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五十三章 双岛再会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五十三章 双岛再会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孙元化苦笑了一声却没回答,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徐宪成。

徐宪成当即给李信解释了其中的情况,李信虽现在在工部挂职,可实际上并不算真正的官员,而且李信平日除了当徐宪成的助手外,更多是在负责实际的具体工作,就连工部衙门也不用去,自然不清楚官场中的弯弯绕绕,有些事他不清楚也是正常的,可徐宪成却不同。

徐宪成不仅是工部员外郎,更有监察御史的职务,此外他还是翰林院庶吉士,更是复社创始人之一。复社又被称为小东林党,所以他的官职虽然不高,可在清流中地位却不低,有些消息外人或许不知道,他还是知道的。

现在朝廷看起来似乎做了许多事,可无论是撤裁驿站还是征收辽饷实际上并没起到什么作用。相反,这些措施的危害性极大,前者因为驿站的撤裁导致各地驿站遣散的人员达到了数万人,而这些人失业后更造成了许多地方不稳定的因素。

至于后者,辽饷的开征虽然有先例,早在天启年魏忠贤就打着辽饷的名义在江南开征商税。如今辽东军事需求,军费严重不足,再征辽饷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在于这辽饷开征的对象却不同。

当初魏忠贤是盯着江南士绅大户和商人弄来的钱,而且主要是对大明富庶之地开征。而现在所谓的辽饷却是对于普通百姓,同时征收的群体也不限于江南一地,直接扩大到了全国各省。

如此区别显而易见,这些操作下去先不说能不能弄来钱,就算能弄来钱又有多少可以用到实处更是两说。

其他暂且不提,仅仅是工部这边徐宪成就有绝对发言权,自崇祯皇帝登基后,工部各处的开支锐增,以前明明能用一百两银子办到的事现在花二百两甚至三百两都不一定能办成。

花的银子数额翻了几番,可落到实处的反而比之前的却少了许多,其中每过一道手这银子就少了几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上上下下心照不宣。

徐宪成对此很是看不惯,虽然他也缺钱,要知道徐宪成进京赶考的时候身上并没多少银子,这还是姐姐姐夫资助的,中了进士当了官,徐宪成也不富裕,要不也不会住在这样普通的小院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徐宪成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可作为读书人他心中依旧有那么一份坚持,当初游学的时候,徐宪成在南京交友广阔,如今又在工部为官,掌控着虞衡清吏司,他如果想要弄银子机会大把。

可到如今,徐宪成从未以权谋私借职权私下捞过一文钱,除去自己俸禄和官场上正常的“孝敬”外,徐宪成从未起过贪心。

不过有些时候徐宪成也是无奈,想彻底出于污泥而不染,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更何况整个官场都是这样,其他官员上下其手,你却洁身自好,就成了官场中的异类,反而被人排斥和防备,所以徐宪成也只能持有自己的初心罢了,对于许多事虽看在眼中心中更是明白,却又无能为力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初阳兄此去辽东,小弟实在是羡慕,说句心里话,如不是袁督师点名初阳兄,小弟还真想替初阳兄去呢。”徐宪成说着不由得摇头叹道,望着孙元化极为感慨。

孙元化明白徐宪成为什么会这么说,更知道自己这个好友心里的苦闷。和其他官员不同,年轻的徐宪成是一个有才华也有抱负的人,虽然他现在的官职并不低,而且又属于清流,正是受朝廷重用的时候。

可现在的朝廷风气着实不怎么样,表面上来看自魏忠贤垮台后朝廷展现出一副中兴气息,可实际上情况并不如此,其他的暂且不说,就说朝政吧,许多事明明听起来看起来不错,但真实情况却差强人意,甚至还不如魏忠贤当政时候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京师的确不如离京的更好些,之前就有听说外派徐宪成离京的想法,不过后来这个事不了了之了。

之所以会是这样,还是要提到蓟辽督师袁崇焕,其他人不清楚孙元化却是知道的,因为孙元化是袁崇焕点名要的人,也算是袁崇焕的亲信,所以有些情况比外人更为清楚。

以徐宪成的官职和能力,原本崇祯皇帝是想打算从京师选人分别担任宁前或山东兵备道,同时挑选合适的人任职辽东巡抚和山东巡抚职务。

不过这事还没定下,人员也在挑选之中,可刚解决宁远兵变的袁崇焕突然就向崇祯皇帝上了奏折,提出要在辽东整顿的想法,并且希望崇祯皇帝给予支持,还提议让朝廷暂时不要安排辽东巡抚和山东巡抚的职务,为平辽大计着想,等他在辽东整顿完毕后再考虑这些。

