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四十四章 辽饷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四十四章 辽饷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现在勉强凑了二十万两给辽东那边,离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呢。崇祯皇帝又不想从自己内库里拿私房钱垫上,可没银子又如何?他是皇帝不是神仙,变不出银子啊!

驿站已经被撤裁了,可撤裁后的效果和崇祯皇帝所想的完全不同,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崇祯皇帝心里也胸闷的很。

接下来又没什么可以撤裁的,难不成对官府衙门动手撤裁人员?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驿站是企业编制,官员可是公务员编制,拿企业编制开刀问题不大,可要拿公务员编制开刀,崇祯皇帝就等于得罪了全天下的士大夫,他不懂其他,难道这个道理会不明白?

再说了,这个方法别说实施了,就算是提出了也绝对不可能通过,满朝文武肯定会激烈反对,这可是直接动了他们的根本啊。

所以崇祯皇帝现在已没了继续可以撤裁的可能,可银子的空缺又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人提出实在不行的话就增税,既然辽东战事缺钱,为解决辽东军费问题,可以向民间加派“辽饷”税,让地方和百姓分摊一下,反正大明地域辽阔,百姓众多,全国上下几千万人呢,一人收一两就是几千万的进账,不仅能解决辽东军费还能填补户部的财政紧缺,一举二得。

这个建议刚刚提出就有人表示反对,反对者说增派赋税要慎重,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不容易,眼下大明各地天灾频频,地方也有叛乱迹象,一旦增派这些赋税就再加重了他们负担,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不过反对的意见很快就被压了下去,表示赞同的人是大部分,并且提出加派辽饷是眼下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虽然这种做法对百姓有些影响,可相比大局来说这样的影响还是能够承受的。

先苦一苦百姓,让百姓和朝廷同舟共济勒紧裤腰带过一段艰苦日子,袁崇焕不是承诺五年平辽么?只要在五年内解决了辽东问题,那么充其量也就天下百姓苦上五年罢了。

五年之后,等辽东战事平定,天下也太平下来,这辽饷自然就可以停收了,接下来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朝廷这么做是为了天下啊,为了大明的江山,百姓乃大明之百姓,这点点付出不应该么?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崇祯皇帝的心里去了,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自从登基后,崇祯皇帝一直以中兴之主要求自己,每天把自己弄的辛苦万分,先不说天天熬夜看奏折,和大臣们谈话处理国事弄到三更半夜,就连平日里对自己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在生活上更是勤俭到了极点,不断减少后宫的开支,以减少宫中支出。

他的御膳简单的很,每次用膳的饭菜就两三道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就连他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舍得做新的,让自己的皇后在后宫帮他用针线缝补,这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作为天子都能吃这样的苦,那么作为自己臣民的老百姓和自己同甘共苦也是理所当然的。苦一苦老百姓,大家同心协力过几天苦日子,为的是未来大明的中兴啊!一时间,崇祯皇帝就做出了决定,从善如流听从建议,开征辽饷。

其实所谓的辽饷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辽饷的征收是交给魏忠贤来负责的,魏忠贤包括天启皇帝心里都很清楚,靠朝廷赋税是支持不了辽东庞大军费开支的,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弄钱。

不过当时的辽饷和现在的辽饷完全不同,魏忠贤的辽饷只是用了一个名义,但实际上征收的对象不是普通老百姓,魏忠贤心里清楚老百姓苦哈哈日子过的不容易,本来就榨不出什么钱来,与其把精力放在老百姓身上,倒不如把目标放在士绅大族和商人身上。

这也是魏忠贤的阉党被东林党等各党攻击的主要原因,通过在江南等地向士绅大族和豪商们增派赋税,再加上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手段,魏忠贤一年给天启皇帝就弄了四百多万两银子,四年中总计搞到了一千七百二十万两,这些钱不仅解决了辽东军费问题,还满足了北直隶和其他地方的财政支出。

随着魏忠贤倒台后,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被清算,当初有针对的增派赋税也成了魏忠贤的原罪之一。

可现在倒好,在内阁众人的讨论下,崇祯皇帝居然捡起了当年魏忠贤所做的事,继续征收起了辽饷,而这一次却把征收目标从地方士绅大族和豪商转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难道这么做官员们会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么?当然是不可能的。

能做到这样级别的高官,他们哪里不明白其中区别的道理?可问题在于屁股决定脑袋,他们作为士绅大族和豪商的代理人,自然不可能和当年魏忠贤一样对这些目标下手,这等于损害自己的利益挖自己的根基啊!找个合适的理由,把针对的目标和负担转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这就最合适不过了。

至于老百姓会什么反应?他们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在这些人眼里,天下百姓无非就是草芥罢了,贱命不值一文,就和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会长出一茬,区区生死同他们何干?

