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五百四十四章 卸磨杀驴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五百四十四章 卸磨杀驴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在王海和巧儿成婚后的第三日就离开了潞州卫,带人先一步去了草原。

而他在前往草原的半路上时,辽东那边出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也影响到了大明在辽东的整体格局,包括在辽东的建奴局势。

第一件事,就是孙承宗的去职。

自从去年年底皇太极突然绕过山海关,由遵化、蓟辽一线突破长城,攻进大明腹地,对京畿造成巨大威胁后,崇祯皇帝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启用了前蓟辽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临危受命,接过了勤王大军的指挥权。可惜因为崇祯皇帝对孙承宗既用又防的态度,让孙承宗的反击计划没能很好实施,最终被迫只实施了一半,虽然逼迫皇太极撤回辽东,但却没能给建奴有效打击,更没能救回被掠走的数十万大明百姓。

京畿之围解除后,孙承宗坐镇山海关,整顿兵马收拾残局。可这时候崇祯皇帝为了分孙承宗的权,特意任命丘禾嘉为辽东巡抚。丘禾嘉上任后,仗着自己有背景有后台,根本不鸟孙承宗,而且还事事和孙承宗作对,反正孙承宗赞成的他都要反对,孙承宗要反对的他都支持,一旦遇到问题就直接甩锅,丝毫没有担当。

眼看着经抚不合,辽东和当年一样再一次陷入“经抚之争”,孙承宗忧心忡忡。再加上崇祯皇帝对孙承宗重建辽东防线的计划很不满意,认为孙承宗的计划无非就是老生常谈,而且耗资太大,帝国财政根本支撑不了,从而驳回了孙承宗的请求。

大凌河防线修筑无法继续只能停工,皇太极借此机会领兵猛攻大凌河,驻守大凌河的祖大寿仓促应战,死守坚城,同时向孙承宗紧急求援。

得知祖大寿被围,孙承宗准备派兵救援,但因为丘禾嘉多番阻扰原因他的救援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再加上毛文龙死后,新任皮岛总兵黄龙根本调动不了皮岛各部,无法给建奴后路造成足够威胁,更让皇太极肆无忌惮围困大凌河,还摆出了围城打援的架势。

这时,明知道皇太极的准备,孙承宗却没有第二个选择。大凌河必救,祖大寿也必救,如果大凌河陷落,辽东防线就直接崩溃,明军布置多年的宁锦一线防御就完了,到时候明军在辽东再无腾挪之地,只能退守山海关一线被动防御。

所以孙承宗在准备不足的情况只能硬着头皮救援大凌河,可丘禾嘉却不是这样想的。因为祖大寿之前在勤王时的态度,包括他旗帜鲜明支持袁崇焕,甚至还不顾京师安危直接带关宁军撤退的举动早就让崇祯皇帝恨得牙痒痒了。

自觉得揣摩到了崇祯皇帝的心思,丘禾嘉和他背后的人根本就不希望祖大寿能顺利突围,甚至觉得祖大寿在大凌河战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祖大寿战死,反而能让崇祯皇帝出一口恶气,至于大凌河的丢失,和大凌河方面两万明军的生死,在他们看来根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因为丘禾嘉扯后腿,再加上其他原因,孙承宗的救援最终没能成功。非但没有救出祖大寿,还导致救援部队被皇太极围点打援损失不小。眼看着救援无果,孙承宗只能认命放弃大凌河,当消息传到大凌河后,祖大寿悲愤不已,他在孤城坚守了两个半月,城中的粮食早就吃完了,军士们饿的都在啃树皮吃草根了,而且外围的建奴围的严严实实,祖大寿几次突围都无法突破包围,无奈之下祖大寿只能开城投降。

祖大寿投降后,大凌河落到了皇太极的手中,不过皇太极万万没想到祖大寿这老小子居然是诈降。

前脚投降的祖大寿见建奴放松警惕,找了个机会带人在建奴营中放了把火,然后借着建奴大营乱成一团的间隙带着兄弟和几十部下居然逃了出来,一路狂奔回山海关,总算脱离险境。

祖大寿算是逃回来了,可他的两万大军却丢在了大凌河,而且丘禾嘉等人哪里甘心祖大寿就这样逃得性命?当然不会放过弹劾祖大寿损兵折将丢失大凌河之罪的机会,再加上他们还想借着这件事把孙承宗也拉下马呢,一时间如雪花一般的弹劾奏折堆满了崇祯皇帝的案头,看着这些奏折,崇祯皇帝脸色难看,当即就下旨夺去祖大寿的世职,并降级留任,以观后效。

倒不是崇祯皇帝不想杀祖大寿,而是担心杀了祖大寿后会激起兵变。之前京师勤王祖大寿带关宁军擅自撤退一事才过去不久,祖大寿作为辽东将门在辽东根深蒂固,一旦这时候杀了他,激起辽东兵变可不是小事。