出于对袁崇焕的信任,崇祯皇帝很快就答应了这个请求,放弃了任命辽东巡抚和山东巡抚的想法。也是这个原因,宁前和山东兵备道的任命也就搁置下来,毕竟这两个职务虽然不是巡抚,官职也不算高,可偏偏权利不小,在巡抚缺职的情况下,兵备道手中的权利和正式的巡抚也差不了多少了,一旦任命下达就和袁崇焕的请求违背,崇祯皇帝出于这个考虑一并中止了任命。

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徐宪成,原本徐宪成是山东兵备道的合适人员,假如袁崇焕的奏折来的晚些,说不定徐宪成的任命就下达了。可现在倒好,袁崇焕那奏折一上,崇祯皇帝暂缓了所有针对蓟辽的人事任命,使得徐宪成失去了这个机会。

“待为兄去了辽东,见了袁督师后必然向袁督师举荐贤弟,以贤弟之大才,别说一个区区山东兵备道,哪怕就是巡抚也是当得,到时候贤弟来蓟辽,你我兄弟同在督师手下为国效力,在蓟辽建功立业岂不快哉?”孙元化笑着安慰徐宪成,徐宪成听后哈哈大笑,虽知道这话是安慰,却极为高兴。

“初阳兄,那么小弟呢?你不会把我忘了吧?”一旁,李信拿起酒壶给孙元化倒了杯酒笑眯眯地打趣问。

孙元化顿时又笑了起来,伸手冲他点点:“自然不会忘了伱,贤弟之才我可是知道的,如此好事怎能少得了贤弟?”

“哈哈哈!说的好!来来来,我们再干一杯!”

“干杯!”

三人举杯共饮,抬手一饮而尽,放下酒盅对视又是大笑起来。

翌日,徐宪成和李信亲自送孙元化出京,一直送出城十里这才依依不舍道别。

告别了好友,孙元化上了马,带着随从快马北去,马蹄声渐渐远去很快再也不见他的身影。

离开了京师,孙元化就一路北上,十日后抵达山海关,在山海关歇息一日,孙元化继续向东而行,朝着宁远而去。

等他到了宁远后才知道,袁崇焕居然不在宁远,询问后才得知袁崇焕坐船去了双岛,据说是和毛文龙见面会晤去了,对此孙元化也没放在心上,就在宁远暂住了下来,耐心等着袁崇焕回来,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就在自己前来宁远的路上,这大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件大事正和他所要见的袁崇焕有关。

一月前,毛文龙受袁崇焕的邀请主动从皮岛至北汛口会晤,可没想到了北汛口却没见袁崇焕的身影,之后毛文龙去了登州找袁崇焕还是没找到他,最后无奈直接坐船去觉华岛,再从觉华岛到了宁远督师衙门。

虽然最终两人在宁远见面,也私下做了交谈,可交谈并没有什么结果。这让毛文龙心中很不舒服,不过出于对袁崇焕的尊重,毛文龙没有发作什么,而当袁崇焕提出再约时间会晤的时候,毛文龙也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

就这样,第一次会晤双方在没谈出任何结果的情况下结束了,回到皮岛后毛文龙一直等着袁崇焕这边的消息,等了近一个月时间,袁崇焕终于递来消息说在双岛会晤,接到消息的毛文龙很快就答应了袁崇焕相约,按照约定时间坐船从皮岛出发,前往双岛和袁崇焕见面。

双岛属于毛文龙东江镇的防区,是毛文龙的地盘。为避免再一次被袁崇焕“放鸽子”这一次毛文龙多了个心眼,没有提前抵达双岛,所以袁崇焕比毛文龙早了两日到了双岛。

接到消息,毛文龙这才让坐船加快速度赶往双岛,等到了双岛后袁崇焕已在岛上等着毛文龙了,毛文龙下岛后和袁崇焕见面,气氛很是融洽,谈笑风生,彷如老友一般。

因为主角都到了,继续在船上诸多不便,在袁崇焕的建议下毛文龙同意了袁崇焕一起上岛驻扎的提议,就此两人各自下了自己的船在岛上临时扎营暂住了下来。

当天晚上,毛文龙作为主人宴请袁崇焕,袁崇焕欣然赴宴,赴宴时酒过三巡,袁崇焕提议让人离开,单独和毛文龙交谈几句,毛文龙也没多想,当即就摆手让部下出去,等人走后,他亲手给袁崇焕倒满了酒,问袁崇焕究竟要谈什么。

“毛帅,今日本部同毛帅在辽东海外相会,你我横渡大海至此都是不易,都是为了国事,应该同心共济才是,毛帅以为如何?”

毛文龙毫不迟疑道:“袁大人此言本帅自是认可的,正是为了国事你我才会在此相见,至于同心共济更当如此。”

“好!”袁崇焕很是高兴一拍大腿道:“既然毛帅对此没有异议,那么本部堂愿和毛帅相商为进取大计,军国大事在此一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