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三百二十二章 代币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三百二十二章 代币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巴达尔问那蒙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事的,蒙古人笑着告诉巴达尔这事不光他知道,整个镇虏堡的人全都知道。

镇虏堡这边贸易不是一天两天了,这边的规矩是蒙古各部和腾格尔部合作所运来的货物先由腾格尔部进行登记入库,牛羊马匹这些同样也是如此。但真正贸易并非登记后马上进行,因为腾格尔部和其他各部的贸易都是易货贸易,大家把东西运来后按照货物的类别、优劣等等划分登记,再按登记后的数额进行折算,折算的数字是腾格尔部所制定的“交易券数”,这些部落按照交易券数字的多寡再根据腾格尔部所公布的大明那边的货物对交易数的比值来进行贸易。

这个模式是腾格尔部搞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贸易便利,也避免手续上的繁琐。

说白了,比如一头牛按照牙口、重量、状态等等有几个类别的划分,比如按照上、中、下三等级别的划分来计算,上等可以折算成10个交易数,中等折算7个交易数,下等大概就是5个交易数。

以此类推,马匹和羊也是一样,但交易数马儿稍高些,羊就少多了,一头一岁左右的小羊也就是2个交易数,可一匹健壮的好马,有时候甚至能达到13至15个交易数。

皮毛、牛筋乃至其他货物也是一样,按照数量和品级的不同都能折算成交易数,这样的话在交接清点的时候就能把各物资的类别、品级等等划分出来,然后直接按照交易数来计算完成。

交易数确定后,腾格尔部的人会给贸易方一张交易券数凭证,这张凭证上会详细写明对方持有交易数的额度,同时盖有骑缝印章和签名,此外这凭证还有编号和底单,能够用来防伪。

等到大明那边的物资运来,需要交易的部落直接拿着这凭证按照腾格尔部所公开的物资对应交易数来进行交易,从而直接用凭证换取所需要的物资。

这样的操作在蒙古人看来是闻所未闻,之前蒙古和大明的贸易无非两种,一种是拿金银铜钱货币进行贸易,另一种就是易货贸易。

前者是正常贸易,你的货物值多少钱开多少价格,双方讨价还价后达成意向,然后付钱拿货。

但这样的贸易在大明是绝对没有问题,因为大明一直都是执行的货币贸易,可在蒙古人这边就行不通了。

虽然蒙古贵族中金银不缺,可问题普通蒙古牧民手上没那么多金银,就连铜钱也少的可怜,再加上蒙古人脑袋里也没什么货币的概念,平日里很少用钱买东西,而且卖出货物后换取金银或者铜钱再和大明贸易手续实在太繁琐,许多蒙古人大字都不认识一个,算个两位数的数字都要板着手指头算老半天,这种贸易方式有些不适合头脑简单的蒙古人。

而易货贸易是最简单的,就是拿着自己的东西和对方换取所需要的东西。这种贸易方式来说蒙古人是常用的,部落和部落,牧民和牧民之间的易货贸易经常发生,也更能让他们所接受。

但易货贸易也有缺点,如果说简简单单的单件货易货贸易还罢了,可当所需要贸易的货物品种繁多,数量也庞大的情况下,易货贸易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首先是货物的价值评定,你这个货物究竟价值多少?对方的货物又值多少?这必须先达成一致,而往往人们都是有自私心理的,总希望自己的货物价值能高估些,而对方的货物价格尽量低估,让自己占更多些的便宜。

此外,就算价值评定达成一致,可在易货中还要考虑到货物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比如你要交易的货物对方需要,可对方要交易的货物却不是自己需要的,哪怕在价值认同的情况下这种贸易方式也不会成功,必须要去寻找既能认可价值,又能贸易配对的双方,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许多问题,甚至效率极低。

腾格尔部和大明的贸易是属于双边的大宗贸易,自然不可能采取如此低下的贸易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慎锥参考后世的模式从而制定出了一个特别的贸易方式,这就是采取交易券数取代传统货币和各部落贸易的方法。

这样一来,所谓的交易券数等于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又或者说是一种代币性质,或者用支票、白条来形容也是一样。按照货物的品级来进行固定划分,先确定每种货物对应的交易券数,然后以这为基础让各部落的货物先交换成交易券数。

