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十一章 走盐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十一章 走盐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为矿监制度的原因,解州盐井一直以来真正能做主的人就是矿监。

矿监是皇帝身边的人,也是为了给皇帝办事。但矿监同样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贪欲,何况这些没卵子的宦官对于金钱的欲望向来比平常人更甚。

朱慎锥和王家村能够从解州搞到盐,主要原因就是买通了矿监身边的人,也就是下面的一个管事。

身为矿监,替主子办事时私下捞点钱不是很正常的事么?所以下面的管事自然也是如此。这点倒和原本的官员性质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矿监再怎么捞钱,大头还是孝敬给皇帝的,毕竟没了皇帝的撑腰,他也当不了矿监。

朱慎锥对于解州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听完夏冬的话后心里就有了判断,所谓的军中需求加剧恐怕是托词,要知道这两年山西北边太平的很,自林丹汗和朝廷达成协议后,边市已开,大家好久都不打仗了,既然没有交战,哪里谈得上什么军中需求。

如今大明唯一有战火的地方是在辽东,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为之大变。现在明军因为战败的缘故转攻为守,如果说是辽东的话的确如此,可辽东的问题又关他们山西屁事?

就算用盐,辽东那边用的也是长芦的盐,两地离着老远呢。

长芦是三大盐场之一,出产的盐远超解州这种小地方,如果连长芦盐场都满足不了辽东战事需求的话,那么整个大明恐怕老百姓连盐都吃不上了。

解州的盐出产向来都有定数,所谓定数也叫“正盐”,在定数之外的叫“余盐”。

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区别。正盐是正大光明做在账上的,余盐就是账外的,朱慎锥他们干的是私盐买卖,拿的盐其实就是计划外的余盐。

余盐完全可以由矿监和下面的管事自己做主,价格也比正盐便宜许多,又称“成本盐”。可偏偏这个时候夏冬告诉朱慎锥解州那边明年拿盐恐怕会有变,又找了一個听起来就不怎么靠谱的军中需求理由,这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思索了片刻,朱慎锥对夏冬道:“这样,这一次你就不用去了,带上几个人即可去一趟解州,趁现在还没变赶紧弄一批盐回来,正好这回走货,库房那边也腾了出来,运回来的盐直接入库封存,等明年开春视情况再定。”

夏冬也是这么考虑的,听朱慎锥如此安排自然赞同,当即点头答应。

交代完这事,朱慎锥又调整了下明天出发的人数,分出部分给夏冬带着去解州,等交代完后,王晋武就忍不住了。

“六哥,这回去带上俺呗!”

朱慎锥一愣,目光下意识朝着舅舅王荣望去。

王荣冲朱慎锥点点头:“晋武也不小了,这次又分了人去解州,就让他跟着去吧。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也是应该让他跟着历练历练的时候了。”

听到王荣这么说,朱慎锥心里明白舅舅的意思了,而且王晋武是自己的表弟,虽然人有些莽,但要论拳脚功夫却是一把好手,这次过去走的路又是常走的道,也没什么风险,带着他倒也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朱慎锥也没拒绝,只是当着大家面和王晋武约法三章,在家大家是兄弟,可出了门就不一样了。他们干的可不是普通买卖,上了路朱慎锥说东就东说西就西,一切行动必须听他指挥绝不能擅自行动,如果王晋武做不到的话还是别去的好,假如他非得去,这些丑话就说在前头,到时候王晋武要是犯了错,他朱慎锥可不会看在表兄弟的面子上轻易饶过这小子。

“六哥,俺可以发誓!路上俺保证听你的!”王晋武见朱慎锥肯带他上路,当即兴奋的脸都红了,拍着胸口赌咒发誓。

“你小子记得,出去跟着你六哥好生学着,你六哥让你干嘛伱就干嘛,要是在外闯了祸,别说你六哥要罚你,等回来老子非得把你小子脑袋拧下来当尿壶!”王荣瞪着眼珠子提醒。

“舅舅,这不至于,再说了您要表弟的脑袋干嘛?这么大一个玩意放床边晚上您就不觉得瘆得慌?”