处置了祖大寿后,崇祯皇帝顺势也罚了孙承宗,对他严厉训斥,孙承宗见此更是心灰意冷,他早就萌生退意了,有这样的皇帝在位,再加上朝廷和辽东各方面的牵制,他孙承宗就算再有本事也无能为力。

就此,孙承宗给崇祯皇帝上折子,再一次说明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已不适合再当蓟辽督师,恳求崇祯皇帝看在自己多年为国效力的份上放自己回乡养老,这份折子上去后没多久,崇祯皇帝就同意了孙承宗的请求,就此孙承宗卸任蓟辽督师职。

孙承宗返回家乡后不久,崇祯皇帝还不放过这位老臣,直接卸磨杀驴,几天后圣旨送达,对孙承宗给予正式处罚,勒令其冠带闲住,褫夺其在宁远之战叙功所得锦衣卫世职,此举让同情孙承宗的众人愤慨不已,但孙承宗却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的姿态,丝毫没有生气,私下还同家人说道,这一次能全身而退已是侥幸,现在这些处罚对孙家来说已是最好的结果了。

第二件事就是东江镇兵变。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为了掌控东江镇把东江镇分为四协,以毛承禄、徐敷奏、刘兴祚、陈继盛分管,由副总兵陈继盛暂时代管东江镇。接着过了不久,袁崇焕又把四协变成了二协,分别由陈继盛领东协,刘兴治摄西协,并调毛承禄移驻广鹿岛。

接着袁崇焕又调黄龙至东江镇,让黄龙任东江镇总兵,就此彻底打散了毛文龙时期的东江镇格局,以便更好控制住东江镇。

袁崇焕的算盘打的不错,而且他所任命的人也大有讲究。首先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威望最高的应该是毛承禄,作为毛文龙的义子和手下大将,他完全有资格掌控东江镇。

可偏偏袁崇焕一开始只让毛承禄领一协,这是为了消除毛文龙在东江镇的影响,同时也是削弱毛承禄在东江镇的实力。接着,又调走毛承禄,把他丢到广鹿岛去,从而离开东江镇的中枢,进一步防止毛文龙的旧部在毛承禄手下聚集,从而影响他对东江镇的掌控。

随后袁崇焕又提拔了陈继盛和刘兴治分别领东协和西协,这两人本就不对付,个人矛盾很深,启用这两人的目的显而易见。最后再由黄龙来担任东江镇总兵,这样的话就能彻底打乱毛文龙原本在东江镇原来的布局,把东江镇揽入旗下。

袁崇焕的办法其实也不算错,作为文官的他搞这套人事手段驾轻就熟,如果给他多点时间,说不定以袁崇焕的本事几年过后东江镇就和当初的关宁军一样,对袁崇焕马首是瞻。

可惜,袁崇焕根本就没这么多时间,前脚刚布置万这些,后脚皇太极就入长城打到了京畿,随着京师勤王开始,袁崇焕获罪下狱,最终被处死后,东江镇就成了没有根基的所在,虽然孙承宗再一次担任蓟辽督师后意图重整东江镇,可问题在于孙承宗一方面手中没银子,另一方面东江镇也没第二個毛文龙这样独当一面的人物,整个东江镇已被袁崇焕拆得七零八碎后问题不少,战斗力更是直线下降,内部有矛盾重重,东江镇总兵黄龙本人更是能力不足,根本压服不了毛文龙手下这帮骄兵悍将。

要说黄龙这人其实也不是什么无能之辈,在袁崇焕手下干的还是不错的。不过黄龙并非大将之才,更不适合独当一面当什么主帅,假如仅仅当个副将倒没问题,可要当一军主帅,他的本事连毛文龙一只手都比不上。

到了东江镇后,黄龙虽然做了一番努力,可却没什么效果。而且黄龙也没本事搞钱,要知道毛文龙在的时候朝廷发的军饷根本就养不活整个东江镇,东江镇之所以能维持到现在并且有那么强的战斗力,让建奴恨之入骨,谈之色变,那是因为毛文龙在打仗的同时还利用东江镇良好的地理位置用贸易赚银子养军。

可当毛文龙死后,黄龙根本不是那块料,东江镇缺饷少粮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黄龙非但弄不到银子,还私下贪污军饷,消息走露后引起了东江镇军士的强烈不满,再加上东江镇诸将本就把黄龙当成外人,从未服过这个袁崇焕弄来的总兵,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兵变自然就爆发了。

东江镇各部本就连饭都吃不饱了,一个个过的和叫花子没什么两样,尤其是毛文龙死后,东江镇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货色,和毛文龙在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现在又听说总兵黄龙非但不解决东江镇的军饷军粮问题,反而大肆贪污,这哪里还能忍得住?在东江镇各部将领的鼓动下,东江镇终于激起了兵变,愤怒的士兵直接冲进了总兵黄龙的府邸,把黄龙如同死狗一般从总兵府里拖了出来,直接打断了他的双腿,还割掉了他的鼻子。

堂堂东江镇总兵,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大明开天辟地头一回了,虽然黄龙最后活了下来,可丢了鼻子的他在东江镇的威望地位一落千丈,更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