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抗战之特战兵魂 > 第498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连续一个多月,日军在南浔线的崇山峻岭间处处碰壁,损兵折将,让蒋委员长在世界和国人面前挺起了脊梁。他一连几次给薛岳打电话,对第一兵团在南浔线的战绩评价甚高。

这个时候,蒋介石对抗日更铁心了,他对国际社会不再抱有幻想。一个月前“张鼓峰事件”让他伤透了心。

此时蒋委员长想起了一句名言,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的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938年7月,也就是日军进攻九江的当儿,在吉林中苏边境一个叫张鼓峰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举世瞩目的事件,后来史学界将这一事件称为“张鼓峰事件”。

当时有40多名苏联红军越过边境进入张鼓峰,被日军第十九师团发现,于是双方激烈交火,并由此为导火线,引起了双方调兵遣将,大动干戈。

紧接着,战斗民族的苏联红军将日军第十九师团铁桶似的包围住了,日军第十九师团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厄运。

蒋委员长听到这一消息后,自然欣喜万分。他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苏联红军向日军第十九师团发起攻击,势必引发苏、日间的战争。

如此一来,日军大本营必然会从中国战场分兵北上,这样,日军就会首尾不能相顾,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所面临的压力就会小得多。

然而,让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日军第十九师团行将覆灭之际,双方停战言和。

苏军怕德国打过来,日军怕分兵北上。两国都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

“张鼓峰事件”的结果,又一次让蒋介石对斯大林感到失望。

除了斯大林让委员长失望的还有希特勒。自20年代起德国和中国处于蜜月期。

也许是“墙倒众人推”,于1938年7月间,德国突然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武器出售,同时撤走军事专家。希特勒为讨好日本,态度竟是十分的坚决,如德国军事专家在限期内不回国,则以叛国罪论处。

德国的背信弃义,给蒋委员长的打击也很大。

这些年来,德国不仅向中国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还向中国派出了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建成了十多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这十多个师可以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无论装备、训练、编制、战术诸方面现代化程度都最高的部队,在抗战初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德械师”。

除了军事学德国,就连军工也效仿德国。中正步枪就是效仿德国的毛瑟步枪。

环顾当时的世界军事强国,除了苏联和德国让蒋介石失望之外,英、美隔岸观火的态度,也让委员长七窍生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英、美怕触怒日本,不仅不肯因帮助中国而卷入战争,甚至于1937年9月便单方面取消了卖给中国飞机、军火的协定。

更可笑的是,当英国将少数战机高价卖给中国的时候,却不允许提供战机所必需的机枪。

美国更可恶,他们的“中立立场”则表现得更彻底。1937年12月,日机炸沉美舰帕奈号及美孚油轮,美国士兵3人死亡,17人受伤,美国却不敢向日本兴师问罪。

事实上,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一直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国。

日本战略资源奇缺,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将大量废钢铁、汽油和橡胶卖给日本。

(PS:美国人活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机扔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和美军头顶上的炸弹,就是日本用美国卖给他们的废钢铁制造的。)

难怪美国前国务卿曾直言不讳地承认:“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支持的。”

全面抗战刚刚开始,蒋委员长就被苏联、德国、英、美等军事强国无情地抛弃了,这些昔日的盟友,将往日的信誓旦旦置之脑后,而让蒋委员长陷入了十分尴尬而艰难的境地。

一连串接踵而至、猝不及防的打击,让蒋委员长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什么这个主义,那个精神,都是外交场合上骗人的辞令。

穷亲戚自身若是不争气,永远会被人看不起。人与人的交往是势利眼,国与国的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

求人不如求己!无路可退的委员长选择了坚决抵抗,这是摆在他面前的唯一出路!于是,委员长铁了心,就是拼光了老本,他也要坚定不移地拼下去,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在一连串的失望面前,蒋委员长没有退路了。

薛岳第一兵团在南浔线的几个漂亮仗,让蒋委员长脸上一扫多日的愁云,紧皱的眉头也渐舒展开来。

正当委员长自发感慨之时,陈诚走了进来。

“委员长,刚得到前方来报:东孤岭防线以有160师接防。52师以转移到隘口,准备下一阶段作战。”

委员长扶着手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郑重地对陈诚说:

“辞修,伯陵指挥作战章法严谨,缜密有度,具古之大将遗风!党国有如此帅才,乃民族之大幸也!南浔线上的战事,你就放手让他去打好了……”

蒋委员长自己喜欢冷不丁地对下级的指挥插一竿杠子,便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

好在陈诚一向言听计从,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多说什么,只是顺着蒋委员长的话题,应道:“请委座放心,南浔线上的指挥,我会放手交给伯陵……”

“好,这就好,这就好……”

委员长对陈诚的回答似乎很满意。

陈诚突然笑道:“之前52师出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有一名叫唐桂林的上等兵,她一名非常出色的机枪手,杀敌无数。可没想到她是女的,后来经调查她还参加过淞沪会战……”

“哦~”委员长一下子兴致勃勃,道:“好啊,好啊。此乃巾帼英雄,军中花木兰!必须要好好宣传。”

“我已经派人着手此事了。”

“你做事,我是放心的。”

南浔战场有薛岳委员长很放心。长江北边由于“张鼓峰事件”和平解决,日二军已经开始向第五战区发起进攻,由于宋希濂各部在富金山一带顽强阻击,日第二损失惨重进攻缓慢。

现在委员长唯一担心的就是武汉的撤退问题。武汉会战的真正目的不是真的守住武汉,而是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从大战略上是从防御阶段转为僵持阶段。

随着南京的陷落和武汉会战的爆发,国民政府的立国方略已经改变,此时已由东部立国变为西南立国,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向西南转移之中。

早在武汉会战序幕拉开之初,蒋委员长就已下令:驻武汉三镇的各机关团体、厂矿、企业、学校,一律撤至重庆、昆明、宜昌、湖南、西安等地,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兵工和日用品生产企业。

同时,为了防止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在武汉重演,国民政府还令武汉居民和从东部逃亡过来的大批难民也一律撤出。只留下他的军事指挥机关,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指挥作战。

要将这么一大摊子家当在日军攻占武汉前撤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之后仅剩的一点家当。

如今,外援已断,武器和日用品的生产就全指望这点家当了,这是国民政府赖以生存和继续抗日的根基和命脉。

这次大撤退的壮举空前绝后,大量的机器需要抢拆、抢装、抢运。如果完成这一壮举,“民生航运”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此刻,委员长最要依赖只有卢作孚。

(PS:后世学者评价这次大撤退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可以这么说,卢作孚挽救了中国的工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