崇祯皇帝的御前会议开完,几日后户部的二十万两银子总算是拨了下来。这时候,崇祯皇帝考虑再三,很肉痛地又从自己内库里拿了十万两银子,凑足三十万两送去了辽东。

把银子送去的同时,崇祯皇帝还给袁崇焕带去了话,说后续的银子他会想办法尽快下拨,这三十万两银子虽然不足他的要求,可毕竟也不算少了,让袁崇焕以国事为重,先安抚好辽东军政,他相信以袁崇焕的能力肯定能够做到这点。

在辽东的袁崇焕接到崇祯皇帝的来信和送来的这三十万两银子(实际二十万两出头,其他的按规矩漂没了)顿时愁的不行。

袁崇焕这边的欠饷再加上后续应该发的饷银可不是小数,这些银子充其量也就够两个半月的欠饷。

面对这个情况,袁崇焕也是无奈,他只能先补发了两个月的饷银,同时告诉军士们朝廷后续的军饷会陆续送来,现在这些只是初步,让大家尽管放心,只要有自己在欠饷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虽然杯水车薪,可毕竟也是实实在在的银子,当拿到补发的两个月的欠银后,之前还对袁崇焕有所怀疑的军士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众人都觉得袁大人做事有担当,说补发就补发,这不银子不就下来了么?

银子虽然不足,可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不是?再说了,袁大人说话有一说一,铁板钉钉,不信朝廷,还能不信爱兵如子的袁大人么?

夜深了,袁崇焕在宁远的府邸依旧亮着灯光,书房里袁崇焕搁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一份刚写完的奏折摆在桌上,上面的墨迹还没干透,袁崇焕起身在屋里走了几步,眉头紧锁,神色严峻。

回到辽东已有近月了,这近月中袁崇焕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解决辽东军中哗变的问题和后续处置。

挑起哗变的几个下级军官已全部处死,袁崇焕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压制了这场事件。安抚了军士后,袁崇焕就对辽东军将下手,自从自己去年称病离开辽东到这一次回来,袁崇焕发现他对辽东的军阵控制没有以前那么得心应手,除去在山海谷的吴襄和祖家兄弟外,其余辽东军将或多或少都有些异动。

袁崇焕是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当年他当兵备道的时候就压得总兵满桂死死的,最终逼得满桂从宁远调离去了宣大,满桂离开后,袁崇焕利用手段和利益把手下的辽东军将捆绑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团体,而他袁崇焕就是这个团体的核心。

这一次回来,袁崇焕明显感觉到其他辽东军将已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惟命是从,似乎都有了小心思。这让袁崇焕极为不悦,更让他心生警惕。

作为蓟辽督师,袁崇焕现在在辽东是军政一把抓,根本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袁崇焕在处理完哗变之事后,果断出手抓了吴国琦。

吴国琦这人是他手下参将彭簪古的中军,从祖大乐那边得知,自己离开辽东后彭簪古等高级军官就私下串联,撇开自己形成了原本利益团体之外的小团体,有自立的迹象。

这一次哗变如此轻易爆发,除了欠饷之外,这些高级军官的坐视不理甚至暗中推动也是另一个原因,而巡抚毕自肃自杀,除去愤慨外同样也是他们所逼迫,这件事中吴国琦是他们的狗头军师,私下干了不少勾当。

拿下吴国琦,袁崇焕二话不说就动用尚方宝剑处死了此人,用血淋淋的人头来震慑众人。接着,袁崇焕又处罚了彭簪古及车左营加衔都司王家楫、车右营加衔都司左良玉、文标营司佥书李国辅四人。杨正朝、张思顺免死发前锋立功。此外,以贪酷激变的推官苏涵淳、通判张世荣被降职。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众人顿时收起了各自小心思,对袁崇焕惟命是从再也不敢搞鬼,袁崇焕这才彻底收回了所有军政大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