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百五十三章 烟花匠人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百五十三章 烟花匠人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工坊制造朱慎锥已有了决定,那就是以矛头、箭头、甲片为主,辅以部分的马刀、腰刀等。

前三两者的制造相对简单些,尤其是箭头基本用铸造法即可,只要有模范,以三菱为形状进行铸造,然后经过普通的打磨就是最好的箭头。

矛头虽然也可铸造,但铸造完后因为体积的缘故实用性不强,最好还是加上锻造的工艺,这样制造出来的矛头更适用于战场。

至于马刀、腰刀就麻烦些了,这只能用锻造法,而且对钢铁的要求严格,不是有句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么?没有好钢,打造出来的马刀和腰刀实在是差强人意。

明朝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炼矿已采取了瓶炉模式,这种炉子的构造已经接近于后世的小高炉了,按照历史记载,产量大的这种炉子一日可出铁3600斤,最高记录可达到6000斤,这个产量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水平,就连清朝前中期也比不上。

至于炼铁,大明已经采用了活塞式鼓风机,这种鼓风机结构和近代鼓风机基本类似,同样比欧洲那边要先进的多。

而且炼钢方面,灌钢法也已得到了运用,大名鼎鼎的苏钢采取的就是这种灌钢法,其打造出来的器械质量极好。

而在赵屋岭的工坊,虽然技术相比如今大明最好的地方要差一些,但也差的不大,再加上早在两年前,朱慎锥就和赵大私下讨论过如何提高冶炼和灌钢的方法,通过关系弄到了关于灌钢法的部分工艺。

虽说赵大现在依旧没有彻底掌握这种灌钢法,不过对于赵大原本炼钢工艺也有不少帮助,其出产的铁、钢制品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要不然当初朱慎锥也不会让赵大帮他打造火枪了。

工坊的制造火枪打造暂时没有这个必要,为了尽快积累财富和工坊的发展,朱慎锥把生产的目标对准了这些产品,只要造出来,运到草原上去,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工坊这边等到工艺成型,生产形成规模,后面的产量也会越来越大,这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

当然了,朱慎锥也不是火枪的打造就全部停止,对于火器制造他并没有放弃,只是在工坊而言没必要把主要生产放在火器方面罢了。

等目前的工艺和产量定型后,针对火器,不仅是火枪还是火炮的研制还是要继续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是火器的时代,历史的趋势不会改变,这点朱慎锥心中非常清楚。

如今只是技术的原因火器的生产太过缓慢,相比效率实在太低。更重要的是,火绳枪的射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朱慎锥一直都想把燧发枪给制造出来,可实验到现在,不是造不出燧发枪,而是燧发枪造出来后其稳定性还不如火绳枪。

早在朱慎锥让赵大制造火枪的时候一开始就尝试过燧发枪,但弄出来后试用发现击火率太低。目前使用的燧发枪击火方式有两种,因为火帽的未有出现,其原理和火绳枪是差不多的,同样是通过药池点火,只是火绳枪用的是火绳点火,燧发枪是用燧石点火。

燧石的打火方式一种是撞击式,另一种是摩擦式。

撞击式点火类似火绳枪,只是用燧石撞击取代火绳,在大明这种火枪又叫自生火铳。但大明缺少高品质的燧石,普通燧石撞击式点火击发率并不高。而除去这种外,另外一种就是摩擦式打火。

换句话来说,燧发枪的这种点火方式和打火机原理一样,依靠齿轮摩擦嵌入的燧石打出火星后再点燃药池里的火药,然后再击发火枪。

这样一来,从原理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实际操作中这两种点火模式却经常会出现在故障,不是击发打不着火就是摩擦齿轮后没能点着火,必须再一次甚至多次击发。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和后世的普通打火机一个道理,有时候你拿打火机点火转动齿轮通常一下也打不着火,得摩擦两三下才能打着火。假如只是抽烟的话,多打两下没什么关系,反正只要点着火就成。

可问题在于火枪是武器,是杀人的武器,火枪的运用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电光火石之间就是要决定生死胜负的,如果在那种时候突然发现没打着火,手忙脚乱再重复打火,哪里会给你如此充裕的时间?

