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百四十九章 粮食!粮食!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百四十九章 粮食!粮食!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见胡义生很是精神,身上穿着百户的服饰,一副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朱慎锥乐呵呵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有模有样,不错!”

“嘿嘿嘿……。”胡义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带我走走?”

“是是,六爷,您这边请,小心脚下,这边的路可不好走。”胡义生连忙点头,领着朱慎锥往前走,边走还边殷勤关照道。

这人的变化就是这样,以前的胡义生跟着李虎落草,那时候的他朝不保夕,无非就是活着二字。而现在他不同了,从一个流民摇身一变成了百户,而且也正大光明换回了原来的名字,再不用化名躲躲藏藏。

身份的改变,也让胡义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朱慎锥看得出来他现在还没完全适应这个变化,此外对自己的态度也从原来的尊重变得更为恭敬,甚至还有些刻意讨好。

对此朱慎锥心中暗笑,也不去说什么。这样的变化也是正常的,说白了胡义生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哪怕当了羊头山的二当家,同样是摆不上台面的流民罢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他这个百户可是实实在在的,虽说大明文贵武贱,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百户可是正六品的武官,平头百姓眼中的“大人”。

身份的变化导致心态发生变化,胡义生现在有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不过没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变化会渐渐适应,等适应之后就没事了。

再说了,把胡义生放到这个位置上是看中他的可靠而已,现在朱慎锥手上可用的人不多,各处都缺人,胡义生当过羊头山的二当家,他的能力还是有的,而且他品性也靠得住。对于自己人,朱慎锥从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朱慎锥用的原则,再加上他也不吝啬给能干的人机会,把胡义生放到这个位置上也是朱慎锥仔细考虑过的。

一路往前,谷地的许多平坦处已开垦出了几片庄稼地,一些军户正在地里耕作忙碌。

这些军户都是从各处迁移来的,因为百户所刚设置不久,有许多事要做,除了建屋安置外,最重要的就是种地,眼下开春不久,正是耕作的时候,这么多人往后的平日生活总不能由卫所那边承担,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己解决。

这样的工作对于胡义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羊头山的时候胡义生就负责过这些事,羊头山那边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已形成了规模,而赵屋岭这边就要差一些了。

除去赵屋村那边原本就有的村中田地,这边的地都是新开出来的。虽然因为土壤和水源的问题,种不了多少小麦这类正经粮食,可种一些杂粮还是可以的,其中就有着朱慎锥通过渠道好不容易弄来的番薯,也就是红薯、玉米等农作物。

红薯这种东西在万历年间就有了,其实不仅是红薯,就连玉米早在嘉靖年间就引入了大明。但一直以来,这些农作物实际种植的并不多,大部分人一来不知道它们的高产和作用,二来引进之后,只是作为正经粮食的补充或者观赏作物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推广,导致许多老百姓并不知晓它们的存在。

朱慎锥却不同,在几年前朱慎锥就在暗暗找寻这些农作物了。带着王家村的人走私盐的时候,朱慎锥就通过渠道花了不少银子弄到了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尝试着在王家村开始试种。

经过两年左右的试种,收获还是很喜人的,而且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又不算低,无论是红薯还是玉米都耐干旱,也适合山西这边的气候。

羊头山的时候,李虎带人开荒种地,朱慎锥就让王家村派去的人教会了他们如何耕种这些农作物,所以这一次赵屋岭设置百户所同样需要开荒种地,理所当然地就把这些农作物给搬了过来。

现在的大明还没到崇祯年间,虽说天气开始变幻,冬天越冷,夏天越热,天灾也时常发生。可毕竟这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只是地里的收成没以前好罢了。但朱慎锥心里很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等再过几年,天灾越发激烈,那时候长时间的干旱造成了千里绝收,再加上辽东战事的持续不断,大明财政开始破产,乱世即将到来。

一旦乱世来了,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这些人大部分还是活活饿死的。

易子而食,遍地饿殍,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能造反。

到了那时候,有口吃的就是命!为了口吃食,饿的眼睛发绿的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未雨绸缪,朱慎锥不得不提前做准备,他让百户所包括王家村种这才农作物的用意不仅是让他们能自给自足,更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暗中囤积粮食,以备不患。

无论是红薯还是玉米都是高产作物,虽说口感比不上小麦大米,可毕竟是能活命的粮食。饥荒到来,别说粮食了,树叶子都给吃光了,饿急的人连观音土和人肉都吃,那时候再难下咽的粮食对他们来说都是山珍海味。

把红薯晒干,弄成红薯干。玉米也是一样,晒干后储存,到了灾荒年靠这些就能熬过去。

不仅如此,朱慎锥已经开始着手储存粮食了,他在王家村、羊头山各处修建粮仓并挖掘了不少地窖,把弄来的粮食藏在里面。他这样的举动许多人都看不明白,因为现在根本不缺粮,搞这么多粮食究竟干嘛?