“哈哈哈!”

众人顿时哄堂大笑,连王荣也笑的连连摇头。

饭桌上主要是聊事,聊完正事大家吃饭。

因为明天要启程,大家没喝什么酒,准备好的那壶酒也就喝了两口意思意思,等用饭后,各自起身回去,约好明日清晨出发。

好好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朱慎锥醒来后和王荣父子一起用了早餐,随后带上行囊就去了村口。

到村口,人已经到齐了,除去朱慎锥、王晋武和昨天见过的王初二、王贵、王银生外,还有十六个年轻人。

这十六个年轻人中一个姓夏,还有一个姓赵,其余的全是王家子弟。

姓夏的后生是夏冬的二叔家的,也就是他的堂弟。姓赵的后生是铁匠赵大家的侄子,他们也都是王家村的人。

大伙都已做好了准备,见朱慎锥来了连忙上前行礼。

朱慎锥摆了摆手,先看了看他们的准备情况,一圈转下来后颇为满意,毕竟这种活他们不是第一次干了,两年下来已成了行家老手,一切都妥妥的。

“舅舅,家里这边还拜托您多盯着点。”

“家里尽管放心,你们此去一路小心。”王荣正色点头。

冲王荣拱了拱手,朱慎锥转过身去,对大伙道了一句:“出发!”

众人应了一声,接着赶着驴骡,挑着担子,默不作声地沿着村口的小道渐渐远去。

走私盐,是很冒风险的,朱慎锥他们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东边的赵村。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也是有讲究的。

赵村位于山西东部,过了赵村再往东就是玉峡关,等过了玉峡关翻过太行山就是林县,而林县那边就属于北直隶的地界了。

山西走私盐的人可不少,主要的还是那些大商家。

自老朱在山西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借着盐引私下贩盐早就成了常例,而且由于这些晋商的垄断,许多商路早就瓜分完了。

像朱慎锥和王家村这些小私盐贩子,要想在山西和这些晋商争夺市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人家家大业大,半官半私,背后还有着千户所、指挥使甚至边军的参将、副将、总兵这些大人物为后台,虎口夺食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正是因为如此,为了安全起见,朱慎锥这两年可没少花心思,好不容易选出了两条私盐商路,其中一条就是他们这一次走从王家村到赵村的路。

这条私盐商路不太好走,而且赵村那边和王家村一样只是小小的百户军屯村落,需求有限,远不如其他商路。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对于那些晋商来说得不偿失,可对于朱慎锥却又不同。

朱慎锥他们每次走盐也不过四五十石而已,这个数额对于普通人来算得上不少,可对于每次以几百甚至上千石的晋商大户来说根本就是小儿科。

哪怕量少也是有利可图的,私盐的利润可是极大。

大明朝盐最便宜的是景泰年间,每斤盐仅1.79文,嘉靖年间盐价在4—5文左右,高时达到10文。

万历年间,盐价常有波动,而且按照南北不同盐价也不相等,从万历初年到如今,各地盐价都是上涨趋势,以北直隶为例,如今的盐价在每斤43文上下。

朱慎锥他们的盐从解州弄来的成本仅2文一斤,也就是说把盐运到赵村贩出去,其中足有二十多倍的利润。哪怕这个利润赵村那边要分去三成,留给朱慎锥他们也有十几倍。

这么跑一趟,获利大约在200多两银子。

这个获利着实不小,大明的银子购买力是极强的,二百多两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要知道作为宗室的朱慎锥俸禄全额是三百石,按照后来的折色比例是三成,也就是九十石,再按照万历的永为定额制度,折算下来全部到手差不多是45两银子,也就是说朱慎锥只要跑这么一趟,前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赚到自己近五年的俸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