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凌迟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五百一十七章 凌迟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结果和崇祯皇帝预料的差不多,还别说崇祯皇帝这人大智慧没有,小聪明从来不缺,他这一招的确拆散了关宁军,导致关宁军的指挥权由原本祖大寿一人到了祖大寿和吴襄两人手中。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关宁军中最强悍的关宁铁骑落到了吴襄手里,吴襄直接任命自己的儿子吴三桂作为关宁铁骑的实际统兵将领,并有了守备之职。

说起吴三桂,这一次己巳之变吴三桂就在关宁军中,祖大寿的妹妹是吴襄的续弦,从这点来说吴三桂喊祖大寿一声舅舅绝对没有问题。虽然不是亲外甥,但祖大寿对吴三桂很好,不仅带着年轻的吴三桂上战场,并让他跟随自己左右,还让他在关宁铁骑中担任前锋委以重任。

吴三桂也不负年少英雄,他在辽东将门中的名气不小,被许多人视为年轻一代最为杰出少年将领。

所以当吴襄成了辽东总兵,又把儿子任命为关宁铁骑的实际统兵将领时,祖大寿丝毫没有反对,反而帮他在关宁铁骑中站稳脚跟,帮助良多。

在处理完祖大寿和关宁军后,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向袁崇焕动手了。

现在皇太极的八旗兵已经返回辽东,祖大寿和关宁军的问题也处置了,京畿之地战火已经平息,崇祯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早就要做的事,朝袁崇焕下手。

对袁崇焕,崇祯皇帝已经是狠到了骨子里,如果不杀掉袁崇焕,那么自己这个皇帝就没了丝毫威望,更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而且因为皇太极带兵来攻,前后好几个月让整个北直隶到处都是战火,京畿之地损失更是惨重,京师附近的好些地方被八旗兵掠夺烧杀,百姓们对建奴是恨之入骨,所以在大家看来,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前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不仅是无能,而且还是国贼,如果不是他,建奴怎么会打到大明腹地?大明百姓又怎么会家破人亡落到如此下场?

面对这一系列的指控,袁崇焕对许多问题根本无法解释,尤其是朝廷中有人又一次把他擅杀毛文龙的事也拿出来说,这让袁崇焕也没办法狡辩。

袁崇焕知道自己做了不少错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可袁崇焕心里也委屈,因为他从来没有背叛大明的想法,而他所做的一些仅仅只是为了辽东战局整体着想,只是过于急躁,能力不足,没有做好罢了。

至于引建奴入侵大明这个罪名,袁崇焕更是矢口否认,他当场提出自己早在皇太极入侵大明之前就向朝廷指出蓟州到遵化一线的问题,并且警告过朝廷建奴可能会通过这个薄弱区域进攻大明,还建议朝廷在遵化增设团练总兵,以防备建奴由蒙古南下。

结果也和袁崇焕预料的差不多,皇太极正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缺口攻进大明的。如果当时朝廷能够重视袁崇焕的提醒,提前做好安排的话,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事发生。至于之后他带着关宁军先一步建奴来到京师更和引路没半毛钱关系,因为他得知皇太极的八旗兵进军速度极快,已经朝京师赶来了,为救援京师他这才拼命赶路先一步抵达,目的是要赶在皇太极抵达京师前拦住对方,做好京师防御,如果这也算错,他袁崇焕死也不服,打仗情况千变万化,自己作为统帅必须先确保京师安全,难道早敌人前一步抵达京师就是罪过?

虽然袁崇焕的反驳有几分道理,可这个时候任凭袁崇焕如何都已没有用处了。因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崇祯皇帝要杀袁崇焕,袁崇焕是真的冤枉还是假的冤枉已经不重要了,己巳之变的起因是因为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没能防御住建奴,给建奴有机可乘,仅此一点,袁崇焕就算不得冤枉。

如同走程序一般的三法司会审很快结束,朝廷最终以谋判罪判处袁崇焕死刑。

不过这个结果崇祯皇帝并不满意,直接给与驳回。

三法司的官员马上领会了崇祯皇帝的想法,改判袁崇焕谋反大逆罪判处凌迟,这一次崇祯皇帝还是不满意,继续驳回。

这一下就让三法司为难了,大家都知道崇祯皇帝要杀袁崇焕的决心,可现在都已经从处斩判为凌迟了,崇祯皇帝怎么还不满意呢?这凌迟已是最严厉的罪罚,朝廷没有比凌迟更严了,这如何是好?