对此,朱慎锥也不多做解释,只是找了个和草原那边贸易的理由先搪塞着,继续按部就班地做这些事。

朱慎锥由胡义生领着一路前行,走走停停,时不时开垦出来的田地那边停留一会儿,蹲下身看看种下的种子,然后又和种地的军户聊上几句,问问他们耕作的情况什么。

一旁胡义生陪同着,还帮着解释几句,就这样短短的不到一里多地,他们居然走了大半个时辰。而且许多军户见到胡义生如此殷勤陪伴朱慎锥,虽然不清楚朱慎锥的身份,但想也知道这年轻人肯定是大人物。

拍拍手里的尘土,朱慎锥朝左右眺望了下,开口询问:“这边开了多少荒地?”

“不算赵屋岭那边的,这一片现在有一百三十多亩,这边的山丘多些,亏得种的是六爷您弄来的粗粮,要是种正经粮食的话,还开不出这么多地来。”说着,胡义生抬手又朝着靠西边一指:“等这边弄完了,那边约莫着还能开个几十亩地,不过眼下来不及了,开荒可比种地辛苦的多,如今又是耕作的时候,只能等这边地伺候完了才能去那边开荒。不过六爷您放心,等今年过了,明年就顺当多了,到时候怎么着也能搞出小三百亩地出来。”

心里细细一算,按照目前红薯的产量一亩地大约是千斤左右,不过实际上是不能按照这个重量来计算的,因为这重量含有水分。去掉水分,弄成红薯干,按照五比一的比例,大约就是二百斤上下,相比小麦这样的正粮其产量并不算多。

北方多种小麦,南方是稻米也就是水稻。山西地处北方,以面食为主,自然种的大部分都是小麦。现在的农产量并不高,普通小麦亩产也就七八十斤的样子,庄稼伺候的好,充其量百来斤而已。从这点来说,红薯的高产也只是小麦的两倍罢了,但从口感等方面来说,红薯却远不如小麦这些正粮。

至于玉米也是如此,玉米的产量比小麦略高些,大约就在一百二十斤上下,和红薯一样口感不如小麦。

和后世亩产六千斤以上的红薯和一千四百多斤的玉米相比,现在的产量连个零头都达不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来后世高产的红薯和玉米品种是经过长期改良培育的,产量肯定比现在的高出不少。二来,后世的耕作方法更科学化精细化,也是现在不能相比的。

可就算这样,以目前的产量而言,如果能达到三百亩地,按照一半红薯一半玉米的种植,一年收成红薯大约在三万斤,玉米大约是一万八千斤。

这只是赵屋岭这边,还没包括王家村、羊头山和赵屋村那边的产量,就连种植的小麦等正粮也没含在其中。

此外红薯和玉米的耕作没有占用良田,只是在山丘和谷地用原本的荒地开垦种植,这样算下来这些收获的大部分都是额外的。虽说总额依旧低于朱慎锥的预期,可不管如何,也算是好的开端不是?

“做的不错,辛苦你了!”朱慎锥露出笑容,点头赞道。

胡义生搓着双手赔笑说不辛苦不辛苦,这都是他应该做的。见他这个模样,朱慎锥也笑了,拍拍他的肩膀又勉励了几句,接着就问起了赵屋岭这边矿山和工坊的情况。

赵屋岭这边有铁矿,也有煤矿,这也是当初解决了姜水山后朱慎锥决定派人在这里驻扎下来,并且帮王荣运作了指挥使之职后又特意关照他在赵屋岭(赵屋村)这边设置百户所的原因之一。

当初拿下赵屋岭后,把胡义生等人安置在这里就有了开矿的想法。另外王家村的赵大等人也在朱慎锥给出的优厚条件下搬迁到了这边,这些事在朱慎锥去草原时候就已经在办了,一晃都两月有余了,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祝大家2024年元旦快乐!新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