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满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满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自成正是用人之时,田见秀主动要投他,他自然不会拒绝,而且两人还是老乡,常言说的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李自成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汉子,当即一口答应下来,让田见秀跟着他干,并拍胸脯说着只要自己有口吃的兄弟们绝对饿不着,他这个当老大的保证不会亏待兄弟。

田见秀听了大喜,当即纳头就拜,口称大哥。

这时候,另外一个汉子就急了,一开口也是陕西话,嚷嚷着说自己也要跟李自成干,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挣特娘一份富贵。

见那汉子憨厚,言语中也带着乡音,李自成笑着问他是何来历?又怎么会给关在牢里的。

那汉子告诉李自成,他是延安人士,姓郝名永忠,有着一身好武艺,因为好打不平不小心伤了人,被知县抓进了牢里。

李自成打破县衙,拿下县狱后放了狱中的囚犯,郝永忠在听了李自成的事后顿时热血沸腾,觉得大丈夫如是也,当即就打算见李自成一面,而且他和田见秀在狱中关系不错,两人一商量就没和其他人直接走人,硬是要见李自成一面。

听了郝永忠的话,李自成哈哈大笑,他现在正是用人之时,收一个也是收,收两个同样是收,更何况这两人都是自己的老乡。当即李自成也答应了郝永忠,把他和田见秀一起收了下来,随后让李过带他们两人下去收拾一下,换一身干净衣裳,以后就跟着自己干了。

拿下金县,李自成并没在城中多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

主将王国被杀,金县的知县包括其他官吏也被他们这些乱军给杀了个一干二净,再加上县中的大户同样死伤无数,城中几乎被抢掠一空。这样的大事,要瞒是瞒不住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等到地方卫所甚至边军那边回过神,带兵打过来,李自成再想跑就难了。

更何况,王国还是边军的参将,他们这些人也都是去勤王的边军。兵变死了主将可不是小事,等消息传到总兵杨肇基那边,杨肇基必然火速出兵平乱,李自成有自知之明,凭着他手里不足千人,怎么可能和正规军抗衡?更不用说骁勇善战的边军了。

当天晚上李自成就领着自己的人撤出了金县,带着掠夺来的粮食和金银,头也不回地就往东跑。

往东是陕西地界,李自成、文兴虎和李过都是陕西人,就连刚刚收下的田见秀和郝永忠同样是陕西人。人嘛都是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在外闹出了事,第一个想法就是往家乡跑,因为家乡对人来讲有一种天然的安全感,更何况李自成带人做出了如此大事,所以离开金县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乡避风头。

李自成猜的没错,就在他们离开金县后没多久,兵变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当得知金县被乱军占领,勤王军主将王国被杀,金县知县包括县中官吏没一个活下来时,地方州府顿时大惊。

金县离兰州不远,首先反应过来的就是兰州方面,兰州卫火速调兵平叛,同时把消息连夜火速送往甘肃总兵杨肇基处。

两日后,兰州卫的卫所兵抵达金县,这时候金县还留着一股乱军在,这些乱军没什么人领头,再加上拿下金县这几日他们一个个吃香的喝辣的,不仅在城中烧杀抢掠,还干下了诸多令人不耻之事。

这些人根本就没多想后路,一副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姿态,李自成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没回过神,只顾着找乐子呢。等到卫所兵一到,他们这才回过神,惊恐之下也没什么斗志,众人一哄而散夺路而逃,而卫所兵在官长指挥下直接掩杀了过去,仅仅一个时辰,这股乱军就被彻底杀溃,除小部分侥幸逃脱外,大部全给杀了一干二净。

平定了金县之乱,卫所兵在附近扫荡一番,又抓到了几个不辩方向躲藏民间的逃兵。等到杨肇基亲自领着边军赶到,这场乱子彻底平了下去,被抓到和斩杀的乱军先后足有一千多人,剩余者一时也无法追捕,尤其是斩杀了王国的把总李自成更不知下落。

花了点时间安抚住地方,杨肇基派兵继续在附近搜捕乱军,尤其是找寻李自成的下落。同时杨肇基给京师那边上了奏折,仔细说了兵变之事,向朝廷请罪的同时也告诉朝廷,因为兵变缘故,他这边没办法再派部队勤王了。

接下来的几日,陆陆续续又搜捕到了些逃散民间的乱军,可始终都没找到李自成的下落。无奈之下,只能发出海捕文书,告知各州府继续捉拿李自成等人。

而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带着他的兄弟们日夜兼程一口气从金县跑到了定西,为了避免被地方察觉,李自成根本就没走官道,行的都是小路或者人迹罕见的区域,他的目标依旧是老家陕西,不管怎么说先跑到陕西再做打算。