接着,再把大明那边的物资同样以交易券数进行折算,这样一来交易就便利许多,各部落需要什么物资直接就能以交易券数体现出来,然后用手上折算的交易券数来交易即可,从而省却了诸多麻烦。

如此既能避免贸易的繁琐,更能提高效率,再加上没交易完的交易券数余额还能留在手上,只要手里有着凭证,就能继续使用,直到这个数额全部花完为止。

说白了,朱慎锥搞出来的这玩意其实已取代了货币,等于是一种纸币的模式。但和真正的纸币又有不同,纸币是以贵金属比如金银作为锚定物发行的,但朱慎锥的这玩意却是以物资作为锚定物发行,充其量就是一种商业券证。

依靠这玩意的诞生,贸易变得通畅和便利许多,而且在这两个月的执行下,各部落也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完全接受了这个模式的过渡,使得腾格尔部所发行的这种特殊券证得到了快速推广。

现在在镇虏堡,大家手里所持有的这玩意已经完成被当成了货币来用,有些部落的人在交易之后,手上的交易数不足于再一次采购,但如果累积到下次交易又因为中间需要的时间过久觉得不便,索性就在镇虏堡内消费的时候用这东西来支付吃喝玩乐日常使用。

这样一来,更促进了这种券证的流通和交换,也让大家对这种券证有了充分的认可。现在不光是蒙古人在用,就连镇虏堡的明人也在使用,长久下去的话,直接取代金银、铜钱这些货币是必然的。

而在和大明的贸易中,因为恒通商行居中主持的缘故,双方贸易数额的确定都是由恒通商行来负责的。两边都控制在朱慎锥的手中,这样一来在除去必要的情况下依旧采取真实货币来贸易,可其他部分也逐步使用这种所谓的交易数来进行定价。

就此,朱慎锥直接通过这个方式掌控住了双边的贸易定价权,也通过券证的模式取代了货币的流动,仅仅于此其中的收益就可想而知。

朱慎锥真正的目的不光是边贸,也打着用券证来彻底取代大明和蒙古双边贸易的货币问题。朱慎锥是走私起家的,他很清楚走私中交易的环节是重中之重,往往许多时候在最终交易之后还需要带着大量的金银或者铜钱返回,这极其不便。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朱慎锥怎么会放过呢?恒通商行未来的不仅只是一家贸易为主的商行,更不是仅仅作为中间人主持双边贸易的机构。朱慎锥想通过这个模式建立起一个券证体系,甚至一种特殊货币取代传统货币的机会,但考虑到某些原因,朱慎锥是做不到以官方机构发行货币,比如大明的宝钞发行程度。

再说了,宝钞这玩意早就烂大街了,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因为滥发宝钞其价值一跌再跌,等到永乐年间,宝钞作为实际货币的作用已减弱到了很低程度。

而现在,大明已经没人用宝钞了,这玩意不仅没人用,也花不出去,就算是拿来擦屁股都嫌硬。除去朝廷有时候给官员发俸禄,又或则赏赐的时候用部分宝钞折算发出去外,收到的人只能把这玩意放在家里收藏,根本就不能当钱使。

现在朱慎锥弄出来的这种券证其实和货币的用途没太多区别,但并非是真正的货币,因为它的锚定物只是实际的货物,也没有官方的认可。

充其量只是利用商业手段的一种券证,是以实际货物和商业信誉作为担保的存在。但它的的确确也发挥了货币的相当作用,如果能够进行一定范围的流通,长久下去成为真正的货币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此外,对未来的恒通商行朱慎锥也有着考量,朱慎锥打算让恒通商行在具有普通商行的模式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有金融职能的新机构。

这个机构用钱庄、票行来形容更贴切些。银票这玩意早就出现了,北宋的“交子”,大明的宝钞其实就是银票的一种,但真正意义上有实际作用的银票流通还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其诞生地就在山西。

现在山西已有了类似钱庄票行的机构,但只是刚刚开始,银票这玩意也只是在摸索过程中还没得到认可和推广,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小。

但现在朱慎锥利用边贸的机会直接推出了这种新式券证,不仅替代货币使用,未来还能在这个基础上成为真正的货币,而恒通商行也能借此进入金融行业,开设金融业务,正式发行银票用于流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