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二百一十一章 爱才的孙督师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二百一十一章 爱才的孙督师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启皇帝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招让魏忠贤佩服不已,他很快就把这个事交代了下去,有了皇帝的默许再加魏公公的意思,下面这些太监一个个全是人精,哪能不晓得应该怎么做?

几日后,户部正式向内阁提出建议,皇帝和司礼监认可之下,内阁考虑到如今财政情况也同意了这个事,接下来魏忠贤暗中推动,各地原本准备返回京师的矿监税监借此理由就留了下来,继续用万历皇帝的办法帮天启皇帝从地方弄银子上来。

朝堂上的大事袁崇焕自然是不清楚的,他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动身前往山海关呢。

离京之前,袁崇焕特意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在奏折中阐述了自己对辽东战事的看法和意见,意图引起皇帝的重视。可让他意外的是,这份奏折上去后直到他离京一日,都没半点回复,一直期盼天启皇帝能有勉励自己的话,甚至下旨召见自己的袁崇焕不免得有些失望。

不过很快这个失落的念头就抛到了脑后,毕竟袁崇焕现在的职务不高,虽说他已升官,但从品级而言也只是从六品升到了五品罢了,再加上他寸功未立,奏折中所写的那些东西皇帝不信也是正常的。

在袁崇焕的心里,他打算去了辽东后做点大事,等到有了功劳,在皇帝的心中地位再高些,自己继续上书,说不定那时候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怀着这样的想法,袁崇焕踏上了前往山海关的行程,风尘仆仆几日,终于抵达山海关,在那边见到了自己的上司大学士孙承宗。

对于袁崇焕的到达,孙承宗一开始并没注意到这个人,作为辽东督师,孙承宗位高权重,而且他和之前的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等人有着大不同,要知道孙承宗可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身份清贵又受皇帝信任。再加上孙承宗本人虽不是东林党,却同东林党几个大佬私交甚好,而且他如今不仅已入内阁成为了阁老,还有兵部尚书和大学士的身份,从这点来说,大明朝堂上能和他身份相比的人没几个。

这样一位大佬督师蓟辽意义重大,这也是孙承宗为什么去辽东不是辽东经略而是督师蓟辽的原因。

督师蓟辽这个职务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在孙承宗之前辽东最高的职务就是熊廷弼两次担任的辽东经略。所谓辽东经略名义上就是在辽东地位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同时也兼顾部分民政,其地位相当于以前的地方总督,却比总督的自由度更高些。

但辽东经略名义上虽是一把手,可实际上还是受着制约的,就像熊廷弼那样,他明明是辽东经略,却对王化贞这个辽东巡抚一点办法都没有,两人矛盾不断,最终引发了之前辽东经抚之争。

为了避免再一次有经抚之争,天启皇帝决定在辽东不再设置经略一职,而是由新设的督师蓟辽来替代。所谓督师蓟辽就是代替皇帝名义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属于中央直接派遣的文官,全权负责这些地方的军政务。

换句话来说,督师蓟辽的权限极大,已经相当于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了,而且大明向来又是文贵武贱,当初王化贞赶和熊廷弼顶着干,除了王化贞背后有人外,还有个关键原因就是熊廷弼虽是进士出身,但他的辽东经略一职实际上是武职,作为文官的辽东巡抚不鸟经略,在文官群体中并不奇怪。

但孙承宗却不同,他身上挂着的职务已是顶尖了,现在又督师蓟辽,手里拥有的权利是之前熊廷弼等人根本不能相比的,从这点来说,也足以看出天启皇帝对自己这位老师的信任和重用。

孙承宗虽是文官,但对军事颇有天赋,是大明难得的军政两面的杰出人才。到任后,孙承宗视察军情,了解当地情况,派人收集后金建奴的信息。

在军情方面,因为辽东连续战败,眼下熊廷弼和王化贞又押解京师被判处死刑,辽东各军士气低落,军中悲观情绪弥漫。

孙承宗到任没有过多责怪辽东军将,相反把他们招来见面好言安抚,并且告诉他们熊廷弼和王化贞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不会牵连到其他人,让这些军将好好带兵,凡事有他做主,不要有任何顾虑。

在这样的安抚下,军将很快就打消的顾虑,再加上孙承宗来辽东的时候手里还带了学生天启皇帝特意拨给他的银子,有了银子许多事就好办多了。军中的欠饷发下去了大半,又补上了粮草等物,一来二去,孙承宗很快就赢得了军将们的认可,也借此掌控住了辽东军队。

此外孙承宗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许多时候不喜欢呆在衙门里,反而习惯于穿着布衣下去视察。

无论是地方还是军中,孙承宗都是打扮的普普通通,许多时候还会和普通军士在一起拉家常,通过和他们聊天中得知许多不为人知的信息。再加上孙承宗平易近人,和善客气,许多军士在聊天过程中甚至不知道孙承宗的身份,等孙承宗走后,从其他人口中才得知刚才和自己聊天的老人居然是督师蓟辽的孙大人,心中不由得感动万分,更有了几分亲近。

解决辽东问题,政治是一方面,军事又是一方面。

孙承宗对于去了辽东如何做早就有了盘算,所以到了辽东后除在民政上处理问题外,军事方面更是额外重视。

他这样做在历史上不少名将都有先例,比如吴起、李广等就是如此,大明开国将领中徐达治军甚严同样爱兵如子,发动靖难的朱棣同样也是这样,和士兵在军中同甘共苦至今传颂,孙承宗饱读诗书,更多年钻研军事,哪里不懂这个道理?

