天下,如果大明没了,那些臣子、勋贵们又如何再有富贵和地位呢?既然如此,为何偏偏只让他这个当皇帝的承担一切?作为臣子,不应该为君王分忧么?

薛国观继续说,普通的官员也就罢了,毕竟官员数十年寒窗苦读才当的官,而且大明当官的俸禄本就不高,官员们也没什么财物,虽有心却无力。

不过勋贵就不一样了,大明的勋贵那个不是家财丰厚的?尤其是那些从太祖、成祖时期就一代代传下来的勋贵功臣之后,不仅有着爵位在身,还有极多的产业和田地。

此外,勋亲外戚也是如此,这些勋亲外戚靠着皇家一个个家财万贯,他们都是与国同休的,大明在,他们才有这些,大明没了,他们哪有享受这些可能?相比普通臣子们,他们才更应该为君王解忧,同甘共苦才是啊!眼下朝廷财政困难,就连皇帝都把私房银子给掏出来了?这些勋贵勋亲外戚为何就不能?

假如他们也出力帮皇帝一把,从家财中拿出一部分来,以大明勋贵勋亲外戚的数额不用多,一家一户出个几万两银子甚至更多些,全部加起来足足就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银子了,有这么多钱在手,这财政问题还算问题么?

随着薛国观把话说到这,崇祯皇帝的眼睛瞬间大放光明,整个人都激动起来。

薛国观说的没错,大明的勋贵勋亲和外戚多如牛毛,而且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富贵传家,至少都已好几代了。历代皇帝的赏赐,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拥有的田地、商铺等等,用一句家财万贯来形容根本不为过。

以这些人的数量而言,一家如能捐助个几万甚至十万两银子,自己轻而易举就能搞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银子,有这些银子在手,眼前财政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不过崇祯皇帝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问这些人要银子,对方不肯怎么办?毕竟银子可是好东西,谁都不会轻易拿出来,而且还是以朝廷的名义让他们捐献银子,这等于挖别人的肉啊。

“如此简单。”薛国观说道:“臣的意思不是捐献,而是让他们借助!”

“借助?”

“对!正是借助,这些银子以朝廷的名义进行借助,并以户部为担保。银子放在他们库中也是无用,借于朝廷又不是不还,等朝廷渡过难关,自然就可归还,如果户部担保时再加些利息就更妥当了。”

“对对对!借助!借助!”崇祯皇帝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借助说的好啊!户部多次问自己要银子,让他从内库拿银子出来不就是以“借助”的名义么?既然自己当皇帝的都可以借给朝廷,那么这些勋贵勋亲外戚为何就不能呢?而且以户部出面,更避免了他以皇帝身份出面的麻烦,至少从表面看起来更正规些,也更能让人接手。

至于户部借助了这些银子会不会还?这个崇祯皇帝根本就不考虑,这是户部的问题,更是内阁的问题,和他这个当皇帝的有什么关系?他现在只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哪怕户部赖账也怪罪不到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头上。

想明白了这些,崇祯皇帝心情顿时大好,狠狠夸赞了薛国观几句。薛国观诚惶诚恐说这是他做臣子应该做的。

心满意足让薛国观离开,等薛国观走后崇祯皇帝开始琢磨起找谁借助银子。

大明的勋贵勋亲和外戚可是不少,宗室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有钱人,手里的银子从来不缺,家中的财富就更不用说了,日子过的实在是滋润。可要从他们手里弄钱,哪怕是打着借助的名义也不是容易的事,这些人都是视财如命的家伙,在他们看来银子简直比天还大。

一开始崇祯皇帝是想从各地的藩王手里弄些银子,大明开国到现在,各地藩王在经历十几代传袭包括其中有除爵和新封的,加起来公有亲王三十四人,从数量来看其实并不算多,但郡王人数却有八十多人,如果再加上将军等中级宗室,其人数在六千人以上,假如把中下级宗室算进去,这个数量更是吓人,在册达到了一万六千人左右。

这么多宗室,如果能拿点银子给朝廷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可对宗室下手崇祯皇帝却有顾虑,倒不是他不想问自己人要银子,而是实在开不了这个口,一方面宗室是大明的根基,是他老朱家的自己人,许多宗室的辈分很高,他虽然是大明皇帝,但在宗室中却只是个小字辈。

而且一旦这么做了,宗室肯定会提出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你要银子没问题,那么朝廷欠宗室的俸禄又怎么说呢?自嘉靖年开始,宗室的俸禄就从来没有实发过,等到万历年间,宗室的俸禄更是一减再减,而崇祯登基之后更是因为财政问题已经好几年没给宗室发俸禄了,这些钱粮都欠着呢。

你连工资都不发还打算问他们要银子?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呢?到时候各地宗室肯定要闹翻天,崇祯皇帝可不想沾染这个麻烦。

宗室的主意暂时不能打了,崇祯皇帝只能把目光投向勋贵和勋亲外戚那头。和大明宗室一样,这些人也是与国同休,同样拥有巨量的财富。

但直接开口是不成的,得找个突破口,毕竟这是向他们借银子,如果一开口被拒绝或者顶回去,崇祯皇帝的面子就没了。

想来想去,崇祯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武清侯李家,武清侯李家是大明的勋亲也是外戚,第一代武清侯李伟是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父亲,也就是崇祯皇帝高外祖父,如今武清侯的爵位传至四代,现武清侯是李国瑞,从亲戚来说算是崇祯皇帝的表叔。

武清侯李家因为李太后的缘故在大明地位颇高,家产丰厚,而且崇祯皇帝和李家的关系不错,他觉得从李国瑞这边打开缺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李国瑞配合自己,借助一些银子给朝廷,那么有了一就有了二,其他勋贵勋亲包括外戚就自然不成问题了,这个事也就成了。

想到这,崇祯皇帝越琢磨这个办法越好,当天下午就召李国瑞进宫,直接向他提了这个要求,原本兴冲冲进宫的李国瑞还以为皇帝找自己有什么好事呢,当一听崇祯皇帝居然是要找自己“借助”银子,李国瑞一下子就傻眼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李国瑞根本就不想借助银子给朝廷,现在朝廷的情况他作为头号勋亲能不知道么?整个大明财政面临崩溃,下面的赋税收不上来,各省到处都是叛乱,辽东那边还在和建奴打仗,朝廷丁吃卯粮,已经入不敷出了,就连皇帝为维持运转只能从内库拿银子出来。

李国瑞不是没钱,银子他是有,可他却知道这所谓的借助是怎么回事,一旦这银子借出去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户部连皇帝的银子都还不出,难道还会还他的银子不成?

武清侯府传了四代,积蓄下来的银子可是这几代人辛辛苦苦弄来的,李国瑞怎么甘心把银子拱手交出去?但皇帝的话他又不敢直接反驳,无奈之下只能先含糊其辞答应,说自己不管家,府里有多少银子他也不知道,要回去后问问管家查一下账目才能给具体答复,见此崇祯皇帝也没逼他,只是说希望武清侯作为勋亲代表能以身作则,同大明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只要他借助银子给朝廷,他一定不会亏待李国瑞,让他尽管放心,这银子只是借助而已,未来等朝廷情况好转就会还给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