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反应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五十八章 反应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化淳和王承恩并没聊太久,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后曹化淳就拱手告辞了。

离开乾清宫,曹化淳回到了司礼监,司礼监众人见曹化淳冷着一张脸回来大家连忙上前招呼了一句,各自散开忙着各自的事去了。

毕竟大伙都清楚曹化淳去干什么了,也知道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一事,这件事出后,用不了多久消息就会传开,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整个大明朝廷都会因为这事热闹起来。

至于崇祯皇帝是怎么反应,曹化淳回来的表情就能看出,恐怕这个事在崇祯皇帝心里有了定论,既然曹化淳没有带回来崇祯皇帝下旨捉拿袁崇焕的命令,毛文龙的死估计也就白死了。

对于这件事,司礼监众人心里是同情毛文龙的,他们虽然是太监可也却都是明白人,更知道毛文龙对大明的重要性。可算是同情又如何呢?他们也做不了什么,尤其是魏忠贤垮台后,太监的地位直线下降,司礼监已没了之前的权势,他们现在只是一群奴婢罢了。

回到司礼监自己的办事房内,曹化淳刚刚坐下,就有小太监端上茶水递上。

曹化淳接过茶水,摆手让人退下,端起茶小口品着,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在他看来,毛文龙一死,辽东局势必然大变,接下来情况会怎么样谁都无法预料。毛文龙在辽东的重要性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可偏偏袁崇焕就这样轻易杀了毛文龙,这让曹化淳心里对袁崇焕的感官极差。

倒不是曹化淳和毛文龙有什么交情,实际上两人根本就没打过交道,更谈不上故交之类。

可曹化淳能当到司礼监实际第一人,他虽然是太监但能力和眼光都不差,尤其是随着他回京后所经历和亲眼所见如今朝廷的一切情况,更让曹化淳心中很是不安。

说句实话,作为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之一,曹化淳自然是举双手赞同崇祯皇帝登基大宝。可自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所做的一切,却让曹化淳发现自己这位主子并没有真正的帝王气度,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和之前的天启皇帝相比,崇祯皇帝无论从能力还是性格来说缺陷太多了,被满朝上下称为英主和大明中兴之主的这位主子其实名不副实,登基后所做的一切随心所欲,更有着诸多隐患,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过于信任文官集团,同时又对太监和锦衣卫、东厂这些人和机构过于防备,性格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又无担当,容易被人忽悠,这样那样毛病简直一大堆。

崇祯皇帝登基后没多久就干掉了魏忠贤,对魏忠贤的倒台曹化淳是举双手同意的,毕竟当年曹化淳被赶出京师,在南京呆了那么多年就是魏忠贤的手笔,如果不是魏忠贤的打压,他怎么会吃这多年的苦头?

可问题在于弄垮了魏忠贤后,崇祯皇帝并没有重用他们这些跟着他在潜邸的老人,反而对朝中那些大头巾们更为重视,甚至因为他们的缘故对太监群体防备的太严了,导致整个司礼监权利锐减,他这个司礼监一把手居然成了摆设。

屁股决定脑袋,曹化淳也是如此,在他看来自己回京哪怕不能成为又一个魏忠贤手握权势,至少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内相吧?可现在倒好,司礼监居然成了传声筒和橡皮图章,就连东厂和锦衣卫也全靠边站了,崇祯皇帝根本不顾他们这些人的想法,也从不和他讨论政事,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奴婢来使唤。

心理的落差让曹化淳很是不甘,太监本就是残缺之人,身体的残缺也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曹化淳也逃过不这个毛病。所以曹化淳对朝中的那些文官印象极差,在他看来这些文官大部分都是夸夸其谈之人,根本就没半点本事,可偏偏崇祯皇帝却把他们当成了宝,反而把他这样身边真正可靠的人给忽略了。

这样的态度让本想有一番作为的曹化淳很是苦闷,而且随着这一年多朝廷各项政策的实施,曹化淳更察觉到了诸多问题所在。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就是赋税一方面,作为司礼监一把手,崇祯皇帝要求曹化淳盯着大明赋税征收,可曹化淳根本就做不到这点,因为他虽位高却没权,而且因为崇祯皇帝防备的缘故,现在的司礼监早就不是魏忠贤时的司礼监了,再加上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利锐减,还有文官集团的气焰嚣张,他哪里有什么权利?

