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现言 > 重生70:大搞集体生产,打造天下第一村 > 第五十二章 农民建筑队

天越来越冷,工地上的活却一点儿没耽误,刚进十二月,主体框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李天明将四个队伍,又分成了两组,一组继续搭主体框架,另一组开始装修。

装修的活对这帮老农民来说也不是难事,以前给人盖房,都是刷墙泥,现在改成了刷白灰,窗户门这一类,由李学成带着几个会木工的本家兄弟给承包了。

所有人心里惦记着的都是提前完工,能多赚钱,没有一个喊累的,每天都是天刚亮就开始干,一直到半夜才收工。

不时有钢厂的工人过来看热闹,往常唱的都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看过了这支农民建筑队,才知道什么叫做“咱们农民更有力量”。

来的人当中,还有一个李天明的熟人。

说是熟人也不准确,毕竟只见过一面。

正是宋晓雨的哥哥宋晓军。

看到李天明的时候,宋晓军还以为眼花了,盯着看了半晌才确定,这就是之前帮着他妹妹送信的那个人。

他不是个农民吗?

怎么又变成建筑工人了?

而且,看李天明手上拿着图纸,居中指挥的样子,感觉和厂里那些工程师相差不多。

难道这小子还真是个人物?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给掐灭了。

再有本事又怎样,还不照样是个农民。

可也正是因为给钢厂建专家宿舍的这帮人是农民,很快就吸引了海城当地一家报社的注意。

这年头,虽然很多政策都十分教条,但是,对于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一点上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比如李天明之前出河工,这就是政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举措。

现在这支农民建筑队为海城钢铁厂建专家宿舍,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

不但能体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而且更能展现农民和工人两个不同的阶级紧密团结。

必须要大书特书。

当记者被带到李天明面前,在得知了对方的身份之后,他本能的认为这个四眼瘦高个是来找麻烦的。

不过和他一起来的那个圆脸小姑娘,倒是挺漂亮。

“你好,李天明同志,我是《海城日报》的记者,我叫刘思明,这是我的同事……”

“我叫姜红英!”

李天明看向了陪着一起来的那个人,这位是钢厂宣传科的干事严刚。

说起来还和李天明有一层亲戚关系。

严刚的亲姑姑正是严巧珍。

好端端的,怎么还把记者给招来了。

“天明,这两位记者同志,是专门来采访你这个农民建筑队队长的!”

啥就队长了?

这头衔什么时候挂上的?

看严刚一个劲儿的使眼色,明摆着是要让他配合。

但是,李天明连对方的意图都不清楚,咋配合啊?

“李天明同志,不要紧张,我们来就是想要问你几个简答的问题。”

刘思明说着,一旁的姜红英已经拿出了小本本,准备记录。

“那就……问吧!”

人都带来了,总不能再把人给轰走。

这年头抓笔杆子的虽然不吃香,但记者除外。

人家毕竟是……

喉舌!

“两位记者同志,这里太乱了,风也大,不如找个安静的地方再开始?”

严刚一番好意,刚说完,就被姜红英给反驳了。

“严刚同志,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农民同志都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我们又怎么能搞特殊,教员教导我们说……”

一张小嘴叭叭的,把严刚说得一个字都崩出不来了。

等背完语录,姜红英还摆了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战斗步。

呃……

这小丫头片子一点儿都不可爱!

李天明默默的收回了刚刚对姜红英的评价。

“开始吧,刘老师!”

刘思明脸上略带几分无奈,他也冷啊,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能迅速调整好情绪。

“第一个问题,请问李天明同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在农闲的时候,选择进城务工的呢?”

你不是已经回答了吗?

农闲!

地里也没活可干了,不进城找点儿活干,难道全都在家里的热炕头上挺尸啊!

李天明在心里吐槽结束,一本正经的回答。

“教员教导我们说,劳动最光荣,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就像两位记者同志,这么冷的天,还不辞劳苦的深入基层采访,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喂!

别笑啊!

没听出来,我是在暗讽你们,还是说,我说得太隐晦了?

算了!

“地里的活已经全都干完了,可作为农民,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利用立起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也是在响应政府的号召。”

这个年轻人有水平啊!

刘思明立刻收起了轻视,又接着问道:“第二个问题,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是义务的,还是会收取一定的报酬呢!”

报社不给你开工资,你能白干?

“记者同志,您是大知识分子,相信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一定比我更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就是体现在,多劳多得,少劳少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得基础之上吗?”

刘思明暗道不妙,刚刚他提问的方式确实有问题,现在人家要展开反击了。

万一要是因此引发争论,他可就完蛋了。

“我们为海城钢铁厂修建专家宿舍,付出了劳动,以此来换取报酬,这难道不是合理的吗?”

刘思明正想要解释,李天明又接着说道。

“我刚刚已经提到了,农民不能只着眼于田间地头,要将眼界放宽,教员不也是一生都在致力于让占全国总人口最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桎梏,更加灵活的用双手去创造财富。”

呼……

这小子哪里是个农民,分明就是个理论家。

准备好的问题,现在也没法继续提了。

刘思明正在思索着对策,却听一旁的姜红英突然说了一句。

“可是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如果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的话,还怎么发展农业呢?”

呵!

这个问题,一直到李天明重生回来的那一天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你来问我?

“我们是在农闲的时候,出来务工的,村里的农业生产并没有被抛下!”

姜红英却不肯罢休,又接着问道。

“可是,如果你们这支农民建筑队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之后,有的农民也学着你们,却选在非农闲的时候进城务工,是不是就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小丫头片子,非得挖坑让我跳啊?

一旦真的如姜红英所说,发生那种农民撇下土地,进城务工,赚取更高收入的情况发生,到时候在被有心人利用,说不定李天明他们就要成反面典型。

这年头,政策上的事,连国家领导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姜红英却想要在李天明的嘴里得到答案。

你是有啥大病吧!

可现在已经被架到这里了,李天明还不能不说,至少,他要将自己和乡亲们摘出去。

“政策上的事,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你提到的这两点,其实并不是矛盾对立的!”

刘思明本来是想要呵斥姜红英的,听到李天明这么说,他也来了兴趣。

“打个比方,一个村子里有100亩地,有100个劳动力,可是耕种这100亩地,只需要50人的话,剩下的50人应该做什么呢?”

“是和另外50人一起耕种,1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去做,还是让这50个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做别的工作,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明摆着的,就算是小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做。

可事实上,这个问题和答案放在当下并不适用。

知青下乡本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人口过剩的难题。

城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留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呢。

后来,农民进场务工潮出现,是因为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有些工作恰恰是城里人不愿意从事的,于是农民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不讨论政策的问题,对这些我确实不太懂,对于刚刚这位姜同志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说,我们村里的农活干完了,正好现在有个机会,既能赚些钱,让家里人过个肥年,又能为钢厂的建设出一把力,所以,我们趁着农闲的时候出来了!”

在“农闲”这两个字上,李天明加了重音,相信刘思明应该能听得懂。

至于姜红英。

这丫头回去以后需要好好的教育教育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