李自成在金县杀上官造反,甘肃勤王军还没走出甘肃呢就因为这场兵变烟消云散。

而在京师,明军和皇太极的八旗依旧在作战,自从两军对垒后第一次交手,袁崇焕设下阵法意图引诱八旗兵反而被对方打了个落花流水,就连自己也差一点战死当场,接着慌乱之中仓促开炮,非但没有给八旗带来什么伤亡,反而误击了满桂,不仅打死了近百友军,就连满桂也被自己人的火炮给打伤。

这一战后,明军的士气大跌,对八旗的畏惧更甚。虽然崇祯皇帝之后召袁崇焕和满桂入城,在表彰满桂的同时也敲打了袁崇焕一番,可回到城外的袁崇焕却没有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带兵进攻八旗,反而摆出一副标准的守势。

这倒不是袁崇焕不想打,而是他不敢打。作为蓟辽督师,袁崇焕和八旗交手多年,非常清楚这些建奴的战斗力有多强。虽然他带来的关宁军都是精锐,除去他的部队外,还有宣大的友军,从人数来说并不比八旗兵少,甚至还占有优势。

可袁崇焕却清楚打仗不是仅仅看人数的,如果靠人数就能赢的话那么辽东战事也不会一直到今日未能平定了,建奴野战的战斗力极强,再加上建奴的八旗兵和一同而来的蒙古人都是骑兵,仅靠自己手中这些军队如果仅仅防守绝对没问题,可要野战赢得对方连半分把握都没。

袁崇焕很清楚明军的问题,更明白双方的力量对比,他之所以不主动出击就是考虑到这点,一旦关宁军和宣大军在京师城外再败,那么京师就危险了,如果没有这两支部队的守护,那么京师门洞必然大开,建奴的骑兵可以毫无顾忌地直接进攻京师,到时候袁崇焕如何向崇祯皇帝交代?

从这点来说,袁崇焕是求稳,他很清楚皇太极绝对不会在京师多留,只要自己守住京师,不给皇太极可乘之机,那么在根本无法打破京师的情况下,皇太极必然会退兵。

别忘记皇太极和他的八旗兵眼下是在大明的腹地,这里可不是辽东,更不是蒙古草原。虽然皇太极虚晃一枪,借道蒙古趁明军不备一口气打到了京师,可大明依旧占有主动,地方州府和卫所的守军也皆在,更不用说朝廷早就发出了勤王旨意,各地包括九边的边军正连夜朝着京师赶来,一旦各部勤王大军抵达,那么袁崇焕手中就有了足够和八旗抗衡的力量。

等到那时候皇太极不退也得退,如果他再不退,只要明军派一部在蓟州至遵化一线设下拦截堵住缺口,直接切断皇太极退往草原的通道,那么皇太极包括他的八旗就岌岌可危了。

在大明腹地作战,哪怕八旗兵再能打也是无济于事,无根之萍又怕什么?假如皇太极不退,袁崇焕有十足的把握把皇太极包括他的八旗全部留在大明。至于皇太极也不傻,他当然也明白这点,所以从正式开战以来八旗并没有全力进攻京师,只是和明军对峙,小规模的战争一直都有,但大规模的交战却除了上次外再也没发生过。

眼下,袁崇焕等的就是各地的勤王部队,而皇太极是抓紧时间掠夺大明腹地,争取在跑路之前多捞点好处。假如继续这样对峙下去,再过些日子,只要各地的勤王部队陆续抵达,明军的力量不断增强,那么皇太极不跑也得跑,要不他就跑不了了。

从战术角度来看,袁崇焕这样的处置并不能说错,因为这种方式在他看来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能最小减少明军这边损失的。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逼迫皇太极撤退,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么?可这么做也有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等于直接放弃了京畿其他地方的防御,因为八旗的四处掠夺各地百姓遭了殃,无数百姓的家园被毁,粮食财物被夺,就连人丁也被八旗给直接掳走。

这些老百姓,包括一些小县的官员们,眼睁睁看着凶悍残忍的八旗兵如风一般而过,留下一片狼藉,而自己的军队却连影子都瞧不见,侥幸逃过敌手的百姓们痛哭不已,对手握重兵却一直按兵不动,任凭八旗抢掠的袁崇焕更是恨之入骨。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崇祯皇帝的想法了,崇祯皇帝希望袁崇焕能尽快打退皇太极的大军,解决京师的危机。可等来等去,城外的袁崇焕却没有按照他的意图主动出战,反而一直避战,这让崇祯皇帝不由得对袁崇焕心生怒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