在孙承宗运用各种手段渐渐整合辽东军队,着手布置的时候,他在一次视察中无意中碰到了袁崇焕。

他万万没想到,袁崇焕居然和自己一样,穿着普普通通的布衣,在一群丘八中笑谈风声,丝毫没有其他文官半点孤傲的模样。

这一次发现让孙承宗注意到了袁崇焕这个部下,一开始孙承宗以为袁崇焕是投其所好,见到自己这么做也学着如此做罢了。可等仔细打听后才知晓,袁崇焕抵达山海关后就开始这么做了,而且花在和军士中交往的时间比自己居然还长些,这一来更引起了孙承宗的好奇。

特意找人把袁崇焕叫来,孙承宗饶有兴趣地问袁崇焕这样做的原因。袁崇焕不亢不卑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诉孙承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军队情况,同时也是激发军队军士的士气,从而为后续的战争做好准备。

而且这些军士看起来不起眼,可其中有不少人是打了老仗的,战斗经验丰富,对于后金建奴的情况也有相当了解。自己作为山海关监军,既然担任了军务,对于军事自然不能放松,多了解情况,对部下多沟通多熟悉,多做准备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袁崇焕的这番话让孙承宗很是赞赏,在他看来这样的文官是非常难得的,大明虽然文贵武贱,可打仗毕竟要靠武人,文官不懂军事上了战场是要吃大亏的,之前袁应泰和王化贞就是先例,更不用提杨镐了。

袁崇焕作为文官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强过许多人了,有这样的部下让孙承宗很是欣慰。

言谈之间,孙承宗顺便问了问袁崇焕对辽东局势的看法,原本他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觉得袁崇焕能说出什么道道来,哪怕袁崇焕只能说个大概,孙承宗也就很满意了。

但没想这么一问袁崇焕的回答却让孙承宗大吃一惊,他怎么都没想到袁崇焕对于辽东局势的判断如此深刻,不仅仔细说了目前辽东双方的实力对比,优劣所在,更阐述了未来辽东战略的方向和实施可能。

袁崇焕的许多建议和想法和孙承宗不谋而合,这让孙承宗很是意外,他怎么都没想到一个才当了几个月的兵部主事,如今刚到任不久的山海关监军对于辽东军事有如此见解,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

当即孙承宗询问袁崇焕是如何想到这些的,又是怎么判断出后金建奴的情况的。袁崇焕也不隐瞒,他告诉孙承宗这些问题的考虑除了自己少年就好军事,自学研究外,还加上这些日子和军士们聊天谈话中收集消息并总结出来的。

此外,袁崇焕也告诉孙承宗,自己在前往辽东赴任之前特意去狱中见了熊廷弼,向熊廷弼请教了许多有关辽东的问题。有些信息也是熊廷弼告诉他的,而且在请教的过程中,他还和熊廷弼就此进行了一番讨论,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才有现在的这些想法。

得知这情况,孙承宗看向袁崇焕的目光更多了几分欣赏,虽然熊廷弼下狱并且被三法司判处死刑这件事上孙承宗是背后推动的人之一,不过孙承宗之所以同意追究熊廷弼的责任在于他对熊廷弼不顾大局擅自放弃山海关以东大片辽东地盘和对事后又为了私怨抗旨不尊极度不满。

在孙承宗看来,熊廷弼仅这两个问题被捕下狱并判处死刑丝毫不为过,至于王化贞也是如此,辽东局势变成这样,他们两人责任难逃。这是公事,绝没有私人矛盾,孙承宗这么做完全对得起皇帝和朝廷,更对得起天下人和自己的良心。

不过就算这样,话说回来孙承宗对熊廷弼的军事才能还是认可的,如果熊廷弼的性格没问题的话,他也落不到现在这个地步。虽然现在是咎由自取,可熊廷弼两任辽东经略,对辽东的局势判断和战略部署却是不差,这点孙承宗从来都是承认的。

袁崇焕能够在这样的时候,尤其是熊廷弼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避之不及的情况下居然跑去大牢里探望熊廷弼,而且还向他请教辽东局势,仅凭于此就让孙承宗高看了袁崇焕一眼。

毕竟整个大明其他人都没这么干,唯独袁崇焕偏偏干了,这就着实不简单了。再加上袁崇焕身上有着和孙承宗类似的经历,他们都是文人,偏偏又喜好军事,平日里爱读兵书,对于辽东的见解又许多地方有着共同看法。

此次见面,孙承宗对袁崇焕的感官尤其好,之后开始把袁崇焕带到了身边,时常询问他关于军事方面的看法,还把不少事交给了袁崇焕去落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