而且战场上,火枪的射击威力主要依靠是齐射,几十上百支火枪齐射的情况下,作为单一的火枪手又身处在战场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下,很少有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能留意到自己手里的火枪是否打着了火还是没打着火。

一旦慌乱之下明明没有打着火,反而以为已经击发出去了,接着手忙脚乱地重新装弹什么的,这时候又发现原本枪中的弹子根本就没打出去。等反应过来,再准备开枪射击,那时候早就来不及了,这还打个屁仗?

相比火绳枪,虽说火绳的使用比燧发繁琐,可至少在击发可靠性上比目前的燧发枪要强得多。这也是朱慎锥没有采取燧发的真正原因,不过科技终究是要进步的,燧发火枪才是火枪未来的趋势,现在限于技术原因可以暂时用火绳枪来替代,但未来依旧是要朝着这个方向研发。

但这个研发过程不是赵大这样的匠户能够做成的,别说赵大了,朱慎锥自己也解决不了。

朱慎锥只知道一些机械的原理构造,可究竟怎么解决他毫无头绪,这些日子他一直在琢磨这个事,还别说倒也给他琢磨出了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究竟靠不靠谱,朱慎锥的心里也没这个底。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也是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火药的,蒙古人西征,火药从中国开始流传到了欧洲,这才导致世界的战争模式从最初的冷兵器时代逐渐开始发展到后来的热兵器时代。

关于火枪的问题,朱慎锥想过找些会炼丹的道士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在他了解实际情况后又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虽说道士炼丹,可以称上中国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可实际上真正会炼丹的道士这全天下根本没几个,大多数道士从来不会炼丹,哪怕就号称会炼外丹的也只是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罢了。

所谓的炼丹充其量就是瞎折腾,给外人看的那一套假模假样。弄出来的丹药也不是炼丹所制,倒和中药炮制有些类似,这些道士靠这一手坑蒙拐骗,糊弄那些傻瓜呢。真正有道行的道士从不看重这些,他们也对所谓的“外丹”一说更是嗤之以鼻。

既然道士群体不靠谱,朱慎锥也只能打消这个念头。就在他为此郁闷的情况下,另一个群体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这不是其他,正是烟花爆竹。

大明一代,烟花爆竹的民间制造已经得到了相当发展,眼下大明的烟花爆竹已有了不少后世的样子,甚至在有些水准相当高的烟花工艺上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所撰《中国新史》第六章“中国人的礼节、典仪和节日”,书中就录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元宵节晚上的烟花:“似舟,似塔,似鱼,似龙,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种令人惊奇的烟火”。

其中的描写和形容令人惊叹,明史中也记载了明宪宗与民同乐放烟火的景象,正德年间波斯商人阿克巴尔在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所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明朝的烟花技术也做了惊人的评价。

从这些来说,明朝的烟花爆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了,技艺高超的烟花匠人能通过各种技术制造出令人叹服的烟花来。

烟花的原理就是火药燃烧,控制火药的比例和运用巧妙的技术达到喷发火焰炫丽的效果。

既然烟花匠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对火药的了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专家。而且朱慎锥想到了一点,烟花匠人既然能够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烟花,那么或许也能制造出能够快速击发火枪的火帽来。

当想到这点时,朱慎锥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他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几种小玩意。

一种是火药纸,用火药纸做简易火药枪,直接就能打出火柴棍,打出的火柴棍威力大的能够击穿硬纸板。这种玩具是许多男孩子少年时期的最爱,朱慎锥年少时就有这么一把火药枪,把它当成宝贝一样。

还有一种就是摔炮,摔炮大小都有,小的就和普通的鞭炮差不多,大的有成人一根手指头那么粗细。拿着摔炮往地上狠狠一摔,就能立即炸开,从而发出猛烈的声响来。

这些东西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不就是最好的火帽么?如果能够直接制造出火帽来,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原始燧发枪了,到时候直接用火帽和定装纸壳子弹来尝试制造更先进的火枪,这样一来火枪使用的难题迎刃而解。

如果能够真的制成,这样的火枪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最先进不过的大杀器了。想到这,朱慎锥哪里还能按捺得住?他在找周安民让他想办法去义乌找寻戚家军的老兵同时,也拜托周安民去南京寻找技艺高超的烟花匠人。

之所以要去南京附近寻找,因为现在大明烟花技术最高的就在南直隶,秦淮河上的烟花向来是全大明最耀眼最漂亮的,南京附近也聚集了大明最好的烟花匠人,从这点入手事半功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