魏忠贤时期,朝廷赋税不足,魏忠贤果断向江南士绅和商人征税,用于填补正常赋税空缺。一年多征收的四百多万两银子不仅能满足辽东军饷,还能弥补朝廷的其他需求。

可现在倒好,魏忠贤一死一切都变了,先是驿站撤裁,接着就是开征辽饷,一开始曹化淳是打算效仿魏忠贤的做法对江南士绅和商人多征税,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征税比例,稳定地方矛盾,同时也满足朝廷需求。

谁想到这样做根本就不行,他曹化淳不是魏忠贤,崇祯皇帝也不是天启皇帝,曹化淳派出去的税监和税官根本就从江南士绅和商人那边征不到税,因为他手里没有权利,调动不了地方军队,地方官员和朝中官员抱团抵制,根本不配合,至于东厂和锦衣卫的力量削弱之下,震慑也大不如从前。

一开始还试图按照之前的做法,可很快各地就传来抗税的消息,那些士绅和商人们仗着自己朝中有人,联合起来不仅抗税不交,大胆的甚至还直接打杀了派到地方的税监和税官,之后倒过手来把罪名反扣了过来。

几次,朝中有文官上书,说司礼监这边征税不当,在地方激起民变,以至发生冲突等等。最终被杀的税监和税官成了十恶不赦的恶徒,反而那些行凶之人屁事都没,一来二去,下面的人为了保命哪里还敢对这些人征税?可朝廷的赋税又不能不解决,只能硬着头皮朝苦哈哈们伸手。

这种情况越演越烈,曹化淳自然是知道的,可他也是同样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只能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任凭下面去折腾,只要把税收上来就成,至于这税从谁那边征的,曹化淳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曹化淳是明白人,自然清楚这种事做多了是没好结果的,所谓压力有多大,到时候反抗就有多大。长久下去,这分明就是亡国之举,可曹化淳又能怎么办呢?他根本就改变不了这些,只能装聋作哑。

至于向崇祯皇帝说明情况,提醒崇祯皇帝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打死他曹化淳都不会这么干。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皇家的奴婢,这种样操作的后果难道那些熟读诗书的文官们就不懂么?

当然不是!文官们肯定是明白的,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却依旧这么干了,而且还是他们的挑唆才让崇祯皇帝这么干的。如果曹化淳为天下苍生去劝阻崇祯皇帝非但讨不了好,甚至弄不好还会惹得崇祯皇帝大怒,直接仗死也是有可能的,曹化淳哪里肯这么干,反正自己的年纪也不小了,自己一个无后的太监等双眼一闭两腿一蹬的时候还管那么多干嘛?混个几年,寻个机会养老去,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关他屁事。

和曹化淳想象的一样,第二日袁崇焕杀了毛文龙的消息就传开了,得知此事后满朝惊愕,谁都没想到袁崇焕居然如此大胆杀了堂堂正一品大员,而且用的是先斩后奏。

不少朝廷官员当即上书崇祯皇帝,指出毛文龙被杀的严重问题,先不说毛文龙究竟有没有罪,应该不应该杀,关键在于毛文龙这样级别的武将居然被袁崇焕用这样的方式和名义斩杀,这完全没把朝廷放在眼里,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

如果人人都像袁崇焕这样干,那么王法何在?朝廷的威严何在?一个二品蓟辽督师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也没有朝廷审判和授权的情况下就杀了一个正一品大将,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更何况毛文龙在辽东功勋卓著,他的东江镇更是辽东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现在毛文龙一死,辽东局势必然发生巨变,一旦战局恶化,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对于此事,许多人要求崇祯皇帝严厉处置袁崇焕,更提出撤换袁崇焕蓟辽督师职务,押解至京由三法司问罪,明正典刑。

可出于辽东问题的考虑,崇祯皇帝非但没有同意这些观点,反而在朝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为袁崇焕开脱起来,声称毛文龙在皮岛历年糜饷,牵制无功,死有余辜,袁崇焕果断处事没有过错,更没有罪过。所以这件事在崇祯皇帝的强压下最终不了了之,袁崇焕也因为所谓的五年平辽之策勉强逃过了一难,没有在毛文龙事件上受到处罚,可此事过后,大明上下对毛文龙之死持反对意见者不少,尤其是武将中不少人更是兔死狐悲,心中惶恐不安。

原本土木堡之变后,因为勋贵集团的凋落导致大明形成了文贵武贱的局面,可就算这样文武之间的裂痕还没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在低级武官群体,面对文官哪怕品级比自己更低的也只能低上一头,可在中高级武官群体中,文官至少还是客客气气的,双方也维护着正常的往来。

可现在倒好,就连毛文龙如此品级的大将都被人用这样的名义砍了脑袋,那么不如毛文龙的其他武将又会怎么想呢?一时间,武将群体人人自危,大家都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毛文龙,如果因为这个原因也被砍了脑袋,这就太不值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