这时候,有一个官员提议道,是不是因为罪名的缘故让皇帝不满意呀?这句话一出大家眼前都是一亮,顿时茅塞顿开,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过了几日,三法司再一次做出了判决,除了之前的罪名外,还有“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奴入犯”“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等罪状及凌迟的判决递交给崇祯皇帝。

看到这个结果,崇祯皇帝这才表示满意,第二日早朝,他拿出三法司的判决结果向百官宣告,百官听后都表示赞同处置袁崇焕,就此崇祯皇帝点名让刑部侍郎涂国鼎出宫监刑,同时下旨袁崇焕的其兄弟妻子流放二千里。

当日下午,西市行刑,被渔网绑着的袁崇焕由刽子手进行凌迟之刑,此刑可谓残酷之极,袁崇焕被足足割了足足3543刀,不过这个刀数是凌迟之数,实际上袁崇焕从行刑开始到咽气只有小半日的时间,所割大约也就几百刀而已,至于后面的三千多刀完全就是补数了。因为京师的百姓对袁崇焕的痛恨,无数百姓自愿花钱要买袁崇焕的血肉,其肉价居然卖到了一钱银子一条,拿到手后就放进嘴里大嚼,边嚼边痛骂不已。

可怜当年春风得意手握大权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几乎被割成了骨头架子,血肉全被百姓给抢食一空,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如果袁崇焕知道自己会是这样下场,他会不会临死前后悔擅杀了毛文龙?又或则后悔没有听孙元化的建议不带兵救援京师,而是趁皇太极入长城后反道而行,直接进攻辽东呢?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也许他死前后悔过,也许已来不及后悔,随着袁崇焕的死,己巳之变也算彻底平息,大明似乎也渐渐恢复了以前的平静。

袁崇焕死后,他在宁远的妾阮氏、两名幼女、族侄袁兆晰以及十五名家仆被流放,老家的老母因为年龄大免流放、其妻投水殉死,其他亲属被流放福建邵武,亦不知所终。

不过有一人却是例外,这人就是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

袁崇煜这家伙在辽东听到自己兄长被下狱的消息顿时感觉不妙,没过多久这小子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跑路。

对于自己这个兄长,袁崇煜虽然是有感情的,可感情再深也敌不过自己的性命。作为袁崇焕的白手套和代理人,袁崇煜太清楚这些年靠着自己哥哥袁崇焕的背景做了什么事了,别说其他,仅仅偷卖军粮给建奴,光这一件事就够要自己脑袋了。

袁崇焕在位,一切都没问题,袁崇焕自然可以护得住他。可现在袁崇焕本人都被皇帝下狱了,一旦查出来这些破事,自己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常言说的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是兄弟呢。察觉到情况不妙的袁崇煜二话不说,趁人不注意直接就给袁崇焕来了个卷包会,把袁崇焕的财产大部分全卷走了,带着自己多年赚来的银子直接出海,从此再也没了下落。

有人说袁崇煜去了辽东投靠了皇太极,也有人说袁崇煜出海后掉头南下,跑到老家广东那边找了个地方藏匿了起来,还有人说袁崇煜是去了海外,改姓换名去了吕宋,甚至还有传闻袁崇煜所坐的船遭遇了风浪,连人带船沉入海底……。

林林种种,谁也不知道究竟那个是真那个是假。反正自袁崇煜失踪后就再也没人见过他,更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作为新的蓟辽督师重整辽东防线,意图按照他的战略部署恢复之前辽东防务,避免建奴再来进攻大明。

不过孙承宗虽然有威望,也有能力,可惜现在的皇帝不是他当年的弟子天启,而是崇祯。

和天启皇帝相比,崇祯皇帝无论能力还是魄力都远不如,更重要的一点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手中有一个大杀器就是魏忠贤,依靠魏忠贤天启皇帝不仅能掌控住朝野的力量,更能弄到足够的军费,而崇祯皇帝在杀掉魏忠贤后对谁都不信任,亲自上阵事事要管,却事事管不好,还时常被文官集团所糊弄,至于军费就更不说了,现在大明的财政已在崩溃边缘,崇祯皇帝根本就弄不到什么钱,自然也拿不出足够的军费给孙承宗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再能干也没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他能做什么?在皇太极退兵之后,孙承宗一方面调整关宁军各部,另一方面亲自巡视辽东防务,这一视察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孙承宗给崇祯皇帝上了奏折,提出了八项条陈,并且希望朝廷能尽快拨款六十万两银子给他重整辽东军备。

可是崇祯皇帝看到这些条陈后仅仅只是做了普通的批示,并且安抚孙承宗尽心办事,至于银子一两都没有,这样一毛不拔的态度让孙承